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历史教材的修订-《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1971年的初冬,北京飘着细碎的雪花。于学忠在书房里整理旧物时,门铃突然响起。他的秘书小吴领着两位陌生人走进来,一位是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学者,另一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助手。

  "于老,这两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部的同志。"小吴介绍道,"他们正在修订中学历史课本,想请您看看关于抗日战争的章节。"

  于学忠放下手中的老花镜,示意他们坐下。中年学者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叠油印稿纸,标题赫然写着《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专题(修订稿)》。

  "于老,我们特别希望您能斧正关于敌后战场的内容。"学者恭敬地说,"您当年在鲁苏战区的经历,是极其珍贵的一手史料。"

  窗外的雪下得更密了,沙沙地敲打着玻璃。于学忠翻开文稿,在台灯下眯起眼睛。那些铅字仿佛带着硝烟味,将他拉回三十年前的沂蒙山区。

  修订稿第三十七页有一段关于1941年鲁南反扫荡的记述:"......八路军115师与国民党军于学忠部协同作战,在XXX地区歼灭日伪军八百余人......"

  于学忠拿起红笔,在"协同作战"旁边批注:"实际为各自为战,偶有情报共享"。他的笔尖在纸面上顿了顿,又补充道:"建议注明当时双方防区划分及矛盾根源"。

  "这里......"年轻女助手欲言又止。老将军抬头看她一眼:"小姑娘,历史不是绣花枕头。我们在山东,既打鬼子,也要防着背后捅刀子的人——两边都有。"

  学者连忙递上另一份文件:"这是根据最新解密的日军档案整理的《华北方面军作战日志》节选,与您的回忆高度吻合。"

  于学忠翻阅着日文翻译稿,突然停在一页:"昭和十六年十一月......于学忠部化整为零,采用'麻雀战术'袭扰皇军......"他哑然失笑:"鬼子倒记得清楚。"

  当看到"武汉会战"章节时,老人眉头紧锁。文稿仅用半页篇幅概述了这场持续四个多月的战役,其中关于淮河阻击战的描述只有一句话:"国民党军于学忠部在蚌埠一带迟滞日军推进。"

  "就这些?"于学忠的声音突然提高,"五十一军一万两千人参战,最后活下来的不到四千!李庄阵地反复易手七次,三营长带着伤员拉响炸药包......这些都不值得写吗?"

  书房里一片寂静。良久,学者低声道:"于老,教材篇幅有限......"

  "那就别写我!"老人拍案而起,又颓然坐下,"写那些牺牲的士兵,写被炮火犁平的村庄,写宁死不给鬼子带路的老乡......历史书里不能只有将军和战役。"

  女助手飞快记录着。窗台上的积雪被风吹散,几片雪花从窗缝钻进来,落在泛黄的手稿上。

  "我们想用这张照片。"学者取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于学忠站在一群衣衫褴褛的士兵中间,背后是被炸塌的城墙,照片右下角印着"台儿庄,1938.4"。

  老人凝视照片许久:"这是西门收复后的第二天......左边这个娃娃兵姓陈,徐州人,才十七岁,三天后死在追击战中。"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年轻的面孔,"右边拄拐的是机枪连长赵大勇,后来在沂水......"

  他突然停下,转向书架最底层,取出一个铁盒。里面是一叠残缺的名单:"这是鲁苏战区阵亡将士名录(1939-1942),按籍贯和部队编号整理。或许......对你们有用。"

  学者双手接过,如获至宝。名单边缘有焦痕,似乎曾从火场中抢救出来。女助手注意到某些名字旁画了小小的五角星,正想询问,却见于老已闭目靠在椅背上,不愿多言。

  天色渐暗时,来访者起身告辞。于学忠送他们到门口,突然问:"教材里会提到东北义勇军吗?"

  学者点头:"新增了'东北军民自发抗日'专节,包括马占山、邓铁梅等英雄事迹。"

  "那就好......"老人望着纷飞的雪花,"九一八后,多少东北子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战死关内,该让后人知道。"

  当晚,于学忠在台灯下继续审阅教材。在关于西安事变的章节旁,他写下最长的一段批注:"此事关乎民族大义,不宜简单定性。张汉卿(张学良)之动机,当置于东北沦丧、蒋氏'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背景下考量......"

  写到这里,钢笔突然没水了。老人望着窗外的夜空,想起1936年冬天的西安,想起少帅那通深夜电话:"孝侯兄,我已被逼到绝路......"他最终没有补完那段批注。

  次日清晨,小吴发现书房的灯还亮着。于学忠伏在案头睡着了,手边是修改到一半的文稿,红笔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几个字下面画了重重的波浪线,旁边写着:"建议改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抗日战场'"。

  "您该休息了。"小吴轻声唤道。

  老人惊醒,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小吴啊,你说......历史该怎么写才算公道?"

  年轻人不知如何作答。于学忠自顾自地说:"当年在重庆,有个《大公报》记者问我同样的问题。我说:'活着的人没资格替死者原谅,但也没资格替他们记仇'。"

  雪停了,朝阳照在积雪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老人将批注完的教材郑重装进档案袋,在封面上题了八个字:"以史为鉴,薪火相传"。

  喜欢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