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一号车间。
这里是整个红星轧钢厂中,历史最悠久的车间。
不过里面的设备,在大前年的时候,经历过一次全面的更新换代。
所以,这里反倒是全厂最先进的一个车间了。
能在这里上班的工人,也都是厂里资历最老、技术最扎实的一批老师傅。
一号车间的主任,名叫刘金山。
是个五十多岁、皮肤黝黑的精瘦汉子,也早早的等候在了车间门口,看到一行人过来,赶紧小跑着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既紧张又荣幸的复杂表情。
“赵科长、陈科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随我来!”
一走进车间,一股混合着机油清香和金属气息的热浪,便扑面而来。
巨大的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
杨厂长指着车间里干净整洁的地面和摆放得井井有条的工具,自豪的说道:“各位专家,我们厂的管理一直都向最高标准看齐......”
“嗯。”
肖志行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我们还是直接看机器吧。”
肖志行的目光,根本没在那些表面功夫上停留。
而是早就落在了这些车间里正在轰鸣运转的庞大机器。
肖工是真正的行家,糊弄不了。
肖志行背着手,迈着不疾不徐的步伐,目光在车间里缓缓扫过。
最终,停留在了一台正在作业的、最为庞大的设备前。
乌里扬诺夫-750型初轧机。
这台从苏俄引进的庞然大物,是整个轧钢流程的起点,也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心脏”。
它的作用,就是将炼钢车间送来的......还带着上千度高温、重达数吨的钢锭,进行第一道。
第一道轧制也是最粗犷、最暴力的,这台机器会将其“开坯”,变成后续工序可以处理的板坯或者方坯。
可以说,它是整个工厂的“咽喉”。
这台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下游所有车间的产出上限。
此刻,肖志行的目光,正一眨不眨的观察着正在操作这台大型器械的几位中年工人。
见微知着!
一个工厂的管理水平、技术底蕴,并不完全体现在那些冰冷的机器参数上。
而是体现在,每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工人的日常操作之中。
那几位中年工人,虽然心里紧张得不行,但手上动作,没有丝毫的慌乱。
一块块烧得通红的钢坯,在他们的操控下,被精准地送入轧机之中。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和滚滚升腾的蒸汽,钢坯在巨大的轧辊之间被反复地碾压、延展,最终变成符合标准的钢材。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这些大型器械的运转、工作之中,处处都充满了工业的力量感和节奏感。
工人们操作的非常得当,每一个步,都严谨的如同教科书一般。
肖志行就这么静静的看了足足五分钟。
最后,他那张一直紧绷着的、严肃的脸上,才几不可查的微微点了点头。
他对身旁的刘金山说道:“刘主任,把这台机器最近三个月的生产日志、保养记录,还有废品率数据,全部拿给我看一下。”
这个要求非常专业,也非常突然。
刘金山愣了一下,随即赶紧应道:“好!我这就去拿!”
很快,几本厚厚的记录册,就送到了肖志行的手上。
肖志行翻开记录,看得极快。
他的双眼就像是扫描仪一样,迅速的在纸张上捕捉着所有关键的数据。
“嗯?”
忽然,他停了下来。
用手指点在了其中一页上。
他抬起头看向刘金山,开口问道:“刘主任,这记录上显示,从两个月前开始......这台初轧机的主轴承更换周期,从平均四十天,延长到了六十天以上。而且,单吨钢材的电耗,也降低了百分之十五。”
“这个数据记录属实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这个问题一出,刘金山的额头都渗出了一层细汗。
他是负责管理的,哪里懂什么技术啊?
对于这种问题,就算是杀了他也回答不上来啊。
此时,陈宇凡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对肖志行说道:
“肖工,这个问题,或许您检查完机器,心理就有答案了。”
然后,陈宇凡转头对刘金山说道:“刘主任,按肖工的意思,让工人们停机吧。”
随着刺耳的电铃声响起,这台如同钢铁巨兽一般的机器,缓缓的停止了运转。
又等了十几分钟,等机器内部的温度彻底降下来之后。
检查正式开始。
肖志行脱下外套,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副崭新的白手套,仔仔细细的戴上。
然后,他便亲自上阵,带着同行的那几名工程师,开始拆卸起了机器的外壳。
陈宇凡在一旁,倒是没有上手帮忙。
他只是抱着臂,饶有兴致的观察着。
这位前辈被称为工业领域的天才,确实名不虚传。
肖志行操作各种专业工具的动作,都极其熟练,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
看得出来,即便他已经脱离一线生产工作多年,早已投身于科学研发,但这些实践方面的手艺却没有半点落下。
很快,沉重的金属外壳就被完整地拆卸了下来,露出了里面那如同人体内脏般,复杂而又精密的内部结构。
“张工,检查齿轮箱的油品和磨损度。”
“李工,用千分尺,测量主轴承的间隙。”
肖志行有条不紊地下达着指令。
他带领的几名工程师,也立刻开始分头行动起来。
检查的结果,陆续回报。
“报告肖工,齿轮箱状态完美,润滑油清澈,没有任何金属碎屑。”
“报告肖工,主轴承间隙在标准范围之内,磨损度极低!”
一连检查了三四个关键的机械结构,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机器运行流畅、精准,内部干净整洁。
机器有经常保养的痕迹,没有任何的损坏和老化......
可就在检查到轧辊下方的冷却与润滑系统区域时,肖志行的动作却突然停了下来。
他站在原地,眉头微皱。
眼神里露出了一丝困惑和思索。
在他面前的这部分机械结构,和这台机器的原本图纸截然不同。
最重要的是,肖志行一时之间......
竟然没有看懂?!
........................
.
.
.
(卑微小作者求一切支持~)
这里是整个红星轧钢厂中,历史最悠久的车间。
不过里面的设备,在大前年的时候,经历过一次全面的更新换代。
所以,这里反倒是全厂最先进的一个车间了。
能在这里上班的工人,也都是厂里资历最老、技术最扎实的一批老师傅。
一号车间的主任,名叫刘金山。
是个五十多岁、皮肤黝黑的精瘦汉子,也早早的等候在了车间门口,看到一行人过来,赶紧小跑着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既紧张又荣幸的复杂表情。
“赵科长、陈科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随我来!”
一走进车间,一股混合着机油清香和金属气息的热浪,便扑面而来。
巨大的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
杨厂长指着车间里干净整洁的地面和摆放得井井有条的工具,自豪的说道:“各位专家,我们厂的管理一直都向最高标准看齐......”
“嗯。”
肖志行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我们还是直接看机器吧。”
肖志行的目光,根本没在那些表面功夫上停留。
而是早就落在了这些车间里正在轰鸣运转的庞大机器。
肖工是真正的行家,糊弄不了。
肖志行背着手,迈着不疾不徐的步伐,目光在车间里缓缓扫过。
最终,停留在了一台正在作业的、最为庞大的设备前。
乌里扬诺夫-750型初轧机。
这台从苏俄引进的庞然大物,是整个轧钢流程的起点,也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心脏”。
它的作用,就是将炼钢车间送来的......还带着上千度高温、重达数吨的钢锭,进行第一道。
第一道轧制也是最粗犷、最暴力的,这台机器会将其“开坯”,变成后续工序可以处理的板坯或者方坯。
可以说,它是整个工厂的“咽喉”。
这台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下游所有车间的产出上限。
此刻,肖志行的目光,正一眨不眨的观察着正在操作这台大型器械的几位中年工人。
见微知着!
一个工厂的管理水平、技术底蕴,并不完全体现在那些冰冷的机器参数上。
而是体现在,每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工人的日常操作之中。
那几位中年工人,虽然心里紧张得不行,但手上动作,没有丝毫的慌乱。
一块块烧得通红的钢坯,在他们的操控下,被精准地送入轧机之中。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和滚滚升腾的蒸汽,钢坯在巨大的轧辊之间被反复地碾压、延展,最终变成符合标准的钢材。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这些大型器械的运转、工作之中,处处都充满了工业的力量感和节奏感。
工人们操作的非常得当,每一个步,都严谨的如同教科书一般。
肖志行就这么静静的看了足足五分钟。
最后,他那张一直紧绷着的、严肃的脸上,才几不可查的微微点了点头。
他对身旁的刘金山说道:“刘主任,把这台机器最近三个月的生产日志、保养记录,还有废品率数据,全部拿给我看一下。”
这个要求非常专业,也非常突然。
刘金山愣了一下,随即赶紧应道:“好!我这就去拿!”
很快,几本厚厚的记录册,就送到了肖志行的手上。
肖志行翻开记录,看得极快。
他的双眼就像是扫描仪一样,迅速的在纸张上捕捉着所有关键的数据。
“嗯?”
忽然,他停了下来。
用手指点在了其中一页上。
他抬起头看向刘金山,开口问道:“刘主任,这记录上显示,从两个月前开始......这台初轧机的主轴承更换周期,从平均四十天,延长到了六十天以上。而且,单吨钢材的电耗,也降低了百分之十五。”
“这个数据记录属实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这个问题一出,刘金山的额头都渗出了一层细汗。
他是负责管理的,哪里懂什么技术啊?
对于这种问题,就算是杀了他也回答不上来啊。
此时,陈宇凡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对肖志行说道:
“肖工,这个问题,或许您检查完机器,心理就有答案了。”
然后,陈宇凡转头对刘金山说道:“刘主任,按肖工的意思,让工人们停机吧。”
随着刺耳的电铃声响起,这台如同钢铁巨兽一般的机器,缓缓的停止了运转。
又等了十几分钟,等机器内部的温度彻底降下来之后。
检查正式开始。
肖志行脱下外套,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副崭新的白手套,仔仔细细的戴上。
然后,他便亲自上阵,带着同行的那几名工程师,开始拆卸起了机器的外壳。
陈宇凡在一旁,倒是没有上手帮忙。
他只是抱着臂,饶有兴致的观察着。
这位前辈被称为工业领域的天才,确实名不虚传。
肖志行操作各种专业工具的动作,都极其熟练,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
看得出来,即便他已经脱离一线生产工作多年,早已投身于科学研发,但这些实践方面的手艺却没有半点落下。
很快,沉重的金属外壳就被完整地拆卸了下来,露出了里面那如同人体内脏般,复杂而又精密的内部结构。
“张工,检查齿轮箱的油品和磨损度。”
“李工,用千分尺,测量主轴承的间隙。”
肖志行有条不紊地下达着指令。
他带领的几名工程师,也立刻开始分头行动起来。
检查的结果,陆续回报。
“报告肖工,齿轮箱状态完美,润滑油清澈,没有任何金属碎屑。”
“报告肖工,主轴承间隙在标准范围之内,磨损度极低!”
一连检查了三四个关键的机械结构,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机器运行流畅、精准,内部干净整洁。
机器有经常保养的痕迹,没有任何的损坏和老化......
可就在检查到轧辊下方的冷却与润滑系统区域时,肖志行的动作却突然停了下来。
他站在原地,眉头微皱。
眼神里露出了一丝困惑和思索。
在他面前的这部分机械结构,和这台机器的原本图纸截然不同。
最重要的是,肖志行一时之间......
竟然没有看懂?!
........................
.
.
.
(卑微小作者求一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