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大朝会之前朝太子-《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

  昆明五华山,万寿宫,皇极殿,大明中华王朝,第一次正式的册封诏书,正在进行中。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工部尚书,宗室朱企鋘”

  “厚德载物,忠诚勤勉,德才兼备,兢兢业业,劳苦功高,实为朕之股肱,国家之栋梁”

  “滋封朱企鋘为良渊郡王,封地缅甸良渊城,世袭罔替”

  “此勋爵位列朝班,享朝廷之俸禄,掌国家之权柄,愿其恪尽职守,勿忘朕恩”

  “另,良渊郡王,继续任职工部尚书,兼任掌管宗人令,以彰其功,以慰其辛劳”

  “宗室大将,朱禋正”

  “忠诚勤勉,沙场御敌,智勇双全,屡建奇功,功勋卓着,保大明河山无恙,功在社稷”

  “特加封骠骑将军,正二品,以彰其功,以慰忠勤”

  “另,再赏赐良渊郡王父子,黄金千两,白银万两,良田百顷,豪宅一座,锦缎百匹,珍宝数箱”

  “愿其父子,生活富足,子孙昌盛,尽心尽责,为国效忠”

  哔哩吧啦又是一大堆,司礼监秉笔太监潘应龙,念的口水发干。

  没错,封完了后宫妃嫔,朱皇帝第一个要册封的功臣,就是岷王府的大功臣,朱企鋘父子。

  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有功就得赏赐,朱皇帝可不会避嫌,更何况是岷王府的老叔公和堂叔。

  朱禋正,就是堂叔朱宏正的本名,这时候刚好改回来。

  没错,明末混战几十年,大明的宗室,死的死,逃的逃,改名更姓也是很正常的。

  老叔公朱企鋘,可以说是岷王府的顶梁柱,朱雍槺永远不会忘记啊。

  穿越之前,就不必细说,穿越以后,岷王府所有的大事要事,都少不了朱企鋘的身影。

  朱雍槺的勇卫营兵权,联姻蜀王府和沐王府,交涉官府,军队的钱粮后勤等等,大部分都是朱企鋘在操办。

  堂叔朱禋正,功勋也是非常大,主要是领兵镇守方面,朱皇帝御驾亲征,后方的安稳,全靠他们父子啊。

  本来,按例册封了朱企鋘为郡王,朱禋正就不会再加封了。

  但是,朱禋正的总兵头衔,有点低了啊,毕竟朝廷的总兵太多了,因此加了一个骠骑将军,方便以后统军一部。

  “咚咚咚”

  “老臣朱企鋘,叩谢隆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末将朱禋正,叩谢皇恩”

  “吾皇万岁,大明万年”

  站在左侧的兵部尚书朱企鋘,还有右侧武勋的总兵朱宏正,听完册封后,也是一脸的懵逼,没有一点心里准备。

  半晌后,才反应过来,顶着所有人的目光,羡慕妒忌恨的眼神,跪地磕头,高呼万岁万年。

  没错,朱皇帝的册封诏书,一直都是交给心腹太监,随身携带,从不离开身边,就是为了防止泄密。

  所以说,朱企鋘父子,一脸的懵逼,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特别是朱企鋘,听完后,当真是兴奋激动,就差点老泪纵横了,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受。

  “咕噜、、”

  “嘶嘶嘶”

  “啊哈、、”

  同样,朱企鋘父子的册封诏书,也惊到一大批朝臣,反应过来后,纷纷咋舌,倒吸冷气。

  礼部的官员,尚书程源和侍郎扶纲,两个老匹夫,相互对视一眼,都无奈的摇了摇头。

  很明显,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朱皇帝身边的人,单独起草的诏书。

  两个老狐狸,惊诧的不是册封朱企鋘父子,毕竟大家都看在眼里,又是岷王府宗室,册封很正常。

  他们惊诧的,朱企鋘的封地,不是在中原九州,而是在中南半岛缅甸啊。

  没错,不单单是他们两人,在场的勋贵,重臣大将们,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看出了朱皇帝的意图。

  特别是最前面的宗室王爷,一个个眼神有点慌张了,担心自己的爵位,要出问题了啊。

  “呵呵”

  “良渊郡王,镇国将军”

  “咱们都是一家人,都起来吧”

  龙座上的朱皇帝,金盔金甲,左手拄大砍刀,面带微笑,大手一挥,示意老叔公父子,可以起来了。

  大殿下面的一举一动,他当然是看在眼里,心中却是不以为然,好戏还在后头呢。

  朱企鋘的封王,朱皇帝是一直记在心上,也是思考了很久。

  这个王,肯定是郡王了,亲王是不可能的。

  封地的问题,朱皇帝原有的本意,是湖广的老家武冈县。

  后来,思虑再三,还是觉的,要把这个郡王,分封到外面去,同时也能给朝廷,带一个好榜样。

  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朱皇帝还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百年之后。

  古往今来,耕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也是朝廷的赋税来源,中原的耕地有限啊。

  把宗室分封出去,既能减少国内的耕地侵占,违法乱纪,也能更好的巩固边疆国土。

  “继续吧”

  沉思半晌后,朱皇帝从前面的龙桌上,又拿出一份备好的圣旨,丢给旁边的潘应龙,示意他继续念。

  没错,拖了那么长时间,准备了那么久的朱皇帝,肯定要好好处理朝廷的勋爵问题。

  “咳咳”

  司礼监秉笔太监潘应龙,低头弯腰,谨慎的接过圣旨。

  宣读之前,又轻咳两声,清了清发干的嗓子,顺便偷瞄了几眼。

  没办法,今天他也是主角啊,后面还有不少圣旨,都等着自己宣读,得控制好情绪。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宗室朱慈煊”

  “品行端正,聪慧过人,才德兼备,忠孝两全”

  “滋封朱慈煊为吉大郡王,封地阿拉干,吉大港城,世袭罔替”

  “嘶嘶嘶”

  “哗哗哗”

  太监潘应龙,尖锐的嗓门,刚刚落下,正想继续念下去的时候,大殿朝堂内,就是一片哗然。

  整整大几百文臣武将,内心炸裂,都是不由自主的发出声响,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朱皇帝的第一刀,是砍向前太子朱慈煊,直接踢到了阿拉干,几千里之外啊。

  因此,整个大殿内,所有的目光,都纷纷看向朱慈煊,想看一看,这货到底有啥反应。

  众人皆知,做过皇太子的人,一旦出京了,等同于跟皇位彻底无缘了啊。

  可惜,他们啥都没看见,朱慈煊还是低眉顺眼,一声不吭,一动不动,仿佛不是自己的事情。

  “肃静”

  眼看着大朝议,有些骚动,开始变的唧唧喳喳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李安,也跟着站出来,用尖锐的嗓音,低吼一声。

  “肃静,不得喧哗”

  紧随其后,礼部尚书程源,也适时的站出来,表情肃穆,瞪着牛眼睛,厉声喝止。

  心中暗忖,这么多朝臣,激动个啥啊,都是瞎子笨蛋吗?跟着瞎起什么哄啊。

  没看到前面的六部重臣,张佐宸,龚彝,扶纲,马吉翔等等,朱由榔的旧臣们,一个个低头数蚂蚁嘛。

  还有,朱由榔的生母,昭圣太后,朱由榔的嫡妻,懿安皇后,一个个都没有列席啊。

  其中的意味,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朱皇帝早就搞定了,都谈妥了的啊。

  更何况,如今朱雍槺的皇位,越是稳固,皇嫡长子也降生了,前太子朱慈煊离京,也是重臣们的共识啊。

  “哐哐哐”

  就在这时,龙座上的朱皇帝,突然用力顿了几下大砍刀,清脆的响声,瞬间响彻整个大殿。

  也就是在这么一瞬间,皇极殿内,骚动的朝臣们,立马清醒过来,双目清澈,低头闭嘴,一动不动。

  “呵呵”

  “怎么?有些人,有想法?还是有意见?”

  “都站出来吧,堂堂正正的提出来,朕也想听一听”

  没错,这个朱慈煊,是一定要弄走的,留下来就是累赘,朝廷的包袱。

  同样,朱皇帝把这个事情,放在大朝会里,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光明正大的宣读圣旨。

  就是想看一看,还有没有铁头娃,悍不畏死,朱由榔传说中的忠臣。

  如果有的话,那就不好意思了,一起打发走,最后再找机会,反正锦衣卫最擅长了。

  “呵呵”

  “朕给你们机会了”

  “怎么?不说话?给你们机会,又不中用啊”

  等了一会,环顾四周,发现没人敢站出来,权势滔天的朱皇帝,嘴角上翘,呵呵一笑,语气里充满了鄙视。

  他可以肯定,刚才的一阵喧哗,其实大部分朝臣,都是想浑水摸鱼的。

  真正的朱由榔忠臣,有肯定是有,但都是聪明人,心中有鬼,哪里敢站出来咋呼。

  “既然你们不说”

  “那行吧,就轮到朕说了”

  “这里皇极殿,不是菜市场,更不是闹市区”

  “今天”

  “朕再立一个规矩”

  “胆敢咆哮朝廷,大声喧哗者”

  “以藐视皇权,大不敬论罪,且不可赦免”

  没错,一朝天子一朝臣,朱雍槺的朝廷,必须循规蹈矩。

  他可不是永历朱由榔,弘光朱由崧,隆武朱聿键,邵武朱聿鐭,可任由朝臣欺负凌辱。

  同样,这也是朱皇帝身穿甲胄的原因之一,够胆够勇够果决。

  任何人,如果胆敢挑战皇权,朱皇帝肯定会冲下去,亲手剁了他,绝无二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