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以林渊视角)
自那场风雪绝域的“补书”之后,我的神魂因消耗过度,足足休养了近月才得以恢复。那位宁死护书的寒士,名叫孙传庭,乃是一位因言获罪的翰林学士。我将他送至最近的边陲小镇,留下些许银两丹药,便悄然离去。他并未问我的来历,我也未言明去向,只是在那临别的一揖之中,彼此都已明了,那份属于读书人的薪火之传,已然交接。
我没有再继续西行。
西北的苍凉与风骨,已尽数烙印于心。我转而南下,入蜀,过湘,再至岭南。这一路,我不再刻意寻访那些名山大川的藏书之所,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散落于乡野阡陌的,最不起眼的“文字”。
我曾在川蜀的崇山峻岭之中,从一位老猎户的口中,记录下早已失传的百濮山歌;也曾在洞庭湖畔的渔村里,听一位说书的老者,弹着三弦,唱起那段关乎“君山银针”的古老传说。我甚至在岭南的市舶司,从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番商手中,换取了几卷用羊皮纸书写的,记载着异域星象与航海术的古籍。
这些,或许并非经国济世的大道,却同样是构成这华夏文明,那千姿百态、血肉丰满的一部分。它们如同一条条细小的溪流,不断地汇入我那芥子空间之中,为那片日益浩瀚的文明星空,增添着不一样的色彩与光芒。
这一日,我行至武夷山下。
我没有登山,只是在山脚下,寻了一处可以遥望那九曲溪畔“晒书岩”的僻静竹林,盘膝而坐。
自离开清玄观,已近两年。
这两年间,我踏遍了大明近半的疆土,足迹遍布两京十三省。我芥子空间内所拓印的典籍,早已数以万计,包罗万象。
那片最初由一盏孤灯点亮的虚无空间,如今已然演化成了一片,璀璨得令人心生敬畏的星辰大海。
道家的孤灯,依旧在星海的中央,静静地燃烧着,如同一颗永恒的北极星,为整个空间定下了“清静无为”的基调。
儒家的“心之宇宙”,则化作了一条横贯天际的银河,其中“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星辰,最为明亮。
佛家的“曼陀罗坛城”,如同一轮金色的满月,高悬于银河之上,其上梵音阵阵,慈光普照,为这片理性的星空,增添了几分出世的禅意与慈悲。
而那颗由墨家村之血染就的,暗红色的“忠义”星辰,则如同一颗永不坠落的火星,在星海的一角,执着地燃烧着。
除此之外,兵家的杀伐,法家的严苛,农家的质朴,医家的仁心,工家的精巧……百家之学,皆化作了大小不一、光芒各异的星辰与星云,按照某种玄奥的轨迹,在这片无垠的虚空之中,缓缓地运转,交相辉映。
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它们彼此之间,有引力,有斥力,有光芒的交织,有暗影的重叠。它们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却又暗藏着无尽凶险的,完整的“文明生态”。
我,便是这片星海唯一的“神”。
我心念一动,整个身心,便彻底地沉入了这片,由我亲手创造出的文明方舟。
起初,我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我的神魂,悬浮于这片星海的至高点,俯瞰着那亿万颗星辰的生灭轮转。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代表着“仁政”的星辰,与那代表着“霸道”的星辰,彼此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角力;也能“听”到,那代表着“出世”的佛光,与那代表着“入世”的儒风,在相互碰撞之时,所发出的,如同暮鼓晨钟般的宏大回响。
这很有趣。
但还不够。
师父曾言,我的道,是“守护”。而守护,并非只是高高在上的“看”。
我需要,真正地走进去。
一个念头,在我那早已与这片星空融为一体的神魂之中,缓缓地升起。
下一刻,我那悬浮于至高点的“神魂”,开始缓缓地下降。
穿过一层层由不同思想构筑而成的“星云之海”,我的身体,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重新凝聚成形。
最终,我那身着青衫的身影,悄无声息地,落在了这片星海的“大地”之上。
这里没有“地”。
脚下,是一片由无数发光的文字,所铺就的,无边无际的“书海”。
那些文字,大的如山岳,小的如芥子。它们皆由最纯粹的光芒构筑而成,静静地悬浮着,却又在以一种肉眼难辨的速度,缓缓地流动,组合,碰撞,分离。
我试探着,向前走出一步。
脚下的文字,便如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泛起一圈圈金色的涟漪。我能清晰地“感”到,我所踩踏的每一个字,其背后所蕴含的,那庞大的信息与智慧,正源源不断地,通过我的脚底,涌入我的识海。
我走过一片,由无数个“仁”字所构筑的温暖大地。
我走过一片,由无数个“法”字所组成的冰冷荒原。
也走过一片,由无数个“剑”字所形成的,充满了锐利与杀伐的金属丛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感觉,无比的奇妙。
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
我成了一个,行走于书卷之间的,“亲历者”。
我继续向前走。
不知走了多久,前方,出现了一道,由无数个奔腾的墨色草书“愁”字,所汇聚成的,汹涌的黑色大河。
那河水,冰冷刺骨,充满了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痛。
河的对岸,是一座,由无数个豪迈的“酒”字,堆砌而成的,巍峨的青色山峰。
那山峰,高耸入云,充满了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潇洒与不羁。
我立于河畔,望着那似乎永远也无法逾越的愁苦之河,与那遥不可及的诗酒之山。
心中那份因行走红尘而积累的,对这末世的悲悯与无力,在这一刻被彻底地引爆!
我几乎就要沉沦在这片,由文字构筑的,情绪的海洋之中。
就在这时。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声充满了不屈与傲骨的诗号,毫无征兆地,从那座青色的“酒山”之巅,轰然传来!
那声音,并非由耳入,而是直透我的神魂!
我猛地抬起头!
只见那山巅之上,不知何时,竟出现了一道,白衣胜雪,长发飞扬,手持酒樽,对月狂歌的……
虚影!
那虚影,并非实体,而是由属于“诗仙”李白的“文气”,所凝聚而成的投影!
他看不见我。
他只是,在自顾自地,抒发着他那份,足以让天地都为之色变的,豪情与不羁!
他手中的酒樽,对着那轮由《静夜思》构筑而成的明月,遥遥一敬。
然后,一饮而尽!
“轰!”
一股,无形的,充满了“逍遥”与“超脱”之道的磅礴剑意,自他那虚幻的身体之中,冲天而起!
那道汹涌的,充满了亡国之痛的黑色“愁河”,竟在这股剑意之下,被硬生生地,从中劈开了一道,可以通行的道路!
我呆住了。
我看着那道,白衣仗剑,傲立于天地之间的身影。
我的胸中,那所有的悲悯与无力,在这一刻,尽数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要与之一同,仗剑高歌的……
畅快淋漓!
我明白了!
这片“书海幻境”,不仅仅是我的藏书之所!
它更是一座,可以让我,与这华夏数千年来,所有最杰出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对话的……
无上道场!
我不再犹豫!
我对着那道,白衣胜雪的虚影,遥遥地行了一个,后辈对先贤的大礼!
然后,我一步踏出,走上了那条,被他一剑劈开的道路!
我走过了“愁河”。
我登上了“酒山”。
我走到了那位“诗仙”的投影之前。
我盘膝而坐。
他依旧看不见我。
我却能,清晰地“听”到,他那充满了“道”与“诗”的每一次,心跳。
……
我开始在这片,浩瀚无垠的“书海幻境”之中,穿行,寻访。
我曾登上,那座由《史记》构筑的,巍峨的“太史公山”。
在那里,我见到了那位,身受宫刑,却依旧忍辱负重,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官。
他的“文气投影”,并非一个具体的人形。
而是一支,笔锋如刀,蘸着血与泪,在虚空之中,奋笔疾书的……
史笔!
我向他,问乱世之根源,问王朝之兴替。
他没有回答我。
他只是,在那片由无数“兴、亡”二字,所构成的,灰色的天空之上,写下了四个,至今依旧振聋发聩的,血色大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我也曾,潜入那片,由《孙子兵法》凝聚而成的,充满了肃杀与诡谲的“迷雾之海”。
在那里,我没有见到任何人影。
我只“看”到了,无数场,由最纯粹的“兵棋”,所推演出的,沙盘之战。
我向那片迷雾,问以弱胜强之道,问守护苍生之法。
那片迷雾,也没有回答我。
它只是,在我面前,演化出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与败。
直至最后,所有的“兵棋”,都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由无数阵亡士兵的“怨气”,所凝聚而成的,孤零零的,血色的“卒”字。
与那句,冰冷得不带任何感情的,千古名言。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
最后,我走到了这片“书海幻境”的,最深处。
那是一座,朴实无华,却又仿佛承载了整个世界重量的,黄色的“高台”。
高台之上,没有亭台楼阁,没有诗酒文章。
只有一个,身穿陈旧的灰色儒袍,身形枯瘦,却又无比挺拔的……
老者的背影。
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遥望着这片,由他开创的,波澜壮阔的文明星空。
我看不清他的面容。
但我知道,他是谁。
他是孔子。
是这位,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早已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血脉之中的,最初的,播火者。
我走上前,在他的身后,静静地站定。
我没有问任何问题。
因为我知道,所有的问题,早已有了答案。
我只是对着他,这个孤独地,守望了这片文明,两千五百年的背影。
与我身后,那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先贤的“文魂”。
深深鞠了一躬。
……
当我最终,从这片“书海幻境”之中,退出心神时。
武夷山下,已是月上中天。
清冷的月光,透过竹林的缝隙,洒在我的身上,如同一层薄薄的清霜。
我的身体,依旧是那具,只有元婴初期的,年轻的身体。
但我的心,却仿佛,在刚才那场,跨越了数千年时光的“问道”之中,经历了一场,最彻底的,蜕变与升华。
我那颗初生的道心,终于被这些,不朽的“文魂”,打磨得,圆融,通透,再无半分滞碍。
我终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拓印者”,或是一个被动的“守护者”。
我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成为了这文明薪火传承之链上,承上启下的,新的一环。
我缓缓地,站起身。
我看着自己那双,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白皙修长的手。
我知道。
这双手,未来或许会沾染鲜血,或许会托起希望。
但它,将永远,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为这些赋予我智慧与风骨的先贤。
为那,值得我用尽一切去守护的……
文明火种。
而存在。
我抬起头,望向了那遥远的,北方的天空。
周身渐渐发出金色的光华,照得这片虫鸣的竹林如定格一般安静,我的身体不由自主的离开地面,星光聚成一束光柱,照射着我的头顶。
圆融、清晰,仿佛时光快速流动千年,千年的体验,也就一瞬间!
师父,渊儿,已明己道。
这火种之重,不在一人,而在万世。
渊儿必不负您之所托。
喜欢红尘修行:证道之路
自那场风雪绝域的“补书”之后,我的神魂因消耗过度,足足休养了近月才得以恢复。那位宁死护书的寒士,名叫孙传庭,乃是一位因言获罪的翰林学士。我将他送至最近的边陲小镇,留下些许银两丹药,便悄然离去。他并未问我的来历,我也未言明去向,只是在那临别的一揖之中,彼此都已明了,那份属于读书人的薪火之传,已然交接。
我没有再继续西行。
西北的苍凉与风骨,已尽数烙印于心。我转而南下,入蜀,过湘,再至岭南。这一路,我不再刻意寻访那些名山大川的藏书之所,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散落于乡野阡陌的,最不起眼的“文字”。
我曾在川蜀的崇山峻岭之中,从一位老猎户的口中,记录下早已失传的百濮山歌;也曾在洞庭湖畔的渔村里,听一位说书的老者,弹着三弦,唱起那段关乎“君山银针”的古老传说。我甚至在岭南的市舶司,从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番商手中,换取了几卷用羊皮纸书写的,记载着异域星象与航海术的古籍。
这些,或许并非经国济世的大道,却同样是构成这华夏文明,那千姿百态、血肉丰满的一部分。它们如同一条条细小的溪流,不断地汇入我那芥子空间之中,为那片日益浩瀚的文明星空,增添着不一样的色彩与光芒。
这一日,我行至武夷山下。
我没有登山,只是在山脚下,寻了一处可以遥望那九曲溪畔“晒书岩”的僻静竹林,盘膝而坐。
自离开清玄观,已近两年。
这两年间,我踏遍了大明近半的疆土,足迹遍布两京十三省。我芥子空间内所拓印的典籍,早已数以万计,包罗万象。
那片最初由一盏孤灯点亮的虚无空间,如今已然演化成了一片,璀璨得令人心生敬畏的星辰大海。
道家的孤灯,依旧在星海的中央,静静地燃烧着,如同一颗永恒的北极星,为整个空间定下了“清静无为”的基调。
儒家的“心之宇宙”,则化作了一条横贯天际的银河,其中“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星辰,最为明亮。
佛家的“曼陀罗坛城”,如同一轮金色的满月,高悬于银河之上,其上梵音阵阵,慈光普照,为这片理性的星空,增添了几分出世的禅意与慈悲。
而那颗由墨家村之血染就的,暗红色的“忠义”星辰,则如同一颗永不坠落的火星,在星海的一角,执着地燃烧着。
除此之外,兵家的杀伐,法家的严苛,农家的质朴,医家的仁心,工家的精巧……百家之学,皆化作了大小不一、光芒各异的星辰与星云,按照某种玄奥的轨迹,在这片无垠的虚空之中,缓缓地运转,交相辉映。
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它们彼此之间,有引力,有斥力,有光芒的交织,有暗影的重叠。它们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却又暗藏着无尽凶险的,完整的“文明生态”。
我,便是这片星海唯一的“神”。
我心念一动,整个身心,便彻底地沉入了这片,由我亲手创造出的文明方舟。
起初,我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我的神魂,悬浮于这片星海的至高点,俯瞰着那亿万颗星辰的生灭轮转。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代表着“仁政”的星辰,与那代表着“霸道”的星辰,彼此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角力;也能“听”到,那代表着“出世”的佛光,与那代表着“入世”的儒风,在相互碰撞之时,所发出的,如同暮鼓晨钟般的宏大回响。
这很有趣。
但还不够。
师父曾言,我的道,是“守护”。而守护,并非只是高高在上的“看”。
我需要,真正地走进去。
一个念头,在我那早已与这片星空融为一体的神魂之中,缓缓地升起。
下一刻,我那悬浮于至高点的“神魂”,开始缓缓地下降。
穿过一层层由不同思想构筑而成的“星云之海”,我的身体,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重新凝聚成形。
最终,我那身着青衫的身影,悄无声息地,落在了这片星海的“大地”之上。
这里没有“地”。
脚下,是一片由无数发光的文字,所铺就的,无边无际的“书海”。
那些文字,大的如山岳,小的如芥子。它们皆由最纯粹的光芒构筑而成,静静地悬浮着,却又在以一种肉眼难辨的速度,缓缓地流动,组合,碰撞,分离。
我试探着,向前走出一步。
脚下的文字,便如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泛起一圈圈金色的涟漪。我能清晰地“感”到,我所踩踏的每一个字,其背后所蕴含的,那庞大的信息与智慧,正源源不断地,通过我的脚底,涌入我的识海。
我走过一片,由无数个“仁”字所构筑的温暖大地。
我走过一片,由无数个“法”字所组成的冰冷荒原。
也走过一片,由无数个“剑”字所形成的,充满了锐利与杀伐的金属丛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感觉,无比的奇妙。
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
我成了一个,行走于书卷之间的,“亲历者”。
我继续向前走。
不知走了多久,前方,出现了一道,由无数个奔腾的墨色草书“愁”字,所汇聚成的,汹涌的黑色大河。
那河水,冰冷刺骨,充满了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痛。
河的对岸,是一座,由无数个豪迈的“酒”字,堆砌而成的,巍峨的青色山峰。
那山峰,高耸入云,充满了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潇洒与不羁。
我立于河畔,望着那似乎永远也无法逾越的愁苦之河,与那遥不可及的诗酒之山。
心中那份因行走红尘而积累的,对这末世的悲悯与无力,在这一刻被彻底地引爆!
我几乎就要沉沦在这片,由文字构筑的,情绪的海洋之中。
就在这时。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声充满了不屈与傲骨的诗号,毫无征兆地,从那座青色的“酒山”之巅,轰然传来!
那声音,并非由耳入,而是直透我的神魂!
我猛地抬起头!
只见那山巅之上,不知何时,竟出现了一道,白衣胜雪,长发飞扬,手持酒樽,对月狂歌的……
虚影!
那虚影,并非实体,而是由属于“诗仙”李白的“文气”,所凝聚而成的投影!
他看不见我。
他只是,在自顾自地,抒发着他那份,足以让天地都为之色变的,豪情与不羁!
他手中的酒樽,对着那轮由《静夜思》构筑而成的明月,遥遥一敬。
然后,一饮而尽!
“轰!”
一股,无形的,充满了“逍遥”与“超脱”之道的磅礴剑意,自他那虚幻的身体之中,冲天而起!
那道汹涌的,充满了亡国之痛的黑色“愁河”,竟在这股剑意之下,被硬生生地,从中劈开了一道,可以通行的道路!
我呆住了。
我看着那道,白衣仗剑,傲立于天地之间的身影。
我的胸中,那所有的悲悯与无力,在这一刻,尽数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要与之一同,仗剑高歌的……
畅快淋漓!
我明白了!
这片“书海幻境”,不仅仅是我的藏书之所!
它更是一座,可以让我,与这华夏数千年来,所有最杰出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对话的……
无上道场!
我不再犹豫!
我对着那道,白衣胜雪的虚影,遥遥地行了一个,后辈对先贤的大礼!
然后,我一步踏出,走上了那条,被他一剑劈开的道路!
我走过了“愁河”。
我登上了“酒山”。
我走到了那位“诗仙”的投影之前。
我盘膝而坐。
他依旧看不见我。
我却能,清晰地“听”到,他那充满了“道”与“诗”的每一次,心跳。
……
我开始在这片,浩瀚无垠的“书海幻境”之中,穿行,寻访。
我曾登上,那座由《史记》构筑的,巍峨的“太史公山”。
在那里,我见到了那位,身受宫刑,却依旧忍辱负重,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官。
他的“文气投影”,并非一个具体的人形。
而是一支,笔锋如刀,蘸着血与泪,在虚空之中,奋笔疾书的……
史笔!
我向他,问乱世之根源,问王朝之兴替。
他没有回答我。
他只是,在那片由无数“兴、亡”二字,所构成的,灰色的天空之上,写下了四个,至今依旧振聋发聩的,血色大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我也曾,潜入那片,由《孙子兵法》凝聚而成的,充满了肃杀与诡谲的“迷雾之海”。
在那里,我没有见到任何人影。
我只“看”到了,无数场,由最纯粹的“兵棋”,所推演出的,沙盘之战。
我向那片迷雾,问以弱胜强之道,问守护苍生之法。
那片迷雾,也没有回答我。
它只是,在我面前,演化出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与败。
直至最后,所有的“兵棋”,都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由无数阵亡士兵的“怨气”,所凝聚而成的,孤零零的,血色的“卒”字。
与那句,冰冷得不带任何感情的,千古名言。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
最后,我走到了这片“书海幻境”的,最深处。
那是一座,朴实无华,却又仿佛承载了整个世界重量的,黄色的“高台”。
高台之上,没有亭台楼阁,没有诗酒文章。
只有一个,身穿陈旧的灰色儒袍,身形枯瘦,却又无比挺拔的……
老者的背影。
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遥望着这片,由他开创的,波澜壮阔的文明星空。
我看不清他的面容。
但我知道,他是谁。
他是孔子。
是这位,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早已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血脉之中的,最初的,播火者。
我走上前,在他的身后,静静地站定。
我没有问任何问题。
因为我知道,所有的问题,早已有了答案。
我只是对着他,这个孤独地,守望了这片文明,两千五百年的背影。
与我身后,那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先贤的“文魂”。
深深鞠了一躬。
……
当我最终,从这片“书海幻境”之中,退出心神时。
武夷山下,已是月上中天。
清冷的月光,透过竹林的缝隙,洒在我的身上,如同一层薄薄的清霜。
我的身体,依旧是那具,只有元婴初期的,年轻的身体。
但我的心,却仿佛,在刚才那场,跨越了数千年时光的“问道”之中,经历了一场,最彻底的,蜕变与升华。
我那颗初生的道心,终于被这些,不朽的“文魂”,打磨得,圆融,通透,再无半分滞碍。
我终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拓印者”,或是一个被动的“守护者”。
我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成为了这文明薪火传承之链上,承上启下的,新的一环。
我缓缓地,站起身。
我看着自己那双,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白皙修长的手。
我知道。
这双手,未来或许会沾染鲜血,或许会托起希望。
但它,将永远,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为这些赋予我智慧与风骨的先贤。
为那,值得我用尽一切去守护的……
文明火种。
而存在。
我抬起头,望向了那遥远的,北方的天空。
周身渐渐发出金色的光华,照得这片虫鸣的竹林如定格一般安静,我的身体不由自主的离开地面,星光聚成一束光柱,照射着我的头顶。
圆融、清晰,仿佛时光快速流动千年,千年的体验,也就一瞬间!
师父,渊儿,已明己道。
这火种之重,不在一人,而在万世。
渊儿必不负您之所托。
喜欢红尘修行:证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