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低情商的程胜-《华娱之我是一名历史片导演》

  华夏男人都是木头人吗?

  曾莉微微一笑,看着斯嘉丽那懵圈的小表情,她心中暗暗高兴。

  程胜当呆子也不错,起码不会招蜂引蝶。

  就算有女人喜欢他,他恐怕也不会明白女人心思。

  这么好的一个男人,居然年龄小了一点。

  一想到程胜年龄,曾莉心中沮丧无比,真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对了,斯嘉丽,今天没有你的戏,你的戏我会集中安排在一起拍摄,这样也不影响你回国的时间。”

  程胜这句话,差点没让斯嘉丽暴走。

  这混蛋,自己来华夏客串他电影,是为了早点回国的吗?

  嘻嘻!

  曾莉忍不住偷笑起来。

  苏畅虽然年龄不大,但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让她比较早熟,也为程胜的情商着急。

  “畅畅,你演的是蔡文姬,等下换好衣服,你是第三个出场,皇宫这场戏……”

  程胜没理会斯嘉丽的反应,而是跟苏畅讲起了等下拍戏需要注重的地方。

  等程胜跟剧组所有人都沟通过,要进行真正拍摄的时候,作为执行导演的刘孟走了过来,皱眉道:“老板,外面这么吵,会影响收音的。”

  “找影视城管理人员来处理,这种事情他们应该负责。”程胜说道。

  刘孟点了下头,然后拿出手机,跟影视城管理人员反映了这里情况。

  没多久,影视城派了上百个保安,这才让外面的人保持安静。

  处理完,真正开始拍摄了,程胜拿出十二分的专注认真对待。

  虽然他有外挂,可以让演员和整个剧组发挥出百分之200的实力,但他也不能为此而松懈。

  既然做了导演,程胜就认为自己应该做好每一个细节处理。

  第一场戏,第一个镜头是拍摄朝会。

  镜头中有汉灵帝以及朝堂的大臣。

  下一个镜头,是朝臣离开皇宫,然后蔡邕和蔡文姬对话,讲述朝堂如何如何。

  作为总导演,程胜这次只在幕后掌控全局,以及给剧组开身临其境的buff。

  刘孟作为执行导演,则掌控着所有拍摄事宜。

  身临其境开启。

  剧组所有人都是精神一振,特别是拍戏的演员,就好像真的在古代上早朝。

  影视剧里很多场景,金銮殿上钟声一响,大臣们哗啦啦全跪下,山呼‘万岁万万岁’,皇帝往龙椅上一坐,那场面别提多威风了。

  可真实历史上,可不全是这样。

  最早的先秦时期,那时候的君臣关系跟后来不太一样。

  夏商周那会儿,天子更像是部落联盟的老大,跟大臣们说白了都是“合伙人”。

  就说商朝吧,商王和大臣说话,好多时候都是坐着聊,那会儿的“坐”其实跟咱们现在的跪差不多,就是膝盖着地,屁股坐在脚后跟上,但可不是跪着磕头那种。

  比如《史记》里写商汤见伊尹,俩人是平等坐着商量事儿,伊尹还敢直接跟商汤说治国的大道理,哪儿有后来那种森严的等级感。

  到了周朝,虽说有了周礼,规定了“拜”的礼节,但也就是弯腰作揖,顶多单膝跪地,跟现在电视剧里那种“扑通”全跪下差远了。

  等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搞起了中央集权,皇权开始变大了,可大臣上朝也没全跪着。

  其实是分等级。

  像丞相、太尉这些大官,可能有座位,小官就得站着。秦始皇那会儿,李斯当丞相,上朝的时候估计还是能坐着说话的。

  不过秦朝法律严,要是大臣在朝堂上举止不当,那可是要受罚的,但还没到必须全体下跪的地步。

  到了汉朝就有点变化了。

  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制定了上朝礼仪,大臣们上朝得按等级排列,见到皇帝要行“拜礼”,也就是弯腰作揖,然后分坐站立。

  比如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主意,俩人坐着聊了好久,主父偃还能坐着跟皇帝怼来怼去,说明大臣还没到完全下跪的份上。

  程胜这部电影作为正剧,肯定要尊重历史,不会和现在的影视剧一样,三跪九叩,直呼‘万岁万万岁’什么的。

  至于为什么现在影视剧里上朝都要跪拜和直呼万岁呢?

  第一点主要还是清宫剧太多了。

  第二点,还是受到了明朝历史的影响,都以为大臣上朝都要对皇帝行跪拜礼,然后喊皇帝。

  这一点,朱元璋要负主要责任。

  唐朝的时候,上朝礼仪更加随意。

  唐太宗李世民那会儿,特别喜欢跟大臣们讨论事儿,魏征敢当面怼他,他还得忍着。上朝的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是有座位的,六品以下才站着。

  而且唐朝的“拜”更多是作揖,只有在重大场合,比如元旦、冬至大朝会,才会行“再拜”之礼,也就是拜两次,膝盖可能沾地,但很快就起来,不像后来一跪半天。

  到了宋朝,上朝礼仪开始有了明显变化。

  宋太祖赵匡胤当年陈桥兵变,自己当了皇帝,心里总怕大臣们学他,所以想方设法削弱大臣权力。

  有一回上朝,范质等大臣正坐着说话呢,赵匡胤说自己眼睛花,让他们把奏折拿过来,等大臣们站起来递完奏折,回头一看,座位没了!原来赵匡胤悄悄让人把大臣的座位撤了,从此大臣上朝就只能站着了。

  不过这时候还只是站着,还没到跪下的地步。

  到了明朝,朱元璋可把上朝礼仪规矩定死了。朱元璋出身低微,特别在意皇权的威严,他规定平时上朝是“一跪三叩”,也就是跪下磕三个头,然后站起来议事。

  但遇到大朝会,比如元旦、冬至、皇帝登基,那就得“三跪九叩”,也就是跪三次,每次磕三个头,总共九次。

  清朝就更厉害了,把下跪礼仪发展到了顶峰。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本来就有下跪的习俗,加上皇权高度集中,大臣们见皇帝,那是动不动就跪下。

  平时上朝,大臣们得先“跪安”,也就是单膝跪地,问皇帝“您吉祥”,然后有事启奏就得跪下,说完话还得等皇帝说“起来吧”才能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