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外,瘟疫如跗骨之蛆,挥之不去。
坊间巷陌,昔日的喧嚣早已被压抑的咳嗽声所取代,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草味,以及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
孙思邈,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布衣,穿梭于各坊之间,身后跟着一队同样疲惫不堪的灯使。
他们挨家挨户地分发汤药,尽力安抚着惶恐不安的百姓。
只是,杯水车薪,疫情的蔓延速度远超他们的救助能力。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高台上,俯瞰着这座笼罩在阴霾下的城市。
他的目光落在孙思邈和他身后的灯使身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传令下去,在部分药包中夹入蓝布小旗,上书‘灯使所赐,避疫保命’。”他轻声吩咐道,声音低沉而坚定。
很快,一队队东宫侍卫便将一包包汤药送到了百姓手中。
当人们打开药包时,赫然发现里面多了一面小小的蓝色旗帜。
“灯使所赐,避疫保命?”有人疑惑地念出了旗帜上的字句。
起初,人们对这面旗帜并不在意,只当是聊胜于无的心理安慰。
但很快,他们便发现,将蓝旗悬挂于门前,似乎真的能带来一丝心安。
“嘿,你别说,自从挂了这蓝旗,我这心里啊,就踏实多了,连咳嗽都轻了。”
“可不是嘛,我家那小子,昨天还高烧不退,今天早上醒来,精神就好多了,指不定就是这蓝旗显灵了。”
一时间,“蓝旗护宅”的说法在百姓间迅速流传开来。
有病的人家,纷纷将蓝旗悬挂于门前,祈求庇佑。
甚至有人开始主动向灯使索要蓝旗,仿佛这小小的旗帜,真的拥有某种神奇的力量。
孙思邈对此感到十分不解。
他行医一生,深知药物的作用,但从未听说过一面旗帜也能治病救人的。
他找到李承乾,疑惑地问道:“殿下,这蓝旗之举,究竟有何深意?老道实在不解。”
李承乾看着他,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孙道长,药能医病,却医不了人心。乱世之中,人心比刀剑更易攻守。这蓝旗,并非药效,乃信力成势。”
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意味深长地拍了拍孙思邈的肩膀,转身离去。
孙思邈站在原地,若有所思地看着百姓们门前飘扬的蓝旗,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与此同时,教坊司内,柳如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自从她无意中泄露了长孙冲的疯言疯语后,便被教坊司以“妖言惑众”为由驱逐,昔日的花魁,如今沦落街头,无处可去。
她深知自己得罪了权贵,想要活下去,唯有另寻出路。
思来想去,她决定冒死求见武媚娘。
几经周折,柳如意终于来到了药园之外。
她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哀求道:“武姑娘,求你救救我!我手里有一件关乎长孙家的大秘密,或许能帮到你!”
武媚娘站在高台上,俯视着跪在泥泞中的柳如意,她挥了挥手,示意婢女将柳如意带进来。
“说吧,你有什么秘密?”武媚娘语气平静地问道。
柳如意不敢隐瞒,将自己曾藏有一封长孙无忌亲笔密信的事情和盘托出。
她说,这封密信藏于她曾经的琵琶腹中,或许能揭露长孙家的阴谋。
武媚娘听完,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她命人煮茶招待柳如意,语气温和地说道:“如意姑娘一路奔波,想必也累了,先喝杯茶歇息一下吧。”
柳如意如蒙大赦,连忙接过茶杯,一饮而尽。
她并不知道,茶中早已被加入了微量的安神香。
待柳如意沉沉睡去,武媚娘挥了挥手,示意婢女将那把琵琶取来。
婢女小心翼翼地剖开琵琶腹部,果然发现了一卷残破的密信。
武媚娘展开信件,借着灯光仔细阅读。
只见信上写着:“……待漠北火起,长安自乱,可令崔氏女入东宫为婢,图变。”
看完信,武媚娘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
她将信纸丢入火盆,看着火焰将信件吞噬殆尽。
“他想用女人掀桌?那我就让他看看,女人怎么掀了天。”她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野心。
与此同时,遥远的漠北,一场阴谋也在悄然酝酿。
阿史那云率领两名乔装成“逃奴”的唐军,抵达了突厥右翼可汗拔灼的营地。
他声称自己遭到了李承乾的迫害,不愿再为唐朝效力,特来投奔可汗。
拔灼对阿史那云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设宴款待了他。
阿史那云在宴席上极力表现自己的忠诚,赢得了拔灼的信任。
为了进一步取悦拔灼,阿史那云开始在部落中散播关于“灯使”的谣言。
他声称灯使已经得到了长生之术,能够召唤天雷、控制人心,甚至还说李承乾之所以能够屡次化险为夷,都是因为得到了灯使的庇佑。
这些谣言在突厥部落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突厥人本就信奉鬼神,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敬畏。
阿史那云的添油加醋,更是让他们对灯使充满了恐惧。
不仅如此,阿史那云还暗中资助了一名与拔灼不和的部落首领,赠其一盏仿制的蓝色铜灯,唆使其宣称“此灯乃突厥古神所赐,当属我族”。
这名首领信以为真,便开始大肆宣扬此事,并以此为借口,向拔灼发起了挑战。
数日后,两部因争夺蓝灯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兵戎相见。
拔灼被迫出兵镇压,右翼的兵力首度出现了分裂。
远在长安的李承乾,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切的发生。
鬼哭峡,王玄策风尘仆仆地赶回长安,向李承乾禀报了长孙衍的情况。
“殿下,长孙衍仍然不肯吐露长孙无忌在漠北的具体藏身地,只是留下了一句低语:‘叔父说,火种不灭,自有后来人。’”
李承乾听完,沉吟良久。
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摇曳的树影,心中思绪万千。
“传令下去,放出风声:东宫将重修终南山灯使旧祠,追封‘九义士’,并公开招募‘灯影卫’——凡曾受灯使恩惠者皆可报名。”他缓缓说道。
王玄策听完,有些不解地问道:“殿下,此举有何深意?”
李承乾没有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很快,东宫的告示便张贴在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告示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
流民、退役驿卒、江湖郎中……无数人纷纷涌向东宫,希望能成为“灯影卫”的一员。
这些人中,有的是为了报答灯使的恩情,有的是为了寻求一份安稳的生活,还有的则是另有图谋。
其中,竟有三人曾是长孙家的旧部,他们当年曾受过灯使的救命之恩,对灯使充满了感激。
如今,看到东宫重修灯使旧祠,招募灯影卫,他们的心中也开始动摇起来。
夜幕降临,长安城陷入一片沉寂。
只有东宫药园高台上那九十九盏彻夜未灭的灯火,依旧散发着幽蓝色的光芒。
武媚娘站在高台上,静静地注视着这些灯火。
她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殿下,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她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随后,她转身走下高台,朝着药园深处走去。
在那里,有一间隐蔽的地下密室,里面存放着一份详细的名册,记录着所有参与药园事务的人员信息。
而武媚娘今晚要做的,就是清点这份名册,为接下来的行动做最后的准备。
她要确保,每一盏灯,都能照亮她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
因为她知道,这长安城,很快就要变天了。
王玄策看着李承乾,欲言又止:“殿下,长孙家毕竟势大……”
李承乾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意味深长地说道:“火种已埋,静待花开。”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看到未来的一角。
夜幕低垂,武媚娘独自坐在药园的地下密室里,借着昏黄的烛光,仔细核对着手中的名册。
密室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混合着泥土的腥气,让人感到一种异样的压迫感。
“三十七人,皆能背诵《千金方》要诀,且习字练武……”武媚娘朱唇轻启,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如同夜莺般婉转动听。
她修长的手指划过名册上一个个娟秀的名字,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她合上名册,从桌案下取出一枚精致的铜灯模具,冰凉的触感让她微微一颤。
她将模具递给身旁的心腹,眼神中闪烁着野心勃勃的光芒,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燃烧殆尽。
“从今日起,药园不再只治人病,也要治……天下病。”她一字一句地说道,语气坚定而充满力量,仿佛一道圣旨,不容置疑。
当夜,长安城门缓缓开启,一辆朴素的马车悄然驶出。
车厢内,一名身着布衣的女子紧紧抱着一个包裹,里面藏着改良版的“响天雷”图纸——这并非是用于杀敌的武器,而是用于开山引水,治荒救灾的利器。
而在终南山深处,一座废弃的道观里,一盏尘封已久的蓝色铜灯静静地躺在神龛上。
它无人点燃,却忽然发出微弱的光芒,紧接着,一簇幽蓝色的火焰凭空燃起,照亮了整个道观。
火焰摇曳不定,仿佛一只幽灵的眼睛,注视着远方……
“起风了。”老道士摸了摸胡须,
坊间巷陌,昔日的喧嚣早已被压抑的咳嗽声所取代,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草味,以及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
孙思邈,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布衣,穿梭于各坊之间,身后跟着一队同样疲惫不堪的灯使。
他们挨家挨户地分发汤药,尽力安抚着惶恐不安的百姓。
只是,杯水车薪,疫情的蔓延速度远超他们的救助能力。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高台上,俯瞰着这座笼罩在阴霾下的城市。
他的目光落在孙思邈和他身后的灯使身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传令下去,在部分药包中夹入蓝布小旗,上书‘灯使所赐,避疫保命’。”他轻声吩咐道,声音低沉而坚定。
很快,一队队东宫侍卫便将一包包汤药送到了百姓手中。
当人们打开药包时,赫然发现里面多了一面小小的蓝色旗帜。
“灯使所赐,避疫保命?”有人疑惑地念出了旗帜上的字句。
起初,人们对这面旗帜并不在意,只当是聊胜于无的心理安慰。
但很快,他们便发现,将蓝旗悬挂于门前,似乎真的能带来一丝心安。
“嘿,你别说,自从挂了这蓝旗,我这心里啊,就踏实多了,连咳嗽都轻了。”
“可不是嘛,我家那小子,昨天还高烧不退,今天早上醒来,精神就好多了,指不定就是这蓝旗显灵了。”
一时间,“蓝旗护宅”的说法在百姓间迅速流传开来。
有病的人家,纷纷将蓝旗悬挂于门前,祈求庇佑。
甚至有人开始主动向灯使索要蓝旗,仿佛这小小的旗帜,真的拥有某种神奇的力量。
孙思邈对此感到十分不解。
他行医一生,深知药物的作用,但从未听说过一面旗帜也能治病救人的。
他找到李承乾,疑惑地问道:“殿下,这蓝旗之举,究竟有何深意?老道实在不解。”
李承乾看着他,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孙道长,药能医病,却医不了人心。乱世之中,人心比刀剑更易攻守。这蓝旗,并非药效,乃信力成势。”
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意味深长地拍了拍孙思邈的肩膀,转身离去。
孙思邈站在原地,若有所思地看着百姓们门前飘扬的蓝旗,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与此同时,教坊司内,柳如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自从她无意中泄露了长孙冲的疯言疯语后,便被教坊司以“妖言惑众”为由驱逐,昔日的花魁,如今沦落街头,无处可去。
她深知自己得罪了权贵,想要活下去,唯有另寻出路。
思来想去,她决定冒死求见武媚娘。
几经周折,柳如意终于来到了药园之外。
她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哀求道:“武姑娘,求你救救我!我手里有一件关乎长孙家的大秘密,或许能帮到你!”
武媚娘站在高台上,俯视着跪在泥泞中的柳如意,她挥了挥手,示意婢女将柳如意带进来。
“说吧,你有什么秘密?”武媚娘语气平静地问道。
柳如意不敢隐瞒,将自己曾藏有一封长孙无忌亲笔密信的事情和盘托出。
她说,这封密信藏于她曾经的琵琶腹中,或许能揭露长孙家的阴谋。
武媚娘听完,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她命人煮茶招待柳如意,语气温和地说道:“如意姑娘一路奔波,想必也累了,先喝杯茶歇息一下吧。”
柳如意如蒙大赦,连忙接过茶杯,一饮而尽。
她并不知道,茶中早已被加入了微量的安神香。
待柳如意沉沉睡去,武媚娘挥了挥手,示意婢女将那把琵琶取来。
婢女小心翼翼地剖开琵琶腹部,果然发现了一卷残破的密信。
武媚娘展开信件,借着灯光仔细阅读。
只见信上写着:“……待漠北火起,长安自乱,可令崔氏女入东宫为婢,图变。”
看完信,武媚娘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
她将信纸丢入火盆,看着火焰将信件吞噬殆尽。
“他想用女人掀桌?那我就让他看看,女人怎么掀了天。”她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野心。
与此同时,遥远的漠北,一场阴谋也在悄然酝酿。
阿史那云率领两名乔装成“逃奴”的唐军,抵达了突厥右翼可汗拔灼的营地。
他声称自己遭到了李承乾的迫害,不愿再为唐朝效力,特来投奔可汗。
拔灼对阿史那云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设宴款待了他。
阿史那云在宴席上极力表现自己的忠诚,赢得了拔灼的信任。
为了进一步取悦拔灼,阿史那云开始在部落中散播关于“灯使”的谣言。
他声称灯使已经得到了长生之术,能够召唤天雷、控制人心,甚至还说李承乾之所以能够屡次化险为夷,都是因为得到了灯使的庇佑。
这些谣言在突厥部落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突厥人本就信奉鬼神,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敬畏。
阿史那云的添油加醋,更是让他们对灯使充满了恐惧。
不仅如此,阿史那云还暗中资助了一名与拔灼不和的部落首领,赠其一盏仿制的蓝色铜灯,唆使其宣称“此灯乃突厥古神所赐,当属我族”。
这名首领信以为真,便开始大肆宣扬此事,并以此为借口,向拔灼发起了挑战。
数日后,两部因争夺蓝灯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兵戎相见。
拔灼被迫出兵镇压,右翼的兵力首度出现了分裂。
远在长安的李承乾,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切的发生。
鬼哭峡,王玄策风尘仆仆地赶回长安,向李承乾禀报了长孙衍的情况。
“殿下,长孙衍仍然不肯吐露长孙无忌在漠北的具体藏身地,只是留下了一句低语:‘叔父说,火种不灭,自有后来人。’”
李承乾听完,沉吟良久。
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摇曳的树影,心中思绪万千。
“传令下去,放出风声:东宫将重修终南山灯使旧祠,追封‘九义士’,并公开招募‘灯影卫’——凡曾受灯使恩惠者皆可报名。”他缓缓说道。
王玄策听完,有些不解地问道:“殿下,此举有何深意?”
李承乾没有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很快,东宫的告示便张贴在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告示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
流民、退役驿卒、江湖郎中……无数人纷纷涌向东宫,希望能成为“灯影卫”的一员。
这些人中,有的是为了报答灯使的恩情,有的是为了寻求一份安稳的生活,还有的则是另有图谋。
其中,竟有三人曾是长孙家的旧部,他们当年曾受过灯使的救命之恩,对灯使充满了感激。
如今,看到东宫重修灯使旧祠,招募灯影卫,他们的心中也开始动摇起来。
夜幕降临,长安城陷入一片沉寂。
只有东宫药园高台上那九十九盏彻夜未灭的灯火,依旧散发着幽蓝色的光芒。
武媚娘站在高台上,静静地注视着这些灯火。
她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殿下,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她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随后,她转身走下高台,朝着药园深处走去。
在那里,有一间隐蔽的地下密室,里面存放着一份详细的名册,记录着所有参与药园事务的人员信息。
而武媚娘今晚要做的,就是清点这份名册,为接下来的行动做最后的准备。
她要确保,每一盏灯,都能照亮她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
因为她知道,这长安城,很快就要变天了。
王玄策看着李承乾,欲言又止:“殿下,长孙家毕竟势大……”
李承乾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意味深长地说道:“火种已埋,静待花开。”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看到未来的一角。
夜幕低垂,武媚娘独自坐在药园的地下密室里,借着昏黄的烛光,仔细核对着手中的名册。
密室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混合着泥土的腥气,让人感到一种异样的压迫感。
“三十七人,皆能背诵《千金方》要诀,且习字练武……”武媚娘朱唇轻启,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如同夜莺般婉转动听。
她修长的手指划过名册上一个个娟秀的名字,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她合上名册,从桌案下取出一枚精致的铜灯模具,冰凉的触感让她微微一颤。
她将模具递给身旁的心腹,眼神中闪烁着野心勃勃的光芒,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燃烧殆尽。
“从今日起,药园不再只治人病,也要治……天下病。”她一字一句地说道,语气坚定而充满力量,仿佛一道圣旨,不容置疑。
当夜,长安城门缓缓开启,一辆朴素的马车悄然驶出。
车厢内,一名身着布衣的女子紧紧抱着一个包裹,里面藏着改良版的“响天雷”图纸——这并非是用于杀敌的武器,而是用于开山引水,治荒救灾的利器。
而在终南山深处,一座废弃的道观里,一盏尘封已久的蓝色铜灯静静地躺在神龛上。
它无人点燃,却忽然发出微弱的光芒,紧接着,一簇幽蓝色的火焰凭空燃起,照亮了整个道观。
火焰摇曳不定,仿佛一只幽灵的眼睛,注视着远方……
“起风了。”老道士摸了摸胡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