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2章 黄巢写诗,刘邦感慨好强的杀气!-《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在服用了重金属超标的丹药导致中毒后,生病卧床的李炎自然也就无法继续上朝了。】

  李德裕等宰相站在皇宫大殿门口,看着面前的杨钦义道:

  “杨大人,陛下究竟是怎么了?”

  杨钦义沉默片刻,道:

  “陛下正在服用丹药,据说是在换骨。”

  李德裕:“???”

  过了片刻,他忍不住开口道:

  “杨大人,你也知道这丹药根本就是……得劝说陛下啊。”

  杨钦义默然片刻,叹了一口气。

  “陛下认定服用丹药能长生不老,谁敢拦阻陛下长生不老?”

  李德裕瞬间无言。

  其实还是有人能拦阻的,比如说之前直接软禁唐文宗的仇士良。

  人家大权在握,皇帝就是个玩具。

  可偏偏杨钦义属于那种内敛、不干政,全力支持皇帝李炎的类型。

  若没有杨钦义,李德裕这个宰相也当不安稳,更无法放手施政。

  整个事情到这里就成死结了。

  【李炎即便是在病中也对所谓“洗髓换骨”之说深信不疑,继续服用丹药。】

  【半个月后,身体内重金属超标的李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当了十天的哑巴后,李炎就这么死了。】

  【庙号:唐武宗。】

  【李炎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却做了不少事情。】

  【对外彻底灭亡了回鹘汗国,同时趁着吐蕃内乱开始尝试收复河西走廊,并让契丹等边境异族重新臣服大唐。】

  【对内,成功利用卢龙军内乱将这个大唐最顶级的藩镇牢牢掌握,成为大唐朝廷的头号打手,也使得所有节度使对朝廷俯首帖耳。】

  【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不但在短时间内让唐廷财政收入暴增,同时解放了上百万僧人、尼姑,为大唐增加了人口和劳动力。】

  【提拔的宰相李德裕,更是被誉为“晚唐第一名相”,是整个大唐中后期政绩最为出色之人。】

  【李炎死时年仅三十三岁,若他能多活三十年,大唐在李炎、杨钦义、李德裕这对铁三角组合下或许就能像张居正时期的大明般迎来一个中兴盛世。】

  【大唐最后一次自救的希望,随着李炎的死而烟消云散。】

  看到这里,历朝皇帝不由感慨。

  【秦始皇嬴政:朕只想说一句,无论佛教还是道教,这宗教是真害人啊。】

  【明太祖朱元璋:金幕之前没怎么播放,朕对白莲教可是深有体会。】

  当年在濠州城时,郭子兴连出兵打仗都要先拜弥勒佛,甚至连出兵什么方位、什么时候出兵都全靠佛祖启示。

  至于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对老郭来说就是狗屁。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会下定决心离开老郭自立门户的重要原因。

  连放在眼前的现实都不管,就搞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怎么可能有前途呢?

  朱元璋眼睁睁看着家人病死,在乞讨路上颠沛流离的时候,他无数次地祈求神佛庇佑,又何曾有谁真正显灵过呢?

  【元世祖忽必烈:朕完全同意,大元就是被密宗萨迦派的那些个狗屁僧人给祸害的!】

  【宋太祖赵匡胤:你们可拉倒吧,自家子孙后代不行,非要怪到宗教上。】

  【隋文帝杨坚:朕就问你赵匡胤一句话,你将来禁不禁宗教人士干政吧。】

  【宋太祖赵匡胤:……但话又说回来了,这宗教迷信的确是害人,必须要严厉禁止才行!】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李炎重病变成哑巴的第七天,宦官集团就召开了会议。

  杨钦义开口道:

  “各位,我觉得新皇帝的人选应该遵照陛下的意思,立陛下之长子……”

  话还没说完,就被左军中尉马元贽给打断了。

  “老杨,我不同意。”

  杨钦义大怒道:

  “我话还没说完呢!”

  马元贽冷冷地开口道:

  “你这六年来一直对陛下处处退让,又纵容李德裕那个家伙胡作非为。”

  “咱们下面的老兄弟意见都很大,这回不能再让你乱来了!”

  其他宦官们也纷纷开口。

  “老杨,这六年大家太安分了,都捞不着什么好处,这不行。”

  “咱们才是大唐的主心骨,怎么能让陛下和宰相骑到咱们的头上去呢?”

  “甘露之变是没成功,但咱家也不想看到再有一个更加英明的皇帝了。”

  杨钦义看着众人的反对,沉默良久后叹了一口气。

  “好吧,那就让你们做主,这一次我不管了。”

  【宦官掌权天然就会带来贪污腐败、裙带关系等问题,这些风气李炎在位时被李德裕给牢牢压制,引来宦官集团的极大不满。】

  【李炎死后,他们立刻选定了一位新的皇帝,那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李忱。】

  画面中,李忱在马元贽等人的拥立下登基。

  这位皇帝登基时已经三十六岁,比死去的李炎还要更大三岁。

  他从小患有轻度自闭,沉默寡言,不喜欢和别人交流,甚至因此被人认为是个弱智。

  他的辈分是唐武宗李炎的叔叔,但李炎为人比较豪放,非常不喜欢李忱内向的性格,多次在皇家聚会上当众把李忱当成小丑来取笑。

  李忱也只是沉默,偶尔尴尬一笑。

  这样的一个人,在宦官集团看来无疑是非常容易掌控的。

  【李忱上台后,立刻在马元贽等人的建议下驱逐了李德裕为首的李党,重新启用牛党的令狐绹来主持政务。】

  【数年后李德裕在崖州过世,李党随之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于大唐政坛。】

  【牛李党争是一个后世非常喜欢热衷于炒作的政治斗争,但事实上无论牛党还是李党,都只不过是宦官集团的玩物傀儡。】

  【后世握着笔杆子的士大夫耻于承认先辈们是提线木偶的事实,极力在记载中避免提及宦官,妄图用“牛李党争”证明士大夫才是中晚唐的核心集团。】

  【事实上,牛李党争唯一的亮点就是李德裕在获得了宦官集团时任领袖杨钦义的全力支持下缔造了大唐六年盛世,其他数十年的时间里牛党和李党都只不过是一群碌碌无为的废物。】

  【就在李忱登基后,另外一件影响了华夏历史的大事件伏笔,也正式发生。】

  李忱登基的第二年,二十六岁的黄巢风尘仆仆地来到长安。

  “第八次了……”

  看着长安的城门,黄巢心中默念。

  这已经是第八次参加科举了!

  脑海中还回荡着家中父亲的话。

  “巢儿,近些年来,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实在是没办法支持你继续科举了。”

  “你若是这一次再考不中的话,就安心在家继承家业吧。”

  “孩子也十岁了,再过几年,让孩子去考科举便是。”

  黄巢深吸一口气,自言自语。

  “这一次我可是带了足足七千两,怎么也能成事了!”

  带着破釜沉舟的心态,黄巢跟随人流走入长安城。

  接下来的镜头里,黄巢带着许多钱财四处打点。

  即便是一个门房,也要送出去几十两银子。

  让那些个朝中的贵人们看一眼文章,都要花费几百两。

  但那还仅仅是看一眼罢了。

  “我家老爷说了,你这文章不行,拿回去吧。”

  “我家公子说了,文章不行,出身更差,断不可能中榜,走吧。”

  ……

  花钱如流水,但却处处遭拒的黄巢带着决然之心,走入了考场。

  数日后。

  “我中榜了,我又中榜了!”

  “哈哈,我终于也中榜了!”

  在别人的欢呼雀跃中,黄巢一脸落寞地离开。

  坐在回家的马车上,黄巢双目放空,注视着道路两旁不断后退的盛开菊花,回忆着这些年的经历。

  每次前来应试,单单是路费就要几百两。

  再加上长安高昂的食宿,还有四处交游扬名,巴结达官贵人的费用。

  少则三四千两,最多的这一次拿出了七千两。

  七千两是什么概念?

  正一品的宰相们一年的俸禄、福利全部折合也才一千两,七千两就是一个正一品宰相七年的所有收入!

  但就是这么一笔庞大的支持,黄巢却连官宦之路上一个小小的七品,不,九品官都捞不着。

  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在黄巢心中不断激荡着。

  黄昏时分,坐在路边酒馆中的黄巢大醉一场。

  醉醺醺的他脚步踉跄地回到房间之中,口中喃喃自语。

  “不就因为我不是门阀子弟吗?”

  “不就因为大唐的官员只能由高门和皇族出任吗?”

  “等着,你们都给我等着!”

  黄巢双目通红,咬牙切齿地捶着面前的桌子,自言自语。

  “总有一天,我会把你们全杀了。”

  “全都杀了!”

  翌日中午。

  黄巢收拾好行装,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风景。

  一丛丛菊花在烈日的照耀下绽放着,一抹抹金黄色刺痛着黄巢的心。

  那是他无比想要的荣华富贵,是他毕生追求的官宦仕途。

  但,没戏了。

  最后一次科举已经失败了。

  一切都结束了。

  黄巢再也压抑不住内心之中的情感,研墨挥毫,写下了一首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看到这首诗,历朝皇帝心中都是一动。

  【汉高祖刘邦:啧啧啧,好强的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