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里的阳光
老杨踩着三轮车拐进博物馆后街时,车斗里的废品叮当响了两声。秋阳把影子拉得老长,他额角的汗珠子滚到下巴,砸在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上,洇出一小片深色。收废品这行他干了二十多年,从自行车换成三轮车,车斗里的铁家伙、纸箱子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车把上那只搪瓷缸子没换过,掉了瓷的地方露出暗红的铁,像块长在车把上的疤。
“杨师傅,今天收得早啊?”博物馆后门的保安老李探出头,手里摇着把竹扇。
老杨刹住车,往车斗里瞥了眼:“没多少,够买两斤面就行。”他的目光越过老李,落在博物馆外墙那排新刷的红漆上,“里头又添新宝贝了?”
“可不是,刚从库房调了批宋代的瓷,下午开展。”老李往旁边挪了挪,“进去瞅瞅?反正你这会儿也没事。”
老杨搓了搓手上的灰,指缝里还嵌着今早撕纸箱时沾上的纸屑。他这辈子没进过几次像样的地方,上次还是孙子学校开家长会,他特意换了身干净衣裳,结果椅子坐得他浑身不自在。但“宋代的瓷”这几个字,像根细针轻轻扎了他一下。
“要钱不?”他问。
“不要,登记下就行。”老李笑着摆手,“你进去了别乱摸,那些玩意儿金贵着呢。”
展厅里的光比外面柔和,老杨下意识地把脚在门垫上蹭了蹭,鞋底的泥印还是在光洁的地板上留下了两个浅痕。他缩了缩脖子,跟着稀疏的人群往里走。玻璃展柜擦得能照见人影,里头的瓷瓶瓷碗泛着润润的光,跟他平时收的那些缺边掉角的粗瓷碗完全是两回事。
他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柜子里摆着只瓦罐,不算特别起眼,肚子圆滚滚的,颈口收得细细的,釉色是那种不扎眼的青灰色。但老杨的目光一下子就钉在了罐身上——靠近底部的地方,有块巴掌大的补丁,釉色比别处亮些,像块新贴上去的膏药。
“这是宋代的民窑瓦罐,当年应该是用来储物的。”旁边有个戴眼镜的姑娘正在给同伴讲解,“你看这块修补的痕迹,用的是金缮工艺,现在看着不起眼,当年可是费了大功夫。”
老杨没听清姑娘后面说的啥,他的耳朵里嗡嗡响,眼前的瓦罐慢慢变成了家里灶台上那只腌菜罐。也是青灰色,也是圆滚滚的肚子,只是比这只矮些,罐口边缘磕掉了一小块,露出里头的陶胎,像豁了颗牙。
那只罐是他老伴嫁过来时带的嫁妆。那年头讲究“三转一响”,但老杨家穷,别说自行车缝纫机,连块像样的手表都买不起。媒人来说亲时,女方家没提啥要求,就说闺女有只陪嫁的腌菜罐,得带着。
“那罐是她姥姥传下来的,说是民国年间的东西。”老杨蹲在展柜前,眼睛凑近玻璃,鼻尖几乎要贴上去。他想起老伴第一次用那罐腌萝卜,是他们结婚后的第一个冬天。她把切好的萝卜条撒上盐,一层一层码进罐里,手指在罐口抹了圈,沾了盐的指尖亮晶晶的。“这罐得养,越用越润。”她当时笑着说,眼角的细纹里盛着光。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窗台上总结着层薄冰。老伴每天早上都会掀开罐盖,用筷子夹出几条腌萝卜,佐着玉米糊糊吃。萝卜腌得透亮,咬在嘴里咯吱响,咸中带点回甘。老杨总说太咸,却每次都能就着吃两大碗糊糊。
第一次摔罐,是儿子三岁那年。小家伙踩着小板凳够罐子里的腌黄瓜,连罐带凳翻了个底朝天。黄瓜撒了一地,沾着泥的瓷片溅得到处都是,罐身裂了道斜斜的缝,像道狰狞的疤。老伴心疼得直掉眼泪,把儿子拉到跟前要打,手扬到半空又落了下来。老杨蹲在地上捡碎片,粗糙的手掌被瓷片划了道口子,血珠滴在青灰色的陶胎上,像朵突然绽开的小红花。
“哭啥,我找瓦匠补补。”他把碎片拢到一起,用布包好。第二天一早,他揣着两个窝窝头,步行三里地找到邻村的老瓦匠。老头戴着老花镜,把碎片拼了半天才对齐,用和好的糯米浆混着石灰一点点填缝,又在罐口镶了圈细铁边。“这罐底子松了,以后得轻拿轻放。”老瓦匠把修好的罐递给他,掌心的温度透过陶壁传过来,“物件跟人一样,伤了元气,得好生伺候着。”
罐回来那天,老伴用温水洗了三遍,又用布擦得干干净净。虽然裂缝处多了道歪歪扭扭的白痕,倒真能接着用。她重新腌了萝卜,只是每次开盖都格外小心,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
第二次摔罐,是他们从乡下搬到城里那年。单位分了间十五平米的杂屋,墙皮斑驳,窗户糊着塑料布。搬家那天,老杨骑着借来的三轮车,后斗里堆着锅碗瓢盆,最底下垫着那只腌菜罐。快到杂屋巷口时,车轮碾过块石头,车斗猛地一颠,“哐当”一声响,老杨的心跟着揪紧了。
他跳下车往后斗看,罐滚落在地,罐底掉了块小角,像被啃了一口。老伴当时正抱着儿子,见状突然红了眼眶:“我说让我抱着吧,你偏不听。”老杨没敢吭声,捡起罐子往杂屋里走。杂屋的地面是水泥的,坑坑洼洼,他把罐放在灶台上,罐身歪了歪,还好能立住。
“算了,反正放地上,不影响。”老伴后来蹲在灶台前,用橡皮膏把掉下来的小角往原来的位置粘,虽然歪歪扭扭,倒也看个念想。那天晚上,他们就着咸菜吃了顿白饭,谁都没说话。老杨看着灶台上歪着的罐子,突然觉得这城里的日子,好像跟这罐子一样,总得带着点磕磕绊绊。
在城里扎根的日子比想象中难。老杨在建筑工地扛过砖,在菜市场帮人卸过菜,后来才慢慢做起收废品的营生。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踩着辆破自行车穿街走巷,嗓子喊得冒烟。老伴在家操持,把个小杂屋收拾得干干净净,灶台上的腌菜罐总装着新鲜花样——春天腌香椿,夏天腌黄瓜,秋天腌萝卜,冬天腌白菜。
有次老杨收摊晚了,淋了场大雨,回到家浑身湿透,冻得直打哆嗦。老伴从罐里掏出腌好的辣椒,切碎了炒了盘鸡蛋,又烫了壶烧酒。辣得他满头冒汗,酒劲上来,心里却暖烘烘的。“你看这罐,摔了回还结实。”老伴给他斟酒时说,“咱日子也一样,难是难了点,总能过下去。”
第三次摔罐,是老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之后。她记性越来越差,有时候刚吃完饭就问晚饭做了没,有时候对着老杨喊儿子的名字。但她总记得那只腌菜罐,每天都要去擦几遍,念叨着“该腌萝卜了”。
那天老杨出去收废品,临走前特意把罐子往灶台里头挪了挪。可他中午回来时,还是看见罐子摔在地上,碎成了好几瓣。老伴蹲在地上,正用颤抖的手捡碎片,嘴里喃喃着:“罐碎了……萝卜没地方放了……”她的头发白了大半,背也驼了,看上去像株被霜打蔫的草。
老杨走过去抱住她,她的肩膀抖得像片落叶。“没事,我修,我一定修好。”他说。那天下午,他没出去收废品,把自己关在屋里拼罐子。老花镜戴了摘,摘了戴,手指抖得厉害,拼了整整一下午,才勉强把罐子凑成形。裂缝大得能塞进指甲盖,罐身也歪歪扭扭的,但总算能立住了。
他把修好的罐放回灶台上,老伴看了,突然笑了:“还是咱这罐好,摔不碎。”那是她生病后,少有的几次清醒时刻。老杨看着她的笑,眼眶突然就湿了。
后来老伴走了,走在一个飘着细雨的秋天。老杨把她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进箱底,却把那只破罐子留在灶台上。儿子说:“爸,扔了吧,看着堵心。”老杨没说话,只是把罐子擦得更亮了些。
他还是每天出去收废品,只是收摊后总爱绕到菜市场,买点新鲜的蔬菜。回到空荡荡的杂屋,他会对着罐子坐会儿,好像老伴还在厨房忙碌,锅里飘着玉米糊糊的香。
“跟我那只腌菜罐一样,补了三次还在用。”老杨对着展柜里的瓦罐,不知不觉把心里话说出了声。周围有人看过来,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晒干的菊花。
上个月孙子放暑假来家里,看见灶台上那只歪歪扭扭的罐,皱着眉说:“爷爷,这罐早该扔了,我给你买个新的,不锈钢的,摔不坏。”
老杨当时没说话,只是把罐抱起来,用布擦了擦罐身上的灰。罐里当时空着,自从老伴走后,他就再没腌过东西。但他总觉得罐里不是空的,里头装着些东西——是春天晒的萝卜干的香,是夏天腌的糖蒜的甜,是秋天泡的辣椒的辣,还有老伴蹲在灶台前,对着罐子笑的样子。
“好东西啊,摔不坏的是念想。”他又说了一句,这次声音轻了些,像怕惊扰了什么。
阳光透过展厅的高窗,斜斜地照进来,落在玻璃展柜上,折射出一道细细的光带,刚好落在那只瓦罐的罐口。老杨眯起眼,好像看见瓦罐里晃了晃,盛着半罐金灿灿的阳光。就像很多年前,老伴把腌好的萝卜干从罐里倒出来,阳光落在她手上,也落在那些油亮亮的萝卜干上,暖烘烘的。
他抬手抹了把脸,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已经淌了下来,在满是灰尘的脸上冲出两道弯弯曲曲的痕。
“杨师傅?你咋在这儿?”老李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闭馆了,该走了。”
老杨转过身,慌忙用袖子擦脸:“就看看,这罐子……真不赖。”
老李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哦,这是这次展览里最不起眼的一件,说是当年老百姓家里常用的,没想到还挺多人看。”
“老百姓的东西,才经得住摔。”老杨说。他走到门口,又回头看了眼那只瓦罐,补丁上的亮釉在夕阳下闪了闪,像颗藏在灰堆里的星星。
出了博物馆,秋阳已经斜得厉害,把他的影子拉得更长了。三轮车斗里的废品还在,叮当的响声这会儿听着竟不那么刺耳。老杨踩着车往家走,路过菜市场时,他停了下来,挑了两斤新鲜的萝卜。
“今儿咋买萝卜了?”摊主笑着问。
“回去腌上。”老杨把萝卜放进车斗,用绳子捆好,“我那罐子,好些日子没派上用场了。”
车把上的搪瓷缸子随着车身的晃动轻轻撞着车把,发出叮叮的轻响。老杨蹬着车,影子在地上跟着他走,像个沉默的伴。他想起家里灶台上的那只罐,今晚要好好擦擦,把裂缝里的灰都掏干净。萝卜要切得粗些,盐要撒得匀些,就像老伴当年那样。
路过杂屋巷口时,他看见几个孩子在拍皮球,皮球滚到他脚边,他弯腰捡起来,还给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爷爷,你车斗里有个破罐子吗?”小姑娘仰着脸问。
老杨愣了愣,笑着说:“不是破罐子,是好罐子。”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抱着皮球跑开了。老杨跨上三轮车,继续往前蹬。杂屋的窗户亮着灯,像只温柔的眼睛。他知道,灶台上的那只罐在等他,罐子里的阳光,总得有人接着晒下去。
回到家,老杨先烧了壶热水,把罐子里外洗了三遍。水从裂缝里渗出来,在灶台上积了一小滩,像滴没擦干的眼泪。他找出老伴留下的那块粗布,慢慢擦着罐身,擦到那些补丁时,动作格外轻。
萝卜切好了,码在盆里,撒上盐,渗出的水亮晶晶的。老杨把萝卜条一层一层放进罐里,就像老伴当年那样。罐口的裂缝比以前更大了,他找了块保鲜膜,小心翼翼地盖在上面,再用绳子扎紧。
做完这一切,他坐在灶台前的小板凳上,看着那只歪歪扭扭的罐子。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罐身上,补丁处的釉色比别处亮些,像落了片月光。
老杨突然想起博物馆里那只宋代瓦罐,不知道它当年装过什么,又陪着多少人走过了漫长岁月。但他知道,不管是宋代的瓦罐,还是他家的腌菜罐,只要还有人记着,还有人用着,那些藏在裂缝里的念想,就永远不会碎。
他站起身,给自己倒了杯热水,搪瓷缸子碰在桌上,发出“当”的一声响。窗外的秋虫还在叫,灶台上的罐子安安静静地立着,像个老朋友,在夜色里陪着他。罐子里仿佛晃了晃,盛着半罐月光,就像盛着半罐永远不会凉的阳光。
老杨踩着三轮车拐进博物馆后街时,车斗里的废品叮当响了两声。秋阳把影子拉得老长,他额角的汗珠子滚到下巴,砸在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上,洇出一小片深色。收废品这行他干了二十多年,从自行车换成三轮车,车斗里的铁家伙、纸箱子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车把上那只搪瓷缸子没换过,掉了瓷的地方露出暗红的铁,像块长在车把上的疤。
“杨师傅,今天收得早啊?”博物馆后门的保安老李探出头,手里摇着把竹扇。
老杨刹住车,往车斗里瞥了眼:“没多少,够买两斤面就行。”他的目光越过老李,落在博物馆外墙那排新刷的红漆上,“里头又添新宝贝了?”
“可不是,刚从库房调了批宋代的瓷,下午开展。”老李往旁边挪了挪,“进去瞅瞅?反正你这会儿也没事。”
老杨搓了搓手上的灰,指缝里还嵌着今早撕纸箱时沾上的纸屑。他这辈子没进过几次像样的地方,上次还是孙子学校开家长会,他特意换了身干净衣裳,结果椅子坐得他浑身不自在。但“宋代的瓷”这几个字,像根细针轻轻扎了他一下。
“要钱不?”他问。
“不要,登记下就行。”老李笑着摆手,“你进去了别乱摸,那些玩意儿金贵着呢。”
展厅里的光比外面柔和,老杨下意识地把脚在门垫上蹭了蹭,鞋底的泥印还是在光洁的地板上留下了两个浅痕。他缩了缩脖子,跟着稀疏的人群往里走。玻璃展柜擦得能照见人影,里头的瓷瓶瓷碗泛着润润的光,跟他平时收的那些缺边掉角的粗瓷碗完全是两回事。
他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柜子里摆着只瓦罐,不算特别起眼,肚子圆滚滚的,颈口收得细细的,釉色是那种不扎眼的青灰色。但老杨的目光一下子就钉在了罐身上——靠近底部的地方,有块巴掌大的补丁,釉色比别处亮些,像块新贴上去的膏药。
“这是宋代的民窑瓦罐,当年应该是用来储物的。”旁边有个戴眼镜的姑娘正在给同伴讲解,“你看这块修补的痕迹,用的是金缮工艺,现在看着不起眼,当年可是费了大功夫。”
老杨没听清姑娘后面说的啥,他的耳朵里嗡嗡响,眼前的瓦罐慢慢变成了家里灶台上那只腌菜罐。也是青灰色,也是圆滚滚的肚子,只是比这只矮些,罐口边缘磕掉了一小块,露出里头的陶胎,像豁了颗牙。
那只罐是他老伴嫁过来时带的嫁妆。那年头讲究“三转一响”,但老杨家穷,别说自行车缝纫机,连块像样的手表都买不起。媒人来说亲时,女方家没提啥要求,就说闺女有只陪嫁的腌菜罐,得带着。
“那罐是她姥姥传下来的,说是民国年间的东西。”老杨蹲在展柜前,眼睛凑近玻璃,鼻尖几乎要贴上去。他想起老伴第一次用那罐腌萝卜,是他们结婚后的第一个冬天。她把切好的萝卜条撒上盐,一层一层码进罐里,手指在罐口抹了圈,沾了盐的指尖亮晶晶的。“这罐得养,越用越润。”她当时笑着说,眼角的细纹里盛着光。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窗台上总结着层薄冰。老伴每天早上都会掀开罐盖,用筷子夹出几条腌萝卜,佐着玉米糊糊吃。萝卜腌得透亮,咬在嘴里咯吱响,咸中带点回甘。老杨总说太咸,却每次都能就着吃两大碗糊糊。
第一次摔罐,是儿子三岁那年。小家伙踩着小板凳够罐子里的腌黄瓜,连罐带凳翻了个底朝天。黄瓜撒了一地,沾着泥的瓷片溅得到处都是,罐身裂了道斜斜的缝,像道狰狞的疤。老伴心疼得直掉眼泪,把儿子拉到跟前要打,手扬到半空又落了下来。老杨蹲在地上捡碎片,粗糙的手掌被瓷片划了道口子,血珠滴在青灰色的陶胎上,像朵突然绽开的小红花。
“哭啥,我找瓦匠补补。”他把碎片拢到一起,用布包好。第二天一早,他揣着两个窝窝头,步行三里地找到邻村的老瓦匠。老头戴着老花镜,把碎片拼了半天才对齐,用和好的糯米浆混着石灰一点点填缝,又在罐口镶了圈细铁边。“这罐底子松了,以后得轻拿轻放。”老瓦匠把修好的罐递给他,掌心的温度透过陶壁传过来,“物件跟人一样,伤了元气,得好生伺候着。”
罐回来那天,老伴用温水洗了三遍,又用布擦得干干净净。虽然裂缝处多了道歪歪扭扭的白痕,倒真能接着用。她重新腌了萝卜,只是每次开盖都格外小心,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
第二次摔罐,是他们从乡下搬到城里那年。单位分了间十五平米的杂屋,墙皮斑驳,窗户糊着塑料布。搬家那天,老杨骑着借来的三轮车,后斗里堆着锅碗瓢盆,最底下垫着那只腌菜罐。快到杂屋巷口时,车轮碾过块石头,车斗猛地一颠,“哐当”一声响,老杨的心跟着揪紧了。
他跳下车往后斗看,罐滚落在地,罐底掉了块小角,像被啃了一口。老伴当时正抱着儿子,见状突然红了眼眶:“我说让我抱着吧,你偏不听。”老杨没敢吭声,捡起罐子往杂屋里走。杂屋的地面是水泥的,坑坑洼洼,他把罐放在灶台上,罐身歪了歪,还好能立住。
“算了,反正放地上,不影响。”老伴后来蹲在灶台前,用橡皮膏把掉下来的小角往原来的位置粘,虽然歪歪扭扭,倒也看个念想。那天晚上,他们就着咸菜吃了顿白饭,谁都没说话。老杨看着灶台上歪着的罐子,突然觉得这城里的日子,好像跟这罐子一样,总得带着点磕磕绊绊。
在城里扎根的日子比想象中难。老杨在建筑工地扛过砖,在菜市场帮人卸过菜,后来才慢慢做起收废品的营生。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踩着辆破自行车穿街走巷,嗓子喊得冒烟。老伴在家操持,把个小杂屋收拾得干干净净,灶台上的腌菜罐总装着新鲜花样——春天腌香椿,夏天腌黄瓜,秋天腌萝卜,冬天腌白菜。
有次老杨收摊晚了,淋了场大雨,回到家浑身湿透,冻得直打哆嗦。老伴从罐里掏出腌好的辣椒,切碎了炒了盘鸡蛋,又烫了壶烧酒。辣得他满头冒汗,酒劲上来,心里却暖烘烘的。“你看这罐,摔了回还结实。”老伴给他斟酒时说,“咱日子也一样,难是难了点,总能过下去。”
第三次摔罐,是老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之后。她记性越来越差,有时候刚吃完饭就问晚饭做了没,有时候对着老杨喊儿子的名字。但她总记得那只腌菜罐,每天都要去擦几遍,念叨着“该腌萝卜了”。
那天老杨出去收废品,临走前特意把罐子往灶台里头挪了挪。可他中午回来时,还是看见罐子摔在地上,碎成了好几瓣。老伴蹲在地上,正用颤抖的手捡碎片,嘴里喃喃着:“罐碎了……萝卜没地方放了……”她的头发白了大半,背也驼了,看上去像株被霜打蔫的草。
老杨走过去抱住她,她的肩膀抖得像片落叶。“没事,我修,我一定修好。”他说。那天下午,他没出去收废品,把自己关在屋里拼罐子。老花镜戴了摘,摘了戴,手指抖得厉害,拼了整整一下午,才勉强把罐子凑成形。裂缝大得能塞进指甲盖,罐身也歪歪扭扭的,但总算能立住了。
他把修好的罐放回灶台上,老伴看了,突然笑了:“还是咱这罐好,摔不碎。”那是她生病后,少有的几次清醒时刻。老杨看着她的笑,眼眶突然就湿了。
后来老伴走了,走在一个飘着细雨的秋天。老杨把她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进箱底,却把那只破罐子留在灶台上。儿子说:“爸,扔了吧,看着堵心。”老杨没说话,只是把罐子擦得更亮了些。
他还是每天出去收废品,只是收摊后总爱绕到菜市场,买点新鲜的蔬菜。回到空荡荡的杂屋,他会对着罐子坐会儿,好像老伴还在厨房忙碌,锅里飘着玉米糊糊的香。
“跟我那只腌菜罐一样,补了三次还在用。”老杨对着展柜里的瓦罐,不知不觉把心里话说出了声。周围有人看过来,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晒干的菊花。
上个月孙子放暑假来家里,看见灶台上那只歪歪扭扭的罐,皱着眉说:“爷爷,这罐早该扔了,我给你买个新的,不锈钢的,摔不坏。”
老杨当时没说话,只是把罐抱起来,用布擦了擦罐身上的灰。罐里当时空着,自从老伴走后,他就再没腌过东西。但他总觉得罐里不是空的,里头装着些东西——是春天晒的萝卜干的香,是夏天腌的糖蒜的甜,是秋天泡的辣椒的辣,还有老伴蹲在灶台前,对着罐子笑的样子。
“好东西啊,摔不坏的是念想。”他又说了一句,这次声音轻了些,像怕惊扰了什么。
阳光透过展厅的高窗,斜斜地照进来,落在玻璃展柜上,折射出一道细细的光带,刚好落在那只瓦罐的罐口。老杨眯起眼,好像看见瓦罐里晃了晃,盛着半罐金灿灿的阳光。就像很多年前,老伴把腌好的萝卜干从罐里倒出来,阳光落在她手上,也落在那些油亮亮的萝卜干上,暖烘烘的。
他抬手抹了把脸,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已经淌了下来,在满是灰尘的脸上冲出两道弯弯曲曲的痕。
“杨师傅?你咋在这儿?”老李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闭馆了,该走了。”
老杨转过身,慌忙用袖子擦脸:“就看看,这罐子……真不赖。”
老李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哦,这是这次展览里最不起眼的一件,说是当年老百姓家里常用的,没想到还挺多人看。”
“老百姓的东西,才经得住摔。”老杨说。他走到门口,又回头看了眼那只瓦罐,补丁上的亮釉在夕阳下闪了闪,像颗藏在灰堆里的星星。
出了博物馆,秋阳已经斜得厉害,把他的影子拉得更长了。三轮车斗里的废品还在,叮当的响声这会儿听着竟不那么刺耳。老杨踩着车往家走,路过菜市场时,他停了下来,挑了两斤新鲜的萝卜。
“今儿咋买萝卜了?”摊主笑着问。
“回去腌上。”老杨把萝卜放进车斗,用绳子捆好,“我那罐子,好些日子没派上用场了。”
车把上的搪瓷缸子随着车身的晃动轻轻撞着车把,发出叮叮的轻响。老杨蹬着车,影子在地上跟着他走,像个沉默的伴。他想起家里灶台上的那只罐,今晚要好好擦擦,把裂缝里的灰都掏干净。萝卜要切得粗些,盐要撒得匀些,就像老伴当年那样。
路过杂屋巷口时,他看见几个孩子在拍皮球,皮球滚到他脚边,他弯腰捡起来,还给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爷爷,你车斗里有个破罐子吗?”小姑娘仰着脸问。
老杨愣了愣,笑着说:“不是破罐子,是好罐子。”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抱着皮球跑开了。老杨跨上三轮车,继续往前蹬。杂屋的窗户亮着灯,像只温柔的眼睛。他知道,灶台上的那只罐在等他,罐子里的阳光,总得有人接着晒下去。
回到家,老杨先烧了壶热水,把罐子里外洗了三遍。水从裂缝里渗出来,在灶台上积了一小滩,像滴没擦干的眼泪。他找出老伴留下的那块粗布,慢慢擦着罐身,擦到那些补丁时,动作格外轻。
萝卜切好了,码在盆里,撒上盐,渗出的水亮晶晶的。老杨把萝卜条一层一层放进罐里,就像老伴当年那样。罐口的裂缝比以前更大了,他找了块保鲜膜,小心翼翼地盖在上面,再用绳子扎紧。
做完这一切,他坐在灶台前的小板凳上,看着那只歪歪扭扭的罐子。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罐身上,补丁处的釉色比别处亮些,像落了片月光。
老杨突然想起博物馆里那只宋代瓦罐,不知道它当年装过什么,又陪着多少人走过了漫长岁月。但他知道,不管是宋代的瓦罐,还是他家的腌菜罐,只要还有人记着,还有人用着,那些藏在裂缝里的念想,就永远不会碎。
他站起身,给自己倒了杯热水,搪瓷缸子碰在桌上,发出“当”的一声响。窗外的秋虫还在叫,灶台上的罐子安安静静地立着,像个老朋友,在夜色里陪着他。罐子里仿佛晃了晃,盛着半罐月光,就像盛着半罐永远不会凉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