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相伴-《流华录》

  月华如练,静静铺洒在清韵小筑的断壁残垣之上,将白日里狰狞的伤痕柔化作了银色的诗意。竹影疏落,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无数墨色的蝶翼在月下翩跹起舞。李怡萱推着孙原的辇车,缓缓行走在残破的竹廊间。辇车的轮轴发出规律的轻响,与竹叶的沙沙声相和,竟成了一段幽寂的夜曲。

  孙原仰首望月,皎洁的月光洒在他清瘦的面容上,映出一种近乎透明的苍白。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叩击着辇车扶手,节奏时急时缓,显见心事重重。

  “明月皎皎照我床,“他忽轻声吟道,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越,“星汉西流夜未央。“

  李怡萱停下脚步,仰头望着同一轮明月,接道:“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二人相视一笑,皆是心有戚戚。孙原轻叹一声:“曹子建此诗,写尽世间离别之苦。如今邺城内外,不知多少人家如牛女相隔,再难相聚。“

  他的目光投向远处依稀可见的城郭轮廓,声音渐低:“昨日巡视伤兵营,见一老妇抚子尸身痛哭。其子年未弱冠,为守城而殁。老妇言,家中仅此一子,今后不知何以终老。“

  李怡萱默然,纤手轻轻按在孙原肩头。月光下,可见她眼角有泪光闪烁。

  “我竟不知如何安慰,“孙原的声音带着几分自嘲,“只能命人多予抚恤。然金银虽可解一时之困,又何能弥补丧子之痛?“

  辇车缓缓前行,行至一处较为完整的竹亭。亭顶半塌,露出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石桌上积了一层薄灰,上面散落着几片枯竹叶。

  李怡萱自辇车后取出一方素帕,仔细擦拭石凳,这才扶着孙原坐下。她自己则坐在他对面,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筒,斟了两杯清茶。

  茶香袅袅,在夜风中散开,暂时驱散了空气中的焦土气息。

  “尝闻为政者当以百姓心为心,“孙原轻抚茶杯,目光幽远,“如今方知此言重若千钧。昔日读《孟子》,见'仁政'二字,只道是书生空谈。现今方知,一字一句皆系民生。“

  他忽抬眸看向李怡萱,眼中带着少见的迷茫:“雪儿,你说我可能当此大任?我一介闲散之人,忽被推至此位,日夜惶恐,唯恐有负所托。“

  李怡萱正欲答话,忽闻竹林中传来细微响动。她神色一凛,瞬间移至孙原身前,袖中已暗扣三枚银针。

  “何人?“她沉声喝道,声音中透着罕见的锐利。

  竹影摇曳,走出一个窈窕身影。月光照在那人面上,竟是林紫夜。

  “是我。“林紫夜淡淡道,手中提着一个竹篮,“见你们久未归来,特来寻访。“

  李怡萱松了口气,袖中银针悄然收回。孙原则微微一笑:“紫夜来得正好,坐下共饮一杯如何?“

  林紫夜也不推辞,径自坐下。她打开竹篮,取出几样精致小菜,一一摆放在石桌上:“日间见你二人皆未好好用膳,特备了些点心。“

  月光下,可见菜肴精致:一碟嫩笋炒山菌,一碗莲子羹,还有几个做成花形的米糕。皆是孙原平日爱吃的菜式。

  孙原心中感动,轻声道:“有劳紫夜费心。“

  三人围坐石桌,一时无言。唯有夜风穿竹,带来远方的花香。

  林紫夜忽道:“日间心然姐姐来信,言及已在洛阳安顿妥当。她筹措了一批药材,不日便将送达邺城。“

  孙原眼中一亮:“心然总是如此周到。“他顿了顿,又问:“信中可还说了什么?“

  林紫夜瞥了他一眼,语气平淡:“她说朝中近日或有变动,让你早作准备。“

  孙原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颤,茶水险些泼出。李怡萱急忙接过茶杯,柔声道:“小心烫着。“

  月光渐移,透过竹亭的破顶,照在三人身上。孙原的面色在月光下明明灭灭,良久,方长叹一声:“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林紫夜忽然起身,自怀中取出一管玉箫,轻声道:“夜色已深,我为你们奏一曲《明月引》吧。“

  不待二人回应,她已将箫凑至唇边。清越的箫声悠然响起,如流水般泻入夜空。曲调先是婉转低回,似诉离殇;继而渐转清越,若登高望远;终而归于平和,如明月照大千。

  孙原闭目倾听,手指随着曲调轻轻叩节。李怡萱则倚在他身旁,目光温柔地流连在他面上。

  一曲既终,余音袅袅,散入竹影深处。

  孙原睁开眼,眸中已复清明:“多谢紫夜,此曲让我心绪顿开。“

  林紫夜收起玉箫,语气依旧平淡:“箫声只能暂解烦忧,真正的难题还需你自己解决。“她转向李怡萱,“夜深露重,该回去了。“

  李怡萱点头,起身推过辇车。孙原却摆手道:“我想再走走。“

  于是三人沿着竹径缓缓而行。月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时而交叠,时而分开。沿途可见战火留下的痕迹:焦黑的竹根,散落的箭矢,还有暗褐色的血渍渗入泥土。

  行至一处较为开阔处,可见整个邺城的轮廓在月光下延伸。城中尚有零星灯火闪烁,如同暗夜中的星辰。

  孙原忽道:“你二人可知,我为何执意要来此清韵小筑?“

  不待二人回答,他已自顾自说道:“此处虽已残破,却是我少时唯一感到自在之地。在这里,我不是孙家的次子,不是谁的师弟,只是我自己。“

  他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晰:“如今身为太守,更是时时处处都要谨言慎行。唯有在此处,方能稍稍卸下重担,做回片刻的孙原。“

  李怡萱柔声道:“无论你为何身份,在我心中,你始终是你。“

  林紫夜却道:“在其位谋其政,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当勇往直前。犹豫不决,反受其乱。“

  孙原闻言一震,良久方苦笑一声:“紫夜此言,真如一剂良药,虽苦口却能治病。“

  三人继续前行,直至月上中天。清辉洒满大地,将废墟也染上了一层诗意。

  回到竹亭处,孙原忽命李怡萱取来纸笔。就着月光,他挥毫泼墨,在素笺上写下:

  “残垣兮竹影,夜萧疏兮月明。

  烽火兮虽炽,初心兮不改。

  山河兮破碎,志节兮长存。

  愿乘风兮归去,安黎庶兮太平。“

  写毕,他将诗笺递给李怡萱:“雪儿为我收好。待他日太平之时,再取出一观。“

  李怡萱郑重接过,贴身收藏。林紫夜则默默收拾食具,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夜更深了,三人终于踏上归途。月光为他们引路,竹影为他们送行。今夜之后,还有无数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但至少此刻,他有明月相伴,知己在侧,便也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