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南北榜提前现世-《我岳父是朱元璋》

  “爹,有件关于科举会试的想法。”

  “今日特地过来跟爹您聊聊。”

  朱标步入了屋内,向着老朱一礼之后径直言道。

  老朱放下了手中的书籍,示意朱标坐到身边来。

  等到朱标开口向着解释起了自己。

  对于现如今大明王朝的科举地域取中率严重偏差的看法。

  认为如此一来,很容易影响整个大明王朝的安定与团结果。

  这自然也就让老朱的表情显得严肃起来。

  “这个问题,爹也不是没问朝中重臣商议过。”

  “只是此事颇为难办,目前都还没有任何头绪。”

  “标儿你提这事,莫非你已经有了想法?”

  朱元璋很快就听得两眼放光,满脸尽是激赏之色。

  认真地打量着自己的好大儿在跟前侃侃而谈。

  而朱标此刻正全神贯注地回忆着常升跟自己讨论的那些细节。

  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榜可先分南北,以北四南六的录取率来进行划分。

  以彰显朝廷取士之公平,之后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来进行调整。”

  “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保证许多治学不发达的省份都有取中的名额。”

  “例如,我大明十三个省(明称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此处为便于读者欣赏,一律称之为省。)。”

  “可以根据地域来再进行细分,两到三个省,又或是三到五省为一个考区。”

  “如此一来,天下诸省之读书人。

  皆有科举入士之才俊为国效命,当可凝聚天下人心,使之归附朝廷。”

  “爹,爹?!”

  “嗯嗯,继续,你还有啥好想法,一言说说。”

  “……爹,孩儿今日过来就是为了献此策的,您好歹给个意见才是。”

  “我儿所献之良策,难道还能差得了吗?”

  老朱嘿嘿一乐,拍了拍大腿放声大笑起来。

  “来人,去中书省看看有哪些人在,让他们都给咱过来。”

  看到宦官大声应诺飞奔而去。

  老朱慈眉善目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满脸欣慰地道。

  “不愧是咱的好大儿,能为国想出这等良策。”

  “朝中那些重臣,都不及我儿半分。”

  “今日就让他们见识见识国之储君的本事。”

  亲爹越夸,朱标就越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爹,要不您自己跟诸位臣工说吧,孩儿还是先回东宫。”

  “体得胡言,这事,就得你来,咱看着,谁还敢给你这位太子上眼药。”

  听到这句意有所指的话,朱标没再开口。

  当来到了殿中的一干臣工,就看到了老朱老神在在地坐在一旁。

  由着太子朱标在跟前侃侃而谈,解释起了召集列位臣工前来的目的。

  为的是这一次的科举会试,将会进行分榜。

  瞬间这十余位臣工直接哗然一片。

  毕竟,在场的这些臣工,多是江南人氏。

  而太子殿下的这一手段,分明就是想要让更多的北人也走上政治舞台。

  这可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

  但问题在于,经历了最初的震惊之后。

  看到了站在朱标身边的大明天子朱元璋那双阴枭的利目。

  有着一肚子愤怒与不甘的江南籍官员们。

  第一时间冷静了下来,纷纷认可太子殿下的提议。

  简直就是老诚谋国,利于大明一统四海的优秀策略。

  如此一来,北方的士人,也会更加认可自己作为大明国人的身份。

  朱元璋笑眯眯地看着这帮子重臣在跟前慷慨陈词。

  那眼皮乱跳了半天,最终还是挤出了笑容的胡惟庸。

  也大肆赞美了一番太子殿下的良策。

  最后老朱在站了出来,直接一锤定音,敲定了此策必须推行。

  并且最好就在此次重开的科举上实施,毕竟现如今北方仍旧战火纷飞。

  北元残余仍旧不死心,而此刻推出南北两榜制度。

  绝对可以收拢北方士子之心,以稳定大明一统天下的基础。

  随着圣谕诏告天下,这让那些正赶来京师参加会试的北方士子,可谓是一片欢腾。

  毕竟过去大明立国之初的那几次科举。

  因为北方尚未平定,前来参与考试的考生并不多。

  但是,也能够感觉得到,江南地区的饱读诗书的才俊要远在北方之上。

  何况大儒多集中于江南一带,老一辈的帮传带还是能起到大作用。

  而现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区也已经平定。

  前来参加此番会试的北方考生不在少数。

  但大伙的内心其实还是很忐忑的。

  毕竟,南方的才俊之士的治学方面,远在北方士子之上。

  而现在朝廷明确要搞南北榜,在进士的录取数量上,给予了北方士子四成的比例,他们不乐疯了才怪。

  这让整个京师,特别是那些北方士子居住往来的地方,几乎都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不过,南方的那些举士们,则显得有些阴郁。

  私底下骂骂咧咧,满怀抱怨者不在少数。

  但是这可是大明王朝的既定国策,哪怕是他们再叽歪,也不可能改变。

  不过,外面的纷乱,没有影响到常升。

  毕竟他的目标可不仅仅只是中个进士。

  他可是立志争取要当三元及第的男人。

  转瞬之间,已然来到了会试的日期。

  一干老朋友们再一次目送着常升这位乡试解元进入了考场。

  自打常老二居然真的一举在直隶乡试夺魁之后。

  一干武勋子弟差点就乐疯了,一个二个张口闭口就是我有个解元朋友。

  大家都深感荣耀,甚至还在秦淮河的勾栏馆阁里边大肆宣扬。

  弄得那些衣不遮体的妙蔓女子一个二个满心好奇。

  有些人甚至还向那些参与直隶乡试的读书人询问。

  弄得那些个读书人尴尬到了极点,苦读了至少十来年,甚至是半辈子的诗书。

  结果到头来连个粗鄙武夫都比不过,这踏么的找谁说理去?

  总之,常升之前所预期的声望,的确已然开始看涨。

  不过这还不够,他的目标是三元及第,骑到那些读书人的脑袋上。

  让他们明白,常氏一门三杰,文武两开花绝对不是玩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