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告庙-《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蒙恬并没有在巩邑会见留在河南地的韩信。在河南郡搜捕马匪的韩信也没有前往巩邑会见蒙恬。

  作为军方最高地位的两个人,又是师生,两个人理应有非常深厚的情谊,但是却避免在朝会以外的地方会面。这大概是一种不成文的政治规矩?

  蒙恬只是问了一下焚烧粮船事件追查的怎么样。张诚却也没关注这个问题。蒙恬也就不再继续追问。

  看过了陈破甲的爆炸物,蒙恬大致提出了几种可能——无论是单兵握持的枪械,还是火炮。蒙恬对这种爆炸物的武器很感兴趣,虽然还没有威力相关的测试,相比目前军中列装的气步枪,蒙恬看重的是爆炸物武器在使用上可能更简易、更高效——用一个击锤撞击子弹,即可进行发射,很明显比预装的气罐更方便。

  属于蒙恬的一份战利品,就直接留在了洛阳。蒙家在洛阳有自己的庄园宅邸,洛阳是蒙家度假的别业所在。更重要的一点的,蒙恬是巩邑玻璃厂和巩邑灯泡厂的主要股东之一。这已经是蒙家如今的主要财产。

  蒙恬要张诚从战利品中随便取一些。张诚就只是笑,最后推辞不得,就取了一对铜鼓。几根象牙。象牙也不是那种洁白光润如玉的象牙,而是刀痕累累的战象的牙齿。

  “大秦勇士流血取得的战利品,这个最珍贵。”张诚道。

  蒙恬也点点头,觉得这种遍布伤痕的象牙最能彰显大将军的武德,至于光润如玉的象牙……那东西随便花点钱就能买到。

  大秦的勋贵当然不会在意,两千年以后象牙成为禁止销售和持有的商品。用两千年后的剑来斩本朝的官,不是笑话吗?

  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动物珍贵到不能捕猎。如果有,除非是天上的龙、南方原野上的麒麟……孔夫子因为鲁王猎获麒麟而痛哭,但是麒麟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孔夫子说那个动物是麒麟就是麒麟了。

  蒙恬要求张诚随自己一同去长安面君,商讨百越的甘蔗策略。张诚就只笑笑说太尉你先走,我在长安等你。

  大将军要随自己军队同行,按照礼法,要在长安城郊接受皇帝陛下的检阅,然后归营,然后大将军要随陛下归朝,接受朝臣的恭贺,获得皇帝陛下的封赏。

  所以从洛阳到长安,蒙恬只能乘车。

  张诚可以飞过去,早几天都没关系……

  在距离长安城三十里的地方,全军换装阵列前行,中军敲起巨大的将军鼓,十万大军步伐整齐,抵近长安城。

  蒙恬身着炫金甲,站在行军最前列的战车上,蒙恬之前,是旗牌等等大将军仪仗先导。战旗猎猎,最是彰显大将军的威仪。

  天子率百官出城东宣平门,出迎20里迎接征南大将军、太尉蒙恬。

  天子亲自为大将军解甲、内侍为大将军更衣,大将军身着黑色太尉袍服,挂紫绶金印,戴进贤冠,着黑色步履。手捧大将军印、虎符,亲自交还天子。

  杀气腾腾的大将军,刹那间就成为威仪堂堂的朝廷重臣。

  这一次郊迎的仪仗规模,还要超过中尉韩信远征荆楚的盛况。

  天子检阅过南征大军后,大军并没有进城,而是转入棘门大营驻守。大将军和麾下军司马、卫队等,列队随天子入长安城。

  天子扶苏亲自牵手蒙恬登上御辇。蒙恬再三辞让,天子再三邀约,最后蒙恬登上御辇,乘坐在天子右侧。这是朝臣一生最高的荣誉,也是只有远征大胜的武将的勇气。

  整个过程中,皇帝的目光一刻都不曾离开蒙恬身上,口中喃喃不停的都是“蒙卿辛苦。”

  长安万民围在街巷两侧,空巷相迎大军南征大胜,赞叹蒙恬大将军为帝国再次夺回岭南三郡,帝国又增添万里江山。

  蒙恬木然的看着迎接的人群,这一刻的荣光是每个武人的梦想,但是经历了年余苦战,此刻的蒙恬却有些意兴阑珊。

  虽然取得大胜,但是仍有无数将士埋骨南疆。

  一将功成万骨枯。

  无数士兵并不能分享这一刻的荣光。

  在道路两侧迎接大将军的长安市民,他们有没有兄弟子侄随大军南征?他们的兄弟子侄是否都平安回到长安?

  回到长安城,第一件事是皇帝陛下亲自拉着大将军去太庙告祭先祖。告庙本是专属天子的仪式,但是此次告庙,大将军一路牵手蒙恬大将军,进入太庙大殿,两人在殿中停留良久,才离开太庙。

  很多参与迎接大将军的朝臣看到,皇帝和蒙恬从太庙出来的时候,都是双眼红肿,显然是在太庙哭过。

  事涉天子威仪,此事不宜讨论。

  天子亲自在未央宫主持太牢祭,大宴群臣,天子亲自持杯为大将军洗去盔甲兵器上的征尘,从巩邑飞回来的太子赢弘毅跪拜持杯,为大将军祝寿。丞相张苍诵读文赋,为大将军夸功。

  宴会之上,天子面前列九鼎八簋,太子面前列七鼎六簋,太尉蒙恬面前列五鼎四簋,三公座次,蒙恬位列第一位,坐在最靠近皇帝的位置。右丞相张苍的座次还要排在蒙恬之下。

  这都是对大将军破国之功的表彰之意。

  张诚和赵杏儿夫妇的位置,还要远远排在九卿之后,圜阳侯赵杏儿位居九卿最末一位,巩侯张诚位次还要在赵杏儿之后。这也不是二人地位高低的表现,而是照顾张诚赵杏儿夫妇,天子亲自调整的位次。

  在正常朝会中,赵杏儿在九卿之中的位次相当靠前。

  而没有朝中职位的张诚,正常只能在两千石朝臣中给一个靠后一些的位次。

  欢宴之中,张诚捧着酒杯,在五鼎四簋蒸腾的热气之中,遥望皇帝和太尉把臂言欢,不禁想起多年以前,自己在上郡的岇上小路旁,第一次见到蒙恬和扶苏的时刻。

  宫廷宴会,不是为了让人吃饱,而是一次繁冗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上,人人都要按照次序、规定,举杯敬酒,动筷子,唱诵对天子的赞美和对大将军的礼敬。

  这样的宴会,人人都小心谨慎。这种宴会,根本吃不饱。

  只有没有什么官职的巩侯张诚,用小刀子割下肥美的肉块,不停吃喝,和邻桌的赵杏儿,就好像一对儿参加一次乡间婚礼的村夫村妇。

  朝宴结束,百官退去,皇帝留太尉蒙恬、右丞相张苍、巩侯张诚、计相赵杏儿继续公众的小宴会。

  众所周知,所有的大问题,都是在小宴会上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