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天际才泛开一抹极淡的鱼肚白,董佳佳便已端坐在镜妆台前。
背后,白霜正轻手轻脚地为她梳理长发,木梳划过发丝的窸窣声,在这清晨的静谧里格外清晰。她望着镜中,那张被精心养护了半生的脸,脂粉也掩不住眼角眉梢悄悄爬上来的细纹,更不必说鬓边,几缕银白已若隐若现,像窗外还未消失的月亮洒下的点点银霜。
董佳佳对着镜中人轻轻吁了口气,指尖不自觉地往镜沿虚虚一触,冰凉的镜光映得指腹发颤。恍惚间只觉这岁月,竟像镜妆台上那截红蜡,蜡身已快燃尽,余下的烛火便在风里晃得愈发飘忽,明明灭灭间,连光晕都透着几分将散的薄脆。
今日是霍吉丽离宫远嫁蒙古的日子。董佳佳已是年近六十的人了,这一去山高水长,谁也说不准此生是否还能再相见。
董佳佳心中虽有不舍,却觉远嫁未必是坏事。若能早早离了京中这夺嫡纷争,凭她平日所授的处世之道、为霍吉丽打下的根基,早已备妥的种种安排以及她自身那睚眦必报的性子,往后也应当能过上安稳自在的日子。
这些年,京城作为权力中心,果然如前世史料所载,始终风波不息。朝堂之上,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倒台;五年之后,纳兰明珠病故,太子亦因“帐殿夜警”之事遭废。
大阿哥胤禔迷信巫术、诅咒太子,被康熙斥为“乱臣贼子”,其后更建言“诛杀太子”,心术狠戾彻底暴露,最终遭到康熙革爵圈禁。直至今年三月,为稳固朝局,太子再度被立,然而康熙疑心未消,政局依旧波澜起伏,未能平息。
后宫亦不太平,数年之间多位皇嗣莫名夭折。彼时惠妃已因遭康熙忌惮而失宠,未能继续抚养子嗣;董佳佳与荣妃自认年事渐高,力不从心。因而抚育之责,多落在佟佳氏、德妃、宜妃和良嫔四人身上。可这四位在夺嫡之争中立场各异,难免让人猜测,皇嗣夭折或与她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有关。
而在董佳佳的执掌之下,永和宫如巨舟稳行,始终安然无恙。一宫上下起居有序、波澜不惊,她也因此逐渐受到康熙的看重。今年年初,康熙大封六宫,除却母凭子贵晋位良妃的觉禅氏,与因苦熬多年、又经历十八阿哥夭折之痛而得以封嫔的密嫔王氏之外,便以董佳佳最惹六宫瞩目。康熙特下口谕,令她享贵妃例仪,虽未正式得晋位贵妃,却已是半步之遥,恩遇非常,引得众人暗羡不已。
如今的永和宫可谓如日中天。前年太后染恙,吉雅回京侍疾,得康熙嘉许,特晋为固伦景宁公主;其后因同样尽心侍奉康熙的荣宪也获此殊荣,此外再无其他公主得封。去年五月,尼莽吉受封和硕端淑公主,下嫁杜尔伯特部郡王乌日图,今年三月更是传来喜讯,平安诞下长子。前些日,霍吉丽亦被册封为和硕端顺公主,下嫁扎鲁特部郡王札木合。
作为将多位公主抚育成人、且始终未涉夺嫡之争的端妃,董佳佳近年来深得康熙信重。毕竟就连一向看似安分守己的贵妃也已流露出倾向,唯有董佳佳仍持身中正、立场如一。这般姿态,自然更得康熙赏识信赖。
如今后宫里的格局早变了。惠妃自直郡王倒台后,便在延禧宫深居简出,连宫务都彻底转交给了新晋的良妃;而荣妃、德妃、宜妃三人,虽膝下阿哥得势,却偏因阿哥们参与夺嫡纷争,引起康熙猜忌,个个缩着步子,半点不敢往揽权的事上沾。
因太子经过一次废立,太子妃早没了从前执掌宫务的体面;贵妃佟佳氏因此前也在太子废立一事动了些手脚,也失了康熙宠信,只能紧紧攥着手里那点宫权。如此算来,后宫中明里暗里,倒隐隐是她这个端妃最得势了。
董佳佳凝望着镜中朦胧的身影,正感慨穿越至今已近四十载,当年只求在深宫里安分守己活下去,何曾敢想能坐到如今的位置。
念头起落间,神思已悠悠飘远。直至身后白霜轻声唤道:“主子,好了”,她才倏然回神,镜中人发间斜插着一支七尾凤簪,凤羽鎏金点翠,在烛火照射下流转着细碎光。这支凤簪是康熙特赐予她的恩典,按制是贵妃才能佩戴的。
康熙特允她今日戴这支凤簪。逾制的凤簪映衬,一改往日低调,身着华服的她气质愈发雍容华贵。众人看在眼里,心下皆已了然,年近六旬的端妃,仍圣眷正浓。
董佳佳亦不再掩饰锋芒。她已近六十,若还想再进一步,便只能寄望于九年后康熙大封六宫的那次机会。今日这般张扬,正是要向康熙表明,自己不仅要与佟佳氏分掌六宫之权,更要坐上那仅剩的另一尊贵妃之位。
康熙特允今日戴簪,本就是一场试探。而她今日盛装明志,便是给他的答复。
董佳佳的回应,康熙早已悉数看在眼中。霍吉丽离京不久,他便暗中授意,董佳佳联合佟佳氏一并收拢分散的宫权。旁人纵然心有不忿,却也未敢公然违抗,毕竟康熙已下口谕,命佟佳氏与董佳佳共理宫务。但明眼人心知肚明,皇上这般安排,实则是已对其余人生出了防范之心。
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宫传出皇子晋封爵位的圣旨,宫中顿时洋溢着一片喜庆之气。永和宫内,董佳佳等四人亦为胤佑与胤?庆贺晋封之喜,胤佑受封为多罗淳郡王,胤?则获封多罗敦郡王。
“没想到皇上还能记得胤佑。”戴佳氏不无感慨地说道。这些年来,她们一再叮嘱胤佑勿涉纷争,他也确实行事低调,从不惹人注目。
此番皇子晋爵,三阿哥与四阿哥得以封亲王,皆因前些年太子与大阿哥相争之际,二人借太子扶持授意,屡建功绩所致;而五阿哥得封亲王,则更多是出于太后的恩泽与其这些年的安分守己。因而戴佳氏从未指望此次皇子晋封能有胤佑一份。
看着戴佳氏这般欣喜的模样,董佳佳也颇觉欣慰。倒是一旁的兆佳氏忽然想到什么,神色略显不安地望了董佳佳一眼,小心翼翼地开口:“姐姐,十阿哥也封了郡王……皇上这般安排,是不是……”
戴佳氏与格兰珠闻言顿时会意。两位阿哥同日晋封郡王,永和宫眼下看似风光,实则仿佛置身于烈火烹油之中。
董佳佳闻言微微一笑,想起前些日子康熙对她的暗示。她望向戴佳氏的目光中带着几分祝福与歉意:“皇上已与我商议过了,贵妃不日将迁往景仁宫。妹妹过段时日,便可移居承乾宫后殿。”
戴佳氏三人听了,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涩。她们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承乾宫虽与永和宫仅一街之隔,可一旦分宫别居,便意味着胤佑这位阿哥,从此与永和宫再难视作一体。
“这……”戴佳氏心中一惊,面上迟疑不定,欲言又止。
格兰珠见状,便笑着打破这略显伤感的气氛,打趣道:“妹妹往后常来走动便是。咱们姐妹多年相处的情分,难不成搬去隔壁就淡了?你就这么想忘了我们。”
“自然不是,只是……”戴佳氏连忙辩解。
董佳佳一眼便看出她心中顾虑,温声劝慰道:“你迁居隔壁,于你、于我、于胤佑,都是好事。胤佑如今已是郡王,你这生母也该是一宫主位之尊,才不失了孩子的体面。胤佑素来孝顺,我们母子之间的情分,不会因这点距离就生分的,你尽管放心。”
戴佳氏抬眸望向董佳佳三人,只见她们眼中尽是欣慰与祝福。她心头一热,眼中不禁泛起泪光,终是含笑点了点头,应允下来。
董佳佳自晋封贵妃之日起,便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她如今深得康熙看重,多半是因佟佳氏与其身后的佟佳一族在夺嫡之争中算计过多,引得康熙不悦,这才刻意抬举她,用以制衡佟佳氏。
然而她风头实在太盛,两位阿哥皆已入朝参政,康熙不得不予以封爵。膝下两子同封郡王,纵使董佳佳多年来一再表明只忠于皇上、始终保持中立,绝不令胤佑、胤?卷入夺嫡之争,康熙仍不免心生戒备。
幸而胤佑与胤?均非她亲生,康熙并未执意压制二人的爵位,选择将戴佳氏迁出永和宫,以此间接隔断胤佑与她的联系,从而削弱她的根基。
其实康熙也曾给过董佳佳另一个选择,那便是压着胤佑的爵位,只封胤?为郡王。康熙要顾及孝昭皇后与温僖贵妃身后的尊荣,以及对钮祜禄一族和博尔济吉特一族的重视。
所以胤?首次封爵,不可能过低,至少也得是个贝勒。最终封为郡王,也不过是循例而行,并不出格。
因此,若要坚持不削弱永和宫的势力,她本可狠下心肠,劝康熙压着胤佑的爵位。然而她年岁渐长,虽仍有位居贵妃之位的决心,却绝不愿以牺牲戴佳氏与胤佑的前途来成全自己。
戴佳氏若迁居别宫,尚有晋位之机;若仍留永和宫,便只能屈居嫔位,再难晋升。更何况,她更怕这般行事,会令康熙觉得她心机深沉、太重功利。
而且她心中早已有所谋划。只要始终保持中立,不涉足任何夺嫡之争,即便她先于康熙离世,皇上也必会念及多年相伴之情,追封她为贵妃。
若能稳守此位,待九年后康熙最后一次大封六宫之时,她极有可能获封贵妃之位。身为一宫之主的戴佳氏和得封郡王的胤佑,也将成为她晋位的助益。
十一月初,戴佳氏迁出了永和宫。董佳佳三人也随之前往承乾宫探望,倒像是去好友的新居做客一般。此后,永和宫中便只余下她们三人,往日温馨因一人离去渐淡。好在她们都已不再年轻,这般宁静祥和的日子,反倒更觉舒适。
自那以后,戴佳氏虽仍常来永和宫闲话叙旧,四人情谊一如往昔,却终究不可避免地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疏离。在旁人眼中,戴佳氏已彻底自永和宫独立而出,正如良妃之于惠妃,界限分明、各有门户。董佳佳与戴佳氏之间虽情意犹存,但戴佳氏终究也在后宫之中,有了属于自己的根基。
时光荏苒,之后的几位皇子也陆续获封爵位,九阿哥、十一阿哥与十二阿哥相继被封为固山贝子。三位皇子皆得爵位,宜妃便也重归“宠妃”之列,开始为争夺贵妃之位与董佳佳明争暗斗。然而宜妃终究因郭络罗贵人病逝,身边再无人规劝,终究未能斗得过董佳佳。
康熙五十年,良妃因八阿哥得势、贤名过盛而遭康熙忌惮,屡受斥责,最终因他一句“辛者库贱妇”郁郁而终。康熙五十二年,太子再度被废,前朝与后宫再度暗流涌动。直到康熙五十六年,一生还算顺遂的仁宪太后薨逝,皇子之间的纷争才仿佛被骤然按下了暂停键。
喜欢清穿:端淑贵太妃咸鱼躺赢了
背后,白霜正轻手轻脚地为她梳理长发,木梳划过发丝的窸窣声,在这清晨的静谧里格外清晰。她望着镜中,那张被精心养护了半生的脸,脂粉也掩不住眼角眉梢悄悄爬上来的细纹,更不必说鬓边,几缕银白已若隐若现,像窗外还未消失的月亮洒下的点点银霜。
董佳佳对着镜中人轻轻吁了口气,指尖不自觉地往镜沿虚虚一触,冰凉的镜光映得指腹发颤。恍惚间只觉这岁月,竟像镜妆台上那截红蜡,蜡身已快燃尽,余下的烛火便在风里晃得愈发飘忽,明明灭灭间,连光晕都透着几分将散的薄脆。
今日是霍吉丽离宫远嫁蒙古的日子。董佳佳已是年近六十的人了,这一去山高水长,谁也说不准此生是否还能再相见。
董佳佳心中虽有不舍,却觉远嫁未必是坏事。若能早早离了京中这夺嫡纷争,凭她平日所授的处世之道、为霍吉丽打下的根基,早已备妥的种种安排以及她自身那睚眦必报的性子,往后也应当能过上安稳自在的日子。
这些年,京城作为权力中心,果然如前世史料所载,始终风波不息。朝堂之上,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倒台;五年之后,纳兰明珠病故,太子亦因“帐殿夜警”之事遭废。
大阿哥胤禔迷信巫术、诅咒太子,被康熙斥为“乱臣贼子”,其后更建言“诛杀太子”,心术狠戾彻底暴露,最终遭到康熙革爵圈禁。直至今年三月,为稳固朝局,太子再度被立,然而康熙疑心未消,政局依旧波澜起伏,未能平息。
后宫亦不太平,数年之间多位皇嗣莫名夭折。彼时惠妃已因遭康熙忌惮而失宠,未能继续抚养子嗣;董佳佳与荣妃自认年事渐高,力不从心。因而抚育之责,多落在佟佳氏、德妃、宜妃和良嫔四人身上。可这四位在夺嫡之争中立场各异,难免让人猜测,皇嗣夭折或与她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有关。
而在董佳佳的执掌之下,永和宫如巨舟稳行,始终安然无恙。一宫上下起居有序、波澜不惊,她也因此逐渐受到康熙的看重。今年年初,康熙大封六宫,除却母凭子贵晋位良妃的觉禅氏,与因苦熬多年、又经历十八阿哥夭折之痛而得以封嫔的密嫔王氏之外,便以董佳佳最惹六宫瞩目。康熙特下口谕,令她享贵妃例仪,虽未正式得晋位贵妃,却已是半步之遥,恩遇非常,引得众人暗羡不已。
如今的永和宫可谓如日中天。前年太后染恙,吉雅回京侍疾,得康熙嘉许,特晋为固伦景宁公主;其后因同样尽心侍奉康熙的荣宪也获此殊荣,此外再无其他公主得封。去年五月,尼莽吉受封和硕端淑公主,下嫁杜尔伯特部郡王乌日图,今年三月更是传来喜讯,平安诞下长子。前些日,霍吉丽亦被册封为和硕端顺公主,下嫁扎鲁特部郡王札木合。
作为将多位公主抚育成人、且始终未涉夺嫡之争的端妃,董佳佳近年来深得康熙信重。毕竟就连一向看似安分守己的贵妃也已流露出倾向,唯有董佳佳仍持身中正、立场如一。这般姿态,自然更得康熙赏识信赖。
如今后宫里的格局早变了。惠妃自直郡王倒台后,便在延禧宫深居简出,连宫务都彻底转交给了新晋的良妃;而荣妃、德妃、宜妃三人,虽膝下阿哥得势,却偏因阿哥们参与夺嫡纷争,引起康熙猜忌,个个缩着步子,半点不敢往揽权的事上沾。
因太子经过一次废立,太子妃早没了从前执掌宫务的体面;贵妃佟佳氏因此前也在太子废立一事动了些手脚,也失了康熙宠信,只能紧紧攥着手里那点宫权。如此算来,后宫中明里暗里,倒隐隐是她这个端妃最得势了。
董佳佳凝望着镜中朦胧的身影,正感慨穿越至今已近四十载,当年只求在深宫里安分守己活下去,何曾敢想能坐到如今的位置。
念头起落间,神思已悠悠飘远。直至身后白霜轻声唤道:“主子,好了”,她才倏然回神,镜中人发间斜插着一支七尾凤簪,凤羽鎏金点翠,在烛火照射下流转着细碎光。这支凤簪是康熙特赐予她的恩典,按制是贵妃才能佩戴的。
康熙特允她今日戴这支凤簪。逾制的凤簪映衬,一改往日低调,身着华服的她气质愈发雍容华贵。众人看在眼里,心下皆已了然,年近六旬的端妃,仍圣眷正浓。
董佳佳亦不再掩饰锋芒。她已近六十,若还想再进一步,便只能寄望于九年后康熙大封六宫的那次机会。今日这般张扬,正是要向康熙表明,自己不仅要与佟佳氏分掌六宫之权,更要坐上那仅剩的另一尊贵妃之位。
康熙特允今日戴簪,本就是一场试探。而她今日盛装明志,便是给他的答复。
董佳佳的回应,康熙早已悉数看在眼中。霍吉丽离京不久,他便暗中授意,董佳佳联合佟佳氏一并收拢分散的宫权。旁人纵然心有不忿,却也未敢公然违抗,毕竟康熙已下口谕,命佟佳氏与董佳佳共理宫务。但明眼人心知肚明,皇上这般安排,实则是已对其余人生出了防范之心。
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宫传出皇子晋封爵位的圣旨,宫中顿时洋溢着一片喜庆之气。永和宫内,董佳佳等四人亦为胤佑与胤?庆贺晋封之喜,胤佑受封为多罗淳郡王,胤?则获封多罗敦郡王。
“没想到皇上还能记得胤佑。”戴佳氏不无感慨地说道。这些年来,她们一再叮嘱胤佑勿涉纷争,他也确实行事低调,从不惹人注目。
此番皇子晋爵,三阿哥与四阿哥得以封亲王,皆因前些年太子与大阿哥相争之际,二人借太子扶持授意,屡建功绩所致;而五阿哥得封亲王,则更多是出于太后的恩泽与其这些年的安分守己。因而戴佳氏从未指望此次皇子晋封能有胤佑一份。
看着戴佳氏这般欣喜的模样,董佳佳也颇觉欣慰。倒是一旁的兆佳氏忽然想到什么,神色略显不安地望了董佳佳一眼,小心翼翼地开口:“姐姐,十阿哥也封了郡王……皇上这般安排,是不是……”
戴佳氏与格兰珠闻言顿时会意。两位阿哥同日晋封郡王,永和宫眼下看似风光,实则仿佛置身于烈火烹油之中。
董佳佳闻言微微一笑,想起前些日子康熙对她的暗示。她望向戴佳氏的目光中带着几分祝福与歉意:“皇上已与我商议过了,贵妃不日将迁往景仁宫。妹妹过段时日,便可移居承乾宫后殿。”
戴佳氏三人听了,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涩。她们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承乾宫虽与永和宫仅一街之隔,可一旦分宫别居,便意味着胤佑这位阿哥,从此与永和宫再难视作一体。
“这……”戴佳氏心中一惊,面上迟疑不定,欲言又止。
格兰珠见状,便笑着打破这略显伤感的气氛,打趣道:“妹妹往后常来走动便是。咱们姐妹多年相处的情分,难不成搬去隔壁就淡了?你就这么想忘了我们。”
“自然不是,只是……”戴佳氏连忙辩解。
董佳佳一眼便看出她心中顾虑,温声劝慰道:“你迁居隔壁,于你、于我、于胤佑,都是好事。胤佑如今已是郡王,你这生母也该是一宫主位之尊,才不失了孩子的体面。胤佑素来孝顺,我们母子之间的情分,不会因这点距离就生分的,你尽管放心。”
戴佳氏抬眸望向董佳佳三人,只见她们眼中尽是欣慰与祝福。她心头一热,眼中不禁泛起泪光,终是含笑点了点头,应允下来。
董佳佳自晋封贵妃之日起,便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她如今深得康熙看重,多半是因佟佳氏与其身后的佟佳一族在夺嫡之争中算计过多,引得康熙不悦,这才刻意抬举她,用以制衡佟佳氏。
然而她风头实在太盛,两位阿哥皆已入朝参政,康熙不得不予以封爵。膝下两子同封郡王,纵使董佳佳多年来一再表明只忠于皇上、始终保持中立,绝不令胤佑、胤?卷入夺嫡之争,康熙仍不免心生戒备。
幸而胤佑与胤?均非她亲生,康熙并未执意压制二人的爵位,选择将戴佳氏迁出永和宫,以此间接隔断胤佑与她的联系,从而削弱她的根基。
其实康熙也曾给过董佳佳另一个选择,那便是压着胤佑的爵位,只封胤?为郡王。康熙要顾及孝昭皇后与温僖贵妃身后的尊荣,以及对钮祜禄一族和博尔济吉特一族的重视。
所以胤?首次封爵,不可能过低,至少也得是个贝勒。最终封为郡王,也不过是循例而行,并不出格。
因此,若要坚持不削弱永和宫的势力,她本可狠下心肠,劝康熙压着胤佑的爵位。然而她年岁渐长,虽仍有位居贵妃之位的决心,却绝不愿以牺牲戴佳氏与胤佑的前途来成全自己。
戴佳氏若迁居别宫,尚有晋位之机;若仍留永和宫,便只能屈居嫔位,再难晋升。更何况,她更怕这般行事,会令康熙觉得她心机深沉、太重功利。
而且她心中早已有所谋划。只要始终保持中立,不涉足任何夺嫡之争,即便她先于康熙离世,皇上也必会念及多年相伴之情,追封她为贵妃。
若能稳守此位,待九年后康熙最后一次大封六宫之时,她极有可能获封贵妃之位。身为一宫之主的戴佳氏和得封郡王的胤佑,也将成为她晋位的助益。
十一月初,戴佳氏迁出了永和宫。董佳佳三人也随之前往承乾宫探望,倒像是去好友的新居做客一般。此后,永和宫中便只余下她们三人,往日温馨因一人离去渐淡。好在她们都已不再年轻,这般宁静祥和的日子,反倒更觉舒适。
自那以后,戴佳氏虽仍常来永和宫闲话叙旧,四人情谊一如往昔,却终究不可避免地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疏离。在旁人眼中,戴佳氏已彻底自永和宫独立而出,正如良妃之于惠妃,界限分明、各有门户。董佳佳与戴佳氏之间虽情意犹存,但戴佳氏终究也在后宫之中,有了属于自己的根基。
时光荏苒,之后的几位皇子也陆续获封爵位,九阿哥、十一阿哥与十二阿哥相继被封为固山贝子。三位皇子皆得爵位,宜妃便也重归“宠妃”之列,开始为争夺贵妃之位与董佳佳明争暗斗。然而宜妃终究因郭络罗贵人病逝,身边再无人规劝,终究未能斗得过董佳佳。
康熙五十年,良妃因八阿哥得势、贤名过盛而遭康熙忌惮,屡受斥责,最终因他一句“辛者库贱妇”郁郁而终。康熙五十二年,太子再度被废,前朝与后宫再度暗流涌动。直到康熙五十六年,一生还算顺遂的仁宪太后薨逝,皇子之间的纷争才仿佛被骤然按下了暂停键。
喜欢清穿:端淑贵太妃咸鱼躺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