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丁口人口(下)-《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

  昆明,万寿宫,乾清宫,西暖阁。

  站在中间的老尚书龚彝,再次面对朱皇帝的疑问质问,脸上从容淡定了不少。

  “回禀陛下”

  “确实是有一万万、、”

  “不,是一亿五千万,甚至是两亿人口”

  越说越顺口,这个老匹夫,很快就把一亿,两亿,说的熟悉顺通。

  没错的,说到人口丁口这问题,老户部龚彝,确实是有这个自信心。

  作为一个老户部,掌管全国的米粮赋税,丁口人口,那才是核心的东西啊。

  “本朝初期”

  “太祖成祖年间,全国统计的人口,就达到了六千万”

  “时至万历年间,已经是260多年了,十几代人”

  “期间,全国范围内,没有大规模的天灾人祸,更没有祸及全国的大战乱”

  “正常情况下,翻一番,或是两番,那都是很正常的”

  “更何况,有一点”

  “万历初期的时候,红毛鬼的土豆,番薯,玉米等等,一系列的农作物,引入中土中原”

  “这些都是高产量,耐抗旱的,旱地高原,丘陵山地,都能栽种,收成也不错”

  “这就有点像宋朝,北宋时期”

  “那时候的朝廷,引进了占城稻,老百姓的米粮产量,增加了不少,丁口自然就多了”

  “当然了”

  “到了天启年间,就是因为陕西,陕甘宁诸省,出现了大范围的干旱,天灾人祸”

  “才导致老百姓的米粮产出,出现了大问题”

  “以至于,后来有太多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进而铤而走险,出现大规模的民乱兵乱”

  讲解完,说到这里,龚彝还特意看向右侧,瞟了一眼五军的老武夫。

  尚可喜,皮熊,王光兴,陈建等等,几个老匹夫杀胚。

  没错的,他们有些人,当年就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活不下,才走上反叛之路。

  大明王朝,从开国到万历年间,已经经历了260年。

  开国之初,就有6千万人,经过十几代人的发展。

  天黑入夜,缺少娱乐活动的老百姓,唯有拼命生孩子,肯定早就超过了一亿人口。

  尤其是到了后期,欧洲人来到亚洲,带来了一些高产出的农作物,这些都是人口快速增长的基础要素。

  当然了,就是因为整个中原,有了那么多的人口,也就酿成了大祸。

  一旦出现了,大规模的天灾人祸。

  那问题就严重了,封建王朝,没有足够的存粮,肯定要饿死人了。

  且,不是小范围,是几个省一起出问题,几百万,上千万的老百姓,全部吃不饱,饿死人的情况下。

  不出意外的,肯定是爆发民乱,走上反叛的道路,就像王光兴,袁宗第,郝永忠,这些个老匹夫。

  “嗯”

  “龚尚书,辛苦了”

  “说的好,说的有道理”

  听到这里的时候,站在上面的朱皇帝,又一屁股坐了下去。

  重重的点了点头,夸赞了龚彝几句,总算是听懂了啊,有理有据。

  “他妈的”

  “原来如此”

  “两三百年,翻两倍”

  “老百姓,黑灯瞎火,只能生孩子了”

  “占城稻,土豆,番薯,玉米”

  “欧洲红毛鬼,南美洲,非洲,亚洲,全是红毛鬼啊”

  “是的,有了红毛鬼,海贸交易,自然就有了这些农作物”

  “朱以海,番薯王”

  “嗨”

  “他妈的,怎么把他忘了,这个番薯王啊”

  “这就难怪了,难怪要出事”

  “封建王朝,一个农业国”

  “竟然养活了一两亿人,不出问题,才是大问题”

  “存粮都没多少,有个蛋的抗风险能力啊”

  终于想通了,其中关节,瘫坐在龙座上的朱皇帝,又一次,进入了自言自语模式。

  是的,大明王朝,两三百年,翻番也是正常的啊。

  尤其是在古代,普通老百姓,黑灯瞎火,没有手机电脑,除了打水井,生孩子,无事可做啊。

  更何况,进入了大航海时代,欧洲红毛鬼,也会把土豆番薯,带到大明的地界啊。

  这玩意,就跟宋朝的时候,引进占城稻一样,革命性的农作物,可以养活太多人了。

  所以说,万历年间,天启初期,天下还没有大乱之前。

  天时地利环境,再加上高产值农作物,全部凑到一起了,人口也就进入了爆发期。

  同样,也正是因为人口的大爆发,再加上后面的天灾,缺少抗风险能力的封建王朝,一下子也就崩了。

  要知道,后世的东大,每年都是玩命进口米粮,也是到了21世纪,才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呼、、”

  沉思暗忖了一会,朱皇帝深吸一口气,重重的点了点头。

  对这个大明王朝,还有历朝历代的人口,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总之一句话,正常情况下,没有革命性的农作物出现,或是高科技加成的情况下。

  整个中原,九州大地,能养活五六千万,八九千万,就算是尽头了。

  “龚尚书”

  “说的好,朕是听懂了”

  “再说一说,现在的人口丁口吧”

  “全国的,满清鞑子的,还有咱们自己的,都详细说一说”

  是的,说来说去,聊那么多,其实还是要回到现实,回到明清双方的国力问题。

  以前,穿越而来的朱雍槺,靠军队的粮饷,还有一些强硬狡诈的手段,夺取了监国和大明皇位。

  但是,要想真正的做好这个皇帝,或是真正的做到,驱除鞑虏,光复江山,就不能这么搞了。

  至少,得在朝局格局方面,经济政治方面,下功夫了。

  不能一根筋,一心盯着军事军队,那是真正的穷兵黩武。

  “咳咳”

  终于回到了正题,老辣稳重的龚彝,轻咳两声,清了清嗓门,稳定了一下情绪。

  “回禀陛下”

  “大明王朝,从天启年间,就开始乱了”

  “直至今日,打了几十年,天下还是纷争乱战,厮杀不断”

  “无论满清鞑子,还是本朝,这几十年来,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人丁统计”

  “所以说,这个人丁数据,也只能靠估算了”

  “老臣,还有各位同僚,也是根据大西南六省,各州府县的赋税情况,推算出的一些数据”

  “如今整个国家,两京十三省,总人口数据”

  “应该是在7500万,到8000万左右,也就是对半砍”

  是的,战争就是这么的残酷,死伤无数。

  兵过如梳,匪过如篦,赤地千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尤其是这几十年,满清入主中原以后,从北打到南,一路横推过来,屠城灭口是家常便饭。

  当然了,这个数据,户部也只能靠猜想了,毕竟没有进行真正的人口大普查。

  “当然了”

  “官府在册的数据,或是缴纳赋税的人口,应该是6千万,甚至都不到”

  “其他的,都是隐户,逃户,客户”

  “这个数据,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就像,在万历年间,全国的总人口,在1.5亿左右”

  “但,真正缴纳赋税的丁口人口,能有一个亿,就非常不错了”

  “这十几年来,本朝和满清鞑子,打生打死,钱粮赋税,到处都是窟窿”

  “迫不得已,双方都在找人,强制各州府的世家门阀,豪商贵族,贡献丁口和粮饷”

  是的,官府在册的丁口数量,跟真实的人口,肯定是有差距的。

  毕竟,人不是动物,猪狗牛羊,人是有脑子的。

  各个州府县的大地主,有无数的办法,去躲避朝廷的清查。

  当然了,明清双方,打生打死几十年,天下打成一团乱粥。

  不出意外,明清双方,都得为钱粮发愁,于是乎,都不约而同的,朝世家大户下手。

  总之一句,哪里人多,哪里有钱粮,就往哪里搞,不服就砍。

  “呵呵”

  听到这里的朱皇帝,眼眸一聚,脸色微变,暗自咂舌,呵呵一笑。

  “几千万啊”

  “对半砍”

  “洒洒水,就全没了”

  “老武夫,老杀胚,命如草芥啊”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末日”

  “动辄屠城灭口,抄家灭族,人都要砍完了啊”

  “满清鞑子,大西军,八大王,闯贼流贼,辽东军阀”

  “他妈的,就没一个是好东西啊、、、”

  喃喃自语,冷言冷语的朱皇帝,一边嘀咕着,一边看向右侧的一群老武夫。

  呵呵,太他妈的有意思了,右侧的五军都督府,各个头脑首脑,全部低头,一副装死的样子。

  没错的,朱皇帝说到这个丁口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进入了贤者状态,低头装死。

  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尚可喜,夔东那边的王光兴,大西军的陈建。

  这帮人,就没一个是好东西,全部参与过大屠杀,屠城灭口,眼里就没有人命的存在。

  不过,这帮老武夫,也是心中不忿,暗自嘀咕啊。

  没错的,他们是杀胚,上面的朱皇帝,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武夫皇帝,手头上几十万的人命呢,京观景观,砍头剁首,武夫杀胚中的高手。

  没看到嘛,大殿门口的角落里,就有一大堆人头呢。

  没错的,那是川楚总督文安之的大手笔。

  把郝承商和王自德,还有他们的嫡系手下,几百个核心成员,全部砍掉了,送到了昆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