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四季酒店的总统套房里,花蕊正在镜子前反复练习着微笑的弧度。
她今天的打扮与平时截然不同——米白色的香奈儿套装,胸前别着一枚并不张扬的珍珠胸针,腕上戴着一块卡地亚蓝气球,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温和知性的气质。
这种改变不像王胖子那样戏剧化,更多的是一种气质上的重塑。
"试试这个表情。"花蕊对着镜子调整着眉眼间的神态。
"太甜腻了......再严肃一点......嗯,这样刚好。"
刘瘦子在旁边的笔记本上飞快地敲击着键盘:"身份档案已经完善了。''
''你现在是李慧敏,香港仁爱慈善基金会副主席。''
''基金会2008年成立,注册资金五千万港币,主要做教育扶贫和文化保护。"
"个人背景呢?"花蕊一边整理头发一边问。
"伦敦政经学院毕业,在联合国总部工作过三年,专门负责亚太地区的教育项目。''
''回港后全职做慈善,住在山顶道的独栋别墅。"刘瘦子翻开厚厚的资料夹。
"还有,你是香港大学的客座讲师,香港芭蕾舞团理事,两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我在一旁检查着精美的邀请函:"今晚来的都是什么人?"
"四十二个人,但我们真正的目标只有三个。"花蕊拿起一份手写的名单,这种细节能体现她的用心。
"市建设局副局长陈国华,他老婆张雅丽据说特别喜欢收藏字画,但眼力一般,经常买到赝品。''
''公安局经侦支队队长王建军,他老婆刘美娟是退休中学校长,典型的知识分子。''
''还有法院副院长李志强,他老婆赵淑芬最近为女儿的学习成绩发愁。"
"为什么不直接接触他们本人?"我有些疑惑。
花蕊放下口红,转过身来:"你想想,如果一个陌生的港商直接去找这些官员谈什么合作,他们会怎么想?''
''肯定觉得你别有用心。''
''但如果是通过太太们建立的友谊关系,就完全不同了。''
''女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而且她们回家后的枕边风,比任何正式场合的游说都有效。"
默哥从外面进来:"车子和场地都检查过了,没问题。''
''对了,酒会的服务员都是从酒店借调的,我让阿龙的人混进去两个,以防万一。"
"那倒不必,今晚不会有什么危险。"花蕊站起身,在镜子前最后检查了一下仪容。
"记住,今晚的目标不是立即获取什么情报,而是先混个脸熟,留个好印象。"
我看了看表,已经六点半了:"行了,该出发了。''
''记住,别表现得太完美,真正的名媛也有自己的小毛病和小烦恼。"
晚上七点半,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三十八层的星空厅。
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珠江夜景,万家灯火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
花蕊特意选择了这个场地,一是够档次,二是环境优雅,适合女士们聊天。
厅内的布置典雅温馨——白玫瑰和百合花的插花,水晶香槟杯反射着柔和的灯光,轻柔的钢琴曲在空中流淌。
几个穿着旗袍的礼仪小姐在客人间穿梭,端着点心和饮料。
花蕊站在入口处,亲自迎接每一位客人。
她脸上的笑容恰到好处——热情但不过分,亲切但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陈副局长,张女士,欢迎!"花蕊主动迎向第一对重要客人。
陈国华五十多岁,中等身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保守的深蓝色西装。
他身边的张雅丽看起来四十五岁左右,保养得不错,穿着一套紫色丝绸旗袍,手腕上的翡翠手镯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李主席太客气了,能参加这样的慈善活动,是我们的荣幸。"
陈国华客套地握手,但眼神略显谨慎。
"张女士今晚真漂亮,这套旗袍的颜色特别衬您的肤色。"
花蕊转向张雅丽,眼中流露出真诚的赞美。
女人对赞美总是没有抵抗力的,张雅丽脸上立即绽放出笑容。
"哪里哪里,李主席这么年轻就做慈善事业,我们这些家庭妇女都很佩服呢。"
"您太客气了。"花蕊轻笑道,"我听朋友说您对古董字画很有研究,改天真想向您请教请教。"
张雅丽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李主席也喜欢收藏?"
"算不上收藏,就是在国外读书时受老师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
花蕊谦逊地说,"不过我眼力不行,经常看走眼。"
短短几句话,花蕊就在张雅丽心中留下了"有品味、有学问、又谦虚"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她故意说自己"经常看走眼",让张雅丽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接下来是王建军夫妇。
王建军是个精瘦的男人,眼神犀利,身上有股老刑警特有的锐气。
他的夫人刘美娟戴着金丝边眼镜,一看就是知识分子出身。
"王队长辛苦了,刘老师好。"花蕊同样热情地招呼。
"李主席办这样的慈善酒会真是功德无量。"刘美娟率先开口,语气真诚。
"现在社会上太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了。"
"您过奖了,其实我一直特别敬佩像您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花蕊真诚地说道。
"我在联合国工作时接触过很多教育项目,深深觉得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
''听说您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
"是啊,一辈子都在跟孩子们打交道。"刘美娟眼中露出骄傲的光芒。
"虽然辛苦,但看到孩子们成长,特别有成就感。"
"您这样的老师才是社会的脊梁啊。"花蕊适时地表达敬意,让刘美娟对她的好感度迅速提升。
最后进来的是李志强夫妇。
李志强看起来很儒雅,更像个学者而不是法官。
他的夫人赵淑芬是个温和的中年女性,但眉宇间透着一丝愁容。
"李院长,赵女士,感谢百忙中抽空参加。"花蕊依然热情招呼。
"李主席的邀请,我们怎么能不来。"李志强客气地说道。
花蕊注意到赵淑芬有些心不在焉,便关心地问:"赵女士看起来有些疲惫,是工作太忙了吗?"
"哪里是工作的事。"赵淑芬忍不住叹了口气。
"就是为女儿的学习发愁。''
''孩子今年高二,成绩一直上不去,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孩子的教育确实是最让父母操心的事情。"花蕊露出理解的表情。
"我虽然还没有孩子,但在国外见过很多不同的教育模式。''
''如果您不介意,改天我们可以聊聊,也许能有些帮助。"
赵淑芬眼中立即亮了:"真的吗?那太好了!"
......
她今天的打扮与平时截然不同——米白色的香奈儿套装,胸前别着一枚并不张扬的珍珠胸针,腕上戴着一块卡地亚蓝气球,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温和知性的气质。
这种改变不像王胖子那样戏剧化,更多的是一种气质上的重塑。
"试试这个表情。"花蕊对着镜子调整着眉眼间的神态。
"太甜腻了......再严肃一点......嗯,这样刚好。"
刘瘦子在旁边的笔记本上飞快地敲击着键盘:"身份档案已经完善了。''
''你现在是李慧敏,香港仁爱慈善基金会副主席。''
''基金会2008年成立,注册资金五千万港币,主要做教育扶贫和文化保护。"
"个人背景呢?"花蕊一边整理头发一边问。
"伦敦政经学院毕业,在联合国总部工作过三年,专门负责亚太地区的教育项目。''
''回港后全职做慈善,住在山顶道的独栋别墅。"刘瘦子翻开厚厚的资料夹。
"还有,你是香港大学的客座讲师,香港芭蕾舞团理事,两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我在一旁检查着精美的邀请函:"今晚来的都是什么人?"
"四十二个人,但我们真正的目标只有三个。"花蕊拿起一份手写的名单,这种细节能体现她的用心。
"市建设局副局长陈国华,他老婆张雅丽据说特别喜欢收藏字画,但眼力一般,经常买到赝品。''
''公安局经侦支队队长王建军,他老婆刘美娟是退休中学校长,典型的知识分子。''
''还有法院副院长李志强,他老婆赵淑芬最近为女儿的学习成绩发愁。"
"为什么不直接接触他们本人?"我有些疑惑。
花蕊放下口红,转过身来:"你想想,如果一个陌生的港商直接去找这些官员谈什么合作,他们会怎么想?''
''肯定觉得你别有用心。''
''但如果是通过太太们建立的友谊关系,就完全不同了。''
''女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而且她们回家后的枕边风,比任何正式场合的游说都有效。"
默哥从外面进来:"车子和场地都检查过了,没问题。''
''对了,酒会的服务员都是从酒店借调的,我让阿龙的人混进去两个,以防万一。"
"那倒不必,今晚不会有什么危险。"花蕊站起身,在镜子前最后检查了一下仪容。
"记住,今晚的目标不是立即获取什么情报,而是先混个脸熟,留个好印象。"
我看了看表,已经六点半了:"行了,该出发了。''
''记住,别表现得太完美,真正的名媛也有自己的小毛病和小烦恼。"
晚上七点半,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三十八层的星空厅。
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珠江夜景,万家灯火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
花蕊特意选择了这个场地,一是够档次,二是环境优雅,适合女士们聊天。
厅内的布置典雅温馨——白玫瑰和百合花的插花,水晶香槟杯反射着柔和的灯光,轻柔的钢琴曲在空中流淌。
几个穿着旗袍的礼仪小姐在客人间穿梭,端着点心和饮料。
花蕊站在入口处,亲自迎接每一位客人。
她脸上的笑容恰到好处——热情但不过分,亲切但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陈副局长,张女士,欢迎!"花蕊主动迎向第一对重要客人。
陈国华五十多岁,中等身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保守的深蓝色西装。
他身边的张雅丽看起来四十五岁左右,保养得不错,穿着一套紫色丝绸旗袍,手腕上的翡翠手镯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李主席太客气了,能参加这样的慈善活动,是我们的荣幸。"
陈国华客套地握手,但眼神略显谨慎。
"张女士今晚真漂亮,这套旗袍的颜色特别衬您的肤色。"
花蕊转向张雅丽,眼中流露出真诚的赞美。
女人对赞美总是没有抵抗力的,张雅丽脸上立即绽放出笑容。
"哪里哪里,李主席这么年轻就做慈善事业,我们这些家庭妇女都很佩服呢。"
"您太客气了。"花蕊轻笑道,"我听朋友说您对古董字画很有研究,改天真想向您请教请教。"
张雅丽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李主席也喜欢收藏?"
"算不上收藏,就是在国外读书时受老师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
花蕊谦逊地说,"不过我眼力不行,经常看走眼。"
短短几句话,花蕊就在张雅丽心中留下了"有品味、有学问、又谦虚"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她故意说自己"经常看走眼",让张雅丽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接下来是王建军夫妇。
王建军是个精瘦的男人,眼神犀利,身上有股老刑警特有的锐气。
他的夫人刘美娟戴着金丝边眼镜,一看就是知识分子出身。
"王队长辛苦了,刘老师好。"花蕊同样热情地招呼。
"李主席办这样的慈善酒会真是功德无量。"刘美娟率先开口,语气真诚。
"现在社会上太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了。"
"您过奖了,其实我一直特别敬佩像您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花蕊真诚地说道。
"我在联合国工作时接触过很多教育项目,深深觉得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
''听说您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
"是啊,一辈子都在跟孩子们打交道。"刘美娟眼中露出骄傲的光芒。
"虽然辛苦,但看到孩子们成长,特别有成就感。"
"您这样的老师才是社会的脊梁啊。"花蕊适时地表达敬意,让刘美娟对她的好感度迅速提升。
最后进来的是李志强夫妇。
李志强看起来很儒雅,更像个学者而不是法官。
他的夫人赵淑芬是个温和的中年女性,但眉宇间透着一丝愁容。
"李院长,赵女士,感谢百忙中抽空参加。"花蕊依然热情招呼。
"李主席的邀请,我们怎么能不来。"李志强客气地说道。
花蕊注意到赵淑芬有些心不在焉,便关心地问:"赵女士看起来有些疲惫,是工作太忙了吗?"
"哪里是工作的事。"赵淑芬忍不住叹了口气。
"就是为女儿的学习发愁。''
''孩子今年高二,成绩一直上不去,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孩子的教育确实是最让父母操心的事情。"花蕊露出理解的表情。
"我虽然还没有孩子,但在国外见过很多不同的教育模式。''
''如果您不介意,改天我们可以聊聊,也许能有些帮助。"
赵淑芬眼中立即亮了:"真的吗?那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