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泊冰面,蓝光如利剑般划破夜空,九盏虚影在极光中若隐若现,那形状,竟是古老的篆字“灯”,倒悬于天际,平添几分诡异与不祥。
阿史那沙猛地跪倒在地,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脚下的冰面。
她的耳边,不断回响着《唤城经》的诵读之音,那声音,此刻竟与极光产生了共鸣,化作低沉的耳语:“九灯归一,血启天门……”
像是受到了某种指引,阿史那沙猛然撕开了祭袍的内衬,露出了藏于其下的东宫密令——那是李承乾亲笔所书,字迹锋利如刀:“若城起,则焚之。”
她的手在颤抖,手中的火折也在颤抖,她迟迟不敢落下。
她的内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撕裂。
她是突厥的巫女,肩负着复兴族群的使命;她也是李承乾的棋子,被赋予了摧毁一切的权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脚下的冰层突然开始崩裂,三名灯使猝不及防,倒地抽搐。
他们的眼耳口鼻中,渗出了一种诡异的蓝灰色粉末,口中含糊不清地喃喃自语:“灯……吃人了……”
阿史那沙的脑海中,一道闪电划过。
她终于明白,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她所唤醒的,根本不是什么古城,而是被封印于地脉之中的——“灯噬之灵”!
这是一种比鬼神更加恐怖的存在,它以信仰为食,以人心为燃料,一旦被释放出来,必将颠覆整个世界!
她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阿史那沙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殷红的鲜血滴落在冰面上,迅速凝结成冰。
她用手指蘸着鲜血,在冰面上画下了一个古老的突厥封印符文。
“我以沙之血,断你喉舌——哪怕被族人永世唾弃……”她低声吟唱着,声音凄厉而决绝。
长安,东宫。
李承乾端坐在密室之中,面色阴沉。
他的面前,跪着一个被铁链锁住的男人——鸿胪寺主簿,崔明远。
此人曾是鸿胪寺外情卷宗的掌管者,三年前,因为查阅了关于“灯使”的供词而疯癫。
从此以后,他每日只会重复一句话:“三百七十二,一个没死。”
“殿下,已经查实了。”太常寺少卿裴行俭低声禀报道:“三百七十二名‘受助者’的名录中,有三十六人本应死于瘟疫,却在东宫施药之后‘复活’,而且此后行踪全无。”
李承乾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竹简边缘,他的手指冰冷,如同蛇信。
“他们复活之后,可曾点过蓝灯?”他突然问道。
裴行俭一怔,似乎没有料到太子会问这个问题。
他略作思索,回答道:“民间传言,夜见蓝火者,皆称‘灯使来接’。”
李承乾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不是接,是收。他们不是活了,是被‘灯’养着。”
他挥了挥手,示意侍卫将崔明远带下去。
“将他带到地窖,置于名录竹简之上。”李承乾吩咐道。
侍卫领命,押着崔明远离开了密室。
李承乾站起身来,走到墙角,从一个隐蔽的暗格中取出一盏古朴的铜灯。
他缓缓点燃铜灯,幽蓝色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密室。
当铜灯的光芒照在崔明远的脸上时,那个疯疯癫癫的男人突然睁开了眼睛。
他的眼神清澈而明亮,哪里还有一丝疯癫之色?
“灯根在终南,灯眼在司天,灯心在东宫——但灯主,不在人间。”崔明远用一种清晰而平静的嗓音,诵出了一段晦涩难懂的密语。
药园地室。
武媚娘正小心翼翼地将九枚新铸的铜灯逐一注入药汁,使其表面泛出一种幽蓝色的光泽。
她的心腹女子匆匆赶来,神色慌张:“娘娘,黑水泊异象之后,边州三处暗灯堂突遭‘蓝袍人’夜袭,守堂女子皆被剜去左眼,墙上刻字:‘伪灯者,祭’!”
武媚娘听了,却并没有露出惊慌之色,反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灯使要清剿异端?好极了。”她轻声说道:“传令下去,将铜灯封入漆匣,分送陇右、河东、河北。”
她转过头,对着心腹女子低声说道:“让他们杀得越狠,我埋得就越深。等他们发现这些‘伪灯’里藏的是‘引疫散’,天下就会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救世之光’。”
她走到一面铜镜前,映照出自己半边脸已经泛起了青灰色。
她的身体,正在被某种神秘的力量侵蚀。
“这身子……还能撑多久?”她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一丝决绝。
终南山,某废弃祠堂的地窖中。
一群流民正在争抢着一面面印有蓝色火焰图案的布旗,他们并不知道,在地窖的深处,隐藏着一个致命的机关。
王玄策隐藏在暗处,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
他看到,一个老妇在拿到一面布旗之后,身体突然僵硬,口中开始吐出一种蓝灰色的粉末,症状与黑水泊的灯使如出一辙。
他不再犹豫,立即冲上前去,一把揭开了老妇的衣袖。
赫然发现,在老妇的皮肤之下,竟然浮现出了一种金色的细纹,状如电路,密密麻麻地遍布全身。
“不好!是‘灯’的控制!”王玄策心中一惊,立即下令封闭地窖,将三十名已经拿到布旗的流民尽数迷晕,秘密转运至东宫地牢。
在押送的途中,王玄策遇到了太常寺少卿裴行俭。
“王大人,”裴行俭低声说道:“孙思邈查验过三具灯使的尸体,发现他们的脑后都有铜片嵌入,似乎是某种‘控神之器’。而且,那铜片的纹路……与殿下密室中的‘系统符文’如出一辙。”
王玄策闻言,脸色大变。他停下脚步,望着裴行俭,久久不语。
“孙思邈……还说了什么?”他沉声问道。
裴行俭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说,若此物出自天外,则人已非人,而是……‘器中之魂’。”
王玄策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他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刀柄,一言不发。
司天监偏殿,李淳风独坐观星台,手中《太初历残卷》被风吹开……司天监偏殿,李淳风那张老脸,此刻比手里的《太初历残卷》还皱巴。
风呼呼地吹着,残卷翻开,偏偏停在“九灯噬神”那页,这特么不是明示要出大事儿吗?
他抬头望天,紫微垣的裂痕,肉眼可见地扩大了!
一道奇异的蓝影,嗖地一下从东北角窜起,目标直指……东宫?
这剧情走向有点不对劲啊!
“不行,贫道要掐指……呸,要亲自去看看!”
他刚迈出观星台,一道人影就堵住了他的去路。
“老孙?你怎么来了?”李淳风看着手持银针、一脸严肃的孙思邈,心里咯噔一下。
“昨夜东宫地牢,七个倒霉蛋同时死了,死状跟那些灯使一模一样。”孙思邈压低声音,像是在说什么惊天秘密,“我解剖过了,脑子里那些金色纹路都连成网了,跟活的一样,还在那儿跳动!这不是什么劳什子瘟疫,是有人在‘种神’!”
“种神?”李淳风倒吸一口凉气,感觉自己头皮都要炸了,“谁胆子这么大,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孙思邈目光敏锐,遥望东方:“种灯的人,自己也被灯种了。太子殿下……已经三天没合眼了,整宿整宿地写火符,写完就烧,烧完接着写,跟吃了炫迈口香糖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一阵妖风吹过,殿内的烛火瞬间熄灭,整个偏殿陷入一片黑暗。
唯有窗外,那道诡异的蓝光,如同鬼魅的眼睛,正一眨不眨地盯着他们……
“恐怕,要出大事了……”孙思邈喃喃自语,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张写满古怪符文的黄纸,小心翼翼地叠成一只纸鹤,轻轻一吹。
纸鹤摇摇晃晃地飞向东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我们……赌对了。”
阿史那沙猛地跪倒在地,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脚下的冰面。
她的耳边,不断回响着《唤城经》的诵读之音,那声音,此刻竟与极光产生了共鸣,化作低沉的耳语:“九灯归一,血启天门……”
像是受到了某种指引,阿史那沙猛然撕开了祭袍的内衬,露出了藏于其下的东宫密令——那是李承乾亲笔所书,字迹锋利如刀:“若城起,则焚之。”
她的手在颤抖,手中的火折也在颤抖,她迟迟不敢落下。
她的内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撕裂。
她是突厥的巫女,肩负着复兴族群的使命;她也是李承乾的棋子,被赋予了摧毁一切的权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脚下的冰层突然开始崩裂,三名灯使猝不及防,倒地抽搐。
他们的眼耳口鼻中,渗出了一种诡异的蓝灰色粉末,口中含糊不清地喃喃自语:“灯……吃人了……”
阿史那沙的脑海中,一道闪电划过。
她终于明白,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她所唤醒的,根本不是什么古城,而是被封印于地脉之中的——“灯噬之灵”!
这是一种比鬼神更加恐怖的存在,它以信仰为食,以人心为燃料,一旦被释放出来,必将颠覆整个世界!
她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阿史那沙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殷红的鲜血滴落在冰面上,迅速凝结成冰。
她用手指蘸着鲜血,在冰面上画下了一个古老的突厥封印符文。
“我以沙之血,断你喉舌——哪怕被族人永世唾弃……”她低声吟唱着,声音凄厉而决绝。
长安,东宫。
李承乾端坐在密室之中,面色阴沉。
他的面前,跪着一个被铁链锁住的男人——鸿胪寺主簿,崔明远。
此人曾是鸿胪寺外情卷宗的掌管者,三年前,因为查阅了关于“灯使”的供词而疯癫。
从此以后,他每日只会重复一句话:“三百七十二,一个没死。”
“殿下,已经查实了。”太常寺少卿裴行俭低声禀报道:“三百七十二名‘受助者’的名录中,有三十六人本应死于瘟疫,却在东宫施药之后‘复活’,而且此后行踪全无。”
李承乾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竹简边缘,他的手指冰冷,如同蛇信。
“他们复活之后,可曾点过蓝灯?”他突然问道。
裴行俭一怔,似乎没有料到太子会问这个问题。
他略作思索,回答道:“民间传言,夜见蓝火者,皆称‘灯使来接’。”
李承乾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不是接,是收。他们不是活了,是被‘灯’养着。”
他挥了挥手,示意侍卫将崔明远带下去。
“将他带到地窖,置于名录竹简之上。”李承乾吩咐道。
侍卫领命,押着崔明远离开了密室。
李承乾站起身来,走到墙角,从一个隐蔽的暗格中取出一盏古朴的铜灯。
他缓缓点燃铜灯,幽蓝色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密室。
当铜灯的光芒照在崔明远的脸上时,那个疯疯癫癫的男人突然睁开了眼睛。
他的眼神清澈而明亮,哪里还有一丝疯癫之色?
“灯根在终南,灯眼在司天,灯心在东宫——但灯主,不在人间。”崔明远用一种清晰而平静的嗓音,诵出了一段晦涩难懂的密语。
药园地室。
武媚娘正小心翼翼地将九枚新铸的铜灯逐一注入药汁,使其表面泛出一种幽蓝色的光泽。
她的心腹女子匆匆赶来,神色慌张:“娘娘,黑水泊异象之后,边州三处暗灯堂突遭‘蓝袍人’夜袭,守堂女子皆被剜去左眼,墙上刻字:‘伪灯者,祭’!”
武媚娘听了,却并没有露出惊慌之色,反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灯使要清剿异端?好极了。”她轻声说道:“传令下去,将铜灯封入漆匣,分送陇右、河东、河北。”
她转过头,对着心腹女子低声说道:“让他们杀得越狠,我埋得就越深。等他们发现这些‘伪灯’里藏的是‘引疫散’,天下就会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救世之光’。”
她走到一面铜镜前,映照出自己半边脸已经泛起了青灰色。
她的身体,正在被某种神秘的力量侵蚀。
“这身子……还能撑多久?”她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一丝决绝。
终南山,某废弃祠堂的地窖中。
一群流民正在争抢着一面面印有蓝色火焰图案的布旗,他们并不知道,在地窖的深处,隐藏着一个致命的机关。
王玄策隐藏在暗处,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
他看到,一个老妇在拿到一面布旗之后,身体突然僵硬,口中开始吐出一种蓝灰色的粉末,症状与黑水泊的灯使如出一辙。
他不再犹豫,立即冲上前去,一把揭开了老妇的衣袖。
赫然发现,在老妇的皮肤之下,竟然浮现出了一种金色的细纹,状如电路,密密麻麻地遍布全身。
“不好!是‘灯’的控制!”王玄策心中一惊,立即下令封闭地窖,将三十名已经拿到布旗的流民尽数迷晕,秘密转运至东宫地牢。
在押送的途中,王玄策遇到了太常寺少卿裴行俭。
“王大人,”裴行俭低声说道:“孙思邈查验过三具灯使的尸体,发现他们的脑后都有铜片嵌入,似乎是某种‘控神之器’。而且,那铜片的纹路……与殿下密室中的‘系统符文’如出一辙。”
王玄策闻言,脸色大变。他停下脚步,望着裴行俭,久久不语。
“孙思邈……还说了什么?”他沉声问道。
裴行俭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说,若此物出自天外,则人已非人,而是……‘器中之魂’。”
王玄策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他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刀柄,一言不发。
司天监偏殿,李淳风独坐观星台,手中《太初历残卷》被风吹开……司天监偏殿,李淳风那张老脸,此刻比手里的《太初历残卷》还皱巴。
风呼呼地吹着,残卷翻开,偏偏停在“九灯噬神”那页,这特么不是明示要出大事儿吗?
他抬头望天,紫微垣的裂痕,肉眼可见地扩大了!
一道奇异的蓝影,嗖地一下从东北角窜起,目标直指……东宫?
这剧情走向有点不对劲啊!
“不行,贫道要掐指……呸,要亲自去看看!”
他刚迈出观星台,一道人影就堵住了他的去路。
“老孙?你怎么来了?”李淳风看着手持银针、一脸严肃的孙思邈,心里咯噔一下。
“昨夜东宫地牢,七个倒霉蛋同时死了,死状跟那些灯使一模一样。”孙思邈压低声音,像是在说什么惊天秘密,“我解剖过了,脑子里那些金色纹路都连成网了,跟活的一样,还在那儿跳动!这不是什么劳什子瘟疫,是有人在‘种神’!”
“种神?”李淳风倒吸一口凉气,感觉自己头皮都要炸了,“谁胆子这么大,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孙思邈目光敏锐,遥望东方:“种灯的人,自己也被灯种了。太子殿下……已经三天没合眼了,整宿整宿地写火符,写完就烧,烧完接着写,跟吃了炫迈口香糖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一阵妖风吹过,殿内的烛火瞬间熄灭,整个偏殿陷入一片黑暗。
唯有窗外,那道诡异的蓝光,如同鬼魅的眼睛,正一眨不眨地盯着他们……
“恐怕,要出大事了……”孙思邈喃喃自语,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张写满古怪符文的黄纸,小心翼翼地叠成一只纸鹤,轻轻一吹。
纸鹤摇摇晃晃地飞向东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我们……赌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