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龙江驿码头旌旗招展。
张赫的两万水师与郑和的一万五千舰队汇合,组成了五千拥有三百余艘战船的庞大舰队。
舰队中不仅有用于作战的楼船,还有专门运送粮草、淡水的补给船,以及搭载着现代航海仪器的探路船。
陈林亲自送到港口,将一本《太平洋航海指南》交给郑和:“里面标注了沿途的岛屿、洋流与暗礁,遇到问题,随时用信鸽联系。
记住,咱们不仅要拿下美洲,还要在沿途的岛屿上立碑,把大明的航线也标清楚。”
郑和接过指南,郑重行礼:“师父放心,弟子定不辱使命!”
舰队出发的那天,龙江驿万人空巷。
百姓们看着密密麻麻的战船扬帆起航,朝着东方的大海驶去,纷纷跪地欢呼。
在他们眼里,这支舰队不仅是去开拓新土地,更是去传播大明的威名。
舰队出航后的第一个月,进展异常顺利。
他们沿着日本列岛东侧南下,在硫磺岛、关岛等岛屿上停靠补给,每到一处,郑和都会让人立起刻有“大明属岛”的碑石,还留下少量士兵驻守。
岛上的土著居民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舰队,更从未见过穿着明军铠甲的士兵,大多选择归附,甚至有人主动充当向导,指引舰队前往更东边的岛屿。
两个月后,舰队驶入太平洋深处。
此时,现代航海仪器派上了大用场。指南针与六分仪确保舰队不会偏离航线,温度计与气压计则让船员提前规避了数次台风。
即便如此,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还是让不少士兵出现了坏血病的症状。
就在众人忧心忡忡时,船上的现代医生拿出了陈林提前准备的维生素C片,让士兵们服下,很快就控制住了病情。
“这‘神药’真是厉害!”
张赫看着逐渐康复的士兵,忍不住对郑和感叹。
“若不是陈大人从后世带来这些宝贝,咱们恐怕还没到美洲,就折损一半人手了。”
郑和深以为然,心里对陈林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舰队出航三个月后,瞭望手突然高声喊道:“陆地!前方有陆地!”
郑和与张赫立刻登上船楼,举起望远镜望去。
只见远处的海平面上,出现了一道绵延不绝的海岸线,岸边是茂密的森林,甚至能看到林间奔跑的野兽。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与兴奋:美洲,终于到了!
舰队缓缓靠近海岸,选择了一处平坦的海湾停靠。
当第一批明军士兵踏上美洲的土地时,岸边的土著居民纷纷手持长矛、弓箭,警惕地看着这些陌生的来客。
郑和没有下令进攻,而是让士兵抬着丝绸、瓷器与粮食,缓缓走向土著部落。
部落首领是一位名叫科尔特斯的中年男子,他从未见过穿着丝绸、手持铁器的人,更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战船。
当郑和通过翻译告诉他,大明是来自东方的强国,此次前来是为了建立友好关系,还带来了礼物时,科尔特斯的警惕渐渐放松。
他接过郑和递来的丝绸,感受着布料的柔软,又尝了尝明军带来的大米,当即决定与大明结盟。
在科尔特斯的带领下,明军顺利深入美洲内陆。
他们发现,这里的土著部落大多分散居住,彼此之间还经常发生战争,根本无法与组织严密的明军抗衡。
郑和与张赫决定先在海岸建立据点,他们选择了一处地势险要的海湾,修建了防御工事,还立起了一块高达五尺的青石碑,碑身刻着“大明美洲都司驻地”。
背面详细记载了登陆时间与舰队将领。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明军一边安抚周边的土著部落,一边派人深入内陆探索。
他们发现,美洲大陆不仅有丰富的金银矿,还有大片肥沃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产量远超大明的水稻与小麦。
郑和立刻让人将这些作物的种子收集起来,准备带回大明种植。
然而,并非所有土著部落都愿意归附大明。
在距离据点两百余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阿兹特克的部落,他们拥有数万部众,还掌握着简单的青铜冶炼技术,首领蒙特祖玛自视甚高,拒绝向大明臣服,甚至还袭击了明军的探路小队。
郑和与张赫当即决定出兵征讨。
明军的火铳与火炮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
阿兹特克部落的青铜武器根本无法击穿明军的铠甲,他们的盾牌在火炮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战斗仅仅持续了一个时辰,阿兹特克部落就全线溃败,蒙特祖玛被明军俘虏。
当蒙特祖玛被带到郑和面前时,他看着眼前这位穿着明黄色铠甲的将领,又看了看远处明军营地飘扬的大明旗帜,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我愿意带领整个部落归附大明,从此听从大明的号令。”
郑和满意地点点头,让人将蒙特祖玛带下去安抚,又让人在阿兹特克部落的聚居地立起一块碑石,刻着“大明阿兹特克卫”,正式将这片土地纳入大明版图。
消息传回应天时,朱元璋正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国事。
当听到明军已经在美洲建立据点,还收服了多个土著部落后,朱元璋当即下令,将美洲命名为“大明东胜洲”,设立东胜洲都司。
由郑和担任都司指挥使,张赫辅佐,同时从大明调遣百姓前往美洲开垦土地。
陈林站在朝堂下,看着朱元璋意气风发的样子,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大明的脚步不会止步于美洲,未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大明还会开拓更多的土地,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
而那些立在世界各地的碑石,将会成为后世子孙最坚实的底气。
无论何时,他们都能指着那些碑石,骄傲地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大明的领土。”
此时,遥远的东胜洲都司,郑和正站在海岸的碑石旁,望着东方的大海。
他知道,用不了多久,更多的大明百姓将会来到这里,用他们的双手,将这片荒芜的土地,变成繁华的家园。
而他,将会在这里,守护着大明的东大门,等待着下一次开拓的号令。
张赫的两万水师与郑和的一万五千舰队汇合,组成了五千拥有三百余艘战船的庞大舰队。
舰队中不仅有用于作战的楼船,还有专门运送粮草、淡水的补给船,以及搭载着现代航海仪器的探路船。
陈林亲自送到港口,将一本《太平洋航海指南》交给郑和:“里面标注了沿途的岛屿、洋流与暗礁,遇到问题,随时用信鸽联系。
记住,咱们不仅要拿下美洲,还要在沿途的岛屿上立碑,把大明的航线也标清楚。”
郑和接过指南,郑重行礼:“师父放心,弟子定不辱使命!”
舰队出发的那天,龙江驿万人空巷。
百姓们看着密密麻麻的战船扬帆起航,朝着东方的大海驶去,纷纷跪地欢呼。
在他们眼里,这支舰队不仅是去开拓新土地,更是去传播大明的威名。
舰队出航后的第一个月,进展异常顺利。
他们沿着日本列岛东侧南下,在硫磺岛、关岛等岛屿上停靠补给,每到一处,郑和都会让人立起刻有“大明属岛”的碑石,还留下少量士兵驻守。
岛上的土著居民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舰队,更从未见过穿着明军铠甲的士兵,大多选择归附,甚至有人主动充当向导,指引舰队前往更东边的岛屿。
两个月后,舰队驶入太平洋深处。
此时,现代航海仪器派上了大用场。指南针与六分仪确保舰队不会偏离航线,温度计与气压计则让船员提前规避了数次台风。
即便如此,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还是让不少士兵出现了坏血病的症状。
就在众人忧心忡忡时,船上的现代医生拿出了陈林提前准备的维生素C片,让士兵们服下,很快就控制住了病情。
“这‘神药’真是厉害!”
张赫看着逐渐康复的士兵,忍不住对郑和感叹。
“若不是陈大人从后世带来这些宝贝,咱们恐怕还没到美洲,就折损一半人手了。”
郑和深以为然,心里对陈林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舰队出航三个月后,瞭望手突然高声喊道:“陆地!前方有陆地!”
郑和与张赫立刻登上船楼,举起望远镜望去。
只见远处的海平面上,出现了一道绵延不绝的海岸线,岸边是茂密的森林,甚至能看到林间奔跑的野兽。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与兴奋:美洲,终于到了!
舰队缓缓靠近海岸,选择了一处平坦的海湾停靠。
当第一批明军士兵踏上美洲的土地时,岸边的土著居民纷纷手持长矛、弓箭,警惕地看着这些陌生的来客。
郑和没有下令进攻,而是让士兵抬着丝绸、瓷器与粮食,缓缓走向土著部落。
部落首领是一位名叫科尔特斯的中年男子,他从未见过穿着丝绸、手持铁器的人,更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战船。
当郑和通过翻译告诉他,大明是来自东方的强国,此次前来是为了建立友好关系,还带来了礼物时,科尔特斯的警惕渐渐放松。
他接过郑和递来的丝绸,感受着布料的柔软,又尝了尝明军带来的大米,当即决定与大明结盟。
在科尔特斯的带领下,明军顺利深入美洲内陆。
他们发现,这里的土著部落大多分散居住,彼此之间还经常发生战争,根本无法与组织严密的明军抗衡。
郑和与张赫决定先在海岸建立据点,他们选择了一处地势险要的海湾,修建了防御工事,还立起了一块高达五尺的青石碑,碑身刻着“大明美洲都司驻地”。
背面详细记载了登陆时间与舰队将领。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明军一边安抚周边的土著部落,一边派人深入内陆探索。
他们发现,美洲大陆不仅有丰富的金银矿,还有大片肥沃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产量远超大明的水稻与小麦。
郑和立刻让人将这些作物的种子收集起来,准备带回大明种植。
然而,并非所有土著部落都愿意归附大明。
在距离据点两百余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阿兹特克的部落,他们拥有数万部众,还掌握着简单的青铜冶炼技术,首领蒙特祖玛自视甚高,拒绝向大明臣服,甚至还袭击了明军的探路小队。
郑和与张赫当即决定出兵征讨。
明军的火铳与火炮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
阿兹特克部落的青铜武器根本无法击穿明军的铠甲,他们的盾牌在火炮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战斗仅仅持续了一个时辰,阿兹特克部落就全线溃败,蒙特祖玛被明军俘虏。
当蒙特祖玛被带到郑和面前时,他看着眼前这位穿着明黄色铠甲的将领,又看了看远处明军营地飘扬的大明旗帜,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我愿意带领整个部落归附大明,从此听从大明的号令。”
郑和满意地点点头,让人将蒙特祖玛带下去安抚,又让人在阿兹特克部落的聚居地立起一块碑石,刻着“大明阿兹特克卫”,正式将这片土地纳入大明版图。
消息传回应天时,朱元璋正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国事。
当听到明军已经在美洲建立据点,还收服了多个土著部落后,朱元璋当即下令,将美洲命名为“大明东胜洲”,设立东胜洲都司。
由郑和担任都司指挥使,张赫辅佐,同时从大明调遣百姓前往美洲开垦土地。
陈林站在朝堂下,看着朱元璋意气风发的样子,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大明的脚步不会止步于美洲,未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大明还会开拓更多的土地,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
而那些立在世界各地的碑石,将会成为后世子孙最坚实的底气。
无论何时,他们都能指着那些碑石,骄傲地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大明的领土。”
此时,遥远的东胜洲都司,郑和正站在海岸的碑石旁,望着东方的大海。
他知道,用不了多久,更多的大明百姓将会来到这里,用他们的双手,将这片荒芜的土地,变成繁华的家园。
而他,将会在这里,守护着大明的东大门,等待着下一次开拓的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