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臻微微点头,目光随即转向甘罗,神色转为郑重:“甘罗,赵国之行,干系重大。你智计超群,然赵国朝堂水深莫测。
切记,锋芒可显于言语交锋、庙堂论辩,然胸中丘壑、真正图谋,必须深藏不露。
与萧何同行,遇大事必商议,他之沉稳缜密,可补你之锐气锋芒。
符节在握,代表大秦国威,一举一动皆需慎之又慎,此去,倚势而不倚力,伐谋更胜伐兵。”
“小子谨记先生教诲,必时刻警醒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定不负大王与先生所托!”甘罗肃然应道,秦臻的话,让他因成功而有些发热的头脑瞬间冷静了几分。
“去吧,速去准备行装。”
秦臻将手中的密报收起,对二人示意:“我亦有要事,需即刻入章台宫面见大王。”
说罢,他不再停留,大步流星地走出书房,涉英紧随其后。
甘罗与萧何目送秦臻匆匆离去的背影,彼此对视一眼,眼神中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
走出书房,萧何立刻奔向藏书阁方向,他需要尽快交接手头事务并收拾行装。
甘罗则下意识地再次摩挲了一下腰间的符节,望向章台宫的方向,眼中的光芒锐利而坚定。
三人在鬼谷学苑短暂交汇后,各自奔向了截然不同的征途。
两人欲直入赵国虎狼之穴,要以三寸之舌撬动山河;一人欲往章台宫陈情,而后奔赴大梁,要凭智谋胆魄收服名将。
半个时辰后,学苑门口,静静停泊着一辆马车。
马车装饰普通却透着精悍之气,由数名精干锐士护卫左右,这便是甘罗与萧何的使团车驾。
甘罗与萧何踏上东去的马车,两人再次对望一眼,无需言语,默契尽在其中。车夫一声轻喝,马车在锐士的簇拥下,朝着邯郸的方向疾驰而去。
两个时辰后,秦臻的车驾也已从咸阳的方向疾驰而回。
车驾在学苑门口只是短暂一顿,秦臻并未下车,隔着车窗对月浔低声交代数语。
随即,涉英一声鞭响,马车转向,驶向了通往函谷关的驿道。
通往邯郸的马车内,萧何双手怀抱着数卷特意挑选的空白简册与必备律令摘要,目光沉静地望向东方渐浓的暮色。
而在另一辆奔向函谷的马车内,秦臻正闭目养神,指尖无意识地在膝上轻轻敲击着,脑海中勾勒着即将在大梁上演的棋局。
两个方向,两桩使命,都在碰撞着未知的征途。
.........
公元前245年,2月中旬,魏国大梁。
历经十日的长途跋涉,一辆不起眼的马车碾过大梁城略显喧嚣的街道,最终在城西一间名为“信风”的客舍门前停下。车帘掀开,秦臻踏下车辕,目光扫过这座魏国都城,没有急于去寻找那位流落此地的廉颇。
此行堪称轻装简行,随行的护卫仅有三十名锐士。
在踏出秦国国境时,秦臻便命众人卸下显眼的甲胄,换上商贾行头,分散混迹于往来车马之中,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魏国腹地。
这看似寻常的“信风”客舍,正是初二在大梁的隐秘据点。
初二早已得到消息,亲自在门口等候。
见到秦臻下车,目光触及那熟悉的面容,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发自内心的恭敬,深深一揖:“先生,一路辛苦,快请入内歇息,酒食已备好。”
后院一处僻静的堂室内,炭火烧得正旺。
姚贾也在此等候多时,见秦臻进来,连忙起身施礼:“左庶长!”
“不必多礼,坐。”
秦臻解下沾尘的披风,交给身后的涉英,在主位安然落座。
三杯热茶很快奉上,驱散了些许寒意。
短暂的寒暄过后,话题迅速切入正题。
“初二,说说大梁近况,尤其是廉颇。”秦臻端起茶杯,开门见山道。
初二立刻收敛心神,压低声音,语速清晰道:“回先生,廉颇自入魏以来,至今亦未得魏王授任何官职。魏国朝堂……”
随后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讽意:
“一如先生所料。魏国本土将领对其亦多有忌惮,怕其分权夺势,威胁他们的地位。廉颇闭门谢客,郁郁寡欢,除了在府中研读兵书,便常去城东‘承来阁’饮酒消愁。魏人表面上对这位名将客气有加,内里却是敬而远之,甚至隐隐有几分排挤之意。
如今魏王圉沉迷于宫苑享乐,对国事不甚上心,信陵君亦是如此。然其旧部势力犹存,但群龙无首,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闻言,秦臻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姚贾,带着一丝询问:“姚典客,魏廷搅动得如何?可还顺手?”
姚贾脸上立刻浮现出成竹在胸的笑意,拱手道:
“左庶长放心,贾不负大王与左庶长重托。魏相、宗室重臣,以及掌管粮秣仓储的中层官吏,如司徒署的几位属官,皆已打通关节。
金银珍宝、珍玩美玉,甚至是秦国特产的蜀锦、美酒,都如流水般送进了这些人的府邸。
如今只需大王一句话,魏廷明日便可因‘是否援韩抗秦’或‘是否加征赋税以修宫苑’之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让魏王做出些昏聩决策。
至于廉颇之事,只需再添几把火,那关于他‘年老志衰’、‘心怀怨望’、‘实为赵人间谍’的流言蜚语便可铺天盖地,让他在魏国彻底寸步难行,连这大梁城都待不下去。”
“甚好。”
秦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放下茶杯,继续说道:“姚典客手段高明,深谙‘财能通神’之道,做得极好。大王已知晓你的辛劳与成效,所需财货,无需担忧,只管列出清单,快马飞报咸阳,大王定会源源不断送来。
你只管放手去做,搅动得越乱越好,要让魏国君臣自顾不暇,无暇他顾,更无暇顾及一位流落至此的赵国老将。
但切记,自身安危为重,莫要留下把柄,与魏人交往,只谈风月,不论国事。”
“谢大王信任,谢左庶长鼎力支持!”
姚贾闻言,精神大振,再次拱手,声音充满了干劲:“贾定不负所托,定让这魏国朝堂上下离心,成为我大秦东出之路上一块自顾不暇的朽木。”
切记,锋芒可显于言语交锋、庙堂论辩,然胸中丘壑、真正图谋,必须深藏不露。
与萧何同行,遇大事必商议,他之沉稳缜密,可补你之锐气锋芒。
符节在握,代表大秦国威,一举一动皆需慎之又慎,此去,倚势而不倚力,伐谋更胜伐兵。”
“小子谨记先生教诲,必时刻警醒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定不负大王与先生所托!”甘罗肃然应道,秦臻的话,让他因成功而有些发热的头脑瞬间冷静了几分。
“去吧,速去准备行装。”
秦臻将手中的密报收起,对二人示意:“我亦有要事,需即刻入章台宫面见大王。”
说罢,他不再停留,大步流星地走出书房,涉英紧随其后。
甘罗与萧何目送秦臻匆匆离去的背影,彼此对视一眼,眼神中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
走出书房,萧何立刻奔向藏书阁方向,他需要尽快交接手头事务并收拾行装。
甘罗则下意识地再次摩挲了一下腰间的符节,望向章台宫的方向,眼中的光芒锐利而坚定。
三人在鬼谷学苑短暂交汇后,各自奔向了截然不同的征途。
两人欲直入赵国虎狼之穴,要以三寸之舌撬动山河;一人欲往章台宫陈情,而后奔赴大梁,要凭智谋胆魄收服名将。
半个时辰后,学苑门口,静静停泊着一辆马车。
马车装饰普通却透着精悍之气,由数名精干锐士护卫左右,这便是甘罗与萧何的使团车驾。
甘罗与萧何踏上东去的马车,两人再次对望一眼,无需言语,默契尽在其中。车夫一声轻喝,马车在锐士的簇拥下,朝着邯郸的方向疾驰而去。
两个时辰后,秦臻的车驾也已从咸阳的方向疾驰而回。
车驾在学苑门口只是短暂一顿,秦臻并未下车,隔着车窗对月浔低声交代数语。
随即,涉英一声鞭响,马车转向,驶向了通往函谷关的驿道。
通往邯郸的马车内,萧何双手怀抱着数卷特意挑选的空白简册与必备律令摘要,目光沉静地望向东方渐浓的暮色。
而在另一辆奔向函谷的马车内,秦臻正闭目养神,指尖无意识地在膝上轻轻敲击着,脑海中勾勒着即将在大梁上演的棋局。
两个方向,两桩使命,都在碰撞着未知的征途。
.........
公元前245年,2月中旬,魏国大梁。
历经十日的长途跋涉,一辆不起眼的马车碾过大梁城略显喧嚣的街道,最终在城西一间名为“信风”的客舍门前停下。车帘掀开,秦臻踏下车辕,目光扫过这座魏国都城,没有急于去寻找那位流落此地的廉颇。
此行堪称轻装简行,随行的护卫仅有三十名锐士。
在踏出秦国国境时,秦臻便命众人卸下显眼的甲胄,换上商贾行头,分散混迹于往来车马之中,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魏国腹地。
这看似寻常的“信风”客舍,正是初二在大梁的隐秘据点。
初二早已得到消息,亲自在门口等候。
见到秦臻下车,目光触及那熟悉的面容,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发自内心的恭敬,深深一揖:“先生,一路辛苦,快请入内歇息,酒食已备好。”
后院一处僻静的堂室内,炭火烧得正旺。
姚贾也在此等候多时,见秦臻进来,连忙起身施礼:“左庶长!”
“不必多礼,坐。”
秦臻解下沾尘的披风,交给身后的涉英,在主位安然落座。
三杯热茶很快奉上,驱散了些许寒意。
短暂的寒暄过后,话题迅速切入正题。
“初二,说说大梁近况,尤其是廉颇。”秦臻端起茶杯,开门见山道。
初二立刻收敛心神,压低声音,语速清晰道:“回先生,廉颇自入魏以来,至今亦未得魏王授任何官职。魏国朝堂……”
随后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讽意:
“一如先生所料。魏国本土将领对其亦多有忌惮,怕其分权夺势,威胁他们的地位。廉颇闭门谢客,郁郁寡欢,除了在府中研读兵书,便常去城东‘承来阁’饮酒消愁。魏人表面上对这位名将客气有加,内里却是敬而远之,甚至隐隐有几分排挤之意。
如今魏王圉沉迷于宫苑享乐,对国事不甚上心,信陵君亦是如此。然其旧部势力犹存,但群龙无首,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闻言,秦臻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姚贾,带着一丝询问:“姚典客,魏廷搅动得如何?可还顺手?”
姚贾脸上立刻浮现出成竹在胸的笑意,拱手道:
“左庶长放心,贾不负大王与左庶长重托。魏相、宗室重臣,以及掌管粮秣仓储的中层官吏,如司徒署的几位属官,皆已打通关节。
金银珍宝、珍玩美玉,甚至是秦国特产的蜀锦、美酒,都如流水般送进了这些人的府邸。
如今只需大王一句话,魏廷明日便可因‘是否援韩抗秦’或‘是否加征赋税以修宫苑’之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让魏王做出些昏聩决策。
至于廉颇之事,只需再添几把火,那关于他‘年老志衰’、‘心怀怨望’、‘实为赵人间谍’的流言蜚语便可铺天盖地,让他在魏国彻底寸步难行,连这大梁城都待不下去。”
“甚好。”
秦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放下茶杯,继续说道:“姚典客手段高明,深谙‘财能通神’之道,做得极好。大王已知晓你的辛劳与成效,所需财货,无需担忧,只管列出清单,快马飞报咸阳,大王定会源源不断送来。
你只管放手去做,搅动得越乱越好,要让魏国君臣自顾不暇,无暇他顾,更无暇顾及一位流落至此的赵国老将。
但切记,自身安危为重,莫要留下把柄,与魏人交往,只谈风月,不论国事。”
“谢大王信任,谢左庶长鼎力支持!”
姚贾闻言,精神大振,再次拱手,声音充满了干劲:“贾定不负所托,定让这魏国朝堂上下离心,成为我大秦东出之路上一块自顾不暇的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