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宋金惨状-《潘金莲的逆袭人生》

  在宋朝,大部分的财富、人才和权力都被世家所掌控。如果这些世家势力也存在于梁国,那么潘金莲所推行的政策恐怕将会举步维艰,难以顺利推进。

  然而,幸运的是,潘金莲是在西域吐蕃地区起家的。这使得她在一开始就避免了与世家的直接冲突,为她的政策实施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正因为如此,潘金莲才能够迅速崛起,并将梁国发展壮大。如今,她的羽翼逐渐丰满,虽然已经不再惧怕那些世家的势力,但少了他们的阻碍,她掌控这些地区的速度无疑会大大加快。

  于是他面无表情地看着一旁的侍卫,缓缓开口说道:“去传达我的命令,告诉下面的人,对于秦凤路和永兴路那些世家的搬离,我们不必进行阻拦,任其自由离去即可。”侍卫恭敬地应了一声,转身快步离去,迅速将这个消息传递了下去。

  没过多久,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遍了秦凤路和永兴路。那些原本还在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是否要搬走的世家大族们,在听到梁国竟然如此轻易地就放任他们离开时,心中的最后一丝顾虑也被打消了。

  刹那间,原本平静的两路之地变得热闹非凡。尘土飞扬,车马喧嚣,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世家们纷纷行动起来,匆忙收拾着家眷、财宝和奴仆,准备踏上迁徙之路。

  一时间,两路之地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搬家现场。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嘈杂的交响乐。而那些世家们则带着他们的财富和家人,浩浩荡荡地离开了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

  与此同时,在宋朝这边,大臣们得知这个计划竟然如此顺利地得逞,一个个都暗自得意起来。他们觉得自己成功地给了梁国一个狠狠的教训,让对方知道了宋朝的厉害。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两个地方因为没有世家的牵制,潘金莲得以迅速推行她自己的政策。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两路之地大力发展学校,不仅广纳底层百姓子弟入学,还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

  这些孩子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逐渐成为了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可用之才。

  同时,潘金莲也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她鼓励行商,为原本贫困的贱民提供了一条谋生之路。通过商业活动的繁荣,两路之地的经济逐渐活跃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提高。

  此外,潘金莲还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让百姓们拥有了自己的田产。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没过多久,两路之地竟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茁壮成长,市场上热闹非凡,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与此同时,宋朝却因为失去了两路的资源,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在这两年里,梁国如愿以偿地占据了河东、河北两路,并且成功地站稳了脚跟。此时的金国已经无暇顾及梁国的动作了,因为他们附属的蒙古各个部落纷纷起义,反抗金国的暴政。

  不仅如此,金国派去平叛的军队屡战屡败,这使得他们对更强大的梁国心生畏惧,根本不敢轻易招惹。面对河东、河北两路的沦陷,金国也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不仅如此,为了购买一些必不可少的军事物资,金国还不得不低声下气地讨好梁国。

  而宋朝这边的情况同样糟糕。由于宋朝的各个世家大族和皇室对梁国生产的商品趋之若鹜,为了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他们不断加重各地的赋税。

  这无疑给底层的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得他们的生活愈发艰难。原本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每天都在为温饱而苦苦挣扎,如今还要面对如此高额的赋税,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许多人无法承受这样的重压,最终选择放弃原本的生活,落草为寇,成为盗贼。

  这些盗贼们在山林中聚集,他们打家劫舍,抢夺过往行人的财物,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更糟糕的是,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一些偏远的地方已经开始有人组织起义,反抗宋朝的统治。这些起义军规模虽然不大,但却让宋朝政府感到十分头疼。

  与此同时,国内的百姓们对于宋朝如今的统治也充满了不满。他们抱怨赋税太重、官员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平等等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心思活络的人开始寻找其他出路。

  他们从梁国来的商人口中听说了梁国的好,比如那里的赋税相对较低、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较好等等。于是,这些人对梁国充满了向往,想要通过商人偷渡入梁国,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宋金两国的国力与梁国相比,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梁国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而宋金两国则因为内部的种种问题而逐渐衰落。

  宋国朝会上,气氛异常凝重。赵构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地听着下方官员们报告各地的情况。他的双眉紧紧皱成一团,显示出内心的焦虑和不满。

  如今的宋朝,大小官员们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不仅俸禄微薄,而且还要应对各种繁杂的事务和压力。相比之下,那些从梁国过来的商人们却在宋朝肆意妄为,作威作福。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地区的县令等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竟然还要依仗这些梁国商人的帮助,对他们百般谄媚。

  赵构越听越气,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朝堂上的众人都为之一惊。他怒声吼道:“岂有此理!我大宋竟然落到如此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