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三年的清明刚过,平遥城里的柳絮就飘得没了章法。天成银号的青石板台阶被夜雨浸得发亮,门楣上那块"天成"匾额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三个金字是前明翰林手书,如今已被岁月磨得只剩浅痕。
王掌柜站在二进院的月洞门里,手里转着那枚磨得发亮的玉扳指。他今年五十八岁,背有些驼了,看人的时候总爱微微眯起眼,像是在掂量一块银子的成色。此刻他盯着影壁前那个穿靛蓝短打的少年,喉结动了动,没说话。
少年叫陈九,十六岁,个头刚过柜台,肩膀却挺得笔直。他手里攥着个蓝布包袱,指节因为用力泛白,额角还挂着细汗——从南门外的车马店跑过来的,怕误了卯时的规矩。包袱里是他唯一的体面衣裳,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是爹走时留给他的。
"抬起头来。"王掌柜的声音像坛底的老醋,带着点涩味。
陈九猛地抬头,睫毛上还沾着柳絮。他眼睛很亮,像汾河里浸过的琉璃,只是左边眉骨上有道浅疤,是去年在码头扛活时被麻袋蹭的。
"刘先生荐你来的?"王掌柜问。
"是,刘账房说天成银号要添个学徒,让小的来试试。"陈九的声音有点发紧,手不自觉地往身后藏——右手虎口有道新伤,昨天帮人卸洋布时被铁钩划的,还没好利索。
王掌柜的目光扫过他的手,又落回他脸上:"知道银号的规矩?"
"知道。"陈九咽了口唾沫,把来时路上背了百遍的话搬出来,"三稳:手稳,眼稳,嘴稳。三不: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
"嗯。"王掌柜不置可否,转身往账房走,"跟我来。"
穿过雕花的穿堂,迎面是三间打通的正房,六扇梨花木柜台把内外隔成两个世界。柜台里站着四个伙计,都穿着天青色长衫,袖口挽得整整齐齐,算盘打得噼啪响,却没一个人抬头看他们。靠窗的紫檀木桌上,账房先生正用小狼毫在汇票上盖印,朱砂红得发亮。
"这是账房周先生,"王掌柜指了指那个戴水晶眼镜的瘦高个,又指了指最左边的小伙计,"这是老幺,比你早来两年,你跟着他学。"
老幺抬头冲陈九扯了扯嘴角,算是打过招呼。他手指飞快地拨着算盘,算珠碰撞的声音脆得像冰裂。
王掌柜从柜台下摸出个黑布罩子:"戴上。"
陈九愣了愣,接过罩子往眼睛上一罩,顿时眼前一片黑。
"从今天起,先学摸银子。"王掌柜的声音在头顶响起,"什么时候蒙着眼能摸出成色,再学看账本。"
二
头三个月,陈九的世界只剩下黑暗和银子的温度。
每天天不亮,他就得起来扫院子、烧开水,把掌柜和先生们的茶盏擦得能照见人影。辰时一到,就被老幺推进柜台后的小隔间,戴上黑布罩子,手里被塞进各式各样的银锭。
"这是足纹银,"老幺的声音隔着罩子传来,有点闷,"你摸摸,边缘光滑,沉甸甸的,含银九成八。"
陈九把银锭捧在手心,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的纹路,边缘果然像被河水洗过似的温润。他用指腹摩挲着上面的"天成"印记,那四个字刻得很深,棱角却不扎手。
"再摸摸这个。"另一块银子被塞进手里,比刚才的轻些,边缘有些毛刺。
"这是八成五的,掺了锡。"陈九笃定地说。
"嗯,还行。"老幺的声音里带了点意外,"再试试这个。"
这次的银子很薄,像片柳叶,一面光可鉴人,另一面却有点发乌。陈九用指甲轻轻刮了刮发乌的地方,指尖沾了点黑灰。
"这是包银,"他迟疑了一下,"外面裹了层银皮,里头是铅。"
隔间的门被推开,王掌柜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个白瓷茶碗:"摘了吧。"
陈九扯下罩子,眼睛被光线刺得眯了眯。他看见王掌柜手里的茶碗冒着热气,茶叶在水里舒展,是去年的雨前龙井。
"你爹以前是做什么的?"王掌柜忽然问。
陈九的手猛地一颤:"在码头...扛活的。"
"哦。"王掌柜呷了口茶,"我记得十年前,有个姓陈的镖师,护送我们的银车去过恰克图。那人眼睛很亮,跟你一样。"
陈九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他爹以前确实是镖师,后来在一次护镖时被劫,断了腿,才去码头扛活,去年冬天没熬过,走了。这些事,他从没跟人说过。
"好好学。"王掌柜没再多问,转身走了。茶碗放在柜台上,茶叶沉了底。
三
入夏的时候,陈九开始学看账本。
天成银号的账本是用桑皮纸做的,纸页发黄,带着淡淡的桐油味。每一笔账目都写得端端正正,蝇头小楷像刻上去的。周先生教他用毛笔记账,笔锋要稳,不能有半点涂改。
"银号的账,就是脸面。"周先生推了推眼镜,"一笔错了,客户就信不过你了。"
陈九学得认真,每天晚上都在学徒房练字到深夜。窗台上的油灯昏黄,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拉得很长的惊叹号。老幺有时会进来,扔给他块糖糕:"别熬坏了眼睛,账本上的数字,比蚊子还小。"
这天傍晚,一个穿绸衫的胖子急吼吼地冲进银号,手里攥着张汇票,额头上的汗把头发都浸湿了。
"兑银子!快!"胖子把汇票拍在柜台上,声音发颤。
老幺接过汇票,眉头皱了起来。陈九凑过去看,汇票上的印章有点模糊,日期也像是改过的。
"这位爷,"老幺赔着笑,"您这汇票...有点不清楚,得等周先生验验。"
"验什么验!"胖子急了,"我是票号张掌柜的亲戚,还能骗你们不成?"
正吵着,王掌柜从后堂出来了。他拿起汇票看了看,又摸了摸纸张的厚度,忽然问:"张掌柜最近在忙什么?"
胖子愣了一下:"好像...在筹备新店。"
"哦,"王掌柜把汇票放回柜台上,"张掌柜上周去太原了,要下个月才回来。他的汇票,从来不用这种草纸。"
胖子的脸"唰"地白了,抓起汇票就想跑,被两个伙计拦住了。后来陈九才知道,那人是个骗子,仿造汇票想浑水摸鱼。
晚上关了门,王掌柜让陈九把今天的事记下来。陈九握着笔,忽然问:"掌柜的,您怎么知道张掌柜去太原了?"
王掌柜正在擦他的玉扳指,闻言笑了笑:"银号的伙计,不光要会算账,还得会记人。哪个掌柜爱喝什么茶,哪个镖师惯用什么兵器,都得记在心里。"
他指着账本上的数字:"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人。把人看透了,账才能算明白。"
陈九低下头,在纸上写下:"识人如辨银,观其表,更要知其里。"
四
秋分时,银号来了个洋人。
那洋人高鼻梁,蓝眼睛,穿件黑色的洋布外套,手里提着个皮箱子,站在柜台前,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伙计们都愣住了,谁也听不懂。
"我来试试。"陈九忽然开口,用生硬的英语问:"Can I help you?"
洋人大吃一惊,随即露出笑容:"I need to exchange silver."
陈九心里也直打鼓。他爹以前跟洋人打过交道,教过他几句洋文,没想到今天真用上了。他一边听洋人说话,一边在心里换算着银子和洋元的比价,额头上渗出了细汗。
"他要换五十两纹银,"陈九转头对王掌柜说,"用墨西哥鹰洋。"
王掌柜点了点头。陈九小心翼翼地接过洋人递来的鹰洋,一枚枚地检查成色,又用天平称了重量,然后取出五十两银锭,用软布擦干净,放在洋人的皮箱子里。
洋人满意地笑了,竖起大拇指:"Good boy!"
等洋人走了,伙计们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陈九怎么会说洋文。陈九挠了挠头,把爹的事简单说了说。
"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老幺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银号的洋人生意,就归你了。"
王掌柜没说话,只是看着陈九,眼睛里带着点赞许。那天晚上,他让伙房多做了个肉菜,还给陈九倒了半杯汾酒。
"尝尝。"王掌柜举杯,"平遥的酒,烈,但后劲足。"
陈九抿了一口,辣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却觉得一股热流从胃里涌上来,暖烘烘的。
五
入冬的第一场雪来得很急,把平遥城裹成了个白面团。银号的生意却没闲着,南来北往的商客都赶着在年前汇兑银子,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
这天下午,一个穿破棉袄的老汉哆哆嗦嗦地走进来,怀里揣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露出几枚碎银子,最大的也不过指甲盖大小。
"掌柜的,"老汉的声音发颤,"能...能把这些换成铜钱不?老婆子病了,等着抓药。"
老幺刚要说话,被王掌柜拦住了。王掌柜拿起碎银子,放在手里掂了掂,又用秤称了称,然后对陈九说:"按足价算,给他换五百文铜钱,再拿两吊钱,算银号的。"
陈九愣了一下,赶紧去拿钱。老汉接过沉甸甸的铜钱,眼圈一下子红了:"谢谢掌柜的!谢谢掌柜的!"
等老汉走了,老幺忍不住问:"掌柜的,那些碎银子成色不足,按足价换,咱们亏了。"
王掌柜往炉子里添了块炭,火苗"噼啪"响了几声:"咱们开银号,不光是为了赚钱。这城里的百姓,都是咱们的根基。根基稳了,银号才能立得住。"
他看了陈九一眼:"记着,银子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
陈九点点头,在账本的最后一页,写下:"银可量,情难计。"
六
除夕前一天,银号早早关了门。王掌柜让伙计们都回家过年,只留了陈九和老幺守岁。
二进院里搭了个小桌,摆着四个菜:一盘酱牛肉,一盘炸丸子,一碟花生米,还有一碗炖豆腐。王掌柜拿出一坛汾酒,给三个杯子都倒满了。
"喝吧,"他举杯,"过了年,陈九就不是新伙计了。"
陈九端起酒杯,跟王掌柜和老幺碰了碰,一饮而尽。这次他没觉得辣,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喉咙一直流到心里。
"我年轻的时候,也跟你一样,"王掌柜喝了口酒,眼睛有点发红,"刚到银号当学徒,笨手笨脚的,总被老掌柜骂。有一次算错了账,差点把饭碗丢了。"
老幺笑着说:"掌柜的,您也有笨的时候?"
"谁还没年轻过。"王掌柜瞪了他一眼,又转向陈九,"明年开春,你跟着商队去趟张家口吧。银号要在那边开个分号,你去学学怎么打理外地的生意。"
陈九心里一热,刚想说谢谢,就听见院门外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知谁家先放起了炮,紧接着,满城的鞭炮都响了起来,火光映红了窗户纸。
"新的一年,要像这鞭炮一样,红红火火。"王掌柜站起身,往院里撒了把芝麻糖,"岁岁平安。"
陈九和老幺也跟着站起来,看着漫天的烟火在夜空里绽放,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他想起爹临终前说的话:"人这一辈子,就像串铜钱,得一枚枚地攒,一步步地走,才能串成个像样的人生。"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曾经只能扛麻袋,如今却能分辨银子的成色,能写出工整的账目,能握住自己的人生了。
年初一的清晨,陈九跟着王掌柜去给城里的老主顾拜年。雪后的平遥城像幅水墨画,屋檐下的冰棱亮晶晶的,像一串串水晶。路过南门外的车马店时,陈九忍不住多看了一眼,那里曾经是他的起点,而现在,他正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想什么?"王掌柜问。
"没想什么。"陈九笑了笑,"就是觉得,今年的天,好像特别蓝。"
王掌柜也笑了,手里的玉扳指在阳光下闪着光。远处的天成银号,门已经开了,隐约能听见清脆的算盘声,像一串跳动的音符,在平遥城的晨光里,谱着新的篇章。
王掌柜站在二进院的月洞门里,手里转着那枚磨得发亮的玉扳指。他今年五十八岁,背有些驼了,看人的时候总爱微微眯起眼,像是在掂量一块银子的成色。此刻他盯着影壁前那个穿靛蓝短打的少年,喉结动了动,没说话。
少年叫陈九,十六岁,个头刚过柜台,肩膀却挺得笔直。他手里攥着个蓝布包袱,指节因为用力泛白,额角还挂着细汗——从南门外的车马店跑过来的,怕误了卯时的规矩。包袱里是他唯一的体面衣裳,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是爹走时留给他的。
"抬起头来。"王掌柜的声音像坛底的老醋,带着点涩味。
陈九猛地抬头,睫毛上还沾着柳絮。他眼睛很亮,像汾河里浸过的琉璃,只是左边眉骨上有道浅疤,是去年在码头扛活时被麻袋蹭的。
"刘先生荐你来的?"王掌柜问。
"是,刘账房说天成银号要添个学徒,让小的来试试。"陈九的声音有点发紧,手不自觉地往身后藏——右手虎口有道新伤,昨天帮人卸洋布时被铁钩划的,还没好利索。
王掌柜的目光扫过他的手,又落回他脸上:"知道银号的规矩?"
"知道。"陈九咽了口唾沫,把来时路上背了百遍的话搬出来,"三稳:手稳,眼稳,嘴稳。三不: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
"嗯。"王掌柜不置可否,转身往账房走,"跟我来。"
穿过雕花的穿堂,迎面是三间打通的正房,六扇梨花木柜台把内外隔成两个世界。柜台里站着四个伙计,都穿着天青色长衫,袖口挽得整整齐齐,算盘打得噼啪响,却没一个人抬头看他们。靠窗的紫檀木桌上,账房先生正用小狼毫在汇票上盖印,朱砂红得发亮。
"这是账房周先生,"王掌柜指了指那个戴水晶眼镜的瘦高个,又指了指最左边的小伙计,"这是老幺,比你早来两年,你跟着他学。"
老幺抬头冲陈九扯了扯嘴角,算是打过招呼。他手指飞快地拨着算盘,算珠碰撞的声音脆得像冰裂。
王掌柜从柜台下摸出个黑布罩子:"戴上。"
陈九愣了愣,接过罩子往眼睛上一罩,顿时眼前一片黑。
"从今天起,先学摸银子。"王掌柜的声音在头顶响起,"什么时候蒙着眼能摸出成色,再学看账本。"
二
头三个月,陈九的世界只剩下黑暗和银子的温度。
每天天不亮,他就得起来扫院子、烧开水,把掌柜和先生们的茶盏擦得能照见人影。辰时一到,就被老幺推进柜台后的小隔间,戴上黑布罩子,手里被塞进各式各样的银锭。
"这是足纹银,"老幺的声音隔着罩子传来,有点闷,"你摸摸,边缘光滑,沉甸甸的,含银九成八。"
陈九把银锭捧在手心,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的纹路,边缘果然像被河水洗过似的温润。他用指腹摩挲着上面的"天成"印记,那四个字刻得很深,棱角却不扎手。
"再摸摸这个。"另一块银子被塞进手里,比刚才的轻些,边缘有些毛刺。
"这是八成五的,掺了锡。"陈九笃定地说。
"嗯,还行。"老幺的声音里带了点意外,"再试试这个。"
这次的银子很薄,像片柳叶,一面光可鉴人,另一面却有点发乌。陈九用指甲轻轻刮了刮发乌的地方,指尖沾了点黑灰。
"这是包银,"他迟疑了一下,"外面裹了层银皮,里头是铅。"
隔间的门被推开,王掌柜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个白瓷茶碗:"摘了吧。"
陈九扯下罩子,眼睛被光线刺得眯了眯。他看见王掌柜手里的茶碗冒着热气,茶叶在水里舒展,是去年的雨前龙井。
"你爹以前是做什么的?"王掌柜忽然问。
陈九的手猛地一颤:"在码头...扛活的。"
"哦。"王掌柜呷了口茶,"我记得十年前,有个姓陈的镖师,护送我们的银车去过恰克图。那人眼睛很亮,跟你一样。"
陈九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他爹以前确实是镖师,后来在一次护镖时被劫,断了腿,才去码头扛活,去年冬天没熬过,走了。这些事,他从没跟人说过。
"好好学。"王掌柜没再多问,转身走了。茶碗放在柜台上,茶叶沉了底。
三
入夏的时候,陈九开始学看账本。
天成银号的账本是用桑皮纸做的,纸页发黄,带着淡淡的桐油味。每一笔账目都写得端端正正,蝇头小楷像刻上去的。周先生教他用毛笔记账,笔锋要稳,不能有半点涂改。
"银号的账,就是脸面。"周先生推了推眼镜,"一笔错了,客户就信不过你了。"
陈九学得认真,每天晚上都在学徒房练字到深夜。窗台上的油灯昏黄,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拉得很长的惊叹号。老幺有时会进来,扔给他块糖糕:"别熬坏了眼睛,账本上的数字,比蚊子还小。"
这天傍晚,一个穿绸衫的胖子急吼吼地冲进银号,手里攥着张汇票,额头上的汗把头发都浸湿了。
"兑银子!快!"胖子把汇票拍在柜台上,声音发颤。
老幺接过汇票,眉头皱了起来。陈九凑过去看,汇票上的印章有点模糊,日期也像是改过的。
"这位爷,"老幺赔着笑,"您这汇票...有点不清楚,得等周先生验验。"
"验什么验!"胖子急了,"我是票号张掌柜的亲戚,还能骗你们不成?"
正吵着,王掌柜从后堂出来了。他拿起汇票看了看,又摸了摸纸张的厚度,忽然问:"张掌柜最近在忙什么?"
胖子愣了一下:"好像...在筹备新店。"
"哦,"王掌柜把汇票放回柜台上,"张掌柜上周去太原了,要下个月才回来。他的汇票,从来不用这种草纸。"
胖子的脸"唰"地白了,抓起汇票就想跑,被两个伙计拦住了。后来陈九才知道,那人是个骗子,仿造汇票想浑水摸鱼。
晚上关了门,王掌柜让陈九把今天的事记下来。陈九握着笔,忽然问:"掌柜的,您怎么知道张掌柜去太原了?"
王掌柜正在擦他的玉扳指,闻言笑了笑:"银号的伙计,不光要会算账,还得会记人。哪个掌柜爱喝什么茶,哪个镖师惯用什么兵器,都得记在心里。"
他指着账本上的数字:"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人。把人看透了,账才能算明白。"
陈九低下头,在纸上写下:"识人如辨银,观其表,更要知其里。"
四
秋分时,银号来了个洋人。
那洋人高鼻梁,蓝眼睛,穿件黑色的洋布外套,手里提着个皮箱子,站在柜台前,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伙计们都愣住了,谁也听不懂。
"我来试试。"陈九忽然开口,用生硬的英语问:"Can I help you?"
洋人大吃一惊,随即露出笑容:"I need to exchange silver."
陈九心里也直打鼓。他爹以前跟洋人打过交道,教过他几句洋文,没想到今天真用上了。他一边听洋人说话,一边在心里换算着银子和洋元的比价,额头上渗出了细汗。
"他要换五十两纹银,"陈九转头对王掌柜说,"用墨西哥鹰洋。"
王掌柜点了点头。陈九小心翼翼地接过洋人递来的鹰洋,一枚枚地检查成色,又用天平称了重量,然后取出五十两银锭,用软布擦干净,放在洋人的皮箱子里。
洋人满意地笑了,竖起大拇指:"Good boy!"
等洋人走了,伙计们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陈九怎么会说洋文。陈九挠了挠头,把爹的事简单说了说。
"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老幺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银号的洋人生意,就归你了。"
王掌柜没说话,只是看着陈九,眼睛里带着点赞许。那天晚上,他让伙房多做了个肉菜,还给陈九倒了半杯汾酒。
"尝尝。"王掌柜举杯,"平遥的酒,烈,但后劲足。"
陈九抿了一口,辣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却觉得一股热流从胃里涌上来,暖烘烘的。
五
入冬的第一场雪来得很急,把平遥城裹成了个白面团。银号的生意却没闲着,南来北往的商客都赶着在年前汇兑银子,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
这天下午,一个穿破棉袄的老汉哆哆嗦嗦地走进来,怀里揣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露出几枚碎银子,最大的也不过指甲盖大小。
"掌柜的,"老汉的声音发颤,"能...能把这些换成铜钱不?老婆子病了,等着抓药。"
老幺刚要说话,被王掌柜拦住了。王掌柜拿起碎银子,放在手里掂了掂,又用秤称了称,然后对陈九说:"按足价算,给他换五百文铜钱,再拿两吊钱,算银号的。"
陈九愣了一下,赶紧去拿钱。老汉接过沉甸甸的铜钱,眼圈一下子红了:"谢谢掌柜的!谢谢掌柜的!"
等老汉走了,老幺忍不住问:"掌柜的,那些碎银子成色不足,按足价换,咱们亏了。"
王掌柜往炉子里添了块炭,火苗"噼啪"响了几声:"咱们开银号,不光是为了赚钱。这城里的百姓,都是咱们的根基。根基稳了,银号才能立得住。"
他看了陈九一眼:"记着,银子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
陈九点点头,在账本的最后一页,写下:"银可量,情难计。"
六
除夕前一天,银号早早关了门。王掌柜让伙计们都回家过年,只留了陈九和老幺守岁。
二进院里搭了个小桌,摆着四个菜:一盘酱牛肉,一盘炸丸子,一碟花生米,还有一碗炖豆腐。王掌柜拿出一坛汾酒,给三个杯子都倒满了。
"喝吧,"他举杯,"过了年,陈九就不是新伙计了。"
陈九端起酒杯,跟王掌柜和老幺碰了碰,一饮而尽。这次他没觉得辣,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喉咙一直流到心里。
"我年轻的时候,也跟你一样,"王掌柜喝了口酒,眼睛有点发红,"刚到银号当学徒,笨手笨脚的,总被老掌柜骂。有一次算错了账,差点把饭碗丢了。"
老幺笑着说:"掌柜的,您也有笨的时候?"
"谁还没年轻过。"王掌柜瞪了他一眼,又转向陈九,"明年开春,你跟着商队去趟张家口吧。银号要在那边开个分号,你去学学怎么打理外地的生意。"
陈九心里一热,刚想说谢谢,就听见院门外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知谁家先放起了炮,紧接着,满城的鞭炮都响了起来,火光映红了窗户纸。
"新的一年,要像这鞭炮一样,红红火火。"王掌柜站起身,往院里撒了把芝麻糖,"岁岁平安。"
陈九和老幺也跟着站起来,看着漫天的烟火在夜空里绽放,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他想起爹临终前说的话:"人这一辈子,就像串铜钱,得一枚枚地攒,一步步地走,才能串成个像样的人生。"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曾经只能扛麻袋,如今却能分辨银子的成色,能写出工整的账目,能握住自己的人生了。
年初一的清晨,陈九跟着王掌柜去给城里的老主顾拜年。雪后的平遥城像幅水墨画,屋檐下的冰棱亮晶晶的,像一串串水晶。路过南门外的车马店时,陈九忍不住多看了一眼,那里曾经是他的起点,而现在,他正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想什么?"王掌柜问。
"没想什么。"陈九笑了笑,"就是觉得,今年的天,好像特别蓝。"
王掌柜也笑了,手里的玉扳指在阳光下闪着光。远处的天成银号,门已经开了,隐约能听见清脆的算盘声,像一串跳动的音符,在平遥城的晨光里,谱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