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面对讥讽,神色丝毫不变,反而上前一步,目光炯炯扫过大殿,朗声道:“大王即位,确乃赵国新章伊始。然,危险已悬于赵国之北而不自知乎?”
他猛地一顿,清晰而有力地吐出两个字:“燕国!”
满意地看着赵偃瞳孔骤然收缩,以及殿内瞬间凝固的气氛,甘罗继续说道:
“燕王喜,素无雄才大略,却偏喜趁火打劫之举。今闻赵国新君初立,朝局未稳,其豺狼之心已昭然若揭。
燕国使臣早已入秦,欲结盟伐赵,许诺共分赵国代地、镐邑。
其意岂在盟约?分明意在趁火打劫,蚕食赵国膏腴疆土。
燕军早已厉兵秣马,只待春耕结束,便要挥师南下。敢问赵王及诸位公卿,此,岂非赵国眼下之燃眉之急?”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什么?燕国竟敢如此!”
“无耻!燕王喜,卑鄙小人!”
“秦国?秦国竟与燕国勾连?”
殿内瞬间炸开了锅,群臣脸色剧变,惊怒交加。
甘罗不等声浪平息,声音陡然拔高,直指赵国当下的致命软肋:
“然赵国之患,岂止于燕?大王新君初立,根基未稳,国丧方毕,人心浮动,此其一也;
北境雁门,因……人事更迭,精锐之师军心不稳,边患频仍,防备空虚。此其二也。
内忧外患交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人事更迭”四字,甘罗语焉不详,点到即止,却如同一根无形的针,精准地刺中了赵偃内心深处那块刚结痂的疮疤。
廉颇被逐,若非雁门军心浮动,远超他的预料。他堂堂赵王,何至于要派人低声下气去寻找那个老匹夫?
甘罗环视一周,将群臣或惊愕、或沉思、或愤懑的表情尽收眼底,继续道:“若此时燕国举倾国之兵南下,赵国以北有军心不稳之疲兵,何以抵挡?赵国以内有新君初立之隐忧,何以凝聚举国之力?
腹背受敌之境,纵使赵国将士用命,浴血奋战,勉强支撑下来,国力将耗损几何?
百姓将涂炭几何?宗庙社稷,又能安泰几时?”
一连串的诘问,重重敲打在每一个赵国权贵的心坎上。
赵国刚刚经历王位更迭,北境又因廉颇被逐而军心浮动,若燕国此时大举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赵偃脸上的玩味和不信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惊怒交加与难以掩饰的凝重。
他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几乎从王座上站起来,沉声道:“使者此言……危言耸听!莫非……莫非秦王亦欲趁此良机,对我赵国落井下石?”
甘罗微微一笑,那笑容在少年脸上显得格外镇定,也带着一丝洞察人心的力量:
“赵王多虑了。我王仁义,最重邦交之信义。秦国所忧者,非赵国之存亡本身,乃天下之均衡也。
若任由燕国趁赵国疲弱鲸吞大片疆土,其势必然坐大,野心膨胀,此非秦之所愿,亦非天下诸侯之福。况且……”
他语气一转,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我王光明磊落,岂屑与那反复无常、蛇鼠两端的燕国为伍?秦国,无意亦不屑与燕国瓜分赵土分毫。”
闻言,赵偃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但心头的疑云反而更浓:“那……那秦使所言献计,究竟为何?”
“为解赵国于燕之危困,亦为维系天下格局之稳定。”
甘罗顿了顿,迎着众多复杂探究的目光,上前一步,抛出了此行的核心:“我王有一策,非但可助赵国化解此劫,转危为安,甚至……可令赵国因祸得福。”
“何策?”赵偃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身体几乎探出王案。
“燕国觊觎赵国,所恃者,无非赵国新立,燕王以为有机可乘。然,若赵国愿与秦国结为盟好,割让河间五城之地予秦,则形势立转,乾坤可逆。”
“荒谬!”
话音未落,赵偃已勃然暴怒,脸色铁青,拍案而起:“寡人继位伊始,寸功未立,便要割让便要割让祖宗浴血打下的基业?
河间五座城池!甘罗小儿,你安敢如此羞辱寡人,羞辱我赵国?寡人若行此辱国之事,岂非遗笑天下?”
“大胆狂徒,妖言惑众。”
郭开立刻跳了出来,尖叫道:“此乃亡国之论!大王,请即刻将此獠逐出殿外,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断不可行!”
“秦人奸诈,欲壑难填!”
殿内群臣亦是哗然,指责、怒骂之声不绝于耳。
面对赵偃的暴怒和满殿的敌意,甘罗面不改色,又向前踏了一步。
连他身后的萧何,也只是眼神微微一凝,旋即恢复沉静。
甘罗迎着赵偃几乎要吃人的目光,语气反而更加从容不迫:“赵王息怒,诸位大臣请暂息无名之火,且听外臣细剖此局之利害,再论羞辱与否。
献城之举,绝非怯懦畏缩,看似赵国割肉,实乃断尾求生之智,祸水东引之谋。更是……化险为夷,因祸得福之始。”
接着,甘罗不疾不徐,层层推进,将各种利弊皆款款而谈,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将秦的强势、燕的贪婪叵测、赵国面临的生死困境以及唯一的破局希望,剖析得淋漓尽致。
将看似屈辱的割地,剖析成了一场关乎赵国存续与崛起的精妙战略。
“赵王!河间五城,非献不可得之利,实为赵国未来霸业之基石。
今日看似割肉,实则是为明日烹煮燕国这只肥羊而添柴积薪。大王乃明君雄主,当知壮士断腕,非为惧痛,实为保全性命身躯,以待日后宏图。
忍一时之痛,换百代之安,开万世之基,何乐而不为?
孰轻孰重,请大王与诸位明公三思。”
甘罗的每一句话,都精准地剥开了表象,直刺赵偃内心最深的恐惧和最迫切的渴望。
他将恐惧、贪婪、现实困境与宏伟诱人的未来蓝图,巧妙地编织进这“献城避祸反得利”的逻辑链条里。
恐惧驱使其接受现实,贪婪引诱其追求更大的回报。
他猛地一顿,清晰而有力地吐出两个字:“燕国!”
满意地看着赵偃瞳孔骤然收缩,以及殿内瞬间凝固的气氛,甘罗继续说道:
“燕王喜,素无雄才大略,却偏喜趁火打劫之举。今闻赵国新君初立,朝局未稳,其豺狼之心已昭然若揭。
燕国使臣早已入秦,欲结盟伐赵,许诺共分赵国代地、镐邑。
其意岂在盟约?分明意在趁火打劫,蚕食赵国膏腴疆土。
燕军早已厉兵秣马,只待春耕结束,便要挥师南下。敢问赵王及诸位公卿,此,岂非赵国眼下之燃眉之急?”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什么?燕国竟敢如此!”
“无耻!燕王喜,卑鄙小人!”
“秦国?秦国竟与燕国勾连?”
殿内瞬间炸开了锅,群臣脸色剧变,惊怒交加。
甘罗不等声浪平息,声音陡然拔高,直指赵国当下的致命软肋:
“然赵国之患,岂止于燕?大王新君初立,根基未稳,国丧方毕,人心浮动,此其一也;
北境雁门,因……人事更迭,精锐之师军心不稳,边患频仍,防备空虚。此其二也。
内忧外患交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人事更迭”四字,甘罗语焉不详,点到即止,却如同一根无形的针,精准地刺中了赵偃内心深处那块刚结痂的疮疤。
廉颇被逐,若非雁门军心浮动,远超他的预料。他堂堂赵王,何至于要派人低声下气去寻找那个老匹夫?
甘罗环视一周,将群臣或惊愕、或沉思、或愤懑的表情尽收眼底,继续道:“若此时燕国举倾国之兵南下,赵国以北有军心不稳之疲兵,何以抵挡?赵国以内有新君初立之隐忧,何以凝聚举国之力?
腹背受敌之境,纵使赵国将士用命,浴血奋战,勉强支撑下来,国力将耗损几何?
百姓将涂炭几何?宗庙社稷,又能安泰几时?”
一连串的诘问,重重敲打在每一个赵国权贵的心坎上。
赵国刚刚经历王位更迭,北境又因廉颇被逐而军心浮动,若燕国此时大举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赵偃脸上的玩味和不信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惊怒交加与难以掩饰的凝重。
他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几乎从王座上站起来,沉声道:“使者此言……危言耸听!莫非……莫非秦王亦欲趁此良机,对我赵国落井下石?”
甘罗微微一笑,那笑容在少年脸上显得格外镇定,也带着一丝洞察人心的力量:
“赵王多虑了。我王仁义,最重邦交之信义。秦国所忧者,非赵国之存亡本身,乃天下之均衡也。
若任由燕国趁赵国疲弱鲸吞大片疆土,其势必然坐大,野心膨胀,此非秦之所愿,亦非天下诸侯之福。况且……”
他语气一转,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我王光明磊落,岂屑与那反复无常、蛇鼠两端的燕国为伍?秦国,无意亦不屑与燕国瓜分赵土分毫。”
闻言,赵偃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但心头的疑云反而更浓:“那……那秦使所言献计,究竟为何?”
“为解赵国于燕之危困,亦为维系天下格局之稳定。”
甘罗顿了顿,迎着众多复杂探究的目光,上前一步,抛出了此行的核心:“我王有一策,非但可助赵国化解此劫,转危为安,甚至……可令赵国因祸得福。”
“何策?”赵偃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身体几乎探出王案。
“燕国觊觎赵国,所恃者,无非赵国新立,燕王以为有机可乘。然,若赵国愿与秦国结为盟好,割让河间五城之地予秦,则形势立转,乾坤可逆。”
“荒谬!”
话音未落,赵偃已勃然暴怒,脸色铁青,拍案而起:“寡人继位伊始,寸功未立,便要割让便要割让祖宗浴血打下的基业?
河间五座城池!甘罗小儿,你安敢如此羞辱寡人,羞辱我赵国?寡人若行此辱国之事,岂非遗笑天下?”
“大胆狂徒,妖言惑众。”
郭开立刻跳了出来,尖叫道:“此乃亡国之论!大王,请即刻将此獠逐出殿外,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断不可行!”
“秦人奸诈,欲壑难填!”
殿内群臣亦是哗然,指责、怒骂之声不绝于耳。
面对赵偃的暴怒和满殿的敌意,甘罗面不改色,又向前踏了一步。
连他身后的萧何,也只是眼神微微一凝,旋即恢复沉静。
甘罗迎着赵偃几乎要吃人的目光,语气反而更加从容不迫:“赵王息怒,诸位大臣请暂息无名之火,且听外臣细剖此局之利害,再论羞辱与否。
献城之举,绝非怯懦畏缩,看似赵国割肉,实乃断尾求生之智,祸水东引之谋。更是……化险为夷,因祸得福之始。”
接着,甘罗不疾不徐,层层推进,将各种利弊皆款款而谈,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将秦的强势、燕的贪婪叵测、赵国面临的生死困境以及唯一的破局希望,剖析得淋漓尽致。
将看似屈辱的割地,剖析成了一场关乎赵国存续与崛起的精妙战略。
“赵王!河间五城,非献不可得之利,实为赵国未来霸业之基石。
今日看似割肉,实则是为明日烹煮燕国这只肥羊而添柴积薪。大王乃明君雄主,当知壮士断腕,非为惧痛,实为保全性命身躯,以待日后宏图。
忍一时之痛,换百代之安,开万世之基,何乐而不为?
孰轻孰重,请大王与诸位明公三思。”
甘罗的每一句话,都精准地剥开了表象,直刺赵偃内心最深的恐惧和最迫切的渴望。
他将恐惧、贪婪、现实困境与宏伟诱人的未来蓝图,巧妙地编织进这“献城避祸反得利”的逻辑链条里。
恐惧驱使其接受现实,贪婪引诱其追求更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