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如雪,枪如林,红旗半卷出辕门。营高顺听取了吴笛意见以三才阵为基点。即长枪兵,刀盾兵与弓弩兵三者随意意组合都能发挥兵阵优势。
如三弓弩兵战场相遇三者成三角形背靠背相互支撑。相互守护你攻我守等配合训练场没有气势汹汹的喊杀声,只有指挥的声音。一。盾兵举盾枪兵执枪于后从盾缝斜出去。弓弩兵在中央蹲着弓弩向前向天。二。盾兵盾牌驻地人蹲坐长枪兵蹲坐长枪贴着盾缝弓弩兵站定抛射。三。盾兵举盾斜跨扑刀前劈。长枪兵平刺弓弩兵顺着长枪兵放箭。
吴笛道:“精神还可以,训练量还是少了点,我们要面对的是匈奴,乌桓,鲜卑这些强悍的马上民族,要有长枪兵执枪如山岗,任多少马军冲撞也不能进半寸。你们的训练量少了,这些人上去送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高顺我希望能为我们并州训练出十万出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步战之王。”
检阅了步兵还有马军巳时,吴笛来到张辽的马军营。听到吕布正训斥张辽:“只知道惜兵,难道主公养兵是为了你你的兵是娇兵好看不好用。稍微难打就只能叹气。”
张辽争辩道:“训练量要一点点的上去。如果一下提升太多训练量,全练坏了。真有战事那才是灾祸。”
吴笛出场道:“二位何必为点小事争执,徒伤感情。这事简W单将人马都招来来一场测试。体能好的都分到奉先手下。但要跟上伙食营养让他们自己荣誉把体力耗光他们自己知道极限在哪里。体能不好的就在文远手下边练技战术边提高体能。干脆你二人带队来个较艺谁达到预定要求。谁是我们并州军马军的先锋如何你二人要不要搞一下。”
吕布道的:“当然要比试了。不然谁知道你训练的兵能不能用。先锋肯定是我的。”
张辽道:“较量有什么。我还真不怕。先锋也不见得就是你的。”
吴笛道:“好!我做个见证,谁胜今年先锋就是他的 我们在年尾去给匈奴乌桓庆贺,庆贺。”
吴笛手一伸吕布将手拍在吴笛手背上。张辽也拍在吕布手背上。
吴笛道:“时间不早了,我还要去黑山军营,不然会说主公不公平,一碗水不平,眼里只你们并州军没有他们黑山军。”
黑山军营里,于毒,褚燕,眭固,杨凤,白绕。吴笛进来几大五大将领起身相迎
吴笛饶有兴趣的看着正在训练黑山军。模拟训练场上立有沟壑,土墙,木桩,斜台,障碍有黑山军爬坡上坎翻山越岭。跳荡板凳摸爬滚打。都是山地作战的必要训练科目。吴笛鼓励他几人道:“还不错,作为我并州唯一的山地军。要有丛林作战的训练项目。如爬树,防蛇,陷阱的制作与破解。等听说黑山那里又有贼寇出现,你们是前辈训练有成就可出征,将他们纳入你们的部下你们说是不是。天快黑了。我赶着进城先走了。
吴笛回到州牧府,天已经晚了,任红昌很殷勤的端了洗脸水说:“州牧老爷辛苦了。”吴笛道:“你还是叫我大侠好听些。说吧,有什么事?小机灵。”
“大侠,我不是只能吃闲饭,我也能做事的。”
吴笛逗她说道:“你一个十岁的小姑娘想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
任红昌道:“我看你今天走了几个军营。就是没有女兵。我做个女兵还是可以的。”
“做个女兵什么就算了,那些世家门阀家的丫鬟奴婢没有人认领。你挑几个教她们读书习字。”
任红昌本想反驳后来眼珠子一转心想:“这不是自己的亲兵吗?自己的兵不但要学文还要习武。”道:“谢谢大侠。我一定好好的教她们。”
秋日的阳光洒在校场上,吴笛站在高台上,望着下方正在操练的步兵方阵。高顺站在他身旁,不时发出简短的指令。
"一!"高顺的声音沉稳有力。
前排的盾兵齐刷刷举起盾牌,长枪兵迅速将长枪从盾牌缝隙中斜刺而出,弓弩手蹲在中央,弩箭对准前方。整个阵型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
吴笛满意地点点头:"三才阵的配合已经初见成效,但对抗匈奴骑兵还远远不够。"
高顺皱眉道:"匈奴骑兵来去如风,我们的士兵必须做到心如铁石,枪如磐石。"
"正是如此。"吴笛转身面对高顺,"所以我有个想法——让我们的军队帮助周边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高顺明显愣了一下:"军队的职责是作战,不是做苦力。"
吴笛笑了笑,指向远处正在收割的农民:"你看那些百姓,他们供养着我们的军队。若军队只顾训练,不问民间疾苦,久而久之,军民离心,何以立国?"
高顺沉默片刻:"大人所言极是,但将士们恐怕难以理解。"
"所以需要实践来证明。"吴笛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明日开始,每日抽出一支小队,帮助周边村落修缮房屋、收割庄稼。"
高顺虽然仍有疑虑,但看到吴笛的决心,只得点头应下。
次日清晨,一支由二十名士兵组成的小队在校场集合。吴笛亲自带队,前往最近的李家村。
路上,士兵们窃窃私语。
"我们可是精锐步兵,怎么干起泥瓦匠的活了?"
"听说这是吴大人的新规矩..."
"嘘,小声点,吴大人过来了。"
吴笛装作没听见,走到队伍前方:"诸位,今日我们去李家村帮助修缮房屋。记住,你们手中的武器是为了保护这些百姓而存在的,今日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履行你们的职责。"
李家村坐落在山脚下,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秋收刚过,村民们正忙着准备过冬。见到军队到来,村民们先是惊慌,随后在村长带领下谨慎地迎了上来。
吴笛扶住老人:"老丈不必多礼。我们是来帮忙的。听说村中有几户房屋需要修缮?"
老村长惊讶地睁大眼睛:"这...这如何使得..."
"大人,不知..."老村长颤巍巍地行礼。
"军民本是一家。"吴笛笑道,转身对士兵们下令,"分三组,一组负责屋顶,一组负责墙壁,一组帮助搬运材料。"
士兵们虽然不情愿,但军令如山,只得行动起来。吴笛亲自挽起袖子,和士兵们一起干活。起初,村民们站在远处观望,不敢靠近。但随着时间推移,看到军队真的在认真帮忙,几个胆大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进来。
一名叫王大的士兵正费力地搬运木材,一个瘦小的男孩怯生生地走过来:"军爷,我...我能帮忙吗?"
王大本想拒绝,但看到男孩期待的眼神,叹了口气:"行吧,你帮我扶这头。"
两人合作搬运木材,男孩兴奋地问个不停:"军爷,你们的盔甲重吗?打仗是什么感觉?匈奴人真的那么可怕吗?"
王大起初只是敷衍应答,但随着交谈深入,他发现自己竟然在向男孩解释军队如何保护他们免受匈奴侵害。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在他心中升起。
傍晚时分,当士兵们准备返回军营时,村民们自发地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和自家酿的米酒。老村长拉着吴笛的手,老泪纵横:"大人,老汉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见到官军帮百姓干活..."
回营路上,士兵们的态度明显有了变化。他们谈论着今天帮助的那户人家,那个总问问题的小男孩,还有老村长颤抖的感谢。
"其实...感觉还不错。"一个士兵小声说。
"是啊,比整天在校场操练有意思多了。"
"那家老太太非塞给我两个鸡蛋..."
"你们看到那个小男孩看我们的眼神了吗?就像看英雄一样..."
吴笛走在队伍后面,听着士兵们的交谈,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做法。当晚的军事会议上,吕布第一个拍案而起。
"荒谬!"他怒视吴笛,"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给百姓当苦力的!你这样会毁了军队的战斗力!"
张辽也皱眉道:"吴大人,士兵们的训练时间本就紧张,再分出精力做这些..."
高顺保持沉默,但表情显示他也有疑虑。
吴笛环视众人:"诸位可知道,为何我军每次出征,后勤补给总是困难重重?"
众人一愣。
"因为百姓不信任我们。"吴笛声音平静却有力,"他们害怕军队如同害怕匈奴人。没有百姓支持,我们就是无根之萍。"
吕布冷笑:"百姓不过是草芥,军队才是根本!"
"错了。"吴笛直视吕布,"百姓是土壤,军队是长在上面的树。没有肥沃的土壤,再强壮的树也会枯萎。"
会议不欢而散。但吴笛坚持己见,继续推行他的"军民同耕"计划。
一个月后,变化开始显现。当一支巡逻队在野外训练时遭遇暴雨,附近的村民主动邀请他们进屋避雨;当军队需要征调民夫运输粮草时,报名的人数远超预期;甚至有年轻人主动来到军营,希望加入军队"保家卫国"。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一次对抗演习中。张辽率领的骑兵队奉命"袭击"一个村庄,模拟匈奴人的劫掠。按照计划,村民应该四散逃跑,由埋伏的步兵进行反击。然而当骑兵冲入村庄时,村民们没有逃跑,而是拿起农具,与埋伏的士兵一起"抵抗"。
演习结束后,张辽找到吴笛,神情复杂:"大人,您是对的。那些村民...他们真的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我们当成了保护者。"
吴笛拍拍他的肩膀:"记住,文远,最强的堡垒不是高墙深壕,而是民心所向。"
与此同时,在州牧府的后院,任红昌正带着十几个女孩读书认字。这些女孩大多是被世家抛弃的丫鬟奴婢,现在她们围坐在一起,跟着任红昌朗读:"军为民,民养军,军民一心,其利断金..."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红昌姐姐,我们女子也能参军吗?"
任红昌眼睛一亮:"当然可以!吴大侠说过,保家卫国不分男女。等你们再大些,我就去求他组建一支女兵营!"
女孩们兴奋地叽叽喳喳起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深秋的一天,吴笛召集所有将领,宣布了一个决定:"从今日起,每月初一、十五为'军民同耕日',全军除必要警戒外,都要参与帮助百姓劳作。"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没有人反对。连吕布也只是哼了一声,没有提出异议。
当第一场冬雪落下时,并州大地上流传着一个新的说法:并州军不仅是保卫者,更是建设者。而在军营中,士兵们开始真正理解了他们手中武器的意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保护身后那些信任他们的百姓。
如三弓弩兵战场相遇三者成三角形背靠背相互支撑。相互守护你攻我守等配合训练场没有气势汹汹的喊杀声,只有指挥的声音。一。盾兵举盾枪兵执枪于后从盾缝斜出去。弓弩兵在中央蹲着弓弩向前向天。二。盾兵盾牌驻地人蹲坐长枪兵蹲坐长枪贴着盾缝弓弩兵站定抛射。三。盾兵举盾斜跨扑刀前劈。长枪兵平刺弓弩兵顺着长枪兵放箭。
吴笛道:“精神还可以,训练量还是少了点,我们要面对的是匈奴,乌桓,鲜卑这些强悍的马上民族,要有长枪兵执枪如山岗,任多少马军冲撞也不能进半寸。你们的训练量少了,这些人上去送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高顺我希望能为我们并州训练出十万出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步战之王。”
检阅了步兵还有马军巳时,吴笛来到张辽的马军营。听到吕布正训斥张辽:“只知道惜兵,难道主公养兵是为了你你的兵是娇兵好看不好用。稍微难打就只能叹气。”
张辽争辩道:“训练量要一点点的上去。如果一下提升太多训练量,全练坏了。真有战事那才是灾祸。”
吴笛出场道:“二位何必为点小事争执,徒伤感情。这事简W单将人马都招来来一场测试。体能好的都分到奉先手下。但要跟上伙食营养让他们自己荣誉把体力耗光他们自己知道极限在哪里。体能不好的就在文远手下边练技战术边提高体能。干脆你二人带队来个较艺谁达到预定要求。谁是我们并州军马军的先锋如何你二人要不要搞一下。”
吕布道的:“当然要比试了。不然谁知道你训练的兵能不能用。先锋肯定是我的。”
张辽道:“较量有什么。我还真不怕。先锋也不见得就是你的。”
吴笛道:“好!我做个见证,谁胜今年先锋就是他的 我们在年尾去给匈奴乌桓庆贺,庆贺。”
吴笛手一伸吕布将手拍在吴笛手背上。张辽也拍在吕布手背上。
吴笛道:“时间不早了,我还要去黑山军营,不然会说主公不公平,一碗水不平,眼里只你们并州军没有他们黑山军。”
黑山军营里,于毒,褚燕,眭固,杨凤,白绕。吴笛进来几大五大将领起身相迎
吴笛饶有兴趣的看着正在训练黑山军。模拟训练场上立有沟壑,土墙,木桩,斜台,障碍有黑山军爬坡上坎翻山越岭。跳荡板凳摸爬滚打。都是山地作战的必要训练科目。吴笛鼓励他几人道:“还不错,作为我并州唯一的山地军。要有丛林作战的训练项目。如爬树,防蛇,陷阱的制作与破解。等听说黑山那里又有贼寇出现,你们是前辈训练有成就可出征,将他们纳入你们的部下你们说是不是。天快黑了。我赶着进城先走了。
吴笛回到州牧府,天已经晚了,任红昌很殷勤的端了洗脸水说:“州牧老爷辛苦了。”吴笛道:“你还是叫我大侠好听些。说吧,有什么事?小机灵。”
“大侠,我不是只能吃闲饭,我也能做事的。”
吴笛逗她说道:“你一个十岁的小姑娘想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
任红昌道:“我看你今天走了几个军营。就是没有女兵。我做个女兵还是可以的。”
“做个女兵什么就算了,那些世家门阀家的丫鬟奴婢没有人认领。你挑几个教她们读书习字。”
任红昌本想反驳后来眼珠子一转心想:“这不是自己的亲兵吗?自己的兵不但要学文还要习武。”道:“谢谢大侠。我一定好好的教她们。”
秋日的阳光洒在校场上,吴笛站在高台上,望着下方正在操练的步兵方阵。高顺站在他身旁,不时发出简短的指令。
"一!"高顺的声音沉稳有力。
前排的盾兵齐刷刷举起盾牌,长枪兵迅速将长枪从盾牌缝隙中斜刺而出,弓弩手蹲在中央,弩箭对准前方。整个阵型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
吴笛满意地点点头:"三才阵的配合已经初见成效,但对抗匈奴骑兵还远远不够。"
高顺皱眉道:"匈奴骑兵来去如风,我们的士兵必须做到心如铁石,枪如磐石。"
"正是如此。"吴笛转身面对高顺,"所以我有个想法——让我们的军队帮助周边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高顺明显愣了一下:"军队的职责是作战,不是做苦力。"
吴笛笑了笑,指向远处正在收割的农民:"你看那些百姓,他们供养着我们的军队。若军队只顾训练,不问民间疾苦,久而久之,军民离心,何以立国?"
高顺沉默片刻:"大人所言极是,但将士们恐怕难以理解。"
"所以需要实践来证明。"吴笛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明日开始,每日抽出一支小队,帮助周边村落修缮房屋、收割庄稼。"
高顺虽然仍有疑虑,但看到吴笛的决心,只得点头应下。
次日清晨,一支由二十名士兵组成的小队在校场集合。吴笛亲自带队,前往最近的李家村。
路上,士兵们窃窃私语。
"我们可是精锐步兵,怎么干起泥瓦匠的活了?"
"听说这是吴大人的新规矩..."
"嘘,小声点,吴大人过来了。"
吴笛装作没听见,走到队伍前方:"诸位,今日我们去李家村帮助修缮房屋。记住,你们手中的武器是为了保护这些百姓而存在的,今日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履行你们的职责。"
李家村坐落在山脚下,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秋收刚过,村民们正忙着准备过冬。见到军队到来,村民们先是惊慌,随后在村长带领下谨慎地迎了上来。
吴笛扶住老人:"老丈不必多礼。我们是来帮忙的。听说村中有几户房屋需要修缮?"
老村长惊讶地睁大眼睛:"这...这如何使得..."
"大人,不知..."老村长颤巍巍地行礼。
"军民本是一家。"吴笛笑道,转身对士兵们下令,"分三组,一组负责屋顶,一组负责墙壁,一组帮助搬运材料。"
士兵们虽然不情愿,但军令如山,只得行动起来。吴笛亲自挽起袖子,和士兵们一起干活。起初,村民们站在远处观望,不敢靠近。但随着时间推移,看到军队真的在认真帮忙,几个胆大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进来。
一名叫王大的士兵正费力地搬运木材,一个瘦小的男孩怯生生地走过来:"军爷,我...我能帮忙吗?"
王大本想拒绝,但看到男孩期待的眼神,叹了口气:"行吧,你帮我扶这头。"
两人合作搬运木材,男孩兴奋地问个不停:"军爷,你们的盔甲重吗?打仗是什么感觉?匈奴人真的那么可怕吗?"
王大起初只是敷衍应答,但随着交谈深入,他发现自己竟然在向男孩解释军队如何保护他们免受匈奴侵害。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在他心中升起。
傍晚时分,当士兵们准备返回军营时,村民们自发地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和自家酿的米酒。老村长拉着吴笛的手,老泪纵横:"大人,老汉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见到官军帮百姓干活..."
回营路上,士兵们的态度明显有了变化。他们谈论着今天帮助的那户人家,那个总问问题的小男孩,还有老村长颤抖的感谢。
"其实...感觉还不错。"一个士兵小声说。
"是啊,比整天在校场操练有意思多了。"
"那家老太太非塞给我两个鸡蛋..."
"你们看到那个小男孩看我们的眼神了吗?就像看英雄一样..."
吴笛走在队伍后面,听着士兵们的交谈,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做法。当晚的军事会议上,吕布第一个拍案而起。
"荒谬!"他怒视吴笛,"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给百姓当苦力的!你这样会毁了军队的战斗力!"
张辽也皱眉道:"吴大人,士兵们的训练时间本就紧张,再分出精力做这些..."
高顺保持沉默,但表情显示他也有疑虑。
吴笛环视众人:"诸位可知道,为何我军每次出征,后勤补给总是困难重重?"
众人一愣。
"因为百姓不信任我们。"吴笛声音平静却有力,"他们害怕军队如同害怕匈奴人。没有百姓支持,我们就是无根之萍。"
吕布冷笑:"百姓不过是草芥,军队才是根本!"
"错了。"吴笛直视吕布,"百姓是土壤,军队是长在上面的树。没有肥沃的土壤,再强壮的树也会枯萎。"
会议不欢而散。但吴笛坚持己见,继续推行他的"军民同耕"计划。
一个月后,变化开始显现。当一支巡逻队在野外训练时遭遇暴雨,附近的村民主动邀请他们进屋避雨;当军队需要征调民夫运输粮草时,报名的人数远超预期;甚至有年轻人主动来到军营,希望加入军队"保家卫国"。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一次对抗演习中。张辽率领的骑兵队奉命"袭击"一个村庄,模拟匈奴人的劫掠。按照计划,村民应该四散逃跑,由埋伏的步兵进行反击。然而当骑兵冲入村庄时,村民们没有逃跑,而是拿起农具,与埋伏的士兵一起"抵抗"。
演习结束后,张辽找到吴笛,神情复杂:"大人,您是对的。那些村民...他们真的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我们当成了保护者。"
吴笛拍拍他的肩膀:"记住,文远,最强的堡垒不是高墙深壕,而是民心所向。"
与此同时,在州牧府的后院,任红昌正带着十几个女孩读书认字。这些女孩大多是被世家抛弃的丫鬟奴婢,现在她们围坐在一起,跟着任红昌朗读:"军为民,民养军,军民一心,其利断金..."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红昌姐姐,我们女子也能参军吗?"
任红昌眼睛一亮:"当然可以!吴大侠说过,保家卫国不分男女。等你们再大些,我就去求他组建一支女兵营!"
女孩们兴奋地叽叽喳喳起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深秋的一天,吴笛召集所有将领,宣布了一个决定:"从今日起,每月初一、十五为'军民同耕日',全军除必要警戒外,都要参与帮助百姓劳作。"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没有人反对。连吕布也只是哼了一声,没有提出异议。
当第一场冬雪落下时,并州大地上流传着一个新的说法:并州军不仅是保卫者,更是建设者。而在军营中,士兵们开始真正理解了他们手中武器的意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保护身后那些信任他们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