长吉县西北偏西的方向有一处驿铺,名曰赤塘。此地距离长吉县大约两天的路程。
驿铺不同于驿站,实际上它比驿站更小。在官方规定中,十里一铺,三十里或者六十里设驿。驿铺算是驿站之间的信息节点,它的主要职责就是以铺兵接力传递政府公文,理想状态下,一昼夜,公文能行300里。
正因为驿铺更小,所以他的人员配置也更少,一般5-10人。同样的,正因为太小了,所以他一般不提供住宿。
而赤塘这个地方,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距离这里大约七八里的地方有一个水池,池底呈现出红褐色,映衬着池水也是红色的,当地人觉得这地方不吉利,于是纷纷远离这里。但是后来有人路过此地,见到此景,不知道此地叫什么,干脆就叫赤塘了。
赤塘是长吉县通往外界官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从这里往东走,过了几个驿铺之后,就到了长吉县的边界,也是重要的隘口——桥头岭。朝廷在桥头岭有驻军,一位总旗带着旗下几个小旗,总计四十多人驻扎在此。
这些人与长吉县政府并非是隶属关系,而是直接听命于更上一级的百户所,甚至是千户所。
从这个隘口继续向东,便从丘陵地带走到了一片平地,这里就是长吉县粮产丰收的保障。也就是说,长吉县的地形实际上是东边是茫茫大山,西边是丘陵山地,长吉县的主体算是在一块平地上。
夜里,赤塘驿铺附近几片空地上扎上了不少的帐篷,驿铺铺长不停的带人从驿铺之内将各种吃食拿过来。今晚上出现在这里的这个人,他得罪不起,别说得罪不得罪的事儿了,就是见上一面也属实是不容易。
“大人,驿铺内条件有限,还请大人见谅!”
让手下的铺兵们将东西放下后,铺长躬身对坐在火堆旁的一位中年人行礼。此人面容刚毅,下巴上留有胡须,此时正借着火光观看一份文件。
闻言,目光从文件上移开,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声音和煦,“有劳了,原本就是我们打扰了铺长。远怀,清点一下我们用了多少东西,给驿铺补上。”
边上一位书生打扮的中年文士点头称是。这倒是给铺长给整的有的不会了,这么些年来,沿途不知道给多少信使、差役、过路的公人提供过帮助,可是从没有说还能往回拿东西的。
很多时候,上头的补给是一定的,多花出去一些,就意味着自己等人就少花一些,甚至一些时候还需要自己掏银子。要不是世代是铺兵,这差事真就是谁愿意干谁干。
也就是挨着驿铺的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能够给他们这些铺兵一些安慰,因为这些土地不用交税!收多收少,算是他们自己的保障。
很快,这名中年文士就带着铺长去一一清点物资,并且用银子进行了结算。直到拿到钱的这一刻,铺长都还是愣住的,这确实是他第一回收着钱了。
等中年文士回来,中年男子将手里的文件递过去,等中年文士扫了一遍,随后开口问道:“怀远,长吉县之事,你怎么看?”
“明公,这件事恐怕不能光听信一方之词。那长吉县令陆衍之说县城廖勋、城防营千总苏承基、巡检司巡检张成等三人欺瞒府衙、谋害乡里,甚至和白莲教有瓜葛。从他的说辞来看,这长吉县除了他这个县令,其他人全都是不法之徒。”
“他这个说话,有一定的真实成分,例如县丞、城防营千总、巡检司巡检几人是一个团体,这个应该是真实的。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他这个县令就也有问题,辖境之内出现了这么多不稳定因素,甚至还结党,那么他这个县令也有失察之责、”
说到这里,中年文士停顿了一下,似是在等中年男子的发问。他知道,他的这位“主公”,很喜欢在下属讲述的过程中打断,随后便会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这个时候,下属们都会很苦恼,因为自己的上司不好糊弄。
“哦,怀远你继续说!”
“其二,长吉县县丞廖勋说,几年前的刘家走私案以及御史身亡一事都是陆衍之派人做的,可是他目前没有证据。根据现在掌握的线索,此人不是没有公报私仇的可能,他的姐姐确实是死的突然。”
“怀远倾向于那种可能?”
“此二人的说法不能尽信我想明公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哈哈哈哈,还是你王怀远啊,知道我心里 在想什么!”
得到自己这位“主公”的夸奖,中年文士并没有表现出开心,一直是一副淡然的样子。 此时再看中年男子,他已经站起身,看向长吉县的方向,轻声道:“长吉县的水很深,这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什么东西呢!这长吉的天啊,就像现在这样,一片漆黑,这个时候,需要有个人出来打破这种状态了。”
“明公心中已经有人选了?”
“怀远何必明知故问……”中年人手指着长吉县的方向,“怀远你看这长吉县,几面环山,宛若国中之国,当地也一直处于‘自治’的状态。我翻阅案卷,长吉前几任县令,除了上任是因病去世,其他几位县令可都是任期满了之后才调离的长吉县。”
“案卷上说,民各安其业,俗自定其规,官不烦治,政不扰民,自治之效见于斯土。里社有规,乡老主之,婚丧嫁娶、田宅纠纷皆自主裁,官署罕闻其声。”
“你听听这话,都是称赞长吉啊,可是这真的好吗?好也不好,民众安分守己,各行各业各自也有规定,社会处于稳定状态,这当然是好的。但是社会发生的一切,全都由乡间和行业自己解决,这中间难道就不会出现因为某些利益而出现的冤假错案吗?况且大小事务由乡间自解,而这些乡老解决麻烦的主要依据还是乡土人情。”
“如果都是这样,那么朝廷设置律法又有什么用?置朝廷法度于何处呢?”
“明公所思颇深,在下佩服!”
中年人转过身,一脸无奈的看着眼前的这个不苟言笑的幕僚,“你啊你,从你嘴里说一句真话就这么难?对于这种情况,怀远你有什么办法?”
中年文士几乎是是不加思考,当即答道:“从《周礼》开始设置乡遂之制,到汉朝设立三老,协助官府管理乡间,此后各朝皆以此为准。而本朝制度承袭于前朝元,加之国朝初立之后,顺民力未逮之实,可以说这是当时一个应对民生凋敝的无奈之举。”
“当然,乡里自治,行业自治并非没有好处。其一,民情易察,乡间的里老、耄老生于此,长于此,对乡间情况比较熟悉,断案诉讼效率比吏胥更快,在官府政策讲读、劝农桑方面比官府更近。”
“其二,教化易施,乡绅通常承孔孟之道,对教化乡里,很多时候比县学更加有效。其三,赋役易办,里正、乡老们对于乡村人员构成更加了解,在赋税征收以及服役方面,乡绅助官府催科,不烦吏胥下乡,民免鞭扑之苦,官省督催之劳。以上皆为乡治辅官注的益处。”
中年文士讲完了,看了看中年人,却见中年人示意他继续。深吸口气,中年文士继续道:“然而行之既久,弊亦渐生。其一,乡绅擅权,富户大族依持财力,买通里老,不仅偷税漏税,而且隐瞒田产,更有甚至兼并土地。听闻某些地方,乡间富绅田连阡陌,役不及身,贫者无立锥之地,而赋役倍之。”
“其二,乡间里老德行有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感情用事的时候,那么这时候,里老们的断案还准确吗?是否不失公允?听闻某些里老与乡绅勾结,欺压良善,甚至伪造户籍,虚报灾荒,侵吞赈济,民困而官不知。”
“其三,教化废驰,听闻某些乡里之规渐成虚文,奢靡之风渐起,争斗之事常有发生。这些并非全都是乡治之过,乃皇权不逮、监督缺失之患。”
中年文士说完,两人都没有在说话。而两人旁边幸好没有人,不然他们这些公开谈论皇权之事,被有心之人听到,少不得被人参一本。
“怀远应该也有应对之策吧?”
“却有应对之策!”
“何不说来一听,放心,今日说之你口,听之吾耳,无第三人知道。”
中年文士当即道:“其一,明确官府和乡绅里正、里老、耄老的职责,哪有是乡老们的职责,那些是他们可以管理的,那些不是。同时,那些事情应该由官府处理,这些应该明确出来。”
“其二,设立监督,县里可以设立一个‘乡约官’,每年巡视乡里,核查赋税、服役、诉讼、审判情况,同时纠察里老、乡老,但凡有冤者,允许赶赴县里上告,官府不得推诿。”
这里需要说一下,乡里之民如果有案子,案子先在里老这里审判,如果里老做不了主,则可以到县里上告。而直接到县里上告,县衙一般会打回来,让乡里先处理。中年文士的这个建议,允许上告,就是对此条规定的灵活运用。却听中年文士继续说。
“其三,扬善惩恶,对廉洁的里老、乡老们,官府赐予匾额,并且全县通报,同时给予一定的奖赏。对那些贪污、行迹恶劣之徒,革其职,治其罪,重者罚没其田产,同时通报全县。”
“其四,重兴教化,县里给予里老、乡老一定量的教化指标,由前面所提到的监督官员进行核查。教化有功者,同样给予奖赏,至于教化不利者,革职治罪。”
中年文士一口气说完,中间不带停顿,说明这些治理措施已经在人家心中存在许久了。从这治理乡里的政论来看,此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此人竟只是一个幕僚。
中年人叹了口气,目光幽幽地看向中年文士,“给在下当幕僚却是让怀远蒙尘了,就今日这番政论,只要说与京里的那些大人们知晓,恐怕他们都会举荐怀远你。”
“在下并未后悔,明公多虑了!”
“哎,你呀!”
两人未再说话,深夜里就只剩下火堆发出的噼啪声。中年文士靠着火堆缓缓坐下来,目光看着跳跃的火苗,眼中闪烁着跳跃的光。
到了第二天,这一行人继续上路,此时才能看清,队伍前面有两名差役手持回避牌,身后还有人差役持蓝伞、藤棍、皮槊。一行差役后方有人骑马,当先一人正是昨夜的中年人。
此时穿着常服乘骑于高头大马之上,更显几位威仪。身后就是中年文士。再往后是身穿深色皂衣的差役,每人腰间一把腰刀。在这些差役最前方,有一个不怒自威的男人,一双虎目在四周扫视。
赤塘驿铺前,铺长带着几名铺兵站立在官道上相送,等到这一行人走远了,他才松了口气。旁边有仆兵依旧望着那队已经远去的人马,眼中羡慕之情怎么都掩饰不住。
“我要是也能当大官人,肯定也能这么威风!”
铺长直接一记巴掌拍在后脑勺上,嘴里嗤笑,“就你毛二?你可知道那位大人是谁,这可是咱们的同知大人,这可是中三品的大人物。”
毛二也不恼,听到是中三品的大人物,眼中的羡慕之情更浓了。
看来这位中年人就是廖勋在与府衙通话之时,那周判官提到的王同知了。却说同知一行人经过太平、大塘等驿铺,经过梅桥这个驿站之后,到午时三刻之时终于是到了长吉县西边重要的隘口——桥头岭。
得知是同知到来,桥头岭总旗很快将这一行人放行,为此将排队的百姓们全都赶到了一旁,让这一行人先过去。
等到这行人走远,百姓们才敢小声的抱怨。
而这个时候,在长吉县东边茫茫大山里,陆宇一行人再次与徐肆相遇了。经过一晚上的休整,陆宇还是决定向着目的前进,眼看着就要到达目的地,哪有放弃的道理。
一行人收拾好行囊,向着目标进发。到午时初,突然在前方的山路上,一道笔挺的身影立于道路中央,一杆长枪被此人握在手里,歇指地面。一人,宛若千军万马一般,让这一行人在几十步开外就停下了脚步。
只因为此人根本就没有换衣服,还是昨晚上的黑衣,仿佛他们这些人不值一提。
想起昨晚上被此人差点一刀捅穿所有人,走在前面的那两名九品武夫就有点发怵。只有和此人交过手的才知道此人究竟有多强,打他们基本没用第二招
陆宇排开众人来到前方,目光炯炯地看着拦路的徐肆,朗声道:“不知阁下究竟是何人?我们之间是否有误会?”
徐肆并未回答,而是手里的长枪突然在山路上一划,枪尖与地面上的泥土碎石撞击出激烈的火花,待长枪再次提起,地面上已经出现了一道凹痕。
“越过此线,死!”
昨夜徐肆并未下死手,那名站岗的哨兵只是被打晕,而营地内的众人也都只是受了伤。这个结果,对于双方来说,其实都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但此时,徐肆直接说越过此线者死,听到这不含一丝感情的语气,陆宇身后一行人面面相觑,靠后的人已经有人想打退堂鼓了。
昨夜他们是接受了陆宇的治疗,体会到了长吉县大印的威能,可是此人着实厉害啊,要是一枪把自己捅死了,死了还怎么接受治疗?
就在这时候,陆宇往前踏出一步,看着徐肆,眼神逐渐冰冷:“既然阁下一意孤行,看来只能再与阁下做过一场了!”
一时之间,周围瞬间安静下来,连风都似乎停滞,山里的动物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嘴。一场厮杀,即将到来。
驿铺不同于驿站,实际上它比驿站更小。在官方规定中,十里一铺,三十里或者六十里设驿。驿铺算是驿站之间的信息节点,它的主要职责就是以铺兵接力传递政府公文,理想状态下,一昼夜,公文能行300里。
正因为驿铺更小,所以他的人员配置也更少,一般5-10人。同样的,正因为太小了,所以他一般不提供住宿。
而赤塘这个地方,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距离这里大约七八里的地方有一个水池,池底呈现出红褐色,映衬着池水也是红色的,当地人觉得这地方不吉利,于是纷纷远离这里。但是后来有人路过此地,见到此景,不知道此地叫什么,干脆就叫赤塘了。
赤塘是长吉县通往外界官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从这里往东走,过了几个驿铺之后,就到了长吉县的边界,也是重要的隘口——桥头岭。朝廷在桥头岭有驻军,一位总旗带着旗下几个小旗,总计四十多人驻扎在此。
这些人与长吉县政府并非是隶属关系,而是直接听命于更上一级的百户所,甚至是千户所。
从这个隘口继续向东,便从丘陵地带走到了一片平地,这里就是长吉县粮产丰收的保障。也就是说,长吉县的地形实际上是东边是茫茫大山,西边是丘陵山地,长吉县的主体算是在一块平地上。
夜里,赤塘驿铺附近几片空地上扎上了不少的帐篷,驿铺铺长不停的带人从驿铺之内将各种吃食拿过来。今晚上出现在这里的这个人,他得罪不起,别说得罪不得罪的事儿了,就是见上一面也属实是不容易。
“大人,驿铺内条件有限,还请大人见谅!”
让手下的铺兵们将东西放下后,铺长躬身对坐在火堆旁的一位中年人行礼。此人面容刚毅,下巴上留有胡须,此时正借着火光观看一份文件。
闻言,目光从文件上移开,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声音和煦,“有劳了,原本就是我们打扰了铺长。远怀,清点一下我们用了多少东西,给驿铺补上。”
边上一位书生打扮的中年文士点头称是。这倒是给铺长给整的有的不会了,这么些年来,沿途不知道给多少信使、差役、过路的公人提供过帮助,可是从没有说还能往回拿东西的。
很多时候,上头的补给是一定的,多花出去一些,就意味着自己等人就少花一些,甚至一些时候还需要自己掏银子。要不是世代是铺兵,这差事真就是谁愿意干谁干。
也就是挨着驿铺的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能够给他们这些铺兵一些安慰,因为这些土地不用交税!收多收少,算是他们自己的保障。
很快,这名中年文士就带着铺长去一一清点物资,并且用银子进行了结算。直到拿到钱的这一刻,铺长都还是愣住的,这确实是他第一回收着钱了。
等中年文士回来,中年男子将手里的文件递过去,等中年文士扫了一遍,随后开口问道:“怀远,长吉县之事,你怎么看?”
“明公,这件事恐怕不能光听信一方之词。那长吉县令陆衍之说县城廖勋、城防营千总苏承基、巡检司巡检张成等三人欺瞒府衙、谋害乡里,甚至和白莲教有瓜葛。从他的说辞来看,这长吉县除了他这个县令,其他人全都是不法之徒。”
“他这个说话,有一定的真实成分,例如县丞、城防营千总、巡检司巡检几人是一个团体,这个应该是真实的。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他这个县令就也有问题,辖境之内出现了这么多不稳定因素,甚至还结党,那么他这个县令也有失察之责、”
说到这里,中年文士停顿了一下,似是在等中年男子的发问。他知道,他的这位“主公”,很喜欢在下属讲述的过程中打断,随后便会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这个时候,下属们都会很苦恼,因为自己的上司不好糊弄。
“哦,怀远你继续说!”
“其二,长吉县县丞廖勋说,几年前的刘家走私案以及御史身亡一事都是陆衍之派人做的,可是他目前没有证据。根据现在掌握的线索,此人不是没有公报私仇的可能,他的姐姐确实是死的突然。”
“怀远倾向于那种可能?”
“此二人的说法不能尽信我想明公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哈哈哈哈,还是你王怀远啊,知道我心里 在想什么!”
得到自己这位“主公”的夸奖,中年文士并没有表现出开心,一直是一副淡然的样子。 此时再看中年男子,他已经站起身,看向长吉县的方向,轻声道:“长吉县的水很深,这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什么东西呢!这长吉的天啊,就像现在这样,一片漆黑,这个时候,需要有个人出来打破这种状态了。”
“明公心中已经有人选了?”
“怀远何必明知故问……”中年人手指着长吉县的方向,“怀远你看这长吉县,几面环山,宛若国中之国,当地也一直处于‘自治’的状态。我翻阅案卷,长吉前几任县令,除了上任是因病去世,其他几位县令可都是任期满了之后才调离的长吉县。”
“案卷上说,民各安其业,俗自定其规,官不烦治,政不扰民,自治之效见于斯土。里社有规,乡老主之,婚丧嫁娶、田宅纠纷皆自主裁,官署罕闻其声。”
“你听听这话,都是称赞长吉啊,可是这真的好吗?好也不好,民众安分守己,各行各业各自也有规定,社会处于稳定状态,这当然是好的。但是社会发生的一切,全都由乡间和行业自己解决,这中间难道就不会出现因为某些利益而出现的冤假错案吗?况且大小事务由乡间自解,而这些乡老解决麻烦的主要依据还是乡土人情。”
“如果都是这样,那么朝廷设置律法又有什么用?置朝廷法度于何处呢?”
“明公所思颇深,在下佩服!”
中年人转过身,一脸无奈的看着眼前的这个不苟言笑的幕僚,“你啊你,从你嘴里说一句真话就这么难?对于这种情况,怀远你有什么办法?”
中年文士几乎是是不加思考,当即答道:“从《周礼》开始设置乡遂之制,到汉朝设立三老,协助官府管理乡间,此后各朝皆以此为准。而本朝制度承袭于前朝元,加之国朝初立之后,顺民力未逮之实,可以说这是当时一个应对民生凋敝的无奈之举。”
“当然,乡里自治,行业自治并非没有好处。其一,民情易察,乡间的里老、耄老生于此,长于此,对乡间情况比较熟悉,断案诉讼效率比吏胥更快,在官府政策讲读、劝农桑方面比官府更近。”
“其二,教化易施,乡绅通常承孔孟之道,对教化乡里,很多时候比县学更加有效。其三,赋役易办,里正、乡老们对于乡村人员构成更加了解,在赋税征收以及服役方面,乡绅助官府催科,不烦吏胥下乡,民免鞭扑之苦,官省督催之劳。以上皆为乡治辅官注的益处。”
中年文士讲完了,看了看中年人,却见中年人示意他继续。深吸口气,中年文士继续道:“然而行之既久,弊亦渐生。其一,乡绅擅权,富户大族依持财力,买通里老,不仅偷税漏税,而且隐瞒田产,更有甚至兼并土地。听闻某些地方,乡间富绅田连阡陌,役不及身,贫者无立锥之地,而赋役倍之。”
“其二,乡间里老德行有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感情用事的时候,那么这时候,里老们的断案还准确吗?是否不失公允?听闻某些里老与乡绅勾结,欺压良善,甚至伪造户籍,虚报灾荒,侵吞赈济,民困而官不知。”
“其三,教化废驰,听闻某些乡里之规渐成虚文,奢靡之风渐起,争斗之事常有发生。这些并非全都是乡治之过,乃皇权不逮、监督缺失之患。”
中年文士说完,两人都没有在说话。而两人旁边幸好没有人,不然他们这些公开谈论皇权之事,被有心之人听到,少不得被人参一本。
“怀远应该也有应对之策吧?”
“却有应对之策!”
“何不说来一听,放心,今日说之你口,听之吾耳,无第三人知道。”
中年文士当即道:“其一,明确官府和乡绅里正、里老、耄老的职责,哪有是乡老们的职责,那些是他们可以管理的,那些不是。同时,那些事情应该由官府处理,这些应该明确出来。”
“其二,设立监督,县里可以设立一个‘乡约官’,每年巡视乡里,核查赋税、服役、诉讼、审判情况,同时纠察里老、乡老,但凡有冤者,允许赶赴县里上告,官府不得推诿。”
这里需要说一下,乡里之民如果有案子,案子先在里老这里审判,如果里老做不了主,则可以到县里上告。而直接到县里上告,县衙一般会打回来,让乡里先处理。中年文士的这个建议,允许上告,就是对此条规定的灵活运用。却听中年文士继续说。
“其三,扬善惩恶,对廉洁的里老、乡老们,官府赐予匾额,并且全县通报,同时给予一定的奖赏。对那些贪污、行迹恶劣之徒,革其职,治其罪,重者罚没其田产,同时通报全县。”
“其四,重兴教化,县里给予里老、乡老一定量的教化指标,由前面所提到的监督官员进行核查。教化有功者,同样给予奖赏,至于教化不利者,革职治罪。”
中年文士一口气说完,中间不带停顿,说明这些治理措施已经在人家心中存在许久了。从这治理乡里的政论来看,此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此人竟只是一个幕僚。
中年人叹了口气,目光幽幽地看向中年文士,“给在下当幕僚却是让怀远蒙尘了,就今日这番政论,只要说与京里的那些大人们知晓,恐怕他们都会举荐怀远你。”
“在下并未后悔,明公多虑了!”
“哎,你呀!”
两人未再说话,深夜里就只剩下火堆发出的噼啪声。中年文士靠着火堆缓缓坐下来,目光看着跳跃的火苗,眼中闪烁着跳跃的光。
到了第二天,这一行人继续上路,此时才能看清,队伍前面有两名差役手持回避牌,身后还有人差役持蓝伞、藤棍、皮槊。一行差役后方有人骑马,当先一人正是昨夜的中年人。
此时穿着常服乘骑于高头大马之上,更显几位威仪。身后就是中年文士。再往后是身穿深色皂衣的差役,每人腰间一把腰刀。在这些差役最前方,有一个不怒自威的男人,一双虎目在四周扫视。
赤塘驿铺前,铺长带着几名铺兵站立在官道上相送,等到这一行人走远了,他才松了口气。旁边有仆兵依旧望着那队已经远去的人马,眼中羡慕之情怎么都掩饰不住。
“我要是也能当大官人,肯定也能这么威风!”
铺长直接一记巴掌拍在后脑勺上,嘴里嗤笑,“就你毛二?你可知道那位大人是谁,这可是咱们的同知大人,这可是中三品的大人物。”
毛二也不恼,听到是中三品的大人物,眼中的羡慕之情更浓了。
看来这位中年人就是廖勋在与府衙通话之时,那周判官提到的王同知了。却说同知一行人经过太平、大塘等驿铺,经过梅桥这个驿站之后,到午时三刻之时终于是到了长吉县西边重要的隘口——桥头岭。
得知是同知到来,桥头岭总旗很快将这一行人放行,为此将排队的百姓们全都赶到了一旁,让这一行人先过去。
等到这行人走远,百姓们才敢小声的抱怨。
而这个时候,在长吉县东边茫茫大山里,陆宇一行人再次与徐肆相遇了。经过一晚上的休整,陆宇还是决定向着目的前进,眼看着就要到达目的地,哪有放弃的道理。
一行人收拾好行囊,向着目标进发。到午时初,突然在前方的山路上,一道笔挺的身影立于道路中央,一杆长枪被此人握在手里,歇指地面。一人,宛若千军万马一般,让这一行人在几十步开外就停下了脚步。
只因为此人根本就没有换衣服,还是昨晚上的黑衣,仿佛他们这些人不值一提。
想起昨晚上被此人差点一刀捅穿所有人,走在前面的那两名九品武夫就有点发怵。只有和此人交过手的才知道此人究竟有多强,打他们基本没用第二招
陆宇排开众人来到前方,目光炯炯地看着拦路的徐肆,朗声道:“不知阁下究竟是何人?我们之间是否有误会?”
徐肆并未回答,而是手里的长枪突然在山路上一划,枪尖与地面上的泥土碎石撞击出激烈的火花,待长枪再次提起,地面上已经出现了一道凹痕。
“越过此线,死!”
昨夜徐肆并未下死手,那名站岗的哨兵只是被打晕,而营地内的众人也都只是受了伤。这个结果,对于双方来说,其实都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但此时,徐肆直接说越过此线者死,听到这不含一丝感情的语气,陆宇身后一行人面面相觑,靠后的人已经有人想打退堂鼓了。
昨夜他们是接受了陆宇的治疗,体会到了长吉县大印的威能,可是此人着实厉害啊,要是一枪把自己捅死了,死了还怎么接受治疗?
就在这时候,陆宇往前踏出一步,看着徐肆,眼神逐渐冰冷:“既然阁下一意孤行,看来只能再与阁下做过一场了!”
一时之间,周围瞬间安静下来,连风都似乎停滞,山里的动物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嘴。一场厮杀,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