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张明远、子午、余下要辞别费无极、阿长、普安、武连、明红、月儿、明浩、怡乐回终南山去了。临行前,众人依依不舍。
费无极看着张明远,顿时热泪盈眶:“好不容易在一起团聚了许多时日,看看又要分别?真是难舍难分了。”
张明远笑道:“无极,你如何孩子气了。当年你就孩子气,如今一把年纪了依然如此,岂不让人笑话。”
费无极挽留道:“不知你何年何月才能再来青城山,你如何火急火燎要离我而去?”说话间悲从心来,动了动嘴唇,神情肃穆。
张明远拍了拍费无极的肩膀,愣了愣,缓缓动情道:“无极,已打扰了许多时日,终南山有些事还要回去看一看,此番之所以来青城山让小子们比武,也是怕金人叨扰。毕竟青城山远离战火纷飞,颇为逍遥自在。眼下终南山下并不太平,金人虎视眈眈,亡我贼心不死。扁头一人应付不过来就麻烦了。来日方长,兄弟们再相聚。”
听了这话,费无极无可奈何,点头道:“既然如此,我就不强留你了,多加保重。不知扁头何时到青城山来!”
张明远道:“他不来,你就与阿长一同回终南山好了,无论如何,你们两个也是从终南山离开,抵达这青城山的,到了终南山,也算你们回娘家。”说到此处,笑了笑。
费无极破涕一笑,叹道:“我们又不是大姑娘,如何是回娘家,应该叫做重回故里。”
张明远目不转睛看向阿长,但见阿长眼里含泪,惊道:“怎么了?阿长师哥,你如何多愁善感了。”
阿长上前抱住张明远,喃喃道:“明远,你何不再多住几日,何必急匆匆要回终南山去,莫非青城山不好么,还是招待不周,你尽管说来,可好?”
张明远摇摇头,热泪盈眶道:“很好,很好。青城山与终南山自是一家人,住在青城山与住在终南山一样,没什么两样。不过迟早要回去,多年来,都是你们到终南山去,我此番也算礼尚往来,回礼了。可你们也不能忘了,咱的根还在终南山。”
阿长点了点头,泪如泉涌,叹道:“不错,根在终南山,在楼观台。也是我太平草庐根源,如何可以忘却!太上老君在楼观台,渺渺乎天地之间,如龙直上九霄云外。还记得大嘴师叔的逍遥境界,自然令人心驰神往。”
张明远也忍不住泪如泉涌,哽咽道:“可惜师父与师叔,都驾鹤西去,羽化登仙了。如今做了掌门人,才体会出来,他们当年的千辛万苦,很不容易。”
阿长道:“如若他们尚在人间,我们也就团圆了,有些事情,也好请他们出出主意,免得我等绞尽脑汁,不得要领。”
张明远抱着费无极与阿长,叮嘱道:“记得明年春天,回终南山祭祖,祭奠师父、师叔、明哲、道空,可记下了?”费无极、阿长使劲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三人寒暄片刻,众人为之动容。青城山上红叶片片,缓缓飘落。远处,郁郁葱葱,山峦起伏,蔚为壮观,实乃风景如画。
明红也对子午叮嘱道:“子午哥,你回终南山后,代我问候种浩将军,听说他的儿女都大了,让他们有空到青城山来玩,我们明年春天回终南山再见。”
子午答应下来,目不转睛看向明红:“我记下了,你也多加保重,别总是为别人想,要为自己想了,对自己也要好一点。”明红微微一笑,默然不语。
普安见状,马上猛然拍了拍子午的肩膀:“想什么呢?你要走了,记得,别太想我。”
子午也拍了拍普安的肩膀,抱着普安耳语道:“你对那黄叶感觉如何,如若有机会,就把握住,兄弟,可要见机行事了。”
余下见子午、普安嘀嘀咕咕,就看向武连:“哥们,兄弟我走了,你有话说么?”
武连摆摆手,假装不冷不热,叹道:“没什么可说的,总是见面,又不是再也不见面了。”余下气呼呼的,笑个不住。
明浩问道:“子午哥哥,你要去哪里?”子午朝明浩微微一笑:“哥哥回终南山去!”
明浩转过脸又问余下:“余下哥哥,你可不可以留下。”
余下摇摇头:“不可以,武连不欢迎,就走了。”
明浩马上瞪了一眼武连,闷闷不乐。武连乐个不住。
怡乐道:“子午哥哥,你可不可以留下陪我。”
子午摇摇头:“留下做什么,难道你还没玩够?你长大了,要懂事了。别总是玩啊玩的,你要文武双全,将来建功立业。”
怡乐笑道:“我要做大英雄,我要成为一代宗师,不似你们,三心二意可不好。”
余下诧异万分,笑道:“冤枉我们可不好,我们哪里三心二意了。”
月儿见明浩、怡乐孩子气般纠缠不清,就把他们两个拉到一边,叮嘱他们:“姐姐告诉你们,大哥哥们可不是三心二意,他们行走江湖,吃过许多苦,流过许多泪,不可以冤枉他们。”
子午听了这话,欣慰之余,不觉感慨万千:“我们行走江湖是吃苦流泪了不少,可我们却好许多,不似许多黎民百姓都苦不堪言,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里死死伤伤,悲欢离合。这般说来,我们夫复何求?”
余下感同身受,深情回忆道:“可不是,眼下时局虽说动荡,可总体来说,也是打打停停。南渡以来,江南更加富庶,成都更是一方乐土。故而青城山比我终南山好许多!好在乱世之中,尚有清静无为之地。”
张明远叹道:“要说乱世,三国比今日还乱。这竹林七贤,襄阳隐士,皆是乱世中的高古之士。他们或倘佯恣肆,或放浪形骸,或清静无为,或采菊东篱,或悠然南山,岂不快活?”说话间扬起袖子,伸出双手,比划开来,颇为洒脱自在。
费无极也用手比划之际,笑道:“不错,再乱的世道,也有清净之所。起先乱哄哄,过后也不过静悄悄。这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虽说气势磅礴。可一旦风停雨住,就是阳光明媚,万事皆休。”
阿长若有所思,抿了抿嘴错,捋了捋胡须,语重心长道:“如此看来,李太白与苏东坡的境界便是天下无敌了。”
子午听了这话,饶有兴致,便追问道:“他们有何境界,还望师伯赐教?”
余下解释道:“这个我知道,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普安也立马会意,笑道:“我最喜欢李太白的一首诗。”随即吟诵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武连笑道:“这眼看要分别了,我就来一首送别诗,可好?”随即吟诵道: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要说送别诗,还是这一首比较好。”费无极吟诵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张明远不甘落后,笑道:“送别诗,还是李太白的最地道。”随即吟诵开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阿长微微一笑:“你们就不必伤心难过,肉麻兮兮了。我这里,有两句诗。其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其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可知我心?”
张明远认真道:“我就说,李太白这人就是与众不同,胆大妄为。你看他自己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诗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张明远、费无极、阿长相互寒暄,见子午四人依依不舍,就走到一旁稍作等待。子午四人与明红、月儿、明浩、怡乐在小亭子里话别。
子午道:“这陈子昂也不简单,他的诗作,或许知道的人不多,可他有一首诗就名扬天下了。”玩笑之际,马上吟诵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
普安问道:“你们可曾听说‘仙宗十友’的说法?”
余下摇摇头,笑道:“你就杜撰好了。”
武连反问道:“竹林七贤我听说过,初唐四杰也听说过,建安七子也听说过。可你说的这个仙宗十友,是何道理?”
费无极看着张明远,顿时热泪盈眶:“好不容易在一起团聚了许多时日,看看又要分别?真是难舍难分了。”
张明远笑道:“无极,你如何孩子气了。当年你就孩子气,如今一把年纪了依然如此,岂不让人笑话。”
费无极挽留道:“不知你何年何月才能再来青城山,你如何火急火燎要离我而去?”说话间悲从心来,动了动嘴唇,神情肃穆。
张明远拍了拍费无极的肩膀,愣了愣,缓缓动情道:“无极,已打扰了许多时日,终南山有些事还要回去看一看,此番之所以来青城山让小子们比武,也是怕金人叨扰。毕竟青城山远离战火纷飞,颇为逍遥自在。眼下终南山下并不太平,金人虎视眈眈,亡我贼心不死。扁头一人应付不过来就麻烦了。来日方长,兄弟们再相聚。”
听了这话,费无极无可奈何,点头道:“既然如此,我就不强留你了,多加保重。不知扁头何时到青城山来!”
张明远道:“他不来,你就与阿长一同回终南山好了,无论如何,你们两个也是从终南山离开,抵达这青城山的,到了终南山,也算你们回娘家。”说到此处,笑了笑。
费无极破涕一笑,叹道:“我们又不是大姑娘,如何是回娘家,应该叫做重回故里。”
张明远目不转睛看向阿长,但见阿长眼里含泪,惊道:“怎么了?阿长师哥,你如何多愁善感了。”
阿长上前抱住张明远,喃喃道:“明远,你何不再多住几日,何必急匆匆要回终南山去,莫非青城山不好么,还是招待不周,你尽管说来,可好?”
张明远摇摇头,热泪盈眶道:“很好,很好。青城山与终南山自是一家人,住在青城山与住在终南山一样,没什么两样。不过迟早要回去,多年来,都是你们到终南山去,我此番也算礼尚往来,回礼了。可你们也不能忘了,咱的根还在终南山。”
阿长点了点头,泪如泉涌,叹道:“不错,根在终南山,在楼观台。也是我太平草庐根源,如何可以忘却!太上老君在楼观台,渺渺乎天地之间,如龙直上九霄云外。还记得大嘴师叔的逍遥境界,自然令人心驰神往。”
张明远也忍不住泪如泉涌,哽咽道:“可惜师父与师叔,都驾鹤西去,羽化登仙了。如今做了掌门人,才体会出来,他们当年的千辛万苦,很不容易。”
阿长道:“如若他们尚在人间,我们也就团圆了,有些事情,也好请他们出出主意,免得我等绞尽脑汁,不得要领。”
张明远抱着费无极与阿长,叮嘱道:“记得明年春天,回终南山祭祖,祭奠师父、师叔、明哲、道空,可记下了?”费无极、阿长使劲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三人寒暄片刻,众人为之动容。青城山上红叶片片,缓缓飘落。远处,郁郁葱葱,山峦起伏,蔚为壮观,实乃风景如画。
明红也对子午叮嘱道:“子午哥,你回终南山后,代我问候种浩将军,听说他的儿女都大了,让他们有空到青城山来玩,我们明年春天回终南山再见。”
子午答应下来,目不转睛看向明红:“我记下了,你也多加保重,别总是为别人想,要为自己想了,对自己也要好一点。”明红微微一笑,默然不语。
普安见状,马上猛然拍了拍子午的肩膀:“想什么呢?你要走了,记得,别太想我。”
子午也拍了拍普安的肩膀,抱着普安耳语道:“你对那黄叶感觉如何,如若有机会,就把握住,兄弟,可要见机行事了。”
余下见子午、普安嘀嘀咕咕,就看向武连:“哥们,兄弟我走了,你有话说么?”
武连摆摆手,假装不冷不热,叹道:“没什么可说的,总是见面,又不是再也不见面了。”余下气呼呼的,笑个不住。
明浩问道:“子午哥哥,你要去哪里?”子午朝明浩微微一笑:“哥哥回终南山去!”
明浩转过脸又问余下:“余下哥哥,你可不可以留下。”
余下摇摇头:“不可以,武连不欢迎,就走了。”
明浩马上瞪了一眼武连,闷闷不乐。武连乐个不住。
怡乐道:“子午哥哥,你可不可以留下陪我。”
子午摇摇头:“留下做什么,难道你还没玩够?你长大了,要懂事了。别总是玩啊玩的,你要文武双全,将来建功立业。”
怡乐笑道:“我要做大英雄,我要成为一代宗师,不似你们,三心二意可不好。”
余下诧异万分,笑道:“冤枉我们可不好,我们哪里三心二意了。”
月儿见明浩、怡乐孩子气般纠缠不清,就把他们两个拉到一边,叮嘱他们:“姐姐告诉你们,大哥哥们可不是三心二意,他们行走江湖,吃过许多苦,流过许多泪,不可以冤枉他们。”
子午听了这话,欣慰之余,不觉感慨万千:“我们行走江湖是吃苦流泪了不少,可我们却好许多,不似许多黎民百姓都苦不堪言,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里死死伤伤,悲欢离合。这般说来,我们夫复何求?”
余下感同身受,深情回忆道:“可不是,眼下时局虽说动荡,可总体来说,也是打打停停。南渡以来,江南更加富庶,成都更是一方乐土。故而青城山比我终南山好许多!好在乱世之中,尚有清静无为之地。”
张明远叹道:“要说乱世,三国比今日还乱。这竹林七贤,襄阳隐士,皆是乱世中的高古之士。他们或倘佯恣肆,或放浪形骸,或清静无为,或采菊东篱,或悠然南山,岂不快活?”说话间扬起袖子,伸出双手,比划开来,颇为洒脱自在。
费无极也用手比划之际,笑道:“不错,再乱的世道,也有清净之所。起先乱哄哄,过后也不过静悄悄。这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虽说气势磅礴。可一旦风停雨住,就是阳光明媚,万事皆休。”
阿长若有所思,抿了抿嘴错,捋了捋胡须,语重心长道:“如此看来,李太白与苏东坡的境界便是天下无敌了。”
子午听了这话,饶有兴致,便追问道:“他们有何境界,还望师伯赐教?”
余下解释道:“这个我知道,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普安也立马会意,笑道:“我最喜欢李太白的一首诗。”随即吟诵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武连笑道:“这眼看要分别了,我就来一首送别诗,可好?”随即吟诵道: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要说送别诗,还是这一首比较好。”费无极吟诵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张明远不甘落后,笑道:“送别诗,还是李太白的最地道。”随即吟诵开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阿长微微一笑:“你们就不必伤心难过,肉麻兮兮了。我这里,有两句诗。其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其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可知我心?”
张明远认真道:“我就说,李太白这人就是与众不同,胆大妄为。你看他自己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诗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张明远、费无极、阿长相互寒暄,见子午四人依依不舍,就走到一旁稍作等待。子午四人与明红、月儿、明浩、怡乐在小亭子里话别。
子午道:“这陈子昂也不简单,他的诗作,或许知道的人不多,可他有一首诗就名扬天下了。”玩笑之际,马上吟诵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
普安问道:“你们可曾听说‘仙宗十友’的说法?”
余下摇摇头,笑道:“你就杜撰好了。”
武连反问道:“竹林七贤我听说过,初唐四杰也听说过,建安七子也听说过。可你说的这个仙宗十友,是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