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邯郸残影-《大秦哀歌》

  甘罗深深一揖,声音洪亮,充满了真诚的赞誉,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赵国此举,避眼前之祸,启霸业之基,必为后世史家称颂不已。

  以五城之暂时割舍,换取西境安宁、北疆开拓之千载良机,此等胸襟气度,实乃雄主之风范。

  秦赵结盟,共襄安定,此诚两国之福泽,天下之幸事。

  我王闻之,亦必感念大王诚意之深重,外臣代秦王,先行谢过大王高义。”

  外交辞令流畅而出,殿内剑拔弩张的气氛骤然缓和不少。

  随即,双方在满朝赵国文武神色复杂的注视下,有惊愕,有无奈,有愤懑,亦有少数人眼中闪烁的精光,于龙台宫大殿之上,正式签订了秦赵结盟国书。

  案几被移至殿中,宦者令立刻铺上洁白的帛书。

  赵国的史官与萧何,共同执笔,将双方议定的条款:河间五城归属秦国,以及赵国击败燕国后,将再割让部分燕地城池作为谢礼,一字一句,清晰地书写于帛书之上。

  甘罗代表秦国,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象征使节身份的青铜印信。

  轮到赵偃时,他握着笔的手在满殿死寂的注视下,他停顿了片刻,才沉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宦者令捧出赵国国玺,蘸满朱砂,盖在了帛书之上。

  整个过程中,赵偃脸上一直维持着一种极其僵硬、近乎扭曲的和煦笑意,仿佛在极力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赵国的“长远大计”。

  仪式完毕,赵偃脸上挤出堪称温和的笑容,扶起行礼的甘罗:“甘使臣少年英才,谈吐不凡,见识深远,真乃国之栋梁。

  寡人今日得见,方知英雄出少年。望秦赵自此永结盟好,共襄盛举!”

  “赵王厚爱,外臣愧不敢当。愿秦赵之盟,如大河奔流,绵长稳固,利泽苍生。”甘罗谦逊回应,顺势起身。

  然而,就在赵偃转身,背对着甘罗和满朝大臣,一步步重新踏上台阶时,他脸上那刻意维持的和煦笑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怨毒与刻骨的屈辱,嘴角微微抽搐着。

  宽大的袍袖下,他藏在袖中的手,想必已是紧握成拳。

  甘罗与萧何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瞬间的变化,心中俱是一凛。这赵偃,绝非善类,今日割城之辱,他日必思报复。

  这份怨恨的种子,已然深深埋下。

  签盟已毕,甘罗与萧何婉拒了赵王“盛情”的宴请,以“王命在身,需即刻返秦复命,不敢片刻耽延”为由,迅速告辞,几乎是片刻不停地带人离开了邯郸城。

  当车驾驶出邯郸城门,甘罗与萧何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骤然减轻。

  “速将此盟约,快马加鞭,呈送大王手中。”

  甘罗将那份承载着赵国妥协的帛书,郑重交给一名护卫:“沿途换马不换人,昼夜兼程,务必以最快速度抵达咸阳。此乃国事,万不容失。”

  “喏!”

  护卫双手接过帛书,贴身藏好,翻身上马绝尘而去,迅速消失在通往西方的官道尽头。

  这份捷报,将比他们的归程更快抵达嬴政的案头。

  甘罗目送着信使消失的方向,长长舒了一口气。

  随即,他目光转向萧何,眼中闪烁着完成使命后的轻松与对同伴的亲近:“萧兄,大事已定。先生前往大梁延请廉颇老将军,算算时日,即便一切顺利,此刻应仍在归途之中。

  你我归秦,不如加快脚程,先至函谷关稍作停留?

  一则休整,等候先生一同返咸阳复命;

  二则,也好将在赵国的详细情形,先行梳理清楚,待见了先生,也好细细禀报,共商后续。”

  他眼中闪着光,既有完成使命的放松,也有对与秦臻分享成果的期待。

  萧何正仔细检查着行囊中备份的盟书副本以及一路记录的赵国风物、人情、军备见闻的简册,

  闻言抬起头,沉静地应道:“甘兄思虑周全。在函谷休整,正好将此行文书彻底整理清晰,以备大王与先生垂询细究。

  且与先生同行归去,路途之上也可彼此照应,探讨国策。”

  两人相视一笑,带着完成重任的轻松与一丝对未来的期许,踏上了归途。

  身后,邯郸城池的轮廓,在渐渐西斜的夕阳余晖下,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沉入暮色之中。

  .........

  数日后,甘罗与萧何的车驾风尘仆仆地抵达了函谷关。

  “甘使节,左庶长的车驾尚未抵达关中。”一名提前抵达的护卫上前禀报道。

  “嗯。”

  甘罗点点头,望向东方蜿蜒的官道,眉宇间带着一丝完成重任后的放松,却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赵国朝堂上的唇枪舌剑,赵偃那怨毒的眼神,依旧在他脑海中回旋。

  待两人在驿馆安顿下来后,甘罗虽年少气盛,此刻也深觉此行耗神费力。

  在驿馆休憩时,脑海中仍反复推演着赵国朝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赵偃转身时那瞬间崩塌的假笑和阴狠,让他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这份屈辱,赵国绝不会善罢甘休。

  萧何则利用这难得的间隙,伏案疾书。他将一路观察到的赵国关隘守备、邯郸民生、官场风气等信息,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整理成册。

  他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鬼谷学苑藏书阁的书案前,只是此刻笔下的文字,蕴含着更直接的邦国利害。

  甘罗与萧何,一个倚窗沉思,一个伏案疾书,静静等待着秦臻的归来,准备共同向那位年轻的秦王,献上一份足以撬动天下格局的开端之礼。

  .........

  二人在关内驿馆又住了十余日,他们每日处理一些后续文书,整理在赵国的详细见闻记录。

  甘罗也利用闲暇,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函谷关的运作,其严谨的盘查、高效的文书传递、驻军将士的整肃风貌,让他对大秦坚实的根基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萧何在完成初步整理后,则更关注关隘的物资调度、户籍管理、律令执行等细微之处,不断印证着自己在鬼谷所学到的富国强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