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军功制度与军事近代化-《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黄口小儿,听仔细了!”

  那建奴将领怒目圆睁,咬牙切齿地厉声道,

  “爷爷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乃正蓝旗梅勒额真冷格里是也!”

  “冷格里?”

  这名字好像在哪看到过啊……

  哦!是了,死在宁远城下的正蓝旗梅勒额真……

  居然落到我手里了……

  想到这里,李国助冷笑一声,用刀面拍着冷格里的脸道:

  “我不管你是冷格里还是热格里。”

  “告诉我,你们正蓝旗的两千铁骑跑这里来干什么?”

  虽然做好了遭遇建奴的准备,但李国助打心底里还是不相信这次会遇到建奴的。

  因为上辈子他看过的史料里并没有关于1622年,后金征讨东海女真的记录。

  不过就算冷格里不说,他也能猜出答案来。

  毕竟去年雅兰城遭遇过建奴的攻击,而那群建奴可是全身而退了的。

  野猪皮肯定是知道了南海边地已有汉人势力的存在。

  这冷格里十有八九就是野猪皮派来的新任绥芬路总兵。

  而且野猪皮居然一下派了两千正蓝旗铁骑,足见对永明镇的重视了。

  之所以没有派冷格里带兵去攻打雅兰城,或者永明城邦的其他城镇,多半是因为去年回去的达尔汉侍卫、硕翁科罗巴图鲁等把雅兰城的城防吹的太厉害了。

  野猪皮心里一时没底,才只好先派人来加强双城卫的防御。

  他心里很清楚,双城卫是通往东海女真之地的门户。

  要是丢了双城卫,他以后要想征讨东海女真可就难了。

  只是野猪皮怎么也想不到,他派来的人居然会在双城卫外遭遇永明军。

  甚至还在野战中惨败给了这支横空出世的军队。

  “你们究竟是什么人,明军吗?”

  冷格里果然不肯回答李国助的问题,居然还反问起来了。

  “哼!”

  李国助冷哼一声,把刀面向上一翻,挑起冷格里的下巴,

  “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向我提问?”

  “哼,那你也休想知道我带兵来这里干什么!”

  冷格里傲娇地别过了头,也不怕被刀尖割破喉咙。

  “哈哈哈哈……”

  李国助大笑四声,嘲讽道,

  “你以为你不说,我就不知道你是来干什么的吗?”

  “去年你们派兵到雅兰河谷抓捕雅兰路东海女真,意外发现了我们永明镇在雅兰河口的雅兰城。”

  “这让野猪皮感到后院受到了威胁,所以派你带兵来驻守双城卫,接任绥芬路总兵。”

  “是也不是?”

  “永明镇?!”

  冷格里从李国助的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三个字,

  “你们是明军?你们跟东江镇是什么关系?”

  “东江镇?”

  李国助疑惑了,按史料记载毛文龙是在今年农历五月受封“平辽总兵官”的。

  可现在还是四月初,按理说应该还没有“东江镇”这个名称才对。

  难道明廷提前给他任命了……

  这倒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那一千个真奴首级可是不小的功劳呢。

  明廷因为提前准许他开镇东江也不是没有可能。

  “你们不是明军!”

  李国助正在想时,冷格里突然笃定地道,

  “你不知道东江镇,而且明军也没有你们这样犀利的火器。”

  “哼哼,是不是与你有何相干?”

  李国助又用刀面拍了拍冷格里的脸,扭头对刚才想杀冷格里的那个夜不收说道,

  “不要杀他,这个人我要留活的,把他给我看好了。”

  “遵命!”那夜不收一跺脚,站的笔挺,铿锵有力地应道。

  李国助扫视周围的地面,见绝大多数尸体都是正蓝旗的建奴,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对那夜不收道:

  “统计双方伤亡情况,把建奴的首级都割下来。”

  这次那夜不收却没有立即回应,而是愣了一下。

  李国正要拔转马头,见他没有回应,便问道:“你怎么了?”

  “呃……监军大人恕罪!”

  那夜不收连忙抱拳道,

  “小人只是有一事不明,还请监军大人赐教。”

  “你说。”

  “我们评定军功不是不用首级吗?为何还要割这些建奴的首级?”

  与明军的斩首记功相比,永明城邦的战功评定方式完全效仿军事革命后的欧洲。

  这一时期的欧洲军事改革,如西班牙方阵、荷兰拿骚莫里斯改革、瑞典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已转向纪律、火力和战术协同,军功评定更注重战役全局目标。

  明朝的首级记功制度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其对军事近代化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既有短期激励作用,也存在长期结构性弊端,总体而言弊大于利。

  一是扭曲作战目标,破坏战术纪律。

  士兵为争夺首级常忽视整体战术,甚至因抢首级自相残杀。

  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批评:“割首级而误战机者,屡见不鲜。”

  这种功利化行为严重阻碍了协同作战和近代化战术的发展。

  二是统计漏洞与腐败。

  首级易被冒领、伪造或滥杀平民充功,也即杀良冒功,导致军功体系失信。

  明中后期边军常虚报战果,朝廷难以核实,削弱了军事改革的财政和制度基础。

  三是阻碍火器与集体作战的推广。

  近代化军事的核心是火器应用和兵种协同,而首级记功制度强调个人或小单位行动,与火器部队需要的纪律、统一指挥相矛盾。

  明朝虽拥有先进火器,但战术思想仍被旧军功制度拖累。

  四是抑制军事技术创新。

  首级记功固化了对冷兵器时代作战模式的依赖,将领缺乏动力发展火力压制、工事攻坚等近代化战术。

  明末面对后金时,传统军功制度下的军队难以适应新型战争。

  五是社会与军事伦理退化。

  滥杀行为加剧军民矛盾,削弱军队凝聚力。

  明末李自成等民变兴起,部分源于边军为记功虐杀平民的恶性循环。

  该制度在明前期尚有一定合理性,但长期看严重阻碍了军事组织、技术和思想的近代化转型。

  它强化了短视的战场行为,压抑了集体作战和创新意识,是明朝未能适应16~17世纪军事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终,这种制度与卫所制崩溃、军户逃亡等问题交织,加速了明军战斗力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