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瘟疫肆虐,圣皇之策(六)-《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朱有建点头:

  “正是如此。

  土地在谁手中不重要,重要的是土地能产出粮食、能养活人。

  只要这个循环能转起来,流民有活干、有饭吃,灾荒能缓解,大明自然就稳了。”

  这番话将土地分配的深层逻辑讲得透彻,礼堂内的气氛从对“佃户命运”的担忧,转向了对“增产兴邦”的期待——

  毕竟,吃饱饭才是天下安定的根本。

  “他们会不会通过提高租子剥削佃户?

  理论上可以,但佃户与他们是朝廷律法保护下的雇佣关系,若待遇不好、租子过高,佃户大可解除关系去别处谋生——

  京州周边的工坊、新垦田都缺人手,有的是去处。他们能结成联盟逼迫佃户吗?

  更不可能。”

  朱有建语气笃定,

  “朕已在京州地区定下铁规:

  佃户收成可得五成,种子、农具、基础住房都由官府联合地主提供,佃户只需专心生产。

  而且收走的五成收成会由官府设仓储存,灾年时按人头返还口粮,确保佃户不会因灾流亡饿死。”

  他顿了顿,补充道:

  “不仅如此,朝廷还鼓励生育,生育三子以上的家庭可获一亩免租田;

  工坊也优先雇佣佃户的父母妻儿,纺纱、织布、制器样样需要人手,既然是雇佣,自然要按日付工钱。

  这样一来,佃户既有田种、有饭吃,家人还有额外收入,日子能不好起来吗?

  那是必然的!”

  台下众人听得心头豁然开朗,之前对土地分配的疑虑烟消云散。

  原来圣皇的布局早已环环相扣,从收成分配到灾年保障,从家庭扶持到工坊就业,每一环都在为佃户兜底,既解眼前的灾疫之困,更谋长远的民生安稳。

  满场的跪拜身影渐渐挺直,眼里重燃的不仅是希望,更是对未来的笃定。

  “地主会强行加租把佃户逼走吗?

  佃户一走,土地抛荒没人耕种,工坊缺人无法开工,他们的管理费、原料供应全成泡影,你们觉得这些精于算计的大地主会这么傻?”

  朱有建语气带着几分笑意,

  “他们现在怕是正绞尽脑汁想办法留住佃户,少不了要给好处——

  比如给光棍汉牵线找媳妇、翻新住处、农闲时请戏班热闹热闹。

  这些能成为地主的,都是读书顶尖的聪明人,说不定能想出比朕更多的花样,朕反倒乐意他们这样卷起来,老百姓的日子才能真的红火起来。”

  这番话让礼堂里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连最拘谨的医家都忍不住弯了嘴角。

  是啊,有朝廷的规矩兜底,有别处的生路可选,地主自然会乖乖琢磨怎么让佃户安心干活,哪敢肆意剥削?

  原本沉重的氛围彻底消散,众人望着主席台上的圣皇,心中只剩一个念头:

  跟着这样的君主,大明何愁不兴?

  “当然,形成雇佣关系后,只要待遇不比朕定的标准差,就受大明律保护。

  大明律是双向的,地主违约加租要罚,佃户无故弃耕闹事也要罚,不能因为朝廷护着佃户,就纵容刁民坏了规矩,是不是这个理?

  这叫共赢,雇主顺心经营,佃户安心干活,大家各得其所,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他话锋又转,谈及长远忧虑:

  “有人会说,每个皇朝都一样,再好的政策,随着人口增长总会变质,土地不够分、工作不够做,最终还是会出现大批失业民众。

  这事朕不敢打包票,但就眼下的大明来说,对人口的需求是现在的数十倍——

  如今大明人口顶天了一万万,可随着蓄塘引水、工坊兴邦,将来开垦西域、开发漠海,需要十万万、二十万万甚至更多人手。

  你们觉得达到这样的人口规模,需要多少年?

  至少百年起步。”

  “更何况,活僵之乱不知还会吞噬多少人口,西南沦陷的土地收复后需要人去耕种,乌斯藏的草场、西域的绿洲、辽州的黑土、建州的山林、漠海的荒原……

  这么多沃土都等着人去开发,凭现在的人口远远不够。

  等将来大明各处都建起大型工坊,纺织、冶铁、造船、造车样样缺人,人口只会更紧缺,除非地主们头脑不清醒,否则谁会跟能创造收益的佃户闹矛盾?”

  台下众人听得连连点头,一位来自农科的博士忍不住起身道:

  “陛下高见!

  如今北方荒地千里,只要水利跟上,单是开垦现有荒地就需要千万人手,哪会有失业之虞?”

  神谕会的汤若望也在记录中感叹:

  “圣皇目光已及百年之后,这般深谋远虑,实乃神国之幸。”

  朱有建看着众人释然的神情,继续道:

  “所以眼下不必忧心人口过剩,反倒要鼓励生育、吸引流民,让更多人有田种、有活干。

  只要朝廷守好规矩、地主用心经营、百姓踏实干活,这大明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众人的长远疑虑,礼堂内的气氛从之前的凝重期盼,变成了对未来的热切憧憬。

  每个人都明白,圣皇不仅在应对眼前的危机,更在为大明铺就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

  有这样的君主掌舵,再大的风浪也能平稳渡过。

  朱有建站起身,目光灼灼地望着全场,声音透过震耳的回响传遍每个角落:

  “大明不是朕一个人的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

  朕与诸位共勉,一起让天下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朕有信心,朕也信你们有信心!

  朕拜托诸位了,为大明,为子民!”

  这番话没有华丽辞藻,却将现实的重担与未来的愿景巧妙结合,句句都击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瞬间点燃了全场积压的热血与期盼。

  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从大礼堂每个角落爆发出来,许多人边喊边流泪,泪水里有对过往苦难的释放;

  更有对未来盛世的憧憬,仿佛已亲眼见到千里沃野稻浪翻滚,听到了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欢笑声。

  “为大明为子民,圣皇万岁万万岁!”

  “为大明为子民,圣皇万岁万万岁!”

  “为大明为子民,圣皇万岁万万岁!”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像奔腾的江河冲击着礼堂四壁,撞在梁柱上嗡嗡作响,连窗棂都在微微震颤。

  医家们忘了瘟疫的阴霾,工匠们握紧了手中的工具,神谕会的信徒们热泪盈眶地叩拜,连角落里最普通的听众都站起身嘶吼——

  这声音里藏着的,是绝境中重燃的斗志,是对家国的赤诚,更是对带领他们走出黑暗的君主最深切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