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王振昏招迭出,汉武帝给了刘据一个惊喜-《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这份军情出自辽东巡抚王翱和总兵曹义。

  上面清楚写明,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领数万瓦剌军队入寇辽东,攻破明军卫所城池总计八十处,掳走人口一万三千二百八十余人,马六千匹,牛羊两万头,盔甲两千副。

  王振气得咬牙切齿。

  “王翱这个家伙,平日里总喜欢胡吹大气,自称什么智勇双全。”

  “如今只不过脱脱不花一支偏师,竟能在辽东取得如此战果,简直可恨啊!”

  一旁的几名司礼监大太监也是面面相觑。

  过了片刻,其中一人试探性地开口:

  “王公,这两人平日里进贡不少,不如……酌情处置?”

  王振沉吟片刻,道:

  “不少是多少?”

  “回王公的话,三五百万两可能没有,一百万两以上是有的。”

  王振眉头展开,严肃道:

  “等会尔等就去拟旨,就说……嗯,王翱和曹义守土不利,罚俸半年!”

  几名司礼监大太监闻言,纷纷称善。

  就在此时,镜头拉远,在距离大明主力约莫数里之外的一处山林中,一支小股瓦剌骑兵正隐藏于此处,远远地注视着明军。

  为首之人看了片刻,翻身上马。

  “走,回去禀报也先太师,明人已经朝着太师的口袋钻去了!”

  画面一转,拿着头骨酒杯的也先坐在大帐之中,表情悠然。

  “甘肃那边的捷报也传回来了?”

  一名瓦剌将军站在也先面前,恭敬道:

  “回太师的话,甘肃方面战果不算太大,只杀了明军不到万人,抢了几千女子,再加上一万匹战马。”

  也先嗯了一声,喝了一口酒,道:

  “甘肃嘛,早就不是以前的河西走廊啦,穷一点也正常。”

  “好了,既然朱祁镇都朝本太师的口袋去了,咱们也不要闲着,跟着他们走便是。”

  瓦剌将军想了想,轻声提示。

  “大汗在辽东那边可是战果颇丰,太师是不是应该多加小心?”

  脱脱不花,名义上是“蒙古大汗”,瓦剌和鞑靼的共主,但实际上就是也先手里的傀儡。

  故而,对于也先此次竟然让脱脱不花担任进攻辽东那支偏师的主将,很多忠于也先的瓦剌将军心中都极为疑惑。

  也先哈哈地笑了起来,示意随从给头骨酒杯倒满酒,悠然地品了一口。

  “不该问的你就别问,下去吧。”

  等将军下去之后,也先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对着面前宋瑛的头骨轻声自言自语。

  “谁说本太师一次只能狩猎一个皇帝的?”

  蒙古的大汗,那也是皇帝!

  【当朱祁镇率领大军从大同撤退之后,仅仅一天时间,也先的先锋军就再度出现于明军四周。】

  【这给明军的战略选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朱祁镇和王振虽有意回身直扑瓦剌主力,但却遭到了所有文武百官的一致拒绝,就连司礼监随行的几名大太监也反对。】

  【故而,明军主力继续向东。从八月初四开始,瓦剌先锋军陆续对明军主力进行袭扰,双方爆发了多次小规模战斗。】

  画面之中,马蹄声阵阵,瓦剌骑兵犹如旋风般冲了过来。

  明军这边,军官们竭力稳固军心,高声大喊。

  “不要慌,前面的顶住,后面弓弩手准备!”

  “发射!”

  嗖嗖几声,几支箭矢飞射上天,落入瓦剌骑兵阵中,瞬间被烟尘吞没。

  负责指挥的大明军官顿时急了,怒骂道:

  “怎么就这点箭矢?弓弩手都死了?”

  “大人,咱们的弓箭都受潮了!”

  “大人,我感染风寒,没力气开弓!”

  军官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大吼道:

  “火枪呢?不是还有一百神机营火枪手吗?赶紧给我发射!”

  又有人高声答道:

  “咱们的火药都被雨淋湿了,发射不了火枪,大人!”

  军官气得三尸神乱跳,正想说些什么,突然脸色一变。

  瓦剌人的弓箭已经来了!

  军官顾不得其他,拔出腰间长剑,怒吼道:

  “兄弟们,随我杀……等等,这些瓦剌人,怎么穿着我们大明的盔甲?”

  军官瞪大眼睛,不敢置信地注视着近在眼前的瓦剌骑兵。

  数百名瓦剌骑兵,竟然全部都穿着大明重骑兵铠甲!

  还没等这名军官再说些什么,瓦剌骑兵已经如同潮水一般,将他淹没。

  片刻后,烟尘散去,瓦剌骑兵的马蹄声也渐渐远去。

  地上只留下无数明军尸体。

  镜头渐渐拉近,将一张死不瞑目的脸庞展现在画面之中。

  正是为首的明军军官。

  【诸如此类的战斗,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多次爆发。】

  【瓦剌人依靠着之前多年来从大明边疆走私来的武器军备,对士气低落的明军形成了一面倒的碾压态势。】

  【失败的消息犹如雪片一般传回明军大营之中,终于,王振也掩盖不住了。】

  朱祁镇坐在大帐之中,猛然将手中一份军情拍在桌子上。

  “该死的,这些瓦剌人究竟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怎么东边有,西边有,北边有,就连南边也有!”

  朱祁镇怒骂一通之后,将目光投向王振。

  “王先生,朕将军务交给你掌管,你就是这么回报朕的?”

  王振额头沁出冷汗。

  这事情若是没个好理由回答,那是真要死的!

  王振定了定神,赶忙解释道:

  “陛下有所不知,那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还有兵部尚书邝埜等人,对奴婢一直都是心怀嫉恨。”

  “奴婢虽然掌控了军务,怎奈张辅等人凭借多年军中威望和老部下,对奴婢是处处阻碍,这才导致各处兵马接战不利啊。”

  朱祁镇不停皱眉,过了好一会之后道:

  “这样吧,即日起,让英国公、成国公和邝埜……算了,朕直接下旨,凡千户以上者,无朕或者王先生命令,不得擅自行动!”

  王振心中一松,忙道:

  “陛下圣明!”

  片刻之后,王振离开朱祁镇大帐,立刻召来几名亲信。

  “快,赶紧派人去找瓦剌军队,就说咱们要跟也先议和!”

  亲信们一听,都傻眼了。

  “议和?”

  杨洪忍不住道:

  “翁父前几天不是还说,要辅佐陛下拿也先的脑袋回去告祭大明列祖列宗吗?”

  王振大怒,结结实实地赏了杨洪一巴掌。

  “现在是什么情况,你小子心里没数?”

  “派人去告诉也先,大明可以答应他之前的所有条件,只要他愿意撤兵,一切好说!”

  杨洪捂着脸,狼狈离开。

  画面一转,杨洪已经出现在也先面前,点头哈腰。

  “也先太师,翁父让小的转告您一句话。”

  “只要您愿意跟大明议和,大明不但可以开放九边和瓦剌通商,还愿意每年送上五十万两岁币,作为给太师的一点小小犒劳。”

  也先闻言,目光微微闪动,笑道:

  “五十万两?本太师可是听说了,王公公一年的收入就一千万两白银都不止啊。”

  杨洪赶忙斩钉截铁地开口:

  “造谣,绝对都是造谣!大明国库一年才两千万两白银入库,翁父怎么可能有一半的收入?”

  也先笑吟吟地拿着手中的头骨酒杯,对着杨洪晃了晃。

  “这是宋瑛,他在大同,你在宣府,你们应该很熟吧?”

  杨洪直愣愣地盯着宋瑛头骨制成的酒杯,被吓得亡魂皆冒,接连后退几步,这才结结巴巴地开口。

  “太、太师,杨洪是奉翁父之命,诚心诚意的议和来的,绝对没有任何要冒犯太师的意思。”

  “岁币加到一百万两,不,两百万两!如何?”

  也先脸上的笑容越发浓郁了。

  “也可以,不过本太师怎么知道,王振那老小子回京之后会不会反悔呢?”

  杨洪闻言有些傻眼,正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也先又悠悠开口了。

  “这样吧,本太师会率领大军跟着你们到居庸关。入居庸关之前,务必要将所有岁币送来,和本太师签订和约。”

  “否则,本太师就立刻进攻居庸关!”

  “还有,为保障本太师后翼安全,你必须让王振立刻将宣府、大同之中的兵力减少一半,明白吗?”

  杨洪已经被宋瑛的头骨酒杯吓得魂不附体,对也先的要求一概答应了下来,那是丝毫都不敢推脱。

  一众瓦剌将军站在旁边,以戏谑地目光注视着杨洪离去。

  等杨洪走后,有人忍不住开口道:

  “太师,真要放明人皇帝回京?”

  也先哈哈大笑,手中头骨酒杯里的酒都溢出不少。

  “当年辽朝萧太后妇人之见,都已经打到澶州了,竟然还和宋朝签订什么狗屁澶渊之盟。”

  “如今本太师既然已经来到这里,抓住了朱祁镇那小子的尾巴,又怎么可能让他安然无恙地回去?”

  “好了,派人去告诉跛儿干,准备策应我军作战!”

  “至于你们嘛……”

  也先刻意顿了一下,才在诸多瓦剌将领期待的目光中开口道:

  “两天后,八月初九,开始总攻!”

  瓦剌将领们闻言,顿时一阵欢呼雀跃。

  镜头又是一转,回到了王振这边。

  “什么,两百万两岁币?这也先还真是狮子大开口,想钱想疯了!”

  从王振脸上的表情来看,那叫一个肉痛。

  杨洪忙道:

  “翁父,两百万就能破财免灾,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啊。”

  王振默然半晌,目中精光闪动,冷笑一声。

  “好,那你就再回去一趟,答应也先吧。”

  等杨洪离去之后,其他几名在场的司礼监大太监面面相觑。

  有人忍不住道:

  “翁父真要再签澶渊之盟?这可使不得,是千古骂名啊。”

  “对呀,咱们大明不是讲的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么?陛下是出了名的年轻气盛,让陛下知道的话,恐怕……”

  别看这些家伙都是太监,有赖于前任皇帝朱瞻基设立的太监学堂,这些大太监们一个个饱读诗书,论知识水平那是一点都不低的,什么历史典故更是耳熟能详。

  王振重重地哼了一声,道:

  “尔等都明白的道理,咱家难道不懂?”

  “那也先既然这么贪,咱家也没必要和他继续谈下去。”

  “他不是要咱家把宣府和大同的兵马调出来吗?正好,咱家就让这两支兵马去包抄也先的后路。”

  “届时大明在居庸关来一个前后夹击,咱家就要让也先知道,什么叫做兵法!”

  几名大太监这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

  “翁父英明!”

  一片马屁声中,王振不由得意,下意识地伸手摸了一下下巴。

  但王振自幼净身入宫,故而生不出胡须,一摸下巴光溜溜的,不免又让他有些遗憾。

  便在此时,外面传来了高声禀报。

  “陛下驾到!”

  王振身体一震,赶忙出迎。

  朱祁镇笑呵呵地提着一壶酒,对着王振道:

  “王先生,朕这几日熟读孙子兵法,颇有所得,尤其是那《用间篇》,更是让朕茅塞顿开。”

  “来来,咱们一起探讨一番这《用间篇》的微言大义之处!”

  王振闻言,紧绷的心顿时放下。

  他还以为是朱祁镇知道了自己私下和也先媾和的事情,来兴师问罪的呢。

  王振忙笑道:

  “奴婢洗耳恭听陛下的教诲,将来也好继续为陛下征战四方!”

  金幕画面之中,切换成了一副地图。

  地图上,三支蓝色箭头,正不约而同地朝着代表明军主力的红色箭头包围而去。

  在其中一支蓝色箭头的后方,又有两支更小的红色箭头紧随其后。

  【就在朱祁镇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王振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居庸关面前和也先分出一个胜负。】

  【但王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也先口中的居庸关,只不过是一个障眼法罢了。】

  【真正的决战,其实已经开始了!】

  另一个大汉世界之中,汉武帝端坐皇位,一声轻笑。

  “没想到这个也先还是有点脑子的,居然懂得先麻痹敌人。”

  金日磾侍立在汉武帝身旁,闻言轻声道:

  “不管是匈奴还是蒙古,都是从草原那饿狼环伺的环境之中脱颖而出。”

  “也先既然能和冒顿单于一般统一整个草原,其手段心机自然也是一等一的存在。”

  汉武帝嗯了一声,看向一旁的太子刘据。

  “据儿,你若是朱祁镇,你会怎么办?”

  太子刘据闻言一怔,认真地思考了一会,才开口道:

  “儿臣自认为是没有指挥大军的本事,若是真有匈奴人来袭,儿臣就坐镇长安,让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军前去破敌便是。”

  说话时,刘据心中有些惴惴。

  汉武帝的好大喜功,那是众所皆知。

  这种回答,恐怕并不讨喜吧?

  下一刻,汉武帝笑声响起。

  “据儿,你的决定是对的。”

  刘据有些意外。

  父皇竟然夸赞本宫了?

  汉武帝微笑道:

  “朕也是皇帝,朕也想要击破匈奴,但朕从来不会搞什么御驾亲征。”

  “皇帝嘛,只需要坐镇京师等待前方捷报即可,何必要累死累活跑去前线,将自己置于险地呢?”

  刘据忙道:

  “父皇明见。”

  说完这句之后,大殿之中又安静下来。

  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威严的帝王,太子刘据虽然是他的长子,但在他面前也只能毕恭毕敬,一句多的话都不敢说。

  汉武帝看着金幕,突然对刘据开口道:

  “那本大明科举制度,你读得如何了?”

  刘据忙道:

  “不瞒父皇说,儿臣这段时间细细研读,觉得科举制度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制度。”

  “但大汉想要推广科举制度,恐怕还是有一个难点。”

  汉武帝咦了一声,道:

  “什么难点,难道朕的大汉还有不如其他王朝的地方不成?”

  朕可是千古大帝!

  刘据闻言,小心翼翼地从袖子之中拿出了一本纸质书籍。

  正是那本《大明科举》。

  刘据将书籍举起,对着汉武帝道:

  “父皇请看,这本书籍,它是由一种非常特殊的纸制成的。”

  “咱们大汉现在用的,大多还是竹子制成的简牍。”

  “简牍制作不便,成本也高,写的字数还少,存放也是一个大麻烦。”

  “像《大明科举》全文,足足有三万字之多。若是换成简牍的话,起码得两百斤重的简牍才能写下这么多字。”

  “可现在,这三万字仅仅就在儿臣手中这么一本薄薄的书里。”

  “儿臣觉得,若是能制造出这种纸张并推广,大汉一定能很快就出现更多的读书人。”

  汉武帝安静地听着,突然开口道:

  “金日磾,拿上来。”

  金日磾转身去了后殿,很快就拿来一样事物,放在刘据面前。

  刘据大吃一惊。

  “父皇,您居然已经制作出来了?”

  眼前也是一本纸质订装书。

  和刘据手中这本《大明科举》相比,金日磾拿来的纸质书明显纸张质量、手感都更差。

  但,它是一本真正的纸质书!

  汉武帝冕旒下的脸庞露出笑意。

  “朕自然早就注意到了。这是朕让江充带人研究出来的,前两天才刚刚确定了能大规模生产的版本。”

  刘据又惊又喜,不由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朝着汉武帝行礼。

  “儿臣替天下所有读书人,多谢父皇!”

  刘据不能不激动。

  纸质书的制作,绝对是一种伟大的发明。

  春秋战国时代,说一个人有学问,就用成语“学富五车”。

  但实际上,五车的简牍,撑死了也就是七八本书,几十万字罢了。

  若是这种纸质书的五车,那字数起码要多加一两个零。

  那才是真正的学富五车!

  汉武帝点了点头,淡然道:

  “纸质书会先在太学普及,然后逐步推广到整个天下。”

  “不出十年,天下所有书籍应该都会淘汰简牍,取而代之这种纸张了。”

  “朕知道,你和江充的关系不好。但江充这种人,用得好了,是一种不小的助力,你要切记!”

  刘据闻言,脸色微微有些僵硬。

  江充是什么人?

  简单地说,是一名酷吏!

  江充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用酷刑折磨犯人,屈打成招,然后杀掉!

  对这种酷吏,素来以仁德着称的刘据自然是非常反感的,多次在汉武帝面前进言,希望能罢免江充的职位。

  但没想到的是,汉武帝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还让刘据多和江充交好?

  刘据满腹疑问,但还是答应了下来,兴冲冲地离开了。

  刘据已然迫不及待,想要用最快的速度将纸质书推广开来!

  看着刘据的背影消失,汉武帝默然片刻,道:

  “痴儿。”

  金日磾安静地站在汉武帝身边,如同一尊雕塑。

  汉武帝又道:

  “金日磾,你觉得太子如何?”

  金日磾躬身道:

  “太子仁德,对天下是一件好事。”

  汉武帝一声冷笑。

  “老虎仁慈,对牛羊而言自然是好事。”

  “可一只老虎若是不捕杀牛羊,它还能强壮,还能统领山林吗?”

  金日磾沉默良久,道:

  “此陛下家事,金日磾不敢置喙。”

  汉武帝注视金日磾片刻,突然又道:

  “那你觉得江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金日磾沉吟片刻,道:

  “金日磾只知道,江充是陛下任命的臣子,只要他能好好为陛下做事,臣的看法如何并不重要。”

  汉武帝嘴角微微翘起,轻声一句。

  “滑头!”

  这位千古大帝,再次将目光移向金幕。

  汉武帝也很想知道,究竟朱祁镇这家伙,是怎么把强盛时期的大明给带着走向下坡路的!

  【八月十三日,瓦剌三路大军完成了集结,开始发动进攻。】

  【朱祁镇下令,以都督吴克忠、吴克勤两人率三千大明鞑靼骑兵作为“后据”,为大军殿后并注意观察瓦剌军队消息。】

  【当天下午,瓦剌主力兵马赶到,随后一刻不停地朝着吴氏兄弟所部发动进攻。】

  画面中,瓦剌骑兵犹如潮水一般涌来。

  大明恭顺侯吴克忠临危不惧,立刻率军在大路上结成防御阵型,沉声开口。

  “弓箭手准备,火枪手准备!”

  “弓箭发射!”

  吴克忠一声令下,上千支箭矢立刻飞出,没入瓦剌骑兵之中。

  瓦剌骑兵纷纷落马。

  “火枪手发射!”

  砰砰砰!

  上千支火枪喷射着火焰,将弹丸射出。

  冲在最前方的瓦剌骑兵,瞬间又被收割一片。

  但无论是吴克忠还是吴克勤,两人脸上都没有任何欣喜的表情。

  面前的瓦剌大军,实在是太多了!

  明军拼命发射箭矢和弹丸,但瓦剌骑兵的速度丝毫不见任何减缓。

  蹄声如雷,眼看就要抵达明军阵前!

  吴克忠一把抓住了吴克勤,沉声道:

  “二弟,尔速速去追赶朝廷大军,让陛下派遣兵马前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