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使团离京,明蕃国策(二)-《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卢九德领着南直隶新手,游弋在大沽外三百海里,刘大炮上窜下跳,单手挂在桅杆上。

  水泡的面皮有些发白的水手扯嗓子喊着:

  “炮哥儿,记得挂绳嗷!”

  这只皮猴子在海船上,比在陆地还要合适,单手举着远望筒,视镜里有五六个黑点,他兴奋地吼道:

  “九爷,发现红毛番的护卫舰,干它一炮好不好?”

  卢九德捂着额头,这是第几回了?

  我们是特么海盗,十艘破船,几十门老掉牙破炮,这么远的距离;

  万一打中了,就得将敌人彻底破灭。

  要不然,我们的事业还怎么发展?

  西洋人的护卫帆船,离他们约二十海里,擦身而过,各船间旗语传的勤快——

  海域有盗,十艘货船,又大又破,不足为虑!

  消息传回礼部时,钱谦益正在给崇祯十七年的贡赋册子盖印。

  朱砂印泥在纸上洇开,像朵沉甸甸的血花。

  旁边的主事刚把西洋护卫舰的情形说完,他便“啪”地合上印盒,朱砂溅了些在指腹上,红得刺眼。

  “泥腿子守得住沿海?”

  他忽然冷笑一声,声音不大,却让满屋子的吏员都噤了声,

  “秦豫是空城,守着容易。

  可沿海有倭寇,有穷凶极恶的海匪,还有那些盘在岛上的海盗——

  他们拿什么守?

  靠手里那几把锈刀?

  还是靠陛下说的‘置换’二字?”

  这话戳中了众人不敢说的心思。

  前几日刚有塘报传来,说浙江水师去清剿舟山海盗,结果被人烧了三艘战船;

  水师总兵竟带着残兵躲进了宁波府,连奏报都只敢写“小胜,贼遁”。

  这般光景,还要把沿海百姓迁去湖广,让那些“不熟兵机的泥腿子”来守?

  主事忍不住小声问:

  “大人,洋人战舰……”

  “魏德藻看得透。”

  钱谦益打断他,指腹在朱砂印泥上慢慢蹭着,

  “流贼主力不过五万,府军二十万却望风而逃——

  这不是流贼厉害,是咱们自己烂透了。

  可烂透了的船,换批划桨的就能远航?”

  他望着西苑方向,

  “此时该与红毛番交好,肃清海上贼寇,确保商船远渡重洋!”

  正说着,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是司礼监的随堂太监,尖着嗓子喊:

  “陛下有旨,着钱谦益议事!”

  钱谦益心里“咯噔”一下。

  近来陛下召他,多半没什么好事。

  他整了整官袍,跟着太监穿过长长的宫道,

  见廊下的侍卫都换了新面孔,腰间的刀亮得晃眼——

  是新募的庄卫,听说连弓都拉不开,却偏被派来守宫门。

  殿外的日头渐渐斜了,把窗棂的影子投在金砖上,像一道道交错的枷锁。

  钱谦益望着那些影子,忽然觉得喉咙发紧——

  南洋的船已经走远了,沿海的百姓还在哭,而这座朱红宫墙里的人,似乎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旧梦;

  只是这梦,早已被风雨蛀得千疮百孔了。

  议事厅里,皇帝不在,只有王德化在,钱谦益不喜欢这个人,与其他人心理基本一致,皇帝的鹰犬没有一个好人!

  王德化道:

  “钱大人真是大明重臣啊!

  咱家佩服,传陛下口谕:

  着钱谦益每日鸿胪寺坐班!

  钦此!”

  英国公府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几位勋贵的世子爷搓着手,脸上堆着既期待又忐忑的笑。

  “魏阁老,这‘几大司’的牌子,真要挂出去?”

  英国公的孙子小声问,

  “毕竟……没朝廷的印信。”

  魏德藻捻着胡须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精明:

  “挂!

  为何不挂?

  你当陛下让咱们立司,是真要做买卖?”

  他瞥了眼远处操练的私兵——

  那是从大同回来的队伍,腰间的刀还沾着塞外的风沙,说起撞见喀喇沁旗骑兵时,眼里的惊悸仍未散去。

  “连鞑子的万人队都敢碰,你以为背后是谁在撑着?

  咱们照做就是,分地分银时,少不了你们的份。”

  这话倒是说到了漕帮的心坎里。

  彰德府外那片刚划出来的沃野,黑黝黝的田垄在夕阳下铺展得望不到头;

  六十多个分舵主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标了字号的木牌,唾沫星子溅了满地。

  “咱淮水漕帮输送了三万弟兄!”

  一个络腮胡的汉子把烟杆往地上一磕,火星子溅起来,

  “这九十万亩地,怎么也得占三成!”

  旁边有人冷笑:

  “呵呵,区区三万,敢张这么大的嘴,给你嘴撕大,要不?

  要我说,按人头算,谁带的弟兄立了功,谁多分!”

  吵嚷声里,运输司的函文被传得皱巴巴的。

  一个账房先生哆哆嗦嗦念着:

  “……着漕帮、车马行、镖局各派管事,三日内赴宛平议事……”

  络腮胡汉子猛地站起来,木牌“啪”地掉在泥里:

  “分家产的事还没了,又来使唤咱们?

  这运输司算什么东西?

  连个官印都没有!”

  却没人敢真的违抗——

  前几日有个小分舵主说要退出,夜里船就沉在了通州,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民不与官斗,何况这背后站着的,分明是能调动铁甲兵的人物。

  车马行的掌柜们则聚在茶馆里,手里的茶盏凉透了也没喝一口。

  “股权集团……”

  一个穿绸缎马褂的中年人捻着胡须,

  “听着像商号,却有兵部的人来打招呼;

  看着是民间的,却能调得动漕帮的船。”

  旁边的人接口:

  “怕是朝廷想把咱们这些跑运输的,都圈进一个套里。

  你看那漕帮,闹得再凶,不还是得派人去洛阳?”

  窗外的车马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像极了他们此刻悬着的心——

  惹不起,躲不开,只能捏着函文等,等一个看不清的结局。

  最犯愁的是顺天府的镖局。

  总镖头王奎把运输司的帖子拍在案上,铁打的汉子竟透出几分茫然。

  他手下的镖师都是江湖上有名有姓的武者,原以为招安后能进保障司,穿身官服当差,帖子上却明明白白写着“运输司押运总领”。

  “让咱们押粮?押饷?”

  一个老镖师摸着腰间的朴刀,刀刃上的寒光映着他皱紧的眉,

  “朝廷的兵丁呢?

  难不成真到了要咱们这些走江湖的护着粮草过黄河?”

  王奎没说话,只是望着院墙上那面褪色的“忠义”旗。

  风一吹,旗子哗啦啦作响,像在替他们这些民间武者叹气。

  谁都知道,这运输司的差事接不得——

  接了,就成了替朝廷填窟窿的,往后刀光剑影里讨生活,怕是连个“兵勇”的名分都捞不着;

  可不接,昨夜门楣上那支无声射入的羽箭,还在提醒他们:

  有些事,由不得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