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何去何从,打下去呗(五)-《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这是一场早已埋下伏笔的未来——

  在这个世界上,但凡生气浓厚之地,无论是人声鼎沸的聚落,还是野兽奔突的密林,终将引来活僵的觊觎。

  大明国力在中后期渐衰,不得不放弃诸多偏远疆土:

  甘州以西早已荒无人烟,鞑靼人也弃之而去,这片土地在风沙侵蚀下沦为戈壁,既难农耕又不适放牧,最终成了被时光遗忘的角落。

  青海地区也曾有鞑靼人踪迹,后来却也人去地空,部众纷纷迁往水草丰美的河套。

  而原本在漠西繁衍生息的瓦剌人,更见证了草原的无常:

  喀尔喀的科尔沁部被王保保击溃后,一部逃入嫩科尔沁地区融入当地,另一部竟辗转至瓦剌以西,与花刺子模残部落融合,最终建立了萨非王国。

  随着北元势力日渐式微,曾经强盛的喀尔喀鞑靼分裂为八个部落,声名赫赫的瓦剌鞑靼也走向衰落,裂为三部。

  与此同时,卫拉特部趁势崛起,几乎全盘吸纳花刺子模的资源后,又将目光投向瓦剌的遗产。

  和硕特与卫拉特本是同根同源,双方夹击之下,轻易占据了整个漠西与阿勒泰地区。

  他们曾对准噶尔部——

  原瓦剌王庭的残余势力——

  有所图谋,可准噶尔部却识趣地主动迁离,避开了纷争。

  于是和硕特与卫拉特转而拉拢科尔沁部落联盟,欲争当新的草原霸主,怎料科尔沁早已与满族结盟,反倒劝说他们一同归附。

  这便是固始汗在吐蕃建立和硕特汗国后,主动遣使后金送上结盟国书的缘由。

  如今,后金已灭,科尔沁不复存在;

  巧合的是,和硕特汗国被活僵吞噬,卫拉特诸部也难逃厄运。

  同为铁木真兄弟的后代,他们仿佛注定要以同样的方式走向终结。

  只是和硕特与卫拉特的故事尚未落幕——

  他们尽数化为活僵,说不定某天会以这种诡异的方式“统一”世界,完成一场另类的大一统。

  而放眼全球,局势同样波谲云诡。

  中亚大地上,奥斯曼帝国正与没落的东罗马陷入拉锯战,同时在黑海地区与罗斯帝国激烈争夺,还与阿拉伯势力角逐宗教主导权。

  作为西进的突厥后裔,他们最初建立塞尔柱苏丹国,信仰也从长生天转向“安拉”。

  当年鞑靼人建立伊利汗国后,与塞尔柱达成协议,夹在中间的波斯人成了这场权力博弈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在两大势力的夹缝中挣扎求生。

  伊利汗国最终与塞尔柱苏丹国融合,共同孕育出奥斯曼帝国,两国目标一致,联手向垂暮的东罗马发起进攻。

  而原伊利汗国的核心区域,则演变为帖木儿汗国——

  这是伊利汗国残部与钦察汗国余脉融合的产物,毕竟帖木儿大汗本就源自钦察汗国。

  随着钦察汗国分崩离析,帖木儿汗国也未能幸免,最终走向解体。

  花剌子模的波斯人血脉,与部分流亡至此的科尔沁人结合,建立起萨菲王国,在中亚的乱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钦察汗国并未彻底消失,其遗风通过“初夜权”等习俗悄然变种,逐渐演变为基辅公国,最终并入莫斯科大公国。

  回溯更早,拥有匈奴血脉的阿提拉曾饮马莱茵河畔,驱使斯拉夫人不断袭扰西罗马;

  东斯拉夫人则逃亡至维斯瓦河东岸,与当地诺夫哥罗德人共同创建诺德公国。

  鞑靼人到来后,伯利亚的曼西人、涅涅茨人被驱至此地,鞑靼混血族群跻身贵族阶层,经过数代融合,形成兼具战斗基因与欧罗巴血统的罗斯新人种。

  广义上的哥萨克骑士也算鞑靼一支,曾作为仆从部落存在,待鞑靼汗国相继覆灭后获得自由,沦为雇佣军。

  他们靠劫掠小族女人繁衍,没有固定民族核心,谁给钱就为谁征战,虽血脉不纯,却歪打正着实现了铁木真“打过去、占领、融合”的原始意愿。

  罗斯帝国一直想将其同化,奈何哥萨克人不信东正教,只认金钱与粮食,始终游离在外。

  中亚局势乱如麻团,欧罗巴则深陷宗教战争的泥沼。

  相比之下,南亚稍显平静:沙贾汉建立莫卧儿帝国后,无心与荷兰人纷争,一心扑在为宠妃建造“泰姬陵”上。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汹涌,梆葛剌地区已沦为活僵王国,连沙贾汉的次子贾因提亚都混进活僵队伍,成了身着王服的不死怪物。

  南洋则崛起一位神秘的“海贼王”。

  没人见过这伙海盗的真面目,因为遭遇他们的人从无幸存者。

  他们专劫海上货船,连其他海盗都不放过,“海贼王”的名号成了死亡的代名词。

  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人联手搜捕,却总被对方远远吊着,如影子般难以捉摸。

  满剌加作为各国共用的海上通道,驻扎着多国军舰,本想在此伏击,海盗船却从未现身。

  实则爪哇东南的“永乐大陆”才是幕后据点,卢九德偏爱这里的汪洋——

  去往西洋更便捷,无小岛暗礁阻碍,最适合发展海盗事业。

  他发现苏门答腊与爪哇间的万丹海峡可通行,压根瞧不上满剌加海峡。

  因航线迥异,西洋货船常被劫掠成碎片,让卢九德船队的名声愈发神秘。

  后来西洋各国惊觉,这伙海盗规模远超想象:

  他们能同时出现在马尼拉、勃泥、摩鹿加、爪哇甚至锡兰,这般调度能力连西洋六国联盟都难做到。

  于是疑问丛生:

  这海盗究竟来自何方?

  又拥有多少可战海船?

  没人能给出答案。

  乾德元年十月初一,西苑的晨雾尚未散尽,一场关乎大明疆域格局的大朝会已然落定——

  朝廷正式通过决议,宣布沿海土地将启动与湖广土地的置换事宜。

  这道决议并非皇帝一时兴起的圣旨,更非个人意志的独断专行;

  而是经过内阁、三司六部、五军都督府反复商议、字斟句酌后共同敲定的结果,最终加盖玉玺大印,以彰显其不容置疑的严谨性与权威性。

  为确保执行无误,朝廷特地组建了执行委员会,由陈演、魏德藻牵头主持,三司、六部及五军都督府协同推进,圣令自签发之日起即刻生效,容不得半分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