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集:淡季的破局-《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非遗夜宴:古镇淡季里的月光生意

  陈默把车停在古镇入口那棵老槐树下时,后视镜里的夕阳正一点点沉进黛瓦连绵的屋顶。副驾上的策划案摊开着,"淡季促销方案"几个加粗宋体像块冰,硌得他指尖发僵。

  "陈总,要不先去管委会喝杯茶?"司机老周转头问。后视镜里映出他鬓角新添的白发——这是跟着陈默从二手车行时期就在一起的老人,见证过他用扳手拧开第一桶金,也陪着他把文旅版图从一张图纸铺成如今的模样。

  陈默没应声,推开车门的瞬间,古镇特有的潮湿空气裹着桂花香漫过来。石板路被秋雨洗得发亮,两侧商铺大多挂着"今日休息"的木牌,只有几家卖纪念品的小店还开着,老板娘趴在柜台上刷手机,见人来也懒得抬头。

  "往年这时候,起码得有三成游客。"老周跟在后面,声音压得很低,"上周数据出来了,客流同比降了四成,餐饮和住宿投诉率倒是涨了......"

  陈默踩着青石板往前走,靴底碾过落叶的脆响在空荡的巷子里格外清晰。他想起三个月前带家人来的情景:女儿安安穿着汉服,举着刚学做的兔子灯,在人群里像只快活的萤火虫。那时的古镇挤得转不开身,卖糖画的老师傅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戏台子底下的长凳坐满了人,连墙根下都蹲着啃冰棍的游客。

  "打折方案是王总监他们熬了三个通宵做的。"老周递过来一瓶矿泉水,"最低五折,线上预售还能叠加满减,测算下来......"

  "老周,"陈默打断他,在拐角处停下脚步,"你还记得安安那天晚上说什么吗?"

  老周愣了愣,随即笑了:"小姑娘说灯笼里的光会跳舞,还说要把做灯笼的老爷爷请到家里去......"

  陈默望着巷子尽头那座黑黢黢的戏台,檐角的飞檐在暮色里像只蓄势待发的鸟。他突然想起安安举着灯笼跑过戏台时的样子,红灯笼的光晕在她脸上晃,戏台两侧的石柱上,"听戏品茗"四个斑驳的大字被月光照得隐隐发亮。

  "促销方案先压一压。"他掏出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团队凌晨发的报表,红箭头密密麻麻像张网,"通知所有人,半小时后在戏台集合。"

  一、灯笼里的破局点

  管委会的临时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得像口烧着的老灶。市场部总监王磊把保温杯往桌上一顿,不锈钢杯底磕出刺耳的响:"陈总,现在不是赌气的时候!周边三个景区都在搞促销,咱们要是按兵不动,下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

  策划组的小张推了推眼镜,小声补充:"我们查了近五年的数据,古镇淡季靠打折能挽回至少三成客流,这是经过验证的......"

  "验证?"陈默把手机往投影幕布前一放,屏幕上跳出安安举着灯笼的照片,"你们验证过游客半夜蹲在戏台底下,看老师傅扎灯笼骨架时眼里的光吗?"

  会议室突然静下来,只有窗外的雨珠打在玻璃上的声音。陈默走到幕布前,指尖点着照片里戏台两侧的空地:"淡季不是没人,是我们没给人来的理由。想想看,冬天的晚上,你愿意在冷飕飕的巷子里瞎逛,还是愿意围在暖炉边,跟老匠人学做灯笼,听段儿古戏?"

  王磊皱起眉:"可这投入太大了!请匠人、搭戏台、做灯笼材料......算下来比打折亏得还多!"

  "是投资,不是亏。"陈默转身看向墙上的古镇地图,红笔圈出戏台周边的区域,"把这一片的商铺动员起来,延长营业时间。游客学完灯笼,总得喝杯热茶、吃碗汤圆吧?住宿部推出'灯笼夜宴套餐',含体验券和第二天的早茶,价格比平时高十五个点。"

  "高十五个点?"有人倒吸冷气,"淡季涨价,这不是把人往外推吗?"

  陈默拿起桌上的灯笼骨架——那是他中午从老匠人家里借来的,竹篾细得像发丝,却韧得能弯出圆润的弧线。"你觉得游客买的是灯笼吗?"他指尖摩挲着竹篾的纹路,"是下雨天里,有人为你留着的一盏灯;是老匠人教你扎第一根竹篾时,说的那句'慢点儿,别急';是围炉听戏时,邻座递过来的那瓣橘子。这些东西,五折买不到。"

  散会时雨还没停,陈默叫住要走的王磊:"明天带团队去李老爷子家,看看他怎么教孩子做灯笼。"王磊嘟囔着"花里胡哨",脚步却没停,背影消失在雨幕里时,手里攥着陈默塞给他的那张安安的照片。

  第二天清晨,陈默在李老爷子的院子里找到了王磊。七十岁的老李蹲在青石板上,正手把手教王磊扎灯笼骨架,竹篾在他手里听话得像条鱼,到了王磊手里却怎么也弯不出弧度。"别急,"老李慢悠悠地说,"这竹篾得顺着纹路来,跟做生意一样,得懂它的性子。"

  王磊的脸红得像被太阳晒过的柿子,手里的竹篾却渐渐有了雏形。陈默站在月亮门边看着,忽然想起十年前卖二手车时,老父亲教他看发动机:"你得听声音,喘得匀不匀,跟看人喘气儿一个道理。"

  "陈总,"王磊举着歪歪扭扭的灯笼骨架走过来,耳根还红着,"我改方案去。"他转身时,老李在后面喊:"晚上来吃汤圆啊,我让老婆子多搓点芝麻馅的!"王磊的脚步顿了顿,回头大声应:"哎!"

  二、月光下的戏台

  "非遗夜宴"开锣前三天,古镇里像被撒了把酵母,慢慢发了起来。李老爷子带着五个徒弟在戏台后搭起工作台,竹篾、宣纸、颜料摆了满满一地,路过的居民探头看,老太太们拎着菜篮子就进来了:"老李,给我留个兔子灯,我小孙子下周来。"

  陈默把办公室搬到了戏台旁的老茶馆,每天听着竹篾的轻响和颜料的味道办公。王磊的团队重新设计了海报,没提一句优惠,只印着"月光下,老匠人等你做盏灯",背景是戏台的剪影和一盏亮着的灯笼。

  上线第一天,预约系统就崩了三次。技术部的小伙子们啃着面包抢修,陈默在旁边看着后台数据,突然发现订单备注里好多写着"带孩子来",还有人特意注明"要李老爷子亲手指点"。

  "陈总,住宿部说有客人想住能看见戏台的房间,愿意加钱。"前台小姑娘跑进来,手里攥着登记本,"还有三家商户主动说要延长营业时间,卖桂花糕的张婶说要做'灯笼形状'的点心......"

  陈默走到窗边,看见巷子里的灯笼挂起来了。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红灯笼,而是李老爷子带着徒弟们做的,有鲤鱼跃龙门,有嫦娥奔月,还有憨态可掬的小猪——那是安安画的图样。风一吹,灯笼轻轻晃,光在石板路上投下流动的影子,像谁在地上写字。

  开锣当晚,陈默站在戏台侧面的台阶上。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把戏台照得像浸在水里。李老爷子的工作台前排着队,孩子们踮着脚看竹篾怎么变成灯笼骨架,大人们举着手机录像,却总在老匠人说"慢点儿"时放下手机,认真跟着学。

  "爸爸,你看我的灯笼!"安安的声音突然钻过来,陈默低头,看见女儿举着盏南瓜灯跑过来,脸上沾着金粉,像只刚偷吃完蜂蜜的小松鼠。妻子跟在后面,手里捧着杯热茶,眼里的笑比灯笼还亮:"刚才有对老夫妻,说这是他们结婚三十年来,第一次一起做手工。"

  戏台上传来胡琴声,老戏班的角儿开嗓了,唱的是本地的古戏《月光谣》。陈默往台下看,长凳上坐满了人,有人抱着刚做好的灯笼轻轻晃,有人跟着调子哼,后排站着的人索性搬了石头当凳子。卖汤圆的摊子前排着队,白雾腾腾的,混着桂花香漫过来,把整个巷子都泡得软软的。

  "陈总,"王磊举着个歪灯笼跑过来,脸上沾着红颜料,"刚统计的,今晚客流比上周同期涨了......涨了快两成!"他声音发颤,手里的灯笼晃得厉害,光在他脸上跳。

  陈默没看他,眼睛盯着戏台前那片晃动的光影。有个小姑娘举着灯笼,小心翼翼地碰了碰邻座老奶奶的灯笼,两只灯笼的光融在一起,在地上汇成一片暖黄。老奶奶笑着摸了摸小姑娘的头,从兜里掏出颗糖塞给她。

  "王磊,"陈默轻声说,"你看,这才是古镇该有的样子。"

  三、账本外的收成

  首周数据出来那天,管委会的会议室里第一次没有烟雾。王磊把报表往桌上一放,指着那个加粗的"15%"说不出话,手指在"客单价提升32%"那行字上蹭了又蹭。

  "餐饮收入涨了四成,"小张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住宿部的复购预订排到了下个月,还有客人问春节能不能订'夜宴套餐'......"

  陈默翻着游客留言本,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的字:"爷爷教我做灯笼时,说他小时候也这样跟着太爷爷学";"围炉听戏时,旁边的阿姨分了我半块月饼,像小时候邻居家的味道";"我家孩子平时总玩手机,今晚居然说'妈妈,我们明天还来学做灯笼好不好'"。

  "还有这个,"老周递过来一张纸,是财务刚整理的商户反馈,"卖茶叶的刘老板说,上周的销售额比旺季还高;张婶的桂花糕加了生产线,现在每天能卖两百多个;最有意思的是修鞋铺的老杨,说看他摊子的人多了,顺带修了三十多双鞋。"

  陈默突然想起李老爷子的话。那天晚上收工后,老爷子坐在戏台前的石阶上,慢悠悠地抽着烟:"陈小子,你知道为啥老辈子爱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因为有些东西比账本上的数金贵。就像这灯笼,竹篾是冷的,可点了灯,就暖了。"

  会后,陈默带着团队去李老爷子家道谢。院子里晾着刚扎好的灯笼骨架,像一片白色的竹林。老李正在教几个年轻人画灯笼面,颜料盘里的颜色混在一起,倒比单看时更鲜亮。

  "陈总,"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站起来,是附近大学的学生,"我们社团想跟您合作,把这些灯笼做成文创产品,带进校园......"

  "还有我们,"门口进来个穿西装的,是本地银行的行长,"我们想给商户们提供低息贷款,让他们把铺子再拾掇拾掇......"

  陈默看着院子里热闹的景象,忽然明白"非遗夜宴"带来的不只是客流。那些在灯笼下亮起的笑脸,那些陌生人之间递过来的热茶和糖果,那些老匠人眼里闪着的光,都是比报表上的数字更珍贵的收成。

  傍晚离开时,陈默在巷口遇见那对在戏台前分月饼的老夫妻。老爷爷正给老奶奶买桂花糕,老太太举着盏兔子灯,脚步慢慢的,灯笼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光。

  "陈总!"老爷爷认出他,笑着挥挥手,"我们明天就回去了,开春还来!"

  陈默站在原地,看着那盏兔子灯慢慢消失在巷子里,光在石板路上留下一道温柔的痕。风吹过,挂在檐角的灯笼轻轻晃,像谁在低声说:慢慢来,别急。

  他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信息:"今晚早点下班,带安安来吃汤圆。"然后点开备忘录,写下一行字:"淡季不是冬天,是给温暖留的位置。"

  月光爬上古镇的屋顶时,戏台前的灯笼又亮了起来。李老爷子的声音混着胡琴声飘出来:"慢点儿,这竹篾得顺着纹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