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树下的酒
陈家酒坊的伙计们发现,今年夏天的太阳好像格外烈。不是晒在皮肤上那种灼烫,是闷在骨头缝里,带着股子躁动不安的劲儿,连后院那棵长了几十年的石榴树,都比往年更早地挂上了青涩的果子,圆滚滚的,像憋着什么心事。
陈老爷子蹲在石榴树下抽烟,烟袋锅子“吧嗒”响,眼神落在不远处的酿酒坊。那里正传来一阵年轻人的哄笑,是他儿子陈建军带着几个徒弟在忙活。这阵子,酒坊里飘出来的味儿都变了,不再是往年那种醇厚绵长的酒糟香,多了股子冲劲儿,像刚出笼的小老虎,横冲直撞的。
“爹,您又在这儿歇着呐?”陈建军擦着汗从坊里出来,手里还拎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半透明的酒液,“尝尝?新出的‘烈马’,昨天刚出窖,我让他们调了下度数,现在这口感,绝了!”
陈老爷子没接碗,也没抬头,只闷闷地说:“我喝不惯那玩意儿,烧得慌。”
“烧才够劲儿啊!”陈建军咧嘴笑,露出两排整齐的牙,“您是不知道,前儿个街尾的小年轻,一下就订了二十斤。说这酒够烈,喝着痛快,配着烧烤,那叫一个舒坦。现在的年轻人,就爱这口新鲜的。”
陈老爷子终于抬起头,看了看儿子。建军今年三十五,接手酒坊也有五年了。这孩子脑子活,敢想敢干,不像他,守着老法子,一辈子就酿那一种“陈酿”。去年冬天,建军不知从哪儿弄来个新酒曲方子,说是南方传过来的,发酵快,出酒烈,成本还低。他当时就不赞成,说酿酒跟做人一样,得沉得住气,哪能图快?可建军没听,拉着几个年轻徒弟,在旁边搭了个小作坊,偷偷摸摸试了起来。
结果就是现在这样。新酒曲酿出来的酒,度数高得吓人,入口像一团火,顺着喉咙直往下烧,烧到胃里还不罢休,得在五脏六腑里翻腾半天,才化作一股热流往头上涌。陈老爷子尝过一次,只一口,就把碗放下了,说这哪是酒,是刀子。
可年轻人不这么觉得。他们管这酒叫“烧心刀”,反而觉得这股子烈劲儿喝着过瘾。短短几个月,“烧心刀”就在镇上的年轻人里传开了,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酒坊的生意比往年好了不止一倍。陈建军乐得合不拢嘴,天天琢磨着扩大生产,把老作坊也改成新酒的生产线。
“爹,您看这生意,”建军还在兴奋地说,“照这样下去,年底咱们就能把隔壁的铺子盘下来了。到时候,咱们陈家酒坊,也能成镇上的招牌!”
陈老爷子没接话,把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站起身:“我去看看那缸老曲。”
老曲藏在酒坊最里面的一间小屋里,光线昏暗,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混合着陈年酒糟的香气。角落里放着几个大缸,上面盖着厚厚的麻布。陈老爷子走到最里面的那口缸前,掀开麻布,一股醇厚的香气立刻涌了出来,不冲,不烈,像陈年的老友,温和而绵长。
这是他用老法子做的酒曲,今年最后一缸了。新酒曲火了之后,徒弟们都嫌老法子麻烦,费时间,没人愿意学了。建军也劝他,说老曲酿的酒卖不上价,年轻人不爱喝,留着也是占地方。
可他舍不得。这酒曲的方子,是他爹传给他的,他爹又是从他爷爷手里接过来的,传了快一百年了。每年开春,选上好的糯米,蒸熟,晾凉,拌上去年留的老曲种,装在陶盆里,放在阴凉处发酵。每天要翻一次,得用干净的木铲,不能沾半点油星子。发酵好的酒曲,是金黄色的,带着淡淡的酒香。用这酒曲酿酒,得用井水,得用新收的高粱,发酵期要比新曲长一倍,出酒率也低。可酿出来的酒,入口绵柔,后味甘甜,喝再多,也不会上头,只会觉得浑身舒坦。
他舀了一勺酒曲,放在鼻尖闻了闻,那股熟悉的香气,让他想起小时候,爹也是这样,在这间小屋里,手把手教他做酒曲。那时候,苏家的绸缎铺就在酒坊隔壁,苏老爷子总爱过来,拎着一小坛自家腌的酱菜,跟他爹坐在石榴树下,喝着老曲酿的酒,聊着天。
“陈老哥,你这酒,就像咱这老街,得慢慢品,才有味道。”苏老爷子总这么说。
苏家的绸缎铺,也是镇上的老招牌了。苏老爷子做绸缎生意,讲究的是货真价实,一分钱一分货。哪块料子是新到的,哪块是存货,他都清清楚楚,从不糊弄人。那时候,镇上的人嫁女儿,都要到苏家绸缎铺扯块好料子做嫁衣,说穿了苏家的绸缎,日子能过得安稳踏实。
可现在,也变了。苏老爷子前年走了,铺子传给了他儿子苏明。苏明不像他爹,不爱守着老店,整天琢磨着搞批发,搞网购。店里的绸缎,也渐渐多了些便宜的化纤料子,看着光鲜,摸着手感却差远了。前阵子,他路过绸缎铺,看到门口挂着大大的广告牌,写着“厂家直销,跳楼价”,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堵了一下,闷闷的。
陈老爷子舀了半瓢老曲,装进一个小陶坛里,又从旁边的缸里舀了些刚酿好的原浆酒,倒进去,封好口。他抱着陶坛,慢慢走到后院的石榴树下。
这棵石榴树,还是他小时候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树干粗壮,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每年夏天,满树的石榴花红得像火,秋天,就结出满树的红石榴,甜得很。他爹以前总说,这树接地气,能存住东西。
他用铁锹在树下挖了个坑,不深,刚好能放下那个小陶坛。他把陶坛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再用土一点点埋好,踩实。做完这一切,他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看着枝繁叶茂的石榴树,轻轻叹了口气。
“您这是干啥呢,爹?”陈建军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看着他,一脸疑惑。
“埋坛酒。”陈老爷子说。
“埋酒?”建军更不解了,“家里好酒有的是,‘烈马’刚出窖,您要是想喝,我给您装一坛。埋这老曲酿的酒干啥?又不好喝。”
陈老爷子看了看儿子,慢慢说:“新酒喝个鲜,老酒喝个念想。就像苏家的生意,得有能存住的东西。”
建军愣了一下,没明白他的意思:“苏家?苏家现在生意好着呢,苏明那小子,搞网上直播卖货,听说一天能卖好几千块呢。比他爹那时候强多了。”
“强?”陈老爷子摇了摇头,“他卖的那些料子,能存住吗?过两年,谁还记得他卖过啥?可他爹以前卖的那些好绸缎,穿在身上,几十年都不坏,那才是能存住的东西。”
建军撇了撇嘴,没再说话。他觉得爹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讲究的是快,是新鲜,是赚钱。谁还管什么存不存得住?
日子一天天过去,“烧心刀”卖得越来越火,陈家酒坊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镇上开了好几家新的饭馆、烧烤摊,都指定要用“烧心刀”。建军雇了更多的人,把老作坊也改造成了新酒生产线,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见了他爹,也只是匆匆打个招呼。
陈老爷子还是每天去那间小屋里看看,虽然里面已经空荡荡的了。他还是爱在石榴树下抽烟,看着那棵树,看着远处苏家绸缎铺门口不断变换的广告牌。
秋天的时候,石榴熟了,红彤彤的,挂满了枝头。陈老爷子摘了几个最大最红的,送到隔壁苏家。苏明不在,店里只有一个年轻的伙计在打包快递。伙计说,苏老板去外地进货了,进了一批新的网红面料,说是很便宜,很好卖。
陈老爷子放下石榴,默默地走了。
冬天来得很快,第一场雪下过之后,镇上的生意淡了些。这天,陈老爷子正在屋里烤火,建军匆匆跑了进来,脸色不太好看。
“爹,出事了。”建军说。
“咋了?”陈老爷子抬头看他。
“‘烧心刀’……有人喝出事了。”建军的声音有些发颤,“前儿个晚上,几个年轻人在烧烤摊喝了咱们的酒,喝多了,跟人打架,把人打成重伤了。现在人家家长找上门来,说是咱们的酒太烈,才让他们冲动的,要告咱们。”
陈老爷子皱起眉头:“酒是烈,可喝酒的人自己没数,咋能怪酒?”
“可他们不管这些啊,”建军急得直转圈,“现在镇上都在传,说咱们的‘烧心刀’是‘凶酒’,喝了会出事。好多饭馆都把咱们的酒退回来了,订单也全取消了。这可咋办啊?”
陈老爷子沉默了。他站起身,走到后院,看着石榴树。雪落在树枝上,白白的一层,那坛埋在树下的酒,应该还好好的吧。
“爹,您倒是说句话啊!”建军跟了出来,带着哭腔,“这要是真被告了,咱们酒坊就完了!”
陈老爷子转过身,看着儿子,慢慢说:“去,把石榴树下那坛酒挖出来。”
“挖那酒干啥?”建军不解。
“让你挖你就挖。”陈老爷子的语气很平静。
建军虽然不明白,但还是照做了。他找来铁锹,在树下挖了半天,终于挖到了那个小陶坛。坛口封得很好,打开之后,一股醇厚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在寒冷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晰。
“把这酒,给苏家送去。”陈老爷子说。
“给苏家?”建军更糊涂了,“这时候给他们送酒干啥?”
“苏明他爹,以前最爱喝我这老曲酿的酒。”陈老爷子说,“现在他遇到难处了,你不知道?”
“苏家咋了?”
“我刚听街坊说,”陈老爷子叹了口气,“苏明进的那批网红面料,是假货,客户退货的太多,厂家又跑了,他赔了不少钱,绸缎铺可能要关门了。”
建军愣住了,半天没说话。他只想着自己的事,竟然没注意到隔壁的苏家,已经到了这步田地。
“新酒烈,能让人一时痛快,可也容易出事。”陈老爷子拿起那个小陶坛,递给建军,“老酒淡,喝着不刺激,可它能让人沉下心来,想想事。你把这酒送去,跟苏明说,要是不嫌弃,就尝尝。就说,做生意,跟酿酒一样,得有能存住的东西,不能只图一时的新鲜和热闹。”
建军接过陶坛,那酒的香气,温和而绵长,不像“烧心刀”那样霸道,却让人心里莫名地踏实。他看着爹布满皱纹却很平静的脸,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
他抱着陶坛,慢慢走向隔壁的苏家绸缎铺。铺子的门虚掩着,里面没开灯,很暗。苏明坐在角落里,低着头,头发乱糟糟的,像霜打了的茄子。
“苏明。”建军轻轻叫了一声。
苏明抬起头,看到是他,愣了一下,苦笑着说:“是建军啊,有事?”
建军把陶坛放在桌上,打开坛口,那股醇厚的香气立刻充满了整个屋子。
“这是……”苏明吸了吸鼻子,眼睛亮了一下。
“我爹酿的老曲酒,埋在石榴树下,有些年头了。”建军说,“我爹让我给你送来,他说,做生意,得有能存住的东西。”
苏明看着那坛酒,又看了看建军,突然眼圈红了。他想起小时候,爹也是这样,把最好的绸缎藏在柜子最里面,说那是压箱底的宝贝,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他想起爹总说,做买卖,诚信是根本,就像好酒,得有好底子,才能存得住,才能越陈越香。
“我懂了。”苏明拿起酒坛,倒了两碗酒,递给建军一碗,“来,建军,尝尝你爹的好酒。”
两碗酒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酒液入口,绵柔甘甜,顺着喉咙滑下去,暖暖地流进胃里,然后扩散到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舒坦。
那天,两个年轻人在昏暗的绸缎铺里,喝了很久的酒,说了很多话。他们说起小时候,说起各自的父亲,说起那些被他们忽略的,能存住的东西。
后来,陈家酒坊停了“烧心刀”的生产。陈老爷子重新拿出老曲方子,带着建军和几个愿意学的徒弟,慢慢酿起了老曲酒。虽然产量不高,卖得也慢,但来买的,都是些懂酒的老主顾。他们说,还是这老酒喝着舒服,喝着安心。
苏家绸缎铺也没关门。苏明把那些花哨的化纤料子都清了出去,重新找来了好的绸缎,虽然贵了些,但货真价实。他还把父亲留下的那些压箱底的宝贝绸缎摆了出来,做了个“镇店之宝”的展柜。渐渐地,那些讲究品质的老主顾又回来了。
春天的时候,陈老爷子和苏明一起,在石榴树下,又埋下了一坛新酿的老曲酒。阳光透过新抽的枝叶,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
“等这酒能喝了,咱们再好好喝一杯。”陈老爷子笑着说。
“好,”苏明也笑了,“到时候,我用我爹留下的那块最好的绸缎,给您做件新衣裳。”
石榴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像充满了希望。树下的泥土里,那坛酒正在慢慢发酵,积蓄着力量,等待着被开启的那一天。就像那些能存住的东西,在时光里沉淀,愈发醇厚,愈发珍贵。
陈家酒坊的伙计们发现,今年夏天的太阳好像格外烈。不是晒在皮肤上那种灼烫,是闷在骨头缝里,带着股子躁动不安的劲儿,连后院那棵长了几十年的石榴树,都比往年更早地挂上了青涩的果子,圆滚滚的,像憋着什么心事。
陈老爷子蹲在石榴树下抽烟,烟袋锅子“吧嗒”响,眼神落在不远处的酿酒坊。那里正传来一阵年轻人的哄笑,是他儿子陈建军带着几个徒弟在忙活。这阵子,酒坊里飘出来的味儿都变了,不再是往年那种醇厚绵长的酒糟香,多了股子冲劲儿,像刚出笼的小老虎,横冲直撞的。
“爹,您又在这儿歇着呐?”陈建军擦着汗从坊里出来,手里还拎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半透明的酒液,“尝尝?新出的‘烈马’,昨天刚出窖,我让他们调了下度数,现在这口感,绝了!”
陈老爷子没接碗,也没抬头,只闷闷地说:“我喝不惯那玩意儿,烧得慌。”
“烧才够劲儿啊!”陈建军咧嘴笑,露出两排整齐的牙,“您是不知道,前儿个街尾的小年轻,一下就订了二十斤。说这酒够烈,喝着痛快,配着烧烤,那叫一个舒坦。现在的年轻人,就爱这口新鲜的。”
陈老爷子终于抬起头,看了看儿子。建军今年三十五,接手酒坊也有五年了。这孩子脑子活,敢想敢干,不像他,守着老法子,一辈子就酿那一种“陈酿”。去年冬天,建军不知从哪儿弄来个新酒曲方子,说是南方传过来的,发酵快,出酒烈,成本还低。他当时就不赞成,说酿酒跟做人一样,得沉得住气,哪能图快?可建军没听,拉着几个年轻徒弟,在旁边搭了个小作坊,偷偷摸摸试了起来。
结果就是现在这样。新酒曲酿出来的酒,度数高得吓人,入口像一团火,顺着喉咙直往下烧,烧到胃里还不罢休,得在五脏六腑里翻腾半天,才化作一股热流往头上涌。陈老爷子尝过一次,只一口,就把碗放下了,说这哪是酒,是刀子。
可年轻人不这么觉得。他们管这酒叫“烧心刀”,反而觉得这股子烈劲儿喝着过瘾。短短几个月,“烧心刀”就在镇上的年轻人里传开了,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酒坊的生意比往年好了不止一倍。陈建军乐得合不拢嘴,天天琢磨着扩大生产,把老作坊也改成新酒的生产线。
“爹,您看这生意,”建军还在兴奋地说,“照这样下去,年底咱们就能把隔壁的铺子盘下来了。到时候,咱们陈家酒坊,也能成镇上的招牌!”
陈老爷子没接话,把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站起身:“我去看看那缸老曲。”
老曲藏在酒坊最里面的一间小屋里,光线昏暗,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混合着陈年酒糟的香气。角落里放着几个大缸,上面盖着厚厚的麻布。陈老爷子走到最里面的那口缸前,掀开麻布,一股醇厚的香气立刻涌了出来,不冲,不烈,像陈年的老友,温和而绵长。
这是他用老法子做的酒曲,今年最后一缸了。新酒曲火了之后,徒弟们都嫌老法子麻烦,费时间,没人愿意学了。建军也劝他,说老曲酿的酒卖不上价,年轻人不爱喝,留着也是占地方。
可他舍不得。这酒曲的方子,是他爹传给他的,他爹又是从他爷爷手里接过来的,传了快一百年了。每年开春,选上好的糯米,蒸熟,晾凉,拌上去年留的老曲种,装在陶盆里,放在阴凉处发酵。每天要翻一次,得用干净的木铲,不能沾半点油星子。发酵好的酒曲,是金黄色的,带着淡淡的酒香。用这酒曲酿酒,得用井水,得用新收的高粱,发酵期要比新曲长一倍,出酒率也低。可酿出来的酒,入口绵柔,后味甘甜,喝再多,也不会上头,只会觉得浑身舒坦。
他舀了一勺酒曲,放在鼻尖闻了闻,那股熟悉的香气,让他想起小时候,爹也是这样,在这间小屋里,手把手教他做酒曲。那时候,苏家的绸缎铺就在酒坊隔壁,苏老爷子总爱过来,拎着一小坛自家腌的酱菜,跟他爹坐在石榴树下,喝着老曲酿的酒,聊着天。
“陈老哥,你这酒,就像咱这老街,得慢慢品,才有味道。”苏老爷子总这么说。
苏家的绸缎铺,也是镇上的老招牌了。苏老爷子做绸缎生意,讲究的是货真价实,一分钱一分货。哪块料子是新到的,哪块是存货,他都清清楚楚,从不糊弄人。那时候,镇上的人嫁女儿,都要到苏家绸缎铺扯块好料子做嫁衣,说穿了苏家的绸缎,日子能过得安稳踏实。
可现在,也变了。苏老爷子前年走了,铺子传给了他儿子苏明。苏明不像他爹,不爱守着老店,整天琢磨着搞批发,搞网购。店里的绸缎,也渐渐多了些便宜的化纤料子,看着光鲜,摸着手感却差远了。前阵子,他路过绸缎铺,看到门口挂着大大的广告牌,写着“厂家直销,跳楼价”,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堵了一下,闷闷的。
陈老爷子舀了半瓢老曲,装进一个小陶坛里,又从旁边的缸里舀了些刚酿好的原浆酒,倒进去,封好口。他抱着陶坛,慢慢走到后院的石榴树下。
这棵石榴树,还是他小时候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树干粗壮,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每年夏天,满树的石榴花红得像火,秋天,就结出满树的红石榴,甜得很。他爹以前总说,这树接地气,能存住东西。
他用铁锹在树下挖了个坑,不深,刚好能放下那个小陶坛。他把陶坛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再用土一点点埋好,踩实。做完这一切,他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看着枝繁叶茂的石榴树,轻轻叹了口气。
“您这是干啥呢,爹?”陈建军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看着他,一脸疑惑。
“埋坛酒。”陈老爷子说。
“埋酒?”建军更不解了,“家里好酒有的是,‘烈马’刚出窖,您要是想喝,我给您装一坛。埋这老曲酿的酒干啥?又不好喝。”
陈老爷子看了看儿子,慢慢说:“新酒喝个鲜,老酒喝个念想。就像苏家的生意,得有能存住的东西。”
建军愣了一下,没明白他的意思:“苏家?苏家现在生意好着呢,苏明那小子,搞网上直播卖货,听说一天能卖好几千块呢。比他爹那时候强多了。”
“强?”陈老爷子摇了摇头,“他卖的那些料子,能存住吗?过两年,谁还记得他卖过啥?可他爹以前卖的那些好绸缎,穿在身上,几十年都不坏,那才是能存住的东西。”
建军撇了撇嘴,没再说话。他觉得爹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讲究的是快,是新鲜,是赚钱。谁还管什么存不存得住?
日子一天天过去,“烧心刀”卖得越来越火,陈家酒坊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镇上开了好几家新的饭馆、烧烤摊,都指定要用“烧心刀”。建军雇了更多的人,把老作坊也改造成了新酒生产线,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见了他爹,也只是匆匆打个招呼。
陈老爷子还是每天去那间小屋里看看,虽然里面已经空荡荡的了。他还是爱在石榴树下抽烟,看着那棵树,看着远处苏家绸缎铺门口不断变换的广告牌。
秋天的时候,石榴熟了,红彤彤的,挂满了枝头。陈老爷子摘了几个最大最红的,送到隔壁苏家。苏明不在,店里只有一个年轻的伙计在打包快递。伙计说,苏老板去外地进货了,进了一批新的网红面料,说是很便宜,很好卖。
陈老爷子放下石榴,默默地走了。
冬天来得很快,第一场雪下过之后,镇上的生意淡了些。这天,陈老爷子正在屋里烤火,建军匆匆跑了进来,脸色不太好看。
“爹,出事了。”建军说。
“咋了?”陈老爷子抬头看他。
“‘烧心刀’……有人喝出事了。”建军的声音有些发颤,“前儿个晚上,几个年轻人在烧烤摊喝了咱们的酒,喝多了,跟人打架,把人打成重伤了。现在人家家长找上门来,说是咱们的酒太烈,才让他们冲动的,要告咱们。”
陈老爷子皱起眉头:“酒是烈,可喝酒的人自己没数,咋能怪酒?”
“可他们不管这些啊,”建军急得直转圈,“现在镇上都在传,说咱们的‘烧心刀’是‘凶酒’,喝了会出事。好多饭馆都把咱们的酒退回来了,订单也全取消了。这可咋办啊?”
陈老爷子沉默了。他站起身,走到后院,看着石榴树。雪落在树枝上,白白的一层,那坛埋在树下的酒,应该还好好的吧。
“爹,您倒是说句话啊!”建军跟了出来,带着哭腔,“这要是真被告了,咱们酒坊就完了!”
陈老爷子转过身,看着儿子,慢慢说:“去,把石榴树下那坛酒挖出来。”
“挖那酒干啥?”建军不解。
“让你挖你就挖。”陈老爷子的语气很平静。
建军虽然不明白,但还是照做了。他找来铁锹,在树下挖了半天,终于挖到了那个小陶坛。坛口封得很好,打开之后,一股醇厚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在寒冷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晰。
“把这酒,给苏家送去。”陈老爷子说。
“给苏家?”建军更糊涂了,“这时候给他们送酒干啥?”
“苏明他爹,以前最爱喝我这老曲酿的酒。”陈老爷子说,“现在他遇到难处了,你不知道?”
“苏家咋了?”
“我刚听街坊说,”陈老爷子叹了口气,“苏明进的那批网红面料,是假货,客户退货的太多,厂家又跑了,他赔了不少钱,绸缎铺可能要关门了。”
建军愣住了,半天没说话。他只想着自己的事,竟然没注意到隔壁的苏家,已经到了这步田地。
“新酒烈,能让人一时痛快,可也容易出事。”陈老爷子拿起那个小陶坛,递给建军,“老酒淡,喝着不刺激,可它能让人沉下心来,想想事。你把这酒送去,跟苏明说,要是不嫌弃,就尝尝。就说,做生意,跟酿酒一样,得有能存住的东西,不能只图一时的新鲜和热闹。”
建军接过陶坛,那酒的香气,温和而绵长,不像“烧心刀”那样霸道,却让人心里莫名地踏实。他看着爹布满皱纹却很平静的脸,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
他抱着陶坛,慢慢走向隔壁的苏家绸缎铺。铺子的门虚掩着,里面没开灯,很暗。苏明坐在角落里,低着头,头发乱糟糟的,像霜打了的茄子。
“苏明。”建军轻轻叫了一声。
苏明抬起头,看到是他,愣了一下,苦笑着说:“是建军啊,有事?”
建军把陶坛放在桌上,打开坛口,那股醇厚的香气立刻充满了整个屋子。
“这是……”苏明吸了吸鼻子,眼睛亮了一下。
“我爹酿的老曲酒,埋在石榴树下,有些年头了。”建军说,“我爹让我给你送来,他说,做生意,得有能存住的东西。”
苏明看着那坛酒,又看了看建军,突然眼圈红了。他想起小时候,爹也是这样,把最好的绸缎藏在柜子最里面,说那是压箱底的宝贝,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他想起爹总说,做买卖,诚信是根本,就像好酒,得有好底子,才能存得住,才能越陈越香。
“我懂了。”苏明拿起酒坛,倒了两碗酒,递给建军一碗,“来,建军,尝尝你爹的好酒。”
两碗酒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酒液入口,绵柔甘甜,顺着喉咙滑下去,暖暖地流进胃里,然后扩散到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舒坦。
那天,两个年轻人在昏暗的绸缎铺里,喝了很久的酒,说了很多话。他们说起小时候,说起各自的父亲,说起那些被他们忽略的,能存住的东西。
后来,陈家酒坊停了“烧心刀”的生产。陈老爷子重新拿出老曲方子,带着建军和几个愿意学的徒弟,慢慢酿起了老曲酒。虽然产量不高,卖得也慢,但来买的,都是些懂酒的老主顾。他们说,还是这老酒喝着舒服,喝着安心。
苏家绸缎铺也没关门。苏明把那些花哨的化纤料子都清了出去,重新找来了好的绸缎,虽然贵了些,但货真价实。他还把父亲留下的那些压箱底的宝贝绸缎摆了出来,做了个“镇店之宝”的展柜。渐渐地,那些讲究品质的老主顾又回来了。
春天的时候,陈老爷子和苏明一起,在石榴树下,又埋下了一坛新酿的老曲酒。阳光透过新抽的枝叶,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
“等这酒能喝了,咱们再好好喝一杯。”陈老爷子笑着说。
“好,”苏明也笑了,“到时候,我用我爹留下的那块最好的绸缎,给您做件新衣裳。”
石榴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像充满了希望。树下的泥土里,那坛酒正在慢慢发酵,积蓄着力量,等待着被开启的那一天。就像那些能存住的东西,在时光里沉淀,愈发醇厚,愈发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