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常胜将军赵子龙-《中国野史大甩卖》

  长坂坡前战气雄,银枪白马贯长虹。

  汉水空营施巧计,一身是胆震曹公。

  常山子弟怀忠烈,蜀汉山河倚爪龙。

  青史留名传万古,至今谁不忆子龙?

  列位,话说建安年间,东汉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外戚专权的余弊未除,宦官乱政的阴影又覆,再加上黄巾起义席卷九州,天下州郡各自拥兵,豪强并起如燎原之火。彼时的中原大地,早已没了“光武中兴”的太平气象——洛阳城里宫阙残破,长安郊外白骨露野,流民扶老携幼,只为寻一处暂避战火的安身之所;而各路诸侯则厉兵秣马,今日结盟,明日反目,刀光剑影里,多少城池易主,多少百姓流离。就在这乱世沉浮之中,常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走出了一位少年,他身长八尺,浓眉朗目,腰间悬剑,手中提枪,眉宇间带着一股不同于常人的沉稳与刚毅。此人,便是日后在三国战场上留下无数传奇的赵云,赵子龙。

  赵云出省于常山郡,幼时便喜读兵书,更爱舞枪弄棒。彼时常山一带常有山贼作乱,乡里百姓不堪其扰,年少的赵云便召集了同村十余名身强体壮的少年,自制兵器,日夜操练,将前来劫掠的小股山贼打退了数次。此事传开,常山郡内皆知真定有个“赵壮士”,勇武且有担当。

  及长,赵云已长成八尺男儿,枪法愈发精湛,更兼为人正直,乡里百姓推举他为“部曲统领”,希望他能带领众人抵御战乱。恰在此时,黄巾起义的浪潮波及冀州,常山太守眼见郡中人心惶惶,便召赵云议事,欲让他率本郡义兵投奔当时盘踞幽州的公孙瓒——彼时公孙瓒以“白马义从”闻名北方,号称“威震边疆”,是许多州郡眼中的“乱世依靠”。

  赵云领命,率千余名常山义兵奔赴幽州。初见公孙瓒时,公孙瓒见他仪表堂堂,便故意试探道:“如今各路诸侯多依附袁绍,你为何独独来投我?”赵云躬身答道:“天下大乱,百姓遭难,我等投效明主,非为攀附,只为能平定祸乱,让百姓安居。若将军能心怀天下,云必效死力。”这番话不卑不亢,既显忠义,又藏抱负,公孙瓒虽心中赞许,却也未将这“乡野义士”真正放在眼里,只将他编入普通部曲,让他随大军驻守边境。

  彼时刘备正依附公孙瓒,任平原相。一日,刘备前往公孙瓒军营议事,恰巧见赵云在营中操练士兵——只见赵云手持亮银枪,往来腾挪,枪尖如梨花纷飞,时而直刺,时而横扫,麾下士兵跟着他的号令进退有序,竟无半分杂乱。刘备本就爱才,见赵云如此勇武且治军严明,心中暗生招揽之意。待操练结束,刘备特意上前与赵云攀谈,从兵法谋略聊到天下大势,赵云亦知刘备素有“仁德”之名,二人越谈越投机,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后,赵云常与刘备往来,见刘备待人宽厚,对下属体恤,且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志,心中渐渐认定:此人方是值得托付一生的明主。只可惜彼时他已投奔公孙瓒,不愿背主,只能将这份心意藏于心底。直到建安四年(199年),公孙瓒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兵败自焚,赵云失去依托,这才辗转投奔正在汝南的刘备。相见之时,刘备执赵云之手,感慨道:“子龙来归,如虎添翼!”赵云亦躬身答道:“云此生定当追随明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自此,赵云正式成为刘备麾下的得力将领,开启了他“银枪白马定乾坤”的传奇生涯。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地面风云突变。曹操在平定北方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史载约十余万,此处取评书常见“二十万”以显声势)南下,直指荆州。时任荆州牧的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迫从樊城撤退,欲携百姓前往江陵。

  当时刘备麾下仅有万余兵力,却带着十余万百姓,行军速度极为缓慢。曹操深知江陵存有大量粮草军械,若被刘备占据,后患无穷,遂命曹纯率五千“虎豹骑”——这是曹军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日行三百里,专门追击刘备。

  同年秋,当刘备军行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境内)时,虎豹骑如神兵天降,突然从后方袭来。刘备军本就军心涣散,再遇这般精锐铁骑,瞬间溃不成军。士兵们四处奔逃,百姓的哭喊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刃的交击声混杂在一起,整个长坂坡沦为一片人间炼狱。刘备在张飞、诸葛亮等人的护卫下,奋力突围,却在混乱中与妻子糜夫人、幼子刘禅失散。

  “幼主何在?糜夫人何在?”刘备在突围后,望着身后混乱的战场,急得双目赤红。身旁将领皆面露难色,此时曹纯的虎豹骑仍在四处搜捕,回去寻找无异于自投罗网。就在众人沉默之际,一道银甲身影突然从队列中冲出,调转马头,朝着曹军方向奔去——正是赵云。

  “子龙,你要去何处?”刘备大惊,厉声喝止。

  赵云勒住战马,回身抱拳道:“明公勿忧!云若不能寻回幼主与夫人,便死在这长坂坡,绝不独自归来!”话音未落,他已拍马冲入烟尘之中,亮银枪在阳光下划出一道寒光,如一道闪电般扎进曹军阵中。

  片刻后,曹军大军抵达营寨前。曹操勒住战马,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顿时生疑:只见赵云的营寨大门敞开,营中静悄悄的,听不到一丝声响,只有几名士兵手持兵器,立于营门前,神色平静,毫无惧色;而赵云则单枪匹马,立于营门之外,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反而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曹操皱起眉头,对身旁的将领道,“赵云素来谨慎,今日为何营门大开?莫非其中有诈,藏有伏兵?”

  身旁的将领也附和道:“主公所言极是!赵云仅率数十人突围,却敢打开营门,定是想诱我军进入,再伏杀我等!”

  曹操沉吟片刻,又看了看营中死寂的景象,心中的疑虑愈发深重。他深知赵云不仅勇武,更有智谋,若真有伏兵,自己贸然进攻,必遭惨败。就在曹操犹豫不决之际,赵云突然大喝一声:“擂鼓!”

  营中早已准备好的士兵听到号令,顿时敲响战鼓。“咚咚咚——”鼓声震天,营中士兵同时高声呐喊:“杀!杀!杀!”声音洪亮,仿佛有千军万马藏于营中。曹军士兵本就心存疑虑,听到这鼓声与呐喊声,顿时惊慌失措,纷纷后退。

  赵云见状,抓住时机,下令道:“全军出击!”营中伏兵顿时冲出,与赵云、黄忠的部队汇合,朝着曹军发起猛攻。曹军本就军心涣散,再遇这般冲击,顿时溃不成军,士兵们纷纷转身奔逃,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曹操见大势已去,只得率残部仓皇撤退,连北山的粮草也来不及带走。

  此役,赵云以空营之计,击退数倍于己的曹军,不仅救出了黄忠,还缴获了大量粮草,解了汉中之战的燃眉之急。消息传到刘备耳中,刘备亲自前往赵云的营寨视察,看着营中缴获的曹军物资,又听士兵们讲述了空营计的经过,不禁对赵云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一身是胆”的美誉,自此传遍三军,甚至传到了曹操军中。曹军士兵听闻赵云之名,皆心生畏惧,日后再与赵云交战,竟不敢轻易上前。而赵云也凭借此役,再次证明了自己不仅是“骁勇善战”的猛将,更是“智勇双全”的良将。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封赵云为镇东将军。同年,刘备因关羽被东吴杀害,悲痛欲绝,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执意率军伐吴。赵云深知“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若此时伐吴,必使蜀汉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遂再次劝谏刘备:“明公,曹操虽死,其子曹丕已篡汉称帝,此乃国之大敌。若明公能先伐魏,收复中原,东吴自会臣服。若此时伐吴,两国交战,曹丕必坐收渔利,于蜀汉不利。”

  然而,此时的刘备早已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并未采纳赵云的建议,反而命赵云留守江州(今重庆),负责后方粮草运输,自己则率大军伐吴。结果正如赵云所料,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将领陆逊击败,全军覆没,自己也狼狈逃回白帝城,不久后便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赵云等人。刘备临终前,特意召赵云到床前,执其手道:“子龙,我与你相识于微末,你随我征战多年,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如今我将阿斗托付给你,若他日后有不贤之举,你可代我责罚,务必辅佐他保住蜀汉江山。”

  赵云跪在床前,泪流满面,叩首道:“云定当遵先帝之命,辅佐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有谁敢危害蜀汉,云必与之血战到底!”

  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改元建兴。赵云被封为永昌亭侯,后又升任镇军将军,继续辅佐诸葛亮治理蜀汉,抵御曹魏与东吴的进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北伐,赵云虽已年近六旬,却仍主动请战,要求率军作为先锋。诸葛亮见赵云精神矍铄,枪法依旧精湛,遂命他与邓芝率一部兵力,出箕谷,作为疑兵,牵制曹魏主力。

  北伐初期,赵云、邓芝率部成功吸引了曹魏大将曹真的主力,为诸葛亮大军攻取祁山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大军被迫撤退,赵云、邓芝的部队也遭到曹真的追击。彼时赵云麾下兵力不足,邓芝心中焦急,赵云却依旧镇定,下令士兵固守阵地,自己则亲自率军断后,凭借险要地形,多次击退曹真的进攻,最终全军而退,未损一兵一卒。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因街亭之败,自请贬官,同时奖赏了赵云率军安全撤退的功劳,欲将缴获的物资赏赐给赵云麾下士兵。赵云却拒绝道:“丞相,此次北伐未能成功,我等皆有责任,怎可受赏?不如将物资存入府库,待冬日再赏赐给士兵们。”诸葛亮听后,对赵云的敬佩又深了一层,感叹道:“子龙将军不仅忠勇,更有大局观,实乃我蜀汉之福!”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在成都病逝,享年约六十余岁。临终前,他仍心系蜀汉,对身边的人说:“北伐……还未成功……我……不甘心……”话音未落,便溘然长逝。

  赵云去世的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诸葛亮悲痛欲绝,亲自前往赵云家中吊唁,望着赵云的灵柩,感叹道:“子龙将军一走,我蜀汉又失一栋梁啊!”刘禅也为赵云的去世感到惋惜,追谥赵云为“顺平侯”,以表彰他一生的忠勇与功绩。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赵云时,写道:“赵云强挚壮猛,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这里的“灌、滕”,指的是西汉开国名将灌婴与夏侯婴——灌婴骁勇善战,助刘邦平定天下;夏侯婴忠诚可靠,多次保护刘邦与汉惠帝脱险。陈寿将赵云与这两位名将相比,足见赵云在历史上的地位。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