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里的传承
暮春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把苏家茶庄的青瓦打湿成一片深黛色。后院炒茶房的木窗半开着,飘出的水汽混着草木清香,在潮湿的空气里漫得很远。老伙计福伯正用竹匾筛着刚采的雨前茶,指腹摩挲过蜷曲的嫩芽,忽然停了手——巷口那棵老槐树下,停了辆从未见过的乌篷船,船头立着个穿靛蓝短褂的陌生人,正仰头打量茶庄门楣上那块“苏家老茶”的黑底金字招牌。
“福伯,您看那人。”旁边簸茶的小伙计阿贵在竹筛后探出头,“背着的藤篓上,好像印着‘岭南’两个字。”
福伯眯起眼。苏家在这江南水乡做了三代茶叶生意,往来的茶商不是皖浙口音,便是闽地腔调,岭南来的倒是稀罕。他把竹匾往案上一放,正想上前盘问,却见那人已掀了船帘,捧着个油布包走进来。
“可是苏家茶庄?”来人嗓门亮得像撞钟,一口粤语混着官话,“在下岭南茶商林敬之,特来拜访少东家。”
正说着,穿月白长衫的苏文砚从账房里出来。他刚核完上月的账,指尖还沾着点墨香,看见来客便拱手:“在下苏文砚。林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林敬之打开油布包,露出个黄铜制茶锅,锅沿刻着细密的纹路。“苏少东家请看,”他用手指敲了敲锅壁,“这是改良的炒茶锅,比寻常铁锅厚三分,受热更匀。再配上我这炒茶法子,能让茶叶耐放三成,滋味却不减分毫。”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潭。福伯的脸当即沉了下来:“林先生是说,要改了我们苏家传了三代的炒茶法子?”
“老丈误会了。”林敬之从藤篓里抓出把茶叶,“不是改,是改良。您看这茶,我用新法炒的,放了半年,泡出来还是这样鲜亮。”
阿贵凑过去看,那茶叶确实条索紧结,透着股清亮的绿。可福伯却冷笑一声:“茶叶是活物,得靠手掌的温度慢慢焙。你这铜锅看着花哨,炒出来的茶怕是少了点烟火气。”
苏文砚没作声,只接过茶叶捻了捻。他知道福伯的心思——茶庄后院那口老铁锅,是爷爷当年亲手铸的,锅沿被 generations of 伙计的手掌磨得发亮。每年清明前后,炒茶房里总要飘出带着焦香的热气,那是苏家老茶最特别的“烟火香”,也是老主顾们认了几十年的味道。
“少东家,可不能改啊。”傍晚收工时,福伯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老法子是费工,可炒出来的茶,泡在水里能舒展三次。那些新法子弄出来的,怕是冲两回就没味了。”
旁边几个老伙计也跟着点头。负责揉捻的陈叔手上还带着茶汁染的褐色:“我爹当年给老掌柜当学徒,就教我‘三分炒,七分揉’。这手上的力道,哪是机器能比的?”
苏文砚望着后院那口铁锅,灶膛里的余烬还泛着红光。他想起小时候,爷爷总在炒茶时让他伸手感受锅温,说“茶叶跟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可他也清楚,这两年南边来的新茶越来越多,茶庄的生意确实不如从前了。
“这样吧,”苏文砚踩灭了福伯扔在地上的烟蒂,“林先生住店里,我们先按新法子试炒一批。三天后,大家一起尝尝。”
这话让老伙计们都闭了嘴。福伯把旱烟杆往腰上一别,转身时围裙扫过墙角的竹筐,筐里装着去年剩下的陈茶末,是平时舍不得扔,留着自己喝的。
接下来的三天,茶庄里弥漫着两种不同的香气。前院的临时炒茶房里,林敬之指挥着小伙计用铜锅炒茶,鼓风机嗡嗡地响,茶叶在锅里翻腾得像绿色的浪。后院的老炒茶房里,福伯仍守着老铁锅,用竹帚慢慢翻动茶叶,灶里烧着松柴,青烟裹着茶香从天窗飘出去,在雨雾里凝成淡淡的云。
阿贵来回跑着看热闹,一会儿说新法子炒得快,一会儿又被老炒房里的焦香勾得挪不动脚。陈叔揉捻新茶时总皱着眉,说茶叶像没醒透的孩子,捏在手里发僵。
试茶那天放了晴,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八仙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敬之带来的新茶和福伯炒的老茶,分别装在两个白瓷罐里,看着倒没多大差别。
“用老壶泡吧。”苏文砚从里屋抱出个粗陶壶,壶身上印着模糊的兰花,是爷爷留下的物件。他往两个盖碗里各放了半勺茶,提起铜壶,沸水冲下去的瞬间,两种香气同时腾起来——新茶的香像春天的花,清清爽爽;老茶的香却带着点烟火气,像冬日里的暖炉,闷闷地往人肺腑里钻。
第一泡出来,汤色看着差不多。林敬之先端起新茶,咂了咂嘴:“怎么样?清冽回甘,一点不差吧?”
老伙计们都没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苏文砚。他先喝了口老茶,熟悉的醇厚感漫过舌尖,让他想起爷爷书房里的墨香。再尝新茶时,他却微微皱了眉——是挺清爽,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一幅没上色的画。
“是不是少了点……劲儿?”阿贵咂摸着嘴,被陈叔在背后捅了一下。
林敬之的脸有点挂不住:“苏少东家,这茶耐放才是关键。现在的人都图方便,谁还在乎那点味道?”
苏文砚没说话,又往粗陶壶里各加了些茶叶,这次用的是沸水闷泡。他记得爷爷说过,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浓泡。
第二泡的味道差别明显了。老茶泡出的水呈琥珀色,抿一口,舌根先苦后甜,像含着颗青梅。新茶的汤色偏浅,苦是直愣愣的,咽下去就没了后味。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福伯的旱烟杆在桌上敲了敲,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林敬之正要辩解,苏文砚却忽然放下了茶杯。他盯着新茶的茶汤,眉头慢慢松开:“这茶里……是不是加了什么?”
这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林敬之急忙摆手:“没有啊,就是按我教的法子炒的。”
苏文砚没理他,又喝了一大口新茶,然后放下杯子,起身往后院走。老伙计们面面相觑,跟着他进了炒茶房。福伯站在门口,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围裙带子。
苏文砚径直走到墙角的竹筐前,里面的陈茶末少了小半。他转身看向福伯,老人的脸像被晒蔫的茶叶,耷拉着。
“是我加的。”福伯的声音有点发颤,“我想着……新茶太生,加点陈茶末压一压,让它喝着顺口些。”
炒茶房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蝉鸣。林敬之先是错愕,随即笑了:“老丈倒是用心了。”
苏文砚却拿起一把新茶,又捏了点陈茶末,放在掌心搓了搓。两种茶叶的香气混在一起,竟比单独的新茶或老茶都更绵长。
“我明白了。”他忽然笑起来,把手里的茶叶撒进粗陶壶,“福伯,您这不是添乱,是给我指了条道啊。”
老伙计们都糊涂了。苏文砚往壶里注满水,一边等着茶汤,一边说:“林先生的新法子,能让茶叶耐放,这是好的。但老法子炒出的烟火香,也不能丢。”
他提起茶壶,把茶水倒进公道杯里,琥珀色的液体里,仿佛能看见松柴燃烧的火苗。
“我们可以用新法子炒茶,却在揉捻时加一点点陈茶末。”苏文砚把茶分到每个人碗里,“这样既耐放,又不失老味道。就像这粗陶壶,看着朴实,却能泡出所有茶叶的真味。”
福伯端起茶杯,手有点抖。茶汤滑过喉咙时,那熟悉的烟火香裹着新茶的清冽,像走了远路的人终于回了家。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老掌柜也是这样,在试新茶时加了点陈茶,说“做生意跟泡茶一样,得有新味,也得有老底”。
林敬之喝着茶,若有所思:“苏少东家这法子好,既守了根,又开了新。我回去也试试。”
那天下午,老伙计们都没走。福伯教林敬之怎么控制松柴的火候,陈叔演示着揉捻时的轻重手法。阿贵蹲在灶前,往新茶炒锅里添了把松针,说这样能带上点老灶的香味。
苏文砚坐在门槛上,看着阳光里飞舞的茶末,忽然明白爷爷为什么总说“茶叶是活的”。它们在锅里经历高温,在水里舒展重生,就像这茶庄里的日子,看似一成不变,其实每天都在悄悄生长。
后来,苏家茶庄的茶叶包装上,多了行小字:“新法炒制,老味留存”。有老主顾喝出了熟悉的烟火香,问福伯是不是还守着老法子。老人总是笑着摇头,指指南院的铜锅,又指指后院的老灶——一个在阳光下闪着光,一个在炊烟里藏着暖。
入夏时,林敬之派人送来封信,说岭南的茶商们都学着在新茶里加陈茶末,生意好了不少。苏文砚把信放在爷爷的粗陶壶旁边,壶身上的兰花在茶烟里,好像又清晰了几分。
那天傍晚,福伯炒完最后一锅茶,发现竹筐里的陈茶末又空了。他正要往筐里装新的茶末,苏文砚却递来个小陶罐:“用这个装吧,防潮。”
陶罐上刻着个“传”字,是苏文砚亲手刻的。福伯摩挲着罐口,忽然觉得,那些被手掌磨亮的锅沿,被茶汁染褐的手指,还有爷爷说过的那些话,都像这陈茶末一样,悄悄藏在新茶里,在滚烫的时光里,泡出了最绵长的味道。
暮春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把苏家茶庄的青瓦打湿成一片深黛色。后院炒茶房的木窗半开着,飘出的水汽混着草木清香,在潮湿的空气里漫得很远。老伙计福伯正用竹匾筛着刚采的雨前茶,指腹摩挲过蜷曲的嫩芽,忽然停了手——巷口那棵老槐树下,停了辆从未见过的乌篷船,船头立着个穿靛蓝短褂的陌生人,正仰头打量茶庄门楣上那块“苏家老茶”的黑底金字招牌。
“福伯,您看那人。”旁边簸茶的小伙计阿贵在竹筛后探出头,“背着的藤篓上,好像印着‘岭南’两个字。”
福伯眯起眼。苏家在这江南水乡做了三代茶叶生意,往来的茶商不是皖浙口音,便是闽地腔调,岭南来的倒是稀罕。他把竹匾往案上一放,正想上前盘问,却见那人已掀了船帘,捧着个油布包走进来。
“可是苏家茶庄?”来人嗓门亮得像撞钟,一口粤语混着官话,“在下岭南茶商林敬之,特来拜访少东家。”
正说着,穿月白长衫的苏文砚从账房里出来。他刚核完上月的账,指尖还沾着点墨香,看见来客便拱手:“在下苏文砚。林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林敬之打开油布包,露出个黄铜制茶锅,锅沿刻着细密的纹路。“苏少东家请看,”他用手指敲了敲锅壁,“这是改良的炒茶锅,比寻常铁锅厚三分,受热更匀。再配上我这炒茶法子,能让茶叶耐放三成,滋味却不减分毫。”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潭。福伯的脸当即沉了下来:“林先生是说,要改了我们苏家传了三代的炒茶法子?”
“老丈误会了。”林敬之从藤篓里抓出把茶叶,“不是改,是改良。您看这茶,我用新法炒的,放了半年,泡出来还是这样鲜亮。”
阿贵凑过去看,那茶叶确实条索紧结,透着股清亮的绿。可福伯却冷笑一声:“茶叶是活物,得靠手掌的温度慢慢焙。你这铜锅看着花哨,炒出来的茶怕是少了点烟火气。”
苏文砚没作声,只接过茶叶捻了捻。他知道福伯的心思——茶庄后院那口老铁锅,是爷爷当年亲手铸的,锅沿被 generations of 伙计的手掌磨得发亮。每年清明前后,炒茶房里总要飘出带着焦香的热气,那是苏家老茶最特别的“烟火香”,也是老主顾们认了几十年的味道。
“少东家,可不能改啊。”傍晚收工时,福伯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老法子是费工,可炒出来的茶,泡在水里能舒展三次。那些新法子弄出来的,怕是冲两回就没味了。”
旁边几个老伙计也跟着点头。负责揉捻的陈叔手上还带着茶汁染的褐色:“我爹当年给老掌柜当学徒,就教我‘三分炒,七分揉’。这手上的力道,哪是机器能比的?”
苏文砚望着后院那口铁锅,灶膛里的余烬还泛着红光。他想起小时候,爷爷总在炒茶时让他伸手感受锅温,说“茶叶跟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可他也清楚,这两年南边来的新茶越来越多,茶庄的生意确实不如从前了。
“这样吧,”苏文砚踩灭了福伯扔在地上的烟蒂,“林先生住店里,我们先按新法子试炒一批。三天后,大家一起尝尝。”
这话让老伙计们都闭了嘴。福伯把旱烟杆往腰上一别,转身时围裙扫过墙角的竹筐,筐里装着去年剩下的陈茶末,是平时舍不得扔,留着自己喝的。
接下来的三天,茶庄里弥漫着两种不同的香气。前院的临时炒茶房里,林敬之指挥着小伙计用铜锅炒茶,鼓风机嗡嗡地响,茶叶在锅里翻腾得像绿色的浪。后院的老炒茶房里,福伯仍守着老铁锅,用竹帚慢慢翻动茶叶,灶里烧着松柴,青烟裹着茶香从天窗飘出去,在雨雾里凝成淡淡的云。
阿贵来回跑着看热闹,一会儿说新法子炒得快,一会儿又被老炒房里的焦香勾得挪不动脚。陈叔揉捻新茶时总皱着眉,说茶叶像没醒透的孩子,捏在手里发僵。
试茶那天放了晴,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八仙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敬之带来的新茶和福伯炒的老茶,分别装在两个白瓷罐里,看着倒没多大差别。
“用老壶泡吧。”苏文砚从里屋抱出个粗陶壶,壶身上印着模糊的兰花,是爷爷留下的物件。他往两个盖碗里各放了半勺茶,提起铜壶,沸水冲下去的瞬间,两种香气同时腾起来——新茶的香像春天的花,清清爽爽;老茶的香却带着点烟火气,像冬日里的暖炉,闷闷地往人肺腑里钻。
第一泡出来,汤色看着差不多。林敬之先端起新茶,咂了咂嘴:“怎么样?清冽回甘,一点不差吧?”
老伙计们都没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苏文砚。他先喝了口老茶,熟悉的醇厚感漫过舌尖,让他想起爷爷书房里的墨香。再尝新茶时,他却微微皱了眉——是挺清爽,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一幅没上色的画。
“是不是少了点……劲儿?”阿贵咂摸着嘴,被陈叔在背后捅了一下。
林敬之的脸有点挂不住:“苏少东家,这茶耐放才是关键。现在的人都图方便,谁还在乎那点味道?”
苏文砚没说话,又往粗陶壶里各加了些茶叶,这次用的是沸水闷泡。他记得爷爷说过,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浓泡。
第二泡的味道差别明显了。老茶泡出的水呈琥珀色,抿一口,舌根先苦后甜,像含着颗青梅。新茶的汤色偏浅,苦是直愣愣的,咽下去就没了后味。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福伯的旱烟杆在桌上敲了敲,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林敬之正要辩解,苏文砚却忽然放下了茶杯。他盯着新茶的茶汤,眉头慢慢松开:“这茶里……是不是加了什么?”
这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林敬之急忙摆手:“没有啊,就是按我教的法子炒的。”
苏文砚没理他,又喝了一大口新茶,然后放下杯子,起身往后院走。老伙计们面面相觑,跟着他进了炒茶房。福伯站在门口,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围裙带子。
苏文砚径直走到墙角的竹筐前,里面的陈茶末少了小半。他转身看向福伯,老人的脸像被晒蔫的茶叶,耷拉着。
“是我加的。”福伯的声音有点发颤,“我想着……新茶太生,加点陈茶末压一压,让它喝着顺口些。”
炒茶房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蝉鸣。林敬之先是错愕,随即笑了:“老丈倒是用心了。”
苏文砚却拿起一把新茶,又捏了点陈茶末,放在掌心搓了搓。两种茶叶的香气混在一起,竟比单独的新茶或老茶都更绵长。
“我明白了。”他忽然笑起来,把手里的茶叶撒进粗陶壶,“福伯,您这不是添乱,是给我指了条道啊。”
老伙计们都糊涂了。苏文砚往壶里注满水,一边等着茶汤,一边说:“林先生的新法子,能让茶叶耐放,这是好的。但老法子炒出的烟火香,也不能丢。”
他提起茶壶,把茶水倒进公道杯里,琥珀色的液体里,仿佛能看见松柴燃烧的火苗。
“我们可以用新法子炒茶,却在揉捻时加一点点陈茶末。”苏文砚把茶分到每个人碗里,“这样既耐放,又不失老味道。就像这粗陶壶,看着朴实,却能泡出所有茶叶的真味。”
福伯端起茶杯,手有点抖。茶汤滑过喉咙时,那熟悉的烟火香裹着新茶的清冽,像走了远路的人终于回了家。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老掌柜也是这样,在试新茶时加了点陈茶,说“做生意跟泡茶一样,得有新味,也得有老底”。
林敬之喝着茶,若有所思:“苏少东家这法子好,既守了根,又开了新。我回去也试试。”
那天下午,老伙计们都没走。福伯教林敬之怎么控制松柴的火候,陈叔演示着揉捻时的轻重手法。阿贵蹲在灶前,往新茶炒锅里添了把松针,说这样能带上点老灶的香味。
苏文砚坐在门槛上,看着阳光里飞舞的茶末,忽然明白爷爷为什么总说“茶叶是活的”。它们在锅里经历高温,在水里舒展重生,就像这茶庄里的日子,看似一成不变,其实每天都在悄悄生长。
后来,苏家茶庄的茶叶包装上,多了行小字:“新法炒制,老味留存”。有老主顾喝出了熟悉的烟火香,问福伯是不是还守着老法子。老人总是笑着摇头,指指南院的铜锅,又指指后院的老灶——一个在阳光下闪着光,一个在炊烟里藏着暖。
入夏时,林敬之派人送来封信,说岭南的茶商们都学着在新茶里加陈茶末,生意好了不少。苏文砚把信放在爷爷的粗陶壶旁边,壶身上的兰花在茶烟里,好像又清晰了几分。
那天傍晚,福伯炒完最后一锅茶,发现竹筐里的陈茶末又空了。他正要往筐里装新的茶末,苏文砚却递来个小陶罐:“用这个装吧,防潮。”
陶罐上刻着个“传”字,是苏文砚亲手刻的。福伯摩挲着罐口,忽然觉得,那些被手掌磨亮的锅沿,被茶汁染褐的手指,还有爷爷说过的那些话,都像这陈茶末一样,悄悄藏在新茶里,在滚烫的时光里,泡出了最绵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