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展的准备
初夏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周梅公司艺术展厅的木地板上。王凤娟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画作的位置。她今天穿了件淡蓝色的棉麻衬衫——是周梅上周给她买的,料子柔软得像第二层皮肤。
“妈,左边再高一点。“周梅在下方指挥,手里拿着水平仪。她今天把长发挽成了职业发髻,珍珠耳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王凤娟的手指微微发抖,画框的边缘在她掌心留下浅浅的压痕。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参加慈善画展,展出的全是她这半年来的作品——《纺织女工》系列、《三个小姑娘》,还有最新完成的《雨夜》。
“奶奶,这个放哪里?“婷婷抱着一个装满彩色卡纸的盒子跑过来,小辫子随着动作一甩一甩。小姑娘今天特意穿了条粉色的蓬蓬裙,说是要给奶奶的画展“增添色彩“。
“放签到处吧。“周梅替婆婆回答,顺手整理了一下女儿歪掉的蝴蝶结,“婷婷,去帮爸爸摆宣传册。“
王凤娟从梯子上下来,退后几步审视整个展厅。她的画被安排在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介绍她生平的展板——“从纺织女工到银发画家:王凤娟的艺术人生“。看着那些放大的照片和文字,她突然有种不真实感,仿佛那个站在纺织机前的年轻女工和现在的自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紧张吗?“周梅递来一杯温水,杯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王凤娟摇摇头,又点点头。她的目光落在最新那幅《雨夜》上——画中是两个小女孩蜷缩在床上的背影,窗外电闪雷鸣,但床头柜上一盏小台灯散发着温暖的光。
“会有人...看懂吗?“她轻声问,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
周梅顺着她的视线看去,眼神柔软下来:“会的,妈。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真实。“
2.意外的关注
开幕式上,展厅挤满了人。王凤娟站在自己的画作前,接受着陌生人的赞美和提问。她穿着周梅特意为她挑选的藏青色连衣裙,领口别着那枚“三八红旗手“奖章,在闪光灯下闪闪发光。
“王女士,《雨夜》这幅画的灵感是什么?“一位戴眼镜的女记者问道,录音笔举得老高。
王凤娟的喉咙发紧。她看向站在不远处的张桂兰——老人今天穿了件崭新的绛红色外套,正紧紧牵着两个孙女的手。小雨穿着浅蓝色连衣裙,安静得像只小鹿;小雪则好奇地东张西望,时不时摸摸展厅里的装饰雕塑。
“是...关于保护。“王凤娟最终说道,声音比想象中坚定,“关于大人应该如何保护孩子。“
记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挤到前面,西装革履,胸前挂着某基金会的工作牌。
“王阿姨,我是'晨曦'家庭暴力救助基金会的。“他递上名片,“我们想将《雨夜》印制成明信片,用于反家暴宣传。您愿意授权吗?“
展厅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幅画上。王凤娟看到小雨悄悄躲到了张桂兰身后,小手紧紧抓着奶奶的衣角。
“我...“王凤娟深吸一口气,“我需要问问画里的孩子们。“
她走向小雨小雪,蹲下身与她们平视。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三人身上,形成一道温暖的光圈。
“小雨,小雪,“王凤娟轻声说,“奶奶的画要帮助更多像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可以吗?“
小雪懵懂地点点头,小雨却咬着嘴唇,眼睛湿漉漉的:“会...会有人认出我们吗?“
“不会的。“王凤娟抚平女孩裙子上的一道褶皱,“这只是幅画,讲述的是所有需要保护的孩子。“
张桂兰在一旁悄悄抹眼泪,绛红色外套的袖口已经湿了一小片。周梅走过来,轻轻揽住婆婆的肩膀——这个曾经在公共场合连牵手都会尴尬的婆媳,如今却能自然地给予彼此支持。
3.媒体的风暴
画展第二天,《城市日报》用整版报道了王凤娟和她的《雨夜》。标题触目惊心:《从受害者到发声者:一位奶奶画家的社会责任》。
王凤娟坐在新公寓的阳台上,报纸在膝头摊开。晨光温柔地抚过那些黑体字,却让她的心揪成一团。报道详细挖掘了小雨小雪的故事,甚至提到了林艳的酗酒问题——虽然用了化名,但熟悉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是张桂兰。
“凤娟!“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哭腔,“林艳看到报纸了,她...她要告我们侵犯隐私权!“
王凤娟的手指紧紧攥住报纸,新闻纸在她掌心发出脆弱的“沙沙“声。阳台上的茉莉花刚结出花苞,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别急,“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让周梅问问她的律师朋友。“
挂断电话,王凤娟呆坐在藤椅上。她本意是想帮助更多孩子,却可能给小雨小雪带来更多伤害。窗外的鸟鸣声突然变得刺耳,阳光也显得过于刺眼。
门铃响了。王凤娟拖着沉重的脚步去开门,发现周梅和李强站在门外,两人脸上都带着凝重的表情。
“妈,情况我们了解了。“李强一进门就说,他今天没穿警服,但站姿依然笔直如松,“这事不构成侵权,但...“
“但舆论可能会伤害孩子。“周梅接过话,她今天没化妆,眼下有明显的青黑,“基金会那边同意撤回明信片计划。“
王凤娟看着儿子和儿媳,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给家人带来了多少麻烦。李强警队的工作那么忙,周梅正在准备重要项目,却都要为她的事情奔波。
“我...我做错了吗?“她轻声问,声音里的脆弱连自己都感到陌生。
周梅在她身边坐下,握住她颤抖的手:“妈,您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有些事情,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李强蹲在母亲面前,这个高大的警官此刻像个无助的小男孩:“妈,下次...能不能先跟我们商量?“
窗外的阳光渐渐强烈起来,照进客厅,将三人的影子投在地板上,交织在一起。
4.艺术的疗愈“
画展最后一天,人少了许多。王凤娟独自站在《雨夜》前,看着画中那两个模糊的小小背影。展厅的灯光在画作表面形成一层柔和的釉光,让雨夜的黑暗也显得温暖起来。
“这幅画很美。“
一个温和的女声从身后传来。王凤娟转身,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女士,穿着简单的米色亚麻套装,银灰色的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
“谢谢。“王凤娟轻声说,注意到对方胸前别着“心理咨询师“的徽章。
“我是青松心理咨询中心的。“女士递来名片,“我们为受家暴影响的儿童提供艺术治疗。您的画...很有共鸣。“
王凤娟接过名片,纸张触感光滑,上面印着几片青松叶的浮雕图案。
“艺术有时候比语言更有力量。“咨询师继续说,目光落在画中那盏小台灯上,“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总有一线光明。“
王凤娟突然想起那天晚上,小雨在她公寓里做的噩梦。女孩尖叫着醒来,是那盏床头小台灯让她重新安静下来。后来她画《雨夜》时,特意将那盏灯画得格外明亮。
“如果您愿意,“咨询师轻声说,“可以来我们中心教孩子们画画。不需要技巧,只要...真诚。“
展厅的音响开始播放闭馆通知,柔和的女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阳光从西侧的窗户斜射进来,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我可以试试。“王凤娟听见自己说。
5.新的创作“
回到家,王凤娟坐在画架前,面前是一张全新的画布。夕阳的余晖透过纱帘,在空白画布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拿起画笔,蘸了一点金黄色颜料,却迟迟没有落下。
小雨小雪的影子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不是画中那个模糊的背影,而是现实中两个活生生的女孩:小雨安静看书时微微皱起的眉头,小雪画画时伸出的小舌头...
笔尖终于落下,在画布上勾勒出一扇明亮的窗户。窗外是繁茂的绿树和湛蓝的天空,窗台上摆着一盆盛开的茉莉花。画到一半,她突然停下,在窗边加了一个小小的身影——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在专注地画画。
门铃响了。王凤娟放下画笔,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开门一看,是张桂兰带着两个孙女,三人手里都提着东西。
“凤娟,我们给你送晚饭来了!“张桂兰的声音比往常轻快,“小雨小雪非要亲自来。“
两个孩子怯生生地站在门口,小雨手里拎着个保温桶,小雪则抱着个画本。
“奶奶,“小雨小声说,“我...我们想看看您的新画。“
王凤娟的心像被什么温暖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她侧身让三人进来,茉莉花的香气随着夏夜的风飘进屋里,与饭菜的香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最温馨的家庭气息。
小雪一眼就看到了画架上的新作,惊讶地睁大眼睛:“奶奶画的是我吗?“
王凤娟蹲下身,平视着小女孩明亮的眼睛:“是所有像你一样爱画画的孩子。“
窗外,暮色渐浓,第一颗星星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屋内,四个人的笑声与饭菜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比任何画作都生动的画面。
初夏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周梅公司艺术展厅的木地板上。王凤娟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画作的位置。她今天穿了件淡蓝色的棉麻衬衫——是周梅上周给她买的,料子柔软得像第二层皮肤。
“妈,左边再高一点。“周梅在下方指挥,手里拿着水平仪。她今天把长发挽成了职业发髻,珍珠耳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王凤娟的手指微微发抖,画框的边缘在她掌心留下浅浅的压痕。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参加慈善画展,展出的全是她这半年来的作品——《纺织女工》系列、《三个小姑娘》,还有最新完成的《雨夜》。
“奶奶,这个放哪里?“婷婷抱着一个装满彩色卡纸的盒子跑过来,小辫子随着动作一甩一甩。小姑娘今天特意穿了条粉色的蓬蓬裙,说是要给奶奶的画展“增添色彩“。
“放签到处吧。“周梅替婆婆回答,顺手整理了一下女儿歪掉的蝴蝶结,“婷婷,去帮爸爸摆宣传册。“
王凤娟从梯子上下来,退后几步审视整个展厅。她的画被安排在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介绍她生平的展板——“从纺织女工到银发画家:王凤娟的艺术人生“。看着那些放大的照片和文字,她突然有种不真实感,仿佛那个站在纺织机前的年轻女工和现在的自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紧张吗?“周梅递来一杯温水,杯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王凤娟摇摇头,又点点头。她的目光落在最新那幅《雨夜》上——画中是两个小女孩蜷缩在床上的背影,窗外电闪雷鸣,但床头柜上一盏小台灯散发着温暖的光。
“会有人...看懂吗?“她轻声问,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
周梅顺着她的视线看去,眼神柔软下来:“会的,妈。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真实。“
2.意外的关注
开幕式上,展厅挤满了人。王凤娟站在自己的画作前,接受着陌生人的赞美和提问。她穿着周梅特意为她挑选的藏青色连衣裙,领口别着那枚“三八红旗手“奖章,在闪光灯下闪闪发光。
“王女士,《雨夜》这幅画的灵感是什么?“一位戴眼镜的女记者问道,录音笔举得老高。
王凤娟的喉咙发紧。她看向站在不远处的张桂兰——老人今天穿了件崭新的绛红色外套,正紧紧牵着两个孙女的手。小雨穿着浅蓝色连衣裙,安静得像只小鹿;小雪则好奇地东张西望,时不时摸摸展厅里的装饰雕塑。
“是...关于保护。“王凤娟最终说道,声音比想象中坚定,“关于大人应该如何保护孩子。“
记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挤到前面,西装革履,胸前挂着某基金会的工作牌。
“王阿姨,我是'晨曦'家庭暴力救助基金会的。“他递上名片,“我们想将《雨夜》印制成明信片,用于反家暴宣传。您愿意授权吗?“
展厅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幅画上。王凤娟看到小雨悄悄躲到了张桂兰身后,小手紧紧抓着奶奶的衣角。
“我...“王凤娟深吸一口气,“我需要问问画里的孩子们。“
她走向小雨小雪,蹲下身与她们平视。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三人身上,形成一道温暖的光圈。
“小雨,小雪,“王凤娟轻声说,“奶奶的画要帮助更多像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可以吗?“
小雪懵懂地点点头,小雨却咬着嘴唇,眼睛湿漉漉的:“会...会有人认出我们吗?“
“不会的。“王凤娟抚平女孩裙子上的一道褶皱,“这只是幅画,讲述的是所有需要保护的孩子。“
张桂兰在一旁悄悄抹眼泪,绛红色外套的袖口已经湿了一小片。周梅走过来,轻轻揽住婆婆的肩膀——这个曾经在公共场合连牵手都会尴尬的婆媳,如今却能自然地给予彼此支持。
3.媒体的风暴
画展第二天,《城市日报》用整版报道了王凤娟和她的《雨夜》。标题触目惊心:《从受害者到发声者:一位奶奶画家的社会责任》。
王凤娟坐在新公寓的阳台上,报纸在膝头摊开。晨光温柔地抚过那些黑体字,却让她的心揪成一团。报道详细挖掘了小雨小雪的故事,甚至提到了林艳的酗酒问题——虽然用了化名,但熟悉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是张桂兰。
“凤娟!“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哭腔,“林艳看到报纸了,她...她要告我们侵犯隐私权!“
王凤娟的手指紧紧攥住报纸,新闻纸在她掌心发出脆弱的“沙沙“声。阳台上的茉莉花刚结出花苞,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别急,“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让周梅问问她的律师朋友。“
挂断电话,王凤娟呆坐在藤椅上。她本意是想帮助更多孩子,却可能给小雨小雪带来更多伤害。窗外的鸟鸣声突然变得刺耳,阳光也显得过于刺眼。
门铃响了。王凤娟拖着沉重的脚步去开门,发现周梅和李强站在门外,两人脸上都带着凝重的表情。
“妈,情况我们了解了。“李强一进门就说,他今天没穿警服,但站姿依然笔直如松,“这事不构成侵权,但...“
“但舆论可能会伤害孩子。“周梅接过话,她今天没化妆,眼下有明显的青黑,“基金会那边同意撤回明信片计划。“
王凤娟看着儿子和儿媳,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给家人带来了多少麻烦。李强警队的工作那么忙,周梅正在准备重要项目,却都要为她的事情奔波。
“我...我做错了吗?“她轻声问,声音里的脆弱连自己都感到陌生。
周梅在她身边坐下,握住她颤抖的手:“妈,您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有些事情,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李强蹲在母亲面前,这个高大的警官此刻像个无助的小男孩:“妈,下次...能不能先跟我们商量?“
窗外的阳光渐渐强烈起来,照进客厅,将三人的影子投在地板上,交织在一起。
4.艺术的疗愈“
画展最后一天,人少了许多。王凤娟独自站在《雨夜》前,看着画中那两个模糊的小小背影。展厅的灯光在画作表面形成一层柔和的釉光,让雨夜的黑暗也显得温暖起来。
“这幅画很美。“
一个温和的女声从身后传来。王凤娟转身,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女士,穿着简单的米色亚麻套装,银灰色的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
“谢谢。“王凤娟轻声说,注意到对方胸前别着“心理咨询师“的徽章。
“我是青松心理咨询中心的。“女士递来名片,“我们为受家暴影响的儿童提供艺术治疗。您的画...很有共鸣。“
王凤娟接过名片,纸张触感光滑,上面印着几片青松叶的浮雕图案。
“艺术有时候比语言更有力量。“咨询师继续说,目光落在画中那盏小台灯上,“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总有一线光明。“
王凤娟突然想起那天晚上,小雨在她公寓里做的噩梦。女孩尖叫着醒来,是那盏床头小台灯让她重新安静下来。后来她画《雨夜》时,特意将那盏灯画得格外明亮。
“如果您愿意,“咨询师轻声说,“可以来我们中心教孩子们画画。不需要技巧,只要...真诚。“
展厅的音响开始播放闭馆通知,柔和的女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阳光从西侧的窗户斜射进来,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我可以试试。“王凤娟听见自己说。
5.新的创作“
回到家,王凤娟坐在画架前,面前是一张全新的画布。夕阳的余晖透过纱帘,在空白画布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拿起画笔,蘸了一点金黄色颜料,却迟迟没有落下。
小雨小雪的影子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不是画中那个模糊的背影,而是现实中两个活生生的女孩:小雨安静看书时微微皱起的眉头,小雪画画时伸出的小舌头...
笔尖终于落下,在画布上勾勒出一扇明亮的窗户。窗外是繁茂的绿树和湛蓝的天空,窗台上摆着一盆盛开的茉莉花。画到一半,她突然停下,在窗边加了一个小小的身影——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在专注地画画。
门铃响了。王凤娟放下画笔,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开门一看,是张桂兰带着两个孙女,三人手里都提着东西。
“凤娟,我们给你送晚饭来了!“张桂兰的声音比往常轻快,“小雨小雪非要亲自来。“
两个孩子怯生生地站在门口,小雨手里拎着个保温桶,小雪则抱着个画本。
“奶奶,“小雨小声说,“我...我们想看看您的新画。“
王凤娟的心像被什么温暖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她侧身让三人进来,茉莉花的香气随着夏夜的风飘进屋里,与饭菜的香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最温馨的家庭气息。
小雪一眼就看到了画架上的新作,惊讶地睁大眼睛:“奶奶画的是我吗?“
王凤娟蹲下身,平视着小女孩明亮的眼睛:“是所有像你一样爱画画的孩子。“
窗外,暮色渐浓,第一颗星星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屋内,四个人的笑声与饭菜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比任何画作都生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