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里像急病猝死,分明更像是中毒身亡。
陶仲文的劝诫,其实是在暗示嘉靖——不要过度插手皇子的教育。
这是文官们拼命争夺了百余年的权力,皇帝若要染指,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
嘉靖悲痛不已,自此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的规矩,彻底放弃了对子嗣的亲自教养。
三子、四子交由大臣们抚育,也就是后来的景王与裕王。
有趣的是,这两位皇子竟然都平安无事,活得好好的。
嘉靖从中汲取教训,再也没有立过太子。
严嵩支持景王,徐阶则暗中扶持裕王。
结果严嵩倒台后,景王偏偏在嘉靖驾崩前一年就病逝。
若总结大明帝王想要长寿的诀窍,无非三条:
别住皇宫,远离太医院,离水源远点。
【随着明世宗年岁渐长,加之长年服食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等丹药,身体每况愈下。】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痛斥明世宗痴迷长生——】
【不顾父子、君臣、夫妇之情,直言“天下人不知陛下久矣”。】
【又劝若皇帝“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
【在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天下即可转治,万事皆理。】
【嘉靖震怒,立刻下令:“速拿此人,勿使走脱!”】
【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在旁劝道:“此人素有狂名。】
【闻他上疏,自知必死,早备棺木,与妻儿诀别,家僮也早散尽,他并非要逃。”】
【明世宗默然,将奏疏搁置不发数月,海瑞终被打入锦衣卫狱。】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薨于乾清宫,享年六十。】
【遗诏立裕王朱载垕为嗣,改元隆庆。】
嘉靖一生几乎都在与文官集团周旋,历经暗杀与太子暴亡。
或许正因如此,他性格愈发多疑。
但他也是明中后期唯一能够压制文官的帝王。
虽也任用宦官,却牢牢限制其权力,打破了宦官与内廷的格局,将实权尽握于手。
壬寅宫变之后,朱厚熜迁入西苑,同时分权于群臣。
虽久居西苑,却仍批阅奏章,只是鲜少召见臣僚。
他也是明中后期唯一成功将权力深入东南的皇帝。
当年武宗朱厚照欲借宁王叛乱之机掌控东南,未料归途中失足落水,计划戛然而止。
而朱厚熜则以倭患为契机,派军南下。
执政末期,他先剪除了严嵩,又开始亲理政务。
昔日懈怠多年的皇帝,仅用五年便推行新政,为后来的万历中兴奠下基础。
只是他终究没能逃过海瑞的犀利上疏。
那篇《治安疏》让他气血上涌。
可他最终没有斩杀海瑞,反而将这位直臣留给了后世。
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寿终。
这个修道、嗑丹的帝王,竟成为明中后期最长寿的皇帝,
在位时间仅次于孙子万历,居第二位。
……
嘉靖时期!
精舍之外,严嵩、徐阶、高拱等人望着天幕,神情虽平淡,心底却早已惊涛骇浪。
天幕所示,明世宗将在嘉靖四十五年去世。
而今离那一年已不远——大明的天将要变了!
更惊人的是,继位之人正是裕王!
对严嵩、严世蕃而言,这无疑是噩耗。
裕王素来与清流交好,和严党水火不容。
若裕王登基,严氏一党必遭重创。
倘若此消息外泄,必将动摇朝局。
而对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而言,却是天大的喜讯。
虽陛下未曾立储,但裕王常驻京师,继位几成定局。
天幕印证此事,使他们彻底放下心来。
裕王一旦登基,严党必被清算,朝局焕然一新!
他们与裕王交情深厚,尤其高拱更是裕王之师,日后必然重用。
名利皆在其次,实权唾手可得,焉有不喜?
至于海瑞,他们虽听闻其名,却无暇顾及。
因为接下来大明必将迎来剧变,无数人的命运将随之翻转。
嘉靖凝望天幕,心神恍惚。
嘉靖四十五年……
难道自己真的只剩下短短数年?
莫看他沉迷修道,其实心知肚明——成仙不可能,延寿或许尚可。
他也渴望能再活久些。
可天幕明言,他的寿命止于嘉靖四十五年。
那岂非只余一两年光景?
得知自己死亡的确切日期,嘉靖心中五味杂陈。
既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对权力和人世的不舍。
他的心底,却又泛起一丝解脱。
终于……要画上句号了吗?
回顾自己这一生,或许也曾为百姓做过一些事?
可随着他沉迷修道炼丹,嘉靖渐渐不再将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唯一牵挂的,便是他自己。
天幕的光芒渐渐暗淡,嘉靖凝望着黑幕,眼神中闪烁着复杂到难以言喻的情绪。
……
大秦!
嬴政轻轻摇头,沉声道:“纵然明世宗晚年想要整顿朝局,终究还是太迟了。”
“不过,他的寿命倒算长的,有整整六十年,比起明代那些短命皇帝,多活了不少。”
关于大明皇帝的寿命,向来是诸帝王观看天幕时关注的焦点。
除去开国之祖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之外,后续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能算得上长寿。
朱元璋活到七十,在古代绝对是高寿。
朱棣一生征战,南征北战,也活了六十五岁。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常被说体弱多病,连朱棣都叮嘱汉王朱高煦要“多加勉励”,可最后也撑到了四十八岁。
然而往后,却是一个比一个命短。
宣宗朱瞻基,仅活三十八岁。
代宗朱祁钰,只活了三十岁。
英宗朱祁镇,也不过三十八岁便去了。
再到宪宗、孝宗,一直延续到武宗朱厚照,竟没有一人超过四十!
仿佛整个朱家都被诅咒一般,寿命极短!
可等到了世宗朱厚熜,他却一口气活到六十岁,硬是成为明朝第三长寿的皇帝。
再看朱厚熜的一生:废掉太医院,迁居西苑,整日修道炼丹……
别人嗑丹药短命,他倒活得比谁都长。
这岂不是说明,朱家其实并非天生短命?
陶仲文的劝诫,其实是在暗示嘉靖——不要过度插手皇子的教育。
这是文官们拼命争夺了百余年的权力,皇帝若要染指,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
嘉靖悲痛不已,自此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的规矩,彻底放弃了对子嗣的亲自教养。
三子、四子交由大臣们抚育,也就是后来的景王与裕王。
有趣的是,这两位皇子竟然都平安无事,活得好好的。
嘉靖从中汲取教训,再也没有立过太子。
严嵩支持景王,徐阶则暗中扶持裕王。
结果严嵩倒台后,景王偏偏在嘉靖驾崩前一年就病逝。
若总结大明帝王想要长寿的诀窍,无非三条:
别住皇宫,远离太医院,离水源远点。
【随着明世宗年岁渐长,加之长年服食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等丹药,身体每况愈下。】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痛斥明世宗痴迷长生——】
【不顾父子、君臣、夫妇之情,直言“天下人不知陛下久矣”。】
【又劝若皇帝“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
【在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天下即可转治,万事皆理。】
【嘉靖震怒,立刻下令:“速拿此人,勿使走脱!”】
【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在旁劝道:“此人素有狂名。】
【闻他上疏,自知必死,早备棺木,与妻儿诀别,家僮也早散尽,他并非要逃。”】
【明世宗默然,将奏疏搁置不发数月,海瑞终被打入锦衣卫狱。】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薨于乾清宫,享年六十。】
【遗诏立裕王朱载垕为嗣,改元隆庆。】
嘉靖一生几乎都在与文官集团周旋,历经暗杀与太子暴亡。
或许正因如此,他性格愈发多疑。
但他也是明中后期唯一能够压制文官的帝王。
虽也任用宦官,却牢牢限制其权力,打破了宦官与内廷的格局,将实权尽握于手。
壬寅宫变之后,朱厚熜迁入西苑,同时分权于群臣。
虽久居西苑,却仍批阅奏章,只是鲜少召见臣僚。
他也是明中后期唯一成功将权力深入东南的皇帝。
当年武宗朱厚照欲借宁王叛乱之机掌控东南,未料归途中失足落水,计划戛然而止。
而朱厚熜则以倭患为契机,派军南下。
执政末期,他先剪除了严嵩,又开始亲理政务。
昔日懈怠多年的皇帝,仅用五年便推行新政,为后来的万历中兴奠下基础。
只是他终究没能逃过海瑞的犀利上疏。
那篇《治安疏》让他气血上涌。
可他最终没有斩杀海瑞,反而将这位直臣留给了后世。
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寿终。
这个修道、嗑丹的帝王,竟成为明中后期最长寿的皇帝,
在位时间仅次于孙子万历,居第二位。
……
嘉靖时期!
精舍之外,严嵩、徐阶、高拱等人望着天幕,神情虽平淡,心底却早已惊涛骇浪。
天幕所示,明世宗将在嘉靖四十五年去世。
而今离那一年已不远——大明的天将要变了!
更惊人的是,继位之人正是裕王!
对严嵩、严世蕃而言,这无疑是噩耗。
裕王素来与清流交好,和严党水火不容。
若裕王登基,严氏一党必遭重创。
倘若此消息外泄,必将动摇朝局。
而对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而言,却是天大的喜讯。
虽陛下未曾立储,但裕王常驻京师,继位几成定局。
天幕印证此事,使他们彻底放下心来。
裕王一旦登基,严党必被清算,朝局焕然一新!
他们与裕王交情深厚,尤其高拱更是裕王之师,日后必然重用。
名利皆在其次,实权唾手可得,焉有不喜?
至于海瑞,他们虽听闻其名,却无暇顾及。
因为接下来大明必将迎来剧变,无数人的命运将随之翻转。
嘉靖凝望天幕,心神恍惚。
嘉靖四十五年……
难道自己真的只剩下短短数年?
莫看他沉迷修道,其实心知肚明——成仙不可能,延寿或许尚可。
他也渴望能再活久些。
可天幕明言,他的寿命止于嘉靖四十五年。
那岂非只余一两年光景?
得知自己死亡的确切日期,嘉靖心中五味杂陈。
既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对权力和人世的不舍。
他的心底,却又泛起一丝解脱。
终于……要画上句号了吗?
回顾自己这一生,或许也曾为百姓做过一些事?
可随着他沉迷修道炼丹,嘉靖渐渐不再将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唯一牵挂的,便是他自己。
天幕的光芒渐渐暗淡,嘉靖凝望着黑幕,眼神中闪烁着复杂到难以言喻的情绪。
……
大秦!
嬴政轻轻摇头,沉声道:“纵然明世宗晚年想要整顿朝局,终究还是太迟了。”
“不过,他的寿命倒算长的,有整整六十年,比起明代那些短命皇帝,多活了不少。”
关于大明皇帝的寿命,向来是诸帝王观看天幕时关注的焦点。
除去开国之祖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之外,后续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能算得上长寿。
朱元璋活到七十,在古代绝对是高寿。
朱棣一生征战,南征北战,也活了六十五岁。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常被说体弱多病,连朱棣都叮嘱汉王朱高煦要“多加勉励”,可最后也撑到了四十八岁。
然而往后,却是一个比一个命短。
宣宗朱瞻基,仅活三十八岁。
代宗朱祁钰,只活了三十岁。
英宗朱祁镇,也不过三十八岁便去了。
再到宪宗、孝宗,一直延续到武宗朱厚照,竟没有一人超过四十!
仿佛整个朱家都被诅咒一般,寿命极短!
可等到了世宗朱厚熜,他却一口气活到六十岁,硬是成为明朝第三长寿的皇帝。
再看朱厚熜的一生:废掉太医院,迁居西苑,整日修道炼丹……
别人嗑丹药短命,他倒活得比谁都长。
这岂不是说明,朱家其实并非天生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