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渐起,卷落枝头最后几片枯叶,时间悄然滑入十一月,大夏王朝的第四个年头,也在不知不觉中行将落幕。
然而,这一年绝非寻常——它已注定成为王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转折点。
曾经蛰伏的巨兽终于昂首,大夏这艘航船,正鼓满变革与发展的劲风,不可阻挡地驶入了高速前行的快车道,国力的脉搏在每一个角落都跳动着蓬勃的生机。
就在这承前启后的冬日,夏王秦思源一身戎装,策马伫立于南京城郊。
他身后,是两百名甲胄鲜明、肃立如林的禁卫亲军。
他们站立的这里,正是眼前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崭新使命的土地——原龙江宝船厂旧址,如今已被赋予一个象征着至高权力与期望的新名号:大夏王家造船厂。
目光所及,是这片宏大的沿江工厂。它扼守长江与秦淮河交汇的咽喉之地,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自古便是造船业的命脉。
曾几何时,这里作为前明最重要的官办造船基地之一,规模恢宏,船坞星罗棋布。
那些浸透了岁月痕迹的青石基座、部分被修复或正在扩建的巨大船台,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在明末的余晖里,它虽因国势衰微而规模缩减,却依旧是江南造船业的脊梁,支撑着水师战船与漕运命脉的建造,见证了王朝海防的兴衰与内河运输的沉浮。
如今,这古老的船厂在秦思源的意志下重获新生,机器轰鸣,工匠穿梭,正为大夏的未来锻造着劈波斩浪的利器。
秦思源勒住马缰,深邃的目光穿透江面上淡淡的薄雾,投向浩渺的远方。
水天相接之处,一片庞大的阴影正缓缓凝聚、显现。
那并非海市蜃楼,而是一支由众多舰船组成的雄伟舰队!桅杆如林,帆影幢幢,庞大的轮廓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投下长长的剪影,带着远航归来的磅礴气势,正逆流而上,逐渐清晰。
“大王”,身旁一位身经百战的侍卫长敏锐地捕捉到王者的视线,沉声禀报,“观其旗号与船型,应是林远航船队返航了!”。
秦思源微微颔首,冷峻的面容上掠过一丝笑意:“传令!以旗语指示船队,依序靠泊,人员整肃,准备登岸”。
命令简洁有力,瞬间被转化为翻飞的彩旗信号,迅速向江心传递。
江风陡然变得强劲,吹散了薄雾,将那支庞然巨舰的真容彻底展露。
舰队如一片移动的钢铁山脉,缓缓压迫着江面,碾碎了万顷波涛。
七艘巍峨如山的“大鸟船”高耸于舰队中央,巨大的主桅刺破低垂的云霭,宽阔的船体在江水中投下深沉的阴影,它们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
环绕其周,五十余艘战船如警惕的鲨群,船身线条锐利,炮窗森然,桅杆上悬挂的战旗猎猎作响,无声地宣告着锋锐与力量。
更外围,则是密密麻麻、难以计数的运输船,如同庞大的鱼群,构成了舰队坚实而广阔的基础。
浩荡的船队驶近王家造船厂,但港口有限的泊位瞬间凸显,旗舰上,急促而精准的旗语再次翻飞。
无需靠近,那七艘巨舰和主力战船便默契地在江心锚地稳稳停下,如同定海神针,庞大的身躯在江流中微微起伏,形成一道令人望而生畏的水上长城。
唯有那两百余艘相对灵活的运输船,在引导小艇的指挥下,如同训练有素的游鱼,依次、敏捷地靠向码头。
码头瞬间沸腾!舷板重重放下,砸在石岸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紧接着,是汹涌的人潮。
一队队身着统一水师服色的士兵、水手、俘虏等,如同决堤的洪流,迅速、有序却又带着一种急迫的冲劲,从一艘艘运输船上奔涌而下。
沉重的脚步声、短促的口令声、装备碰撞的金属声,瞬间淹没了江涛,汇成一片充满力量感的喧嚣。
岸上等待的造船厂官吏和力夫立刻投入紧张的引导与补给工作中。
在这片沸腾的人海之上,两匹快马从刚刚靠稳的一艘大型运输船上疾驰而下。
当先一人身形魁梧,披着被海风盐渍浸染得发硬的战袍,正是大夏水师统领吴忠国。
他身旁稍后半个马位,是此次远航的总指挥林云,同样风尘仆仆,但眼神锐利如鹰。两人无视周遭的喧闹,策马径直冲向夏王秦思源所在的高地。
战马嘶鸣,在禁卫军阵前数十步处戛然止步。
吴忠国与林云翻身下马,动作利落,两人大步流星走到秦思源马前,抱拳行礼,声音洪亮,穿透了码头的喧嚣:
“臣吴忠国(林云),参见大王!舰队远航归国,幸不辱命!”。
他们身后,是锚地上如山耸峙的巨舰与战船,是码头上川流不息的人潮,是正在苏醒的古老船厂。
“两位爱卿快快免礼,此番大获全胜,你们二位辛苦了”,秦思源脸上漾着笑意,语气中满是嘉许。
吴忠国连忙欠身回道:“臣不过是跑了趟腿,实在没什么功劳可言,这次能成,多亏了林局长他们在前方出力”。
秦思源闻言莞尔,摆了摆手道:“走吧,咱们一边走一边说”。
说罢,负起双手,缓步朝着造船厂的方向走去,吴忠国与林云见状,赶忙紧随其后,不敢有丝毫怠慢。
行至半途,林云上前一步禀道:“大王,郑家的水上势力大半已被我军收服,只是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最终还是逃到了海上”。
“嗯,能有这样的结果已是不易”,秦思源微微颔首,随即问道,“眼下能直接编入队伍派上用场的,有多少人?”。
“回大王,堪用的水手大约有一万余人,其余的要么老弱要么心志不定,实在不堪大用,只能另行安置”,林云沉声回道。
此次征讨郑家,其麾下的文臣武将几乎被一网打尽,所属势力也尽数被收编。
只不过夏军挑选甚严,并非所有降人都能加入,唯有那些熟稔水性的底层水手,经过筛选后被编入了水军。
后来战事进展极为顺利,吴忠国便率领水军主力星夜驰援,这才彻底将郑家的水上盘根错节的势力连根拔起,尽数纳入夏军麾下。
然而,这一年绝非寻常——它已注定成为王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转折点。
曾经蛰伏的巨兽终于昂首,大夏这艘航船,正鼓满变革与发展的劲风,不可阻挡地驶入了高速前行的快车道,国力的脉搏在每一个角落都跳动着蓬勃的生机。
就在这承前启后的冬日,夏王秦思源一身戎装,策马伫立于南京城郊。
他身后,是两百名甲胄鲜明、肃立如林的禁卫亲军。
他们站立的这里,正是眼前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崭新使命的土地——原龙江宝船厂旧址,如今已被赋予一个象征着至高权力与期望的新名号:大夏王家造船厂。
目光所及,是这片宏大的沿江工厂。它扼守长江与秦淮河交汇的咽喉之地,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自古便是造船业的命脉。
曾几何时,这里作为前明最重要的官办造船基地之一,规模恢宏,船坞星罗棋布。
那些浸透了岁月痕迹的青石基座、部分被修复或正在扩建的巨大船台,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在明末的余晖里,它虽因国势衰微而规模缩减,却依旧是江南造船业的脊梁,支撑着水师战船与漕运命脉的建造,见证了王朝海防的兴衰与内河运输的沉浮。
如今,这古老的船厂在秦思源的意志下重获新生,机器轰鸣,工匠穿梭,正为大夏的未来锻造着劈波斩浪的利器。
秦思源勒住马缰,深邃的目光穿透江面上淡淡的薄雾,投向浩渺的远方。
水天相接之处,一片庞大的阴影正缓缓凝聚、显现。
那并非海市蜃楼,而是一支由众多舰船组成的雄伟舰队!桅杆如林,帆影幢幢,庞大的轮廓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投下长长的剪影,带着远航归来的磅礴气势,正逆流而上,逐渐清晰。
“大王”,身旁一位身经百战的侍卫长敏锐地捕捉到王者的视线,沉声禀报,“观其旗号与船型,应是林远航船队返航了!”。
秦思源微微颔首,冷峻的面容上掠过一丝笑意:“传令!以旗语指示船队,依序靠泊,人员整肃,准备登岸”。
命令简洁有力,瞬间被转化为翻飞的彩旗信号,迅速向江心传递。
江风陡然变得强劲,吹散了薄雾,将那支庞然巨舰的真容彻底展露。
舰队如一片移动的钢铁山脉,缓缓压迫着江面,碾碎了万顷波涛。
七艘巍峨如山的“大鸟船”高耸于舰队中央,巨大的主桅刺破低垂的云霭,宽阔的船体在江水中投下深沉的阴影,它们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
环绕其周,五十余艘战船如警惕的鲨群,船身线条锐利,炮窗森然,桅杆上悬挂的战旗猎猎作响,无声地宣告着锋锐与力量。
更外围,则是密密麻麻、难以计数的运输船,如同庞大的鱼群,构成了舰队坚实而广阔的基础。
浩荡的船队驶近王家造船厂,但港口有限的泊位瞬间凸显,旗舰上,急促而精准的旗语再次翻飞。
无需靠近,那七艘巨舰和主力战船便默契地在江心锚地稳稳停下,如同定海神针,庞大的身躯在江流中微微起伏,形成一道令人望而生畏的水上长城。
唯有那两百余艘相对灵活的运输船,在引导小艇的指挥下,如同训练有素的游鱼,依次、敏捷地靠向码头。
码头瞬间沸腾!舷板重重放下,砸在石岸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紧接着,是汹涌的人潮。
一队队身着统一水师服色的士兵、水手、俘虏等,如同决堤的洪流,迅速、有序却又带着一种急迫的冲劲,从一艘艘运输船上奔涌而下。
沉重的脚步声、短促的口令声、装备碰撞的金属声,瞬间淹没了江涛,汇成一片充满力量感的喧嚣。
岸上等待的造船厂官吏和力夫立刻投入紧张的引导与补给工作中。
在这片沸腾的人海之上,两匹快马从刚刚靠稳的一艘大型运输船上疾驰而下。
当先一人身形魁梧,披着被海风盐渍浸染得发硬的战袍,正是大夏水师统领吴忠国。
他身旁稍后半个马位,是此次远航的总指挥林云,同样风尘仆仆,但眼神锐利如鹰。两人无视周遭的喧闹,策马径直冲向夏王秦思源所在的高地。
战马嘶鸣,在禁卫军阵前数十步处戛然止步。
吴忠国与林云翻身下马,动作利落,两人大步流星走到秦思源马前,抱拳行礼,声音洪亮,穿透了码头的喧嚣:
“臣吴忠国(林云),参见大王!舰队远航归国,幸不辱命!”。
他们身后,是锚地上如山耸峙的巨舰与战船,是码头上川流不息的人潮,是正在苏醒的古老船厂。
“两位爱卿快快免礼,此番大获全胜,你们二位辛苦了”,秦思源脸上漾着笑意,语气中满是嘉许。
吴忠国连忙欠身回道:“臣不过是跑了趟腿,实在没什么功劳可言,这次能成,多亏了林局长他们在前方出力”。
秦思源闻言莞尔,摆了摆手道:“走吧,咱们一边走一边说”。
说罢,负起双手,缓步朝着造船厂的方向走去,吴忠国与林云见状,赶忙紧随其后,不敢有丝毫怠慢。
行至半途,林云上前一步禀道:“大王,郑家的水上势力大半已被我军收服,只是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最终还是逃到了海上”。
“嗯,能有这样的结果已是不易”,秦思源微微颔首,随即问道,“眼下能直接编入队伍派上用场的,有多少人?”。
“回大王,堪用的水手大约有一万余人,其余的要么老弱要么心志不定,实在不堪大用,只能另行安置”,林云沉声回道。
此次征讨郑家,其麾下的文臣武将几乎被一网打尽,所属势力也尽数被收编。
只不过夏军挑选甚严,并非所有降人都能加入,唯有那些熟稔水性的底层水手,经过筛选后被编入了水军。
后来战事进展极为顺利,吴忠国便率领水军主力星夜驰援,这才彻底将郑家的水上盘根错节的势力连根拔起,尽数纳入夏军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