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反驳,犀利无比。
不仅引经据典,更直接抬出了秦王嬴政这个最有力、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嬴政的年龄和其所展现出的威仪、手段,是吕不韦乃至整个秦国权力中枢都无法否认的铁证。
甘罗以此反诘,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瞬间将那看似不可逾越的“年龄”质疑,化作了彰显自身勇气、能力与赤胆忠心的最强背书。
其胆识、气魄、机智,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时间,厅堂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甘罗这番大胆至极、却又无可辩驳的言论震住了。
厅内几位谋士目光复杂地看向甘罗,又下意识地、带着一丝惶恐瞥向主位上的吕不韦。
他直接将秦王嬴政搬出来做比,这少年的胆魄,可谓冲天。
吕不韦身躯亦是微不可察地一震,他直直地盯着甘罗,眼中骤然爆发出强烈的光芒。
那不再是看一个聪慧少年应有的欣赏,而是真正看到了一个具备非凡潜力、胆识过人的政治新锐的重视。
那份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那份洞悉人性与权谋的睿智,那份敢于直面权威、以王为证的惊人胆识,这绝非常人能及。
他沉默地、近乎审视地注视着甘罗,那锐利的目光仿佛要将少年看透。
良久,吕不韦脸上的凝重之色缓缓化开,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极其复杂、混杂着激赏、赞叹与一丝莫名感慨的笑容。
“彩!!!”
吕不韦抚掌赞道,打破了沉寂:“好胆魄!好见解!好一个‘有志不在年高’。好一个‘秦王以少年之身而御天下’。有此胆识,有此气魄,有此急智,你今日之言,令本相刮目相看。
小小年纪,竟有如此纵横捭阖之才,洞烛机先之智。甘茂有孙如此,九泉之下亦当含笑,甘氏门楣,后继有人矣。”
接着,吕不韦收敛笑容,身体微微前倾,正色道:
“既如此,本相便予你一个机会。明日卯时三刻,你且整理行装,随本相车驾入宫,就在章台宫大殿之外,静候宣召。
本相自会在大王面前,力陈利害,举荐你出使赵国,详述此计。然......”
吕不韦话锋陡然一转,语气陡然转为严肃:““大王心思莫测,是否应允此策,是否会采纳你的谋略,最终又是否委你以重任……这一切,全看你明日当廷奏对的本事。
看你能否打动王心,看你能否在那天威之下,依旧保持今日之胆略与锋芒。
本相只能为你敲开殿门,门内乾坤,殿上风云,需你自行把握。
机会,本相给你了,能否抓住,至于能否抓住,能否在那青玉阶前站稳,就看你自己的真本事了。”
闻言,甘罗心头狂喜,强压下激动的情绪,再次深深一揖:“甘罗明白,谢相邦再造提携之恩。甘罗定不负相邦厚望,明日章台之上,定竭尽所能,说服秦王!为我大秦,取此五城!”
甘罗声音坚定,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在明天的章台宫。
看着眼前这个眼神炽热、仿佛浑身都在发光的少年,吕不韦满意地点了点头。
而后他不再看甘罗,目光重新转向那些犹在震撼中的谋士们,恢复了日常运筹帷幄的常态:“好了,甘罗之事暂且如此,然燕国使者尚羁留咸阳驿馆,如鲠在喉。
关于如何婉拒其结盟之请,仍需再议,务必使其无怨而退,不至衔恨倒向赵国,反添麻烦。
又要堵住其口舌,令其纵有千般不甘,亦无话可说,只能徒呼奈何。
更要为甘罗可能的邯郸之行,扫清一切外交障碍。
诸卿,再议吧。”
厅堂内的讨论声再次响起,围绕如何完美回绝燕国的议题,新一轮的筹谋、推演与言辞交锋再次展开。
而此刻的甘罗,已然退回了原位。
暖阁内的喧嚣仿佛离他远去,他的心神已完全沉浸在对明日章台宫奏对的反复推敲、预演之中。
每一个字词,每一种语气,甚至秦王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反应与诘问,都在他飞速运转的脑海中飞速闪现、碰撞、打磨。
.........
翌日,章台宫大殿。
肃穆的空气仿佛凝固,高台之上,嬴政高踞王座,冕旒垂下的玉珠遮掩了部分神情,唯留两道锐利的目光穿透殿堂的幽深。
阶下,文武重臣按班肃立,冠冕堂皇,却掩盖不住弥漫在空气中的焦灼与分歧。
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应对燕国结盟伐赵之请?
争论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针锋相对。
“大王!”
关内侯率先出列,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燕王喜,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其心叵测,岂可轻信?
与之联盟,无异于驱羊伴虎,非但难获其利,反受其掣肘,遗祸无穷!”
“然赵国新丧,君位未稳,廉颇被逐,军心浮动,确是千载难逢之机!
若借燕力,两面夹击,或可速定赵国,毕其功于一役。”王龁跨步上前,声音带着杀伐之气,眼中闪烁着对军功的渴望。
“王将军此言差矣!”
关内侯立刻转身,反驳道:“廉颇虽去,赵军根基犹在。李牧尚在代北,庞煖亦有谋略,仓促兴兵,若久攻不下,师老兵疲,若魏楚趁虚而入,我大秦危矣。
燕国虽弱,此番主动请盟,亦是慑于我秦威。
不若虚与委蛇,允其考虑,拖延时日,待我修渠事毕,国力更盛,再图赵国不迟。”
“拖延?燕使此刻就在咸阳驿馆翘首以盼,拖延只会令其生疑,乃至衔恨。”
“那便断然拒之,示我强秦威仪。区区燕国,蕞尔小邦,安敢怨望?”
“拒之过激,恐逼其倒向赵国,彼时燕赵联手,岂非更增劲敌?此乃下下之策!”
“伐赵!当伐赵!”
“不可!当稳燕!”
“联燕伐赵,利大于弊!”
“伐赵耗费几何?”
嬴辉此刻忧心忡忡,声音带着现实考量:“倘若战端一开,征发民夫,粮秣转运,关中膏腴之地瞬间凋敝。
更况关中水渠工程正值攻坚,数十万民夫日夜不休,府库之财倾注于此。
此时再启东征战端,两线并举,粮道必然梗阻,民力必然枯竭,渠工延误尚可弥补,激起民怨,动摇国本,谁可担当?”
不仅引经据典,更直接抬出了秦王嬴政这个最有力、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嬴政的年龄和其所展现出的威仪、手段,是吕不韦乃至整个秦国权力中枢都无法否认的铁证。
甘罗以此反诘,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瞬间将那看似不可逾越的“年龄”质疑,化作了彰显自身勇气、能力与赤胆忠心的最强背书。
其胆识、气魄、机智,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时间,厅堂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甘罗这番大胆至极、却又无可辩驳的言论震住了。
厅内几位谋士目光复杂地看向甘罗,又下意识地、带着一丝惶恐瞥向主位上的吕不韦。
他直接将秦王嬴政搬出来做比,这少年的胆魄,可谓冲天。
吕不韦身躯亦是微不可察地一震,他直直地盯着甘罗,眼中骤然爆发出强烈的光芒。
那不再是看一个聪慧少年应有的欣赏,而是真正看到了一个具备非凡潜力、胆识过人的政治新锐的重视。
那份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那份洞悉人性与权谋的睿智,那份敢于直面权威、以王为证的惊人胆识,这绝非常人能及。
他沉默地、近乎审视地注视着甘罗,那锐利的目光仿佛要将少年看透。
良久,吕不韦脸上的凝重之色缓缓化开,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极其复杂、混杂着激赏、赞叹与一丝莫名感慨的笑容。
“彩!!!”
吕不韦抚掌赞道,打破了沉寂:“好胆魄!好见解!好一个‘有志不在年高’。好一个‘秦王以少年之身而御天下’。有此胆识,有此气魄,有此急智,你今日之言,令本相刮目相看。
小小年纪,竟有如此纵横捭阖之才,洞烛机先之智。甘茂有孙如此,九泉之下亦当含笑,甘氏门楣,后继有人矣。”
接着,吕不韦收敛笑容,身体微微前倾,正色道:
“既如此,本相便予你一个机会。明日卯时三刻,你且整理行装,随本相车驾入宫,就在章台宫大殿之外,静候宣召。
本相自会在大王面前,力陈利害,举荐你出使赵国,详述此计。然......”
吕不韦话锋陡然一转,语气陡然转为严肃:““大王心思莫测,是否应允此策,是否会采纳你的谋略,最终又是否委你以重任……这一切,全看你明日当廷奏对的本事。
看你能否打动王心,看你能否在那天威之下,依旧保持今日之胆略与锋芒。
本相只能为你敲开殿门,门内乾坤,殿上风云,需你自行把握。
机会,本相给你了,能否抓住,至于能否抓住,能否在那青玉阶前站稳,就看你自己的真本事了。”
闻言,甘罗心头狂喜,强压下激动的情绪,再次深深一揖:“甘罗明白,谢相邦再造提携之恩。甘罗定不负相邦厚望,明日章台之上,定竭尽所能,说服秦王!为我大秦,取此五城!”
甘罗声音坚定,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在明天的章台宫。
看着眼前这个眼神炽热、仿佛浑身都在发光的少年,吕不韦满意地点了点头。
而后他不再看甘罗,目光重新转向那些犹在震撼中的谋士们,恢复了日常运筹帷幄的常态:“好了,甘罗之事暂且如此,然燕国使者尚羁留咸阳驿馆,如鲠在喉。
关于如何婉拒其结盟之请,仍需再议,务必使其无怨而退,不至衔恨倒向赵国,反添麻烦。
又要堵住其口舌,令其纵有千般不甘,亦无话可说,只能徒呼奈何。
更要为甘罗可能的邯郸之行,扫清一切外交障碍。
诸卿,再议吧。”
厅堂内的讨论声再次响起,围绕如何完美回绝燕国的议题,新一轮的筹谋、推演与言辞交锋再次展开。
而此刻的甘罗,已然退回了原位。
暖阁内的喧嚣仿佛离他远去,他的心神已完全沉浸在对明日章台宫奏对的反复推敲、预演之中。
每一个字词,每一种语气,甚至秦王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反应与诘问,都在他飞速运转的脑海中飞速闪现、碰撞、打磨。
.........
翌日,章台宫大殿。
肃穆的空气仿佛凝固,高台之上,嬴政高踞王座,冕旒垂下的玉珠遮掩了部分神情,唯留两道锐利的目光穿透殿堂的幽深。
阶下,文武重臣按班肃立,冠冕堂皇,却掩盖不住弥漫在空气中的焦灼与分歧。
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应对燕国结盟伐赵之请?
争论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针锋相对。
“大王!”
关内侯率先出列,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燕王喜,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其心叵测,岂可轻信?
与之联盟,无异于驱羊伴虎,非但难获其利,反受其掣肘,遗祸无穷!”
“然赵国新丧,君位未稳,廉颇被逐,军心浮动,确是千载难逢之机!
若借燕力,两面夹击,或可速定赵国,毕其功于一役。”王龁跨步上前,声音带着杀伐之气,眼中闪烁着对军功的渴望。
“王将军此言差矣!”
关内侯立刻转身,反驳道:“廉颇虽去,赵军根基犹在。李牧尚在代北,庞煖亦有谋略,仓促兴兵,若久攻不下,师老兵疲,若魏楚趁虚而入,我大秦危矣。
燕国虽弱,此番主动请盟,亦是慑于我秦威。
不若虚与委蛇,允其考虑,拖延时日,待我修渠事毕,国力更盛,再图赵国不迟。”
“拖延?燕使此刻就在咸阳驿馆翘首以盼,拖延只会令其生疑,乃至衔恨。”
“那便断然拒之,示我强秦威仪。区区燕国,蕞尔小邦,安敢怨望?”
“拒之过激,恐逼其倒向赵国,彼时燕赵联手,岂非更增劲敌?此乃下下之策!”
“伐赵!当伐赵!”
“不可!当稳燕!”
“联燕伐赵,利大于弊!”
“伐赵耗费几何?”
嬴辉此刻忧心忡忡,声音带着现实考量:“倘若战端一开,征发民夫,粮秣转运,关中膏腴之地瞬间凋敝。
更况关中水渠工程正值攻坚,数十万民夫日夜不休,府库之财倾注于此。
此时再启东征战端,两线并举,粮道必然梗阻,民力必然枯竭,渠工延误尚可弥补,激起民怨,动摇国本,谁可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