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山林遇袭-《百年家族:百战求生》

  山林遇袭

  山路像条被揉搓得皱巴巴的灰布带子,勉强挂在湘西墨绿色的山峦间。

  古之月那双粗糙、沾着油污的大手稳稳搭在道奇卡车那磨得油光发亮的方向盘上,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这辆老旧的卡车吭哧着,喘着粗气,像个肺痨鬼,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颠簸前行,每一次剧烈的摇晃都仿佛要把它那一身老骨头给摇散架。

  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混杂着发动机沉闷的咆哮,在山谷间回荡。

  车厢里堆满了用油布盖得严严实实的木箱子,上面刷着醒目的黑色字样:

  “弹药”、“小心轻放”。

  沉重的负荷压得卡车钢板弹簧吱呀作响。

  副驾驶座上,刚从东北跟过来没多久的徒弟王拴柱,一个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脑袋剃得青乎乎的小伙子,正瞪大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陡峭山崖和茂密得几乎透不进光的丛林。

  他显然是憋坏了,这寂静的旅程让他浑身不自在。

  “师傅,”

  王拴柱终于忍不住,转过头,带着浓重的东北腔开口打破了驾驶室里的沉闷,

  “俺说,这山路也忒难走了点!

  比俺们那旮沓的雪地还磨叽!

  您以前打小鬼子那会儿,走的道也这样式儿的?”

  古之月眼睛依旧盯着前方,头也没偏,用带着苏北口音的官话慢悠悠地回答:

  “么得(没有)。“

  他顿了顿,似乎在回忆,

  ”打鬼子那会儿,路更孬(不好)。

  好多地方根本么得路,全靠两条腿趟出来。

  鬼子……哼,鬼子的路好,卡车、装甲车、坦克,轰隆隆就开过来咧。”

  “小鬼子真那么厉害?”

  王拴柱往前凑了凑,兴趣更浓了,

  “俺听队里老同志讲,咱们不也打赢了嘛!”

  古之月嘴角扯动了一下,似笑非笑:

  “厉害?单拎出来,个顶个的厉害。

  枪法准,拼刺狠,听话,不怕死。

  咱们那会儿,好些个弟兄,枪都打不响几下,吃都吃不饱,面黄肌瘦,上去就是填坑的。”

  他语气平淡,却透着一股子沉重的沧桑感。

  “淞沪会战,那打得叫一个惨呦……”

  古之月的声音低沉下去,目光似乎穿透了眼前的挡风玻璃,回到了十几年前那个血肉横飞的战场,

  “尸山血海,真不是吹的。鬼子的炮舰一顿轰,天上飞机往下丢蛋,阵地就跟犁过似的。

  咱们的人呐,一队一队往上冲,一队一队就没咧……”

  说着说着,古之月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脑海里没来由地闪过一个画面:

  一个同样年轻,同样带着点懵懂和热情的新兵,蜷缩在泥泞的战壕里,脸色煞白,裤裆处一片深色的水渍正在慢慢洇开——

  那是徐天亮,第一次上战场,就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和死亡的恐惧下,没憋住,尿了裤子。

  那时候的徐天亮,也就跟身边这拴柱差不多年纪吧?

  对战争充满模糊的想象,热情有余,却不知真正的修罗场是何等模样。

  王拴柱没察觉师傅的走神,还在追问:

  “那后来呢?咱们咋就打赢了?”

  “熬呗。”

  古之月收回思绪,简短的答道,

  “拿命熬。

  弟兄们一个个倒下,后面的再补上去。

  鬼子再厉害,也架不住咱们人多,架不住咱们不怕死的人也多。”

  他轻轻叹了口气,

  “那会儿啊,俺身边也有个兄弟,跟你小子一个德性,话多,喜庆,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一个。”

  “哟?师傅,啥样人啊?

  跟俺说说呗!”

  王拴柱来劲了,仿佛找到了某种共鸣。

  古之月眼神飘向远方,仿佛在空气中勾勒着故人的轮廓:

  “他啊……打起仗来不要命,运气也好得邪乎。

  从淞沪,到金陵,再到江城,哎呦喂,那是九死一生,枪林弹雨里钻出来的。

  后来还跟着队伍去了缅北,在野人山那边跟鬼子死磕。

  命硬得很呐!”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上了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怀念,又像是感慨:

  “那家伙,脑瓜子灵光,会来事,就是嘴贫,整天乐呵呵的,好像天塌下来都不算事儿。

  跟你现在一个熊样。”

  “那他后来呢?

  也咱部队里?”

  王拴柱好奇地追问,试图在脑海中描绘出那样一个鲜活的身影,

  仿佛能听到他那爽朗甚至有点聒噪的笑声,

  看到他挤眉弄眼的滑稽表情,感受到他那股子混不吝的乐观劲儿——那该是多有戏剧感的一个人物啊。

  “后来?”

  古之月哼了一声,带着点莫名的味道,

  “内战了呗。

  人家家里是大官,少爷秧子。

  打小鬼子那是国仇家恨,义不容辞。

  打自己人?

  人家不干咧。

  脱下军装,带着野战医院的老婆,回家当他的阔少爷去喽。

  道不同哦。”

  驾驶室里短暂地沉默了一下,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和车轮压过路面的噪音。

  王拴柱似乎觉得有点惋惜,咂咂嘴,不知道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他大概是累了,也可能是山路颠簸容易使人昏昏欲睡,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脑袋靠着车窗,渐渐闭上了眼睛,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徒弟睡了,驾驶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只剩下古之月一个人,握着方向盘,听着老道奇单调的喘息。

  这寂静反而让他的思绪更加汹涌地翻腾起来。

  他的目光变得有些空洞,眼前的湘西山路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幅景象:

  那是胜利后的光景,新38师从缅北野人山里爬出来,九死一生,终于凯旋回国。

  弟兄们虽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眼睛里都有光,那是劫后余生、荣归故里的光。

  大家伙儿心里都揣着一个念头:

  打跑了鬼子,该回家过安生日子了。

  他也曾这么以为。

  甚至上头已经找他谈过话,仗打完了,部队要整编,他古之月,凭着这么多年的战功和资历,尤其是侦察方面的本事,提拔个军属侦察营营长,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甚至还偷偷想过,等当了营长,就把老家父母兄弟姐妹接出来……

  可命运这玩意儿,最爱捉弄人。

  部队没回老家,一纸调令,直接开赴了东北。

  黑土地上的寒风,比缅北的瘴气还刺骨。

  接下来的事情,就像一场荒诞的闹剧。

  孙军座和杜长官不和,明争暗斗,最后孙军座被架空,挤走。

  大树倒了,猢狲们自然也散了。

  他古之月提营长的事?

  自然也就跟着黄了,没影儿了。

  不仅升官没了指望,连身边的兄弟也一个个散了。

  金陵人徐天亮,那个曾经在淞沪战场上吓尿了裤子,后来却成长为一名优秀军官的家伙,被他那个颇有门路的老爹想办法弄回了金陵,在某个清闲的后勤部门挂了个校官职,远离了前线厮杀的命运。

  临走前,徐天亮还来找过他,喝得酩酊大醉,又哭又笑,

  说对不住弟兄们,但他实在不想再看到死人了。

  河南人二排长孙二狗,打起仗来嗷嗷叫的猛将,居然不声不响地消失了。

  后来才托人捎来口信,说是跑到哪个村子里,给一个湘西姑娘野战医院护士倒了插门,那护士叫阿花。

  信里说,他累了,就想有口热乎饭吃,有个知冷知热的人等着,再也不想过枪口舔血的日子了。

  古之月想起孙二狗说起女人时那憨厚又有点羞涩的笑容,只能摇摇头。

  三排长郑三炮,在缅北一次小规模冲突里受了重伤,说是送回后方医院,结果就没了消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

  有人说他伤重不治了,有人说他趁机跑了,谁知道呢。

  而他古之月自己呢?新来的参谋长看他技术不错(早年学过开车),又会来事,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长官部的汽车团,挂了个中尉副官的闲职。

  他当时还觉得这差事不错,至少安全。

  可没想到,局势急转直下,他所在的部队稀里糊涂地就被包围,然后……投诚了。

  想到“投诚”那段,古之月脸上就一阵发烧,心里五味杂陈。

  当时怕啊,怕被当成顽固分子拉出去枪毙。

  听说共军最恨军官,尤其是他们这种从缅甸回来的“精锐”。

  审查的时候,他心一横,牙一咬,把自己那点侦察兵的本事和军官经历瞒得死死的,只反复强调:

  “俺就是个开车的,技术兵,俺就会开汽车!”

  他甚至还当场表演了一下如何快速修理发动机的故障。

  阴差阳错,或许是因为解放军那时极度缺乏技术人才,他竟然真的被相信了,被当成宝贵的“技术人员”接收了,成了一名“解放战士”。

  他那手在缅甸丛林里练就的侦察、射击、渗透的本事,被他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藏得深深的,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而王拴柱,就是他在东北被编入解放军运输部队后分配给他的徒弟。

  一个热情、单纯、有点虎了吧唧的东北新兵蛋子,崇拜他这个“技术过硬”的“老师傅”,从东北辽沈一路跟着他,平津、渡江、一路打到了这广西山地,现在又跟着车队钻进这湘西的密林里来运送弹药。

  “师傅……咱啥时候能到啊……”

  王拴柱在睡梦里嘟囔了一句,咂咂嘴,又没声了。

  古之月收回飘远的思绪,深吸了一口烟,把烟屁股扔出车外。

  他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前方的路。

  路越来越窄,两边的山崖越来越陡,树林也越来越密,遮天蔽日。

  一种久经沙场的老兵特有的直觉,让他心里隐隐升起一股不安。

  这地形,太适合打伏击了。

  要是真有土匪……他不敢细想。

  只能加倍小心地握着方向盘,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路两侧的密林,耳朵竖起来,捕捉着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声响。

  车队一共四辆卡车,都是和他这辆一样老旧的道奇,每辆车除了司机,还有一个副手(像王拴柱这样的),以及押运的一个班战士,分别坐在每辆车的车厢弹药箱上。

  带队的是车排长,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坐在头车上。

  整个车队就像一串缓慢爬行的甲虫,在这危险的绿色峡谷里艰难前行。

  突然,急刹的声音里,传来头车司机有些紧张的声音:

  “注意!注意!

  前面路中间有个大坑!

  头车减速!

  后车注意保持距离!”

  古之月心里一紧,赶紧踩下刹车,老道奇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缓缓停下。

  他探出头往前看,只见头车前面,山路中间,不知被谁挖了一个不小的陷坑,或者是因为前几天的雨水冲刷塌陷形成的?

  不像是新的,但出现的时机和位置都透着蹊跷。

  头车和第二辆车都停了下来。

  车排长和押车的石班长跳下车,谨慎地走上前去查看情况。

  车排长背上挎着一把漂亮的c96驳壳枪,枪套打开着,随时可以拔枪射击。

  石班长则端着一支中正式步枪。

  驾驶室里一片寂静,王拴柱也被晃醒了,揉着眼睛懵懂地问:

  “咋啦师傅?咋停车了?”

  “别出声!”

  古之月低喝道,他的心脏莫名地开始加速跳动,那股不安感越来越强烈。

  他死死盯着车排长和石班长的背影,盯着道路两侧静得可怕的密林。

  太静了。

  连鸟叫声都没有。

  就在车排长蹲下身,用手比划着那个坑的深度时——

  “啪勾——!”

  一声清脆的枪响,撕裂了山林的寂静!

  是日式的三八式步枪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