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像棉絮般塞满了重庆的街巷。于学忠站在\"福昌茶庄\"的柜台前,手指轻轻叩击着红木台面。玻璃罐里的碧螺春泛着青翠的光,他注意到最上层茶叶有些发暗——这是约定的信号。
\"于院长还是老规矩?\"掌柜的堆着笑,眼角皱纹里藏着警惕。
\"今天要武夷山大红袍。\"于学忠解开呢子大衣的铜纽扣,露出军事参议院的徽章,\"听说新到了一批?\"
掌柜转身时碰倒了铁皮茶叶罐。哐当一声响,后门帘子掀起条缝,穿阴丹士林布衫的小伙计比了个手势。于学忠瞥见街对面烟摊前,戴鸭舌帽的男人正假装看报纸——那家伙跟了他三条街,领口别着黄铜色领针,是军统外勤的标记。
\"您里边验货。\"掌柜撩开蓝布门帘。于学忠刚跨进内室,就被塞了件灰布长衫。他迅速换装,从后窗翻出时,听见茶庄正门的风铃叮当作响——特务果然跟进来了。
民生路214号的洋房挂着七块律师事务所铜牌。于学忠数到第三级台阶时停下,青苔缝里嵌着半截粉笔头,指向右侧的\"正大律师事务所\"。这是安全信号。
推门时铜铃没响——弹簧被人为固定住了。沈钧儒从《六法全书》后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手术刀般锐利:\"于将军,您的租赁纠纷案卷在里间。\"
里屋的书架堆满诉讼档案。于学忠抽出民国二十六年编号的卷宗,露出墙上的暗门。五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正传阅着油印小报,见他进来齐齐起身。最瘦的那个眼眶发红:\"于司令,我们是东北大学流亡学生...您当年在锦州...救过我们...\"
沈钧儒轻咳一声,从《民法通则》扉页取出手绘地图:\"这是上月被查封的《全民抗战》编辑部平面图。\"他指着墨渍未干的虚线,\"警局查封清单少了三页原稿。\"
穿长衫的女学生突然插话:\"藏在厕所水箱里!我们趁夜...\"话没说完就被同伴拽住衣袖。于学忠注意到她虎口有钢笔磨出的茧子,是长期刻钢板留下的。
楼下突然传来砸门声。沈钧儒迅速合上地图,书架后的暗门无声滑开。于学忠却按住要躲藏的学生们,从公文包取出军事参议院红头文件铺满桌面。
\"例行检查!\"三个黑衣特务闯进来,领头的摸着腰间的驳壳枪,\"沈大律师,有举报说您这儿藏了违禁品。\"
于学忠慢条斯理地戴上金丝平光镜——这是他在德国顾问团学的小把戏。当特务队长翻开学生证时,他忽然用指甲敲击桌面,节奏正是东北军旧时的集结号。
\"这位于...教授正在协助编纂《战时特别法》。\"沈钧儒推过一叠盖着司法部钢印的公文,\"诸位要查抄司法机密?\"
特务队长盯着于学忠的军靴——那是台儿庄战役时德军顾问所赠,全重庆不超过五双。他额头渗出冷汗,突然抓起最厚的那本《契约法》:\"我们只是来还书的!\"
暮色染红窗棂时,沈钧儒从《明夷待访录》里抽出张薄纸:\"这是令郎托人从鲁南带来的。\"于学忠展开纸条,微山湖芦苇荡的坐标旁画着机枪阵地简图——是他当年教儿子的标记法。
学生们轮流抚摸于学忠的青天白日勋章。瘦高个突然跪下:\"我们想跟您回山东打游击!\"于学忠扶起他,把勋章别在他破烂的学生装上:\"留着这个,去昆明找西南联大的闻教授。\"
沈钧儒用裁纸刀撬开地板,取出油布包裹的电台零件:\"于将军,您真不考虑...\"
\"我的人还在沂蒙山钉着日本人。\"于学忠望向东北方向,\"三十万东北军的魂,总得有人守着。\"
嘉陵江边,难民船正在装货。于学忠在码头看见卖冻梨的老汉——是当年沈阳兵工厂的技师。老人从筐底摸出个铁皮匣子,里面装着1931年9月18日的《盛京时报》,头条赫然印着\"北大营士兵暴动\"。
雾又浓了。于学忠把报纸叠好塞进贴胸口袋,冰凉的铅字隔着布料灼烧皮肤。远处朝天门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像十年前奉天城头的信号弹。
他走进电报局,对发报员说:\"发商业密码,济南恒昌号转东家。\"电文是《楚辞》里的句子:\"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是告诉旧部:即便头身分离,抗敌之志永不惩戒。
\"于院长还是老规矩?\"掌柜的堆着笑,眼角皱纹里藏着警惕。
\"今天要武夷山大红袍。\"于学忠解开呢子大衣的铜纽扣,露出军事参议院的徽章,\"听说新到了一批?\"
掌柜转身时碰倒了铁皮茶叶罐。哐当一声响,后门帘子掀起条缝,穿阴丹士林布衫的小伙计比了个手势。于学忠瞥见街对面烟摊前,戴鸭舌帽的男人正假装看报纸——那家伙跟了他三条街,领口别着黄铜色领针,是军统外勤的标记。
\"您里边验货。\"掌柜撩开蓝布门帘。于学忠刚跨进内室,就被塞了件灰布长衫。他迅速换装,从后窗翻出时,听见茶庄正门的风铃叮当作响——特务果然跟进来了。
民生路214号的洋房挂着七块律师事务所铜牌。于学忠数到第三级台阶时停下,青苔缝里嵌着半截粉笔头,指向右侧的\"正大律师事务所\"。这是安全信号。
推门时铜铃没响——弹簧被人为固定住了。沈钧儒从《六法全书》后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手术刀般锐利:\"于将军,您的租赁纠纷案卷在里间。\"
里屋的书架堆满诉讼档案。于学忠抽出民国二十六年编号的卷宗,露出墙上的暗门。五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正传阅着油印小报,见他进来齐齐起身。最瘦的那个眼眶发红:\"于司令,我们是东北大学流亡学生...您当年在锦州...救过我们...\"
沈钧儒轻咳一声,从《民法通则》扉页取出手绘地图:\"这是上月被查封的《全民抗战》编辑部平面图。\"他指着墨渍未干的虚线,\"警局查封清单少了三页原稿。\"
穿长衫的女学生突然插话:\"藏在厕所水箱里!我们趁夜...\"话没说完就被同伴拽住衣袖。于学忠注意到她虎口有钢笔磨出的茧子,是长期刻钢板留下的。
楼下突然传来砸门声。沈钧儒迅速合上地图,书架后的暗门无声滑开。于学忠却按住要躲藏的学生们,从公文包取出军事参议院红头文件铺满桌面。
\"例行检查!\"三个黑衣特务闯进来,领头的摸着腰间的驳壳枪,\"沈大律师,有举报说您这儿藏了违禁品。\"
于学忠慢条斯理地戴上金丝平光镜——这是他在德国顾问团学的小把戏。当特务队长翻开学生证时,他忽然用指甲敲击桌面,节奏正是东北军旧时的集结号。
\"这位于...教授正在协助编纂《战时特别法》。\"沈钧儒推过一叠盖着司法部钢印的公文,\"诸位要查抄司法机密?\"
特务队长盯着于学忠的军靴——那是台儿庄战役时德军顾问所赠,全重庆不超过五双。他额头渗出冷汗,突然抓起最厚的那本《契约法》:\"我们只是来还书的!\"
暮色染红窗棂时,沈钧儒从《明夷待访录》里抽出张薄纸:\"这是令郎托人从鲁南带来的。\"于学忠展开纸条,微山湖芦苇荡的坐标旁画着机枪阵地简图——是他当年教儿子的标记法。
学生们轮流抚摸于学忠的青天白日勋章。瘦高个突然跪下:\"我们想跟您回山东打游击!\"于学忠扶起他,把勋章别在他破烂的学生装上:\"留着这个,去昆明找西南联大的闻教授。\"
沈钧儒用裁纸刀撬开地板,取出油布包裹的电台零件:\"于将军,您真不考虑...\"
\"我的人还在沂蒙山钉着日本人。\"于学忠望向东北方向,\"三十万东北军的魂,总得有人守着。\"
嘉陵江边,难民船正在装货。于学忠在码头看见卖冻梨的老汉——是当年沈阳兵工厂的技师。老人从筐底摸出个铁皮匣子,里面装着1931年9月18日的《盛京时报》,头条赫然印着\"北大营士兵暴动\"。
雾又浓了。于学忠把报纸叠好塞进贴胸口袋,冰凉的铅字隔着布料灼烧皮肤。远处朝天门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像十年前奉天城头的信号弹。
他走进电报局,对发报员说:\"发商业密码,济南恒昌号转东家。\"电文是《楚辞》里的句子:\"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是告诉旧部:即便头身分离,抗敌之志永不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