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雨下了三天,青石板路沁着潮气,苏记总号的门板缝里漏进些微凉的风。账房先生周明轩把最后一本账册码进樟木箱,指尖划过箱沿时顿了顿——窗台上那盆文竹的叶尖,竟黄了半寸。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靠窗的梨木桌上。那副紫檀木算盘静静卧在那里,算珠被磨得温润发亮,边框却在晨光里显露出一道细微的裂痕。像根细针,轻轻扎在周明轩心上。
这算盘是苏老爷子亲手交给他的。三十年前他还是个攥着算盘珠子会出汗的学徒,老爷子就坐在这张梨木桌后,看着他把“一上一,二上二”念得磕磕绊绊。“明轩,”老爷子总爱用指节敲敲算盘边框,“做生意跟打算盘一样,珠子要准,心要稳。这框子是规矩,破了规矩,珠子再多也成不了数。”
那时的算盘还是簇新的,紫黑的木头上泛着油光,周明轩总怕自己汗湿的手弄脏了它。后来他成了苏记的账房先生,这算盘就跟着他,从晨光熹微到烛火摇曳,算过南来北往的绸缎,算过茶山里的新叶,算过码头搬运的脚力钱,也算出过苏记半城的家业。
“周先生,前堂有人找。”伙计小陈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带着些犹豫,“是……西裕昌的王掌柜。”
周明轩的眉峰跳了跳。西裕昌是苏记在茶叶生意上的老对头,王掌柜上个月还在晋商大会上跟苏老板争过一笔蒙古的订单,此刻上门,怕是来者不善。
他把算盘往桌里推了推,起身时指尖无意间蹭过那道裂痕。是昨夜发现的,算到后半夜核对总账,手指敲在边框上,忽然觉出些异样——借着烛火细看,一道半寸长的裂纹斜斜嵌在木头里,像谁用指甲狠狠划了一下。
“请他到客堂。”周明轩整了整衣襟,快步穿过回廊。雨丝顺着廊檐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砸出细碎的水花,倒让这秋日用了几分寒意。
客堂里,王掌柜正背着手看墙上的《茶道图》,听见脚步声便转过身,脸上堆着笑,手里却把玩着个油光锃亮的核桃:“周先生,冒昧打扰。”
“王掌柜客气。”周明轩示意小陈上茶,“不知今日登门,有何贵干?”
王掌柜呷了口茶,眼珠转了转:“实不相瞒,听说苏记最近在跟张家口的马帮谈一笔砖茶生意?”
周明轩心里一紧。这笔生意是苏老板亲自在跟进,连账房都只记了个大概数目,西裕昌怎么会知道?
“生意上的事,我一个账房不便多言。”他端起茶盏,杯沿的温度却暖不了指尖的凉。
“周先生是个实在人。”王掌柜放下茶杯,往前凑了凑,声音压得低了些,“不瞒您说,西裕昌也想分杯羹。张家口那马帮的头头是我远房表亲,只要周先生肯把苏记的报价透个底,这好处……”他比了个手势,“咱们三七分。”
窗外的雨忽然大了些,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周明轩看着王掌柜那双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昨夜核对的账目——苏记给马帮的报价,比西裕昌的成本价还低两成,这是苏老板磨了三个月才谈下来的利,就指望这笔生意把今年塞外的茶路拓得更宽些。
“王掌柜说笑了。”周明轩放下茶杯,茶盏与桌面碰撞,发出一声轻响,“苏记的账目有规矩,恕我不能从命。”
王掌柜的脸沉了沉,收起核桃往桌上一拍:“周先生,别给脸不要脸。你当我不知道?上个月你给南城布庄算的账,多记了三成的棉花钱吧?那笔钱进了谁的口袋,你心里有数。”
周明轩的后背“腾”地冒出汗来。那笔账是他亲自核的,布庄掌柜是苏老板的远房侄子,仗着亲戚关系虚报成本,被他戳穿后还闹到苏老板面前,最后是苏老板罚了布庄掌柜半年月钱,才算作罢。这事怎么会传到王掌柜耳朵里?
“王掌柜若是来查账的,大可请苏老板回来对质。”他强作镇定,指节却在袖袍里攥得发白。
“对质就不必了。”王掌柜站起身,整理着衣襟,“我只是想提醒周先生,这算盘珠子拨错了,改过来就是;可要是框子破了,再想圆回来,难喽。”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转身往门口走,“三日后我再来,希望周先生能给个明白话。”
客堂的门被推开,一阵冷风卷着雨丝灌进来,周明轩打了个寒颤。他望着王掌柜的背影消失在雨里,忽然觉得那道算盘上的裂痕,像是长进了自己心里。
回到账房时,天已近午。小陈端来的午饭放在桌上,他却没什么胃口,只盯着那副算盘发呆。裂纹在日光下更清晰了,像是谁用刀轻轻剜过,留下一道浅浅的沟壑。
他伸出手指,顺着裂纹慢慢摸过去。紫檀木的纹理粗糙而温润,那是三十年来无数次抚摸留下的痕迹。他想起刚当学徒时,算错了账被老爷子罚抄《商训》,夜里偷偷在账房用这算盘练习,算珠碰撞的声音在空荡的屋子里格外清脆;想起苏老板刚接手家业时,对着一堆烂账愁眉不展,是他用这算盘一笔一笔理清楚,算出条活路来;想起去年冬天,塞外的商队遇了雪灾,账目乱得像团麻,他守着这算盘三天三夜没合眼,总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算盘是他的伙计,是他的规矩,是他在苏记三十年的依仗。可现在,它裂了。
“周先生,苏老板的信。”小陈拿着封信走进来,打断了他的思绪,“刚从码头送来的,说是急件。”
周明轩拆开信封,苏老板的字迹龙飞凤舞:“明轩,张家口马帮已松口,价按原议,三日后签契。另,西裕昌似有动作,盯紧些。”
信纸在手里微微发颤。三日后,正是王掌柜说要再来的日子。
他把信纸按在桌上,目光又落回算盘上。裂纹像条小蛇,静静趴在那里。他忽然想起王掌柜的话——框子破了,再想圆回来,难喽。
难道自己真的要为了那点把柄,坏了苏记的规矩?可要是王掌柜把布庄的事捅出去,就算苏老板信得过他,外面的风言风语也能把苏记的名声刮坏了。他这辈子没别的本事,就靠着这算盘上的清白吃饭,要是连这点名声都没了,往后还怎么在账房立足?
雨还在下,账房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周明轩拿起算盘,指尖在算珠上拨弄着,“噼啪”声在雨声里显得格外孤寂。一上一,二上二……他算着苏记的家底,算着三十年的光阴,算着自己的良心,算来算去,却怎么也算不清那道裂痕里藏着的重量。
傍晚时,雨终于小了些。周明轩锁了账房门,慢慢往家走。巷子里的屋檐下挂着水珠,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圈圈湿痕。路过街口的修鞋摊时,他忽然停住了脚步。
修鞋的老李头正戴着老花镜,用锥子把一根麻线穿过鞋底,动作慢悠悠的,却透着股笃定。周明轩看着他手里的锥子,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往回走。
回到账房时,天已经擦黑。他点亮油灯,从抽屉里翻出一小罐鱼鳔胶,又找来一把细砂纸。油灯的光昏黄而温暖,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墙上,像个固执的惊叹号。
他先用砂纸轻轻打磨着算盘上的裂痕,动作慢得像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木粉簌簌落在桌上,带着紫檀木特有的清香。然后他挑了一点鱼鳔胶,小心翼翼地填进裂纹里,用指腹慢慢抹匀。胶水下陷的地方,他又补了些,直到那道裂痕几乎看不见了。
做完这一切,他把算盘放在窗台上,让夜风吹着。自己则坐在梨木桌后,翻开了西裕昌的往来账目。王掌柜以为他握着苏记的把柄,却不知他早就查清了西裕昌去年在江南倒卖私盐的底细——那些账目他锁在樟木箱的最底层,原本想着井水不犯河水,没必要拿出来。
油灯的火苗跳了跳,照亮了账册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周明轩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几行字,字迹工整而坚定。他忽然想起老爷子的话,珠子要准,心要稳,框子是规矩。这算盘的框子裂了,尚可修补;可要是人心的规矩破了,就再也圆不回来了。
三日后,王掌柜果然又来了。还是那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坐在客堂里喝着茶,等着周明轩给他答复。
周明轩没给他看苏记的报价,只把一张纸推到他面前。上面写着西裕昌去年在苏州、杭州的盐引数目,每一笔都跟官府的记录对不上,末尾还附着几个盐商的名字,都是人证。
王掌柜脸上的笑僵住了,拿起纸的手微微发抖。
“王掌柜,”周明轩的声音很平静,“做生意跟打算盘一样,得按规矩来。你惦记苏记的生意,我不怪你;可要是想坏了规矩,就别怪我不留情面。”
王掌柜把纸揉成一团,狠狠砸在地上,起身就往外走,走到门口又停住,回头看着周明轩:“你就不怕我把布庄的事说出去?”
“你可以去说。”周明轩站起身,目光坦荡,“苏记的账房不怕查,我周明轩的手,也干净得很。”
王掌柜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最后狠狠一跺脚,消失在门外。
小陈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周先生,您这是……”
“去把苏老板的信取来,”周明轩笑了笑,“咱们该准备跟马帮签契约了。”
回到账房时,阳光正好。周明轩走到窗前,拿起那副算盘。鱼鳔胶已经干了,仔细看,还能找到一丝淡淡的痕迹,但用手摸上去,却是平滑的,再也摸不出那道裂痕了。
他把算盘放在桌上,手指在算珠上轻轻一拨。“噼啪”声清脆而响亮,像三十年来的每一天那样,带着踏实而笃定的力量。
窗外的文竹,不知何时抽出了新的嫩芽,嫩绿色的,在阳光下闪着光。周明轩看着那抹新绿,忽然觉得,这算盘上的裂痕,或许不是件坏事。它让他明白,规矩这东西,就像这紫檀木的框子,看着坚硬,实则也会受伤,但只要用心修补,守住心里的那杆秤,就永远塌不了。
他拿起笔,在账本上写下今日的收支,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而工整的字迹。账房里很静,只有笔尖沙沙的声响,和偶尔响起的算盘声,在秋日的阳光里,谱成一首安稳的曲子。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靠窗的梨木桌上。那副紫檀木算盘静静卧在那里,算珠被磨得温润发亮,边框却在晨光里显露出一道细微的裂痕。像根细针,轻轻扎在周明轩心上。
这算盘是苏老爷子亲手交给他的。三十年前他还是个攥着算盘珠子会出汗的学徒,老爷子就坐在这张梨木桌后,看着他把“一上一,二上二”念得磕磕绊绊。“明轩,”老爷子总爱用指节敲敲算盘边框,“做生意跟打算盘一样,珠子要准,心要稳。这框子是规矩,破了规矩,珠子再多也成不了数。”
那时的算盘还是簇新的,紫黑的木头上泛着油光,周明轩总怕自己汗湿的手弄脏了它。后来他成了苏记的账房先生,这算盘就跟着他,从晨光熹微到烛火摇曳,算过南来北往的绸缎,算过茶山里的新叶,算过码头搬运的脚力钱,也算出过苏记半城的家业。
“周先生,前堂有人找。”伙计小陈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带着些犹豫,“是……西裕昌的王掌柜。”
周明轩的眉峰跳了跳。西裕昌是苏记在茶叶生意上的老对头,王掌柜上个月还在晋商大会上跟苏老板争过一笔蒙古的订单,此刻上门,怕是来者不善。
他把算盘往桌里推了推,起身时指尖无意间蹭过那道裂痕。是昨夜发现的,算到后半夜核对总账,手指敲在边框上,忽然觉出些异样——借着烛火细看,一道半寸长的裂纹斜斜嵌在木头里,像谁用指甲狠狠划了一下。
“请他到客堂。”周明轩整了整衣襟,快步穿过回廊。雨丝顺着廊檐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砸出细碎的水花,倒让这秋日用了几分寒意。
客堂里,王掌柜正背着手看墙上的《茶道图》,听见脚步声便转过身,脸上堆着笑,手里却把玩着个油光锃亮的核桃:“周先生,冒昧打扰。”
“王掌柜客气。”周明轩示意小陈上茶,“不知今日登门,有何贵干?”
王掌柜呷了口茶,眼珠转了转:“实不相瞒,听说苏记最近在跟张家口的马帮谈一笔砖茶生意?”
周明轩心里一紧。这笔生意是苏老板亲自在跟进,连账房都只记了个大概数目,西裕昌怎么会知道?
“生意上的事,我一个账房不便多言。”他端起茶盏,杯沿的温度却暖不了指尖的凉。
“周先生是个实在人。”王掌柜放下茶杯,往前凑了凑,声音压得低了些,“不瞒您说,西裕昌也想分杯羹。张家口那马帮的头头是我远房表亲,只要周先生肯把苏记的报价透个底,这好处……”他比了个手势,“咱们三七分。”
窗外的雨忽然大了些,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周明轩看着王掌柜那双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昨夜核对的账目——苏记给马帮的报价,比西裕昌的成本价还低两成,这是苏老板磨了三个月才谈下来的利,就指望这笔生意把今年塞外的茶路拓得更宽些。
“王掌柜说笑了。”周明轩放下茶杯,茶盏与桌面碰撞,发出一声轻响,“苏记的账目有规矩,恕我不能从命。”
王掌柜的脸沉了沉,收起核桃往桌上一拍:“周先生,别给脸不要脸。你当我不知道?上个月你给南城布庄算的账,多记了三成的棉花钱吧?那笔钱进了谁的口袋,你心里有数。”
周明轩的后背“腾”地冒出汗来。那笔账是他亲自核的,布庄掌柜是苏老板的远房侄子,仗着亲戚关系虚报成本,被他戳穿后还闹到苏老板面前,最后是苏老板罚了布庄掌柜半年月钱,才算作罢。这事怎么会传到王掌柜耳朵里?
“王掌柜若是来查账的,大可请苏老板回来对质。”他强作镇定,指节却在袖袍里攥得发白。
“对质就不必了。”王掌柜站起身,整理着衣襟,“我只是想提醒周先生,这算盘珠子拨错了,改过来就是;可要是框子破了,再想圆回来,难喽。”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转身往门口走,“三日后我再来,希望周先生能给个明白话。”
客堂的门被推开,一阵冷风卷着雨丝灌进来,周明轩打了个寒颤。他望着王掌柜的背影消失在雨里,忽然觉得那道算盘上的裂痕,像是长进了自己心里。
回到账房时,天已近午。小陈端来的午饭放在桌上,他却没什么胃口,只盯着那副算盘发呆。裂纹在日光下更清晰了,像是谁用刀轻轻剜过,留下一道浅浅的沟壑。
他伸出手指,顺着裂纹慢慢摸过去。紫檀木的纹理粗糙而温润,那是三十年来无数次抚摸留下的痕迹。他想起刚当学徒时,算错了账被老爷子罚抄《商训》,夜里偷偷在账房用这算盘练习,算珠碰撞的声音在空荡的屋子里格外清脆;想起苏老板刚接手家业时,对着一堆烂账愁眉不展,是他用这算盘一笔一笔理清楚,算出条活路来;想起去年冬天,塞外的商队遇了雪灾,账目乱得像团麻,他守着这算盘三天三夜没合眼,总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算盘是他的伙计,是他的规矩,是他在苏记三十年的依仗。可现在,它裂了。
“周先生,苏老板的信。”小陈拿着封信走进来,打断了他的思绪,“刚从码头送来的,说是急件。”
周明轩拆开信封,苏老板的字迹龙飞凤舞:“明轩,张家口马帮已松口,价按原议,三日后签契。另,西裕昌似有动作,盯紧些。”
信纸在手里微微发颤。三日后,正是王掌柜说要再来的日子。
他把信纸按在桌上,目光又落回算盘上。裂纹像条小蛇,静静趴在那里。他忽然想起王掌柜的话——框子破了,再想圆回来,难喽。
难道自己真的要为了那点把柄,坏了苏记的规矩?可要是王掌柜把布庄的事捅出去,就算苏老板信得过他,外面的风言风语也能把苏记的名声刮坏了。他这辈子没别的本事,就靠着这算盘上的清白吃饭,要是连这点名声都没了,往后还怎么在账房立足?
雨还在下,账房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周明轩拿起算盘,指尖在算珠上拨弄着,“噼啪”声在雨声里显得格外孤寂。一上一,二上二……他算着苏记的家底,算着三十年的光阴,算着自己的良心,算来算去,却怎么也算不清那道裂痕里藏着的重量。
傍晚时,雨终于小了些。周明轩锁了账房门,慢慢往家走。巷子里的屋檐下挂着水珠,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圈圈湿痕。路过街口的修鞋摊时,他忽然停住了脚步。
修鞋的老李头正戴着老花镜,用锥子把一根麻线穿过鞋底,动作慢悠悠的,却透着股笃定。周明轩看着他手里的锥子,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往回走。
回到账房时,天已经擦黑。他点亮油灯,从抽屉里翻出一小罐鱼鳔胶,又找来一把细砂纸。油灯的光昏黄而温暖,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墙上,像个固执的惊叹号。
他先用砂纸轻轻打磨着算盘上的裂痕,动作慢得像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木粉簌簌落在桌上,带着紫檀木特有的清香。然后他挑了一点鱼鳔胶,小心翼翼地填进裂纹里,用指腹慢慢抹匀。胶水下陷的地方,他又补了些,直到那道裂痕几乎看不见了。
做完这一切,他把算盘放在窗台上,让夜风吹着。自己则坐在梨木桌后,翻开了西裕昌的往来账目。王掌柜以为他握着苏记的把柄,却不知他早就查清了西裕昌去年在江南倒卖私盐的底细——那些账目他锁在樟木箱的最底层,原本想着井水不犯河水,没必要拿出来。
油灯的火苗跳了跳,照亮了账册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周明轩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几行字,字迹工整而坚定。他忽然想起老爷子的话,珠子要准,心要稳,框子是规矩。这算盘的框子裂了,尚可修补;可要是人心的规矩破了,就再也圆不回来了。
三日后,王掌柜果然又来了。还是那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坐在客堂里喝着茶,等着周明轩给他答复。
周明轩没给他看苏记的报价,只把一张纸推到他面前。上面写着西裕昌去年在苏州、杭州的盐引数目,每一笔都跟官府的记录对不上,末尾还附着几个盐商的名字,都是人证。
王掌柜脸上的笑僵住了,拿起纸的手微微发抖。
“王掌柜,”周明轩的声音很平静,“做生意跟打算盘一样,得按规矩来。你惦记苏记的生意,我不怪你;可要是想坏了规矩,就别怪我不留情面。”
王掌柜把纸揉成一团,狠狠砸在地上,起身就往外走,走到门口又停住,回头看着周明轩:“你就不怕我把布庄的事说出去?”
“你可以去说。”周明轩站起身,目光坦荡,“苏记的账房不怕查,我周明轩的手,也干净得很。”
王掌柜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最后狠狠一跺脚,消失在门外。
小陈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周先生,您这是……”
“去把苏老板的信取来,”周明轩笑了笑,“咱们该准备跟马帮签契约了。”
回到账房时,阳光正好。周明轩走到窗前,拿起那副算盘。鱼鳔胶已经干了,仔细看,还能找到一丝淡淡的痕迹,但用手摸上去,却是平滑的,再也摸不出那道裂痕了。
他把算盘放在桌上,手指在算珠上轻轻一拨。“噼啪”声清脆而响亮,像三十年来的每一天那样,带着踏实而笃定的力量。
窗外的文竹,不知何时抽出了新的嫩芽,嫩绿色的,在阳光下闪着光。周明轩看着那抹新绿,忽然觉得,这算盘上的裂痕,或许不是件坏事。它让他明白,规矩这东西,就像这紫檀木的框子,看着坚硬,实则也会受伤,但只要用心修补,守住心里的那杆秤,就永远塌不了。
他拿起笔,在账本上写下今日的收支,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而工整的字迹。账房里很静,只有笔尖沙沙的声响,和偶尔响起的算盘声,在秋日的阳光里,谱成一首安稳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