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定鼎之力-《大秦哀歌》

  马车在寂静的街道上穿行,拐过数个街角,最终停在一处并不奢华、甚至略显朴素的府邸侧门前。

  府门紧闭,府邸内灯火稀疏,昭示着主人早已安歇。

  门吏见到代表左庶长身份的马车在如此深夜冒雨前来,惊疑不定,赶忙入内禀报。

  出乎秦臻预料,并未在外等候太久。

  约莫一刻钟后,府邸侧门打开,一名老内侍拿着雨披快步走来,恭敬道:“左庶长深夜辛苦,太后有请。雨大,请随老奴来。”

  穿过几重幽静的庭院,雨水敲打着廊檐,发出单调的声响。

  最终,秦臻被引入一处温暖雅致的花厅。

  厅内燃着上好的银骨炭,驱散了雨夜的寒,空气中还隐隐飘着一丝安神的檀香。

  夏太后身着常服,外罩一件素色锦袍,正端坐于主位软榻上,不疾不徐地翻阅着一卷简册。

  听到脚步声,她缓缓抬起头,脸上并无被深夜惊扰的不悦,反而带着一丝探究的和蔼。

  “左庶长如此冒雨前来,衣衫尽湿,莫非出了什么紧要之事?”

  她放下手中的简册,微微坐直了身子,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缓慢和圆润,听起来平静无波,却让人不敢轻视。

  秦臻趋步上前,深深一揖,姿态恭谨至极:

  “臣秦臻,深夜冒昧打扰太后清静,罪该万死。实乃事涉社稷根本,刻不容缓,臣不得已在此时惊驾,万望太后恕罪。”

  夏太后目光温和地打量着秦臻,从他微湿的鬓角、紧抿的唇角,感觉到他身上那股尚未完全散去的紧绷气息。

  随后她抬了抬手,声音温和:

  “罢了,左庶长免礼。哀家这把老骨头,觉浅,也睡不踏实。说说看,何事如此紧要,让你非要在这种时辰,顶着瓢泼大雨来见哀家?

  坐下说话吧,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言罢,她指了指下首早已备好的席位。

  “谢太后赐座。”

  秦臻再次行礼,依言坐下。

  待侍女奉上温热的清茶,他并未立刻饮用,双手捧着茶盏,组织着语言。

  简单的寒暄过后,夏太后端起茶盏抿了一口,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静静落在秦臻身上。

  接着,她声音依旧温和,却多了一丝郑重:“左庶长,你我皆知,此等时辰,此等风雨,绝非寻常客套之时。深夜莅临,所为何事?可是...为了政儿?”

  “政儿”二字,她唤得亲切自然,目光却更加专注。

  秦臻放下手中并未饮用的茶盏,迎上夏太后的目光,坦然道:

  “太后明鉴。臣此来,确为大王,亦为我大秦国运。”

  他微微一顿,声音低沉却清晰无比:“臣欲助大王,于明年今日,加冠亲政,执掌乾坤,君临天下。”

  “明年今日?亲政?”

  夏太后手中的茶盏微微晃了一下,几滴茶汤溅落在她素色的锦袍上。

  明年,嬴政年方十七。

  距离祖宗礼法规定的加冠亲政之年二十二岁,尚隔整整五载。

  这无异于将秦国至高权力的更迭进程,以一种近乎石破天惊、离经叛道的方式猛然提速。

  饶是夏太后历经风雨,心性早已锤炼得波澜不惊,此刻眼中也骤然爆发出难以置信的锐芒。

  但这惊诧仅仅维持了一瞬,她很快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仿佛刚才的失态从未发生。

  她放下茶盏,拿起一方素帕,慢条斯理地擦拭着袍袖上的茶渍,带上了一丝探究和审视:“大王尚未加冠,按祖宗规制、朝野共识,亲政之期尚早。

  左庶长,此言...何解?是否操之过急了?

  可是政儿在章台宫...受了什么难以忍受的委屈?”

  她的话语看似平淡关心,却暗藏机锋,将“委屈”二字咬得略重,目光如针,深深刺向秦臻。

  秦臻摇摇头,沉声道:“太后放心,大王天纵英明,胸怀寰宇之志,岂会因些许小人作祟而心生委屈?

  实乃国事维艰,时不我待。

  太后明鉴,自大王登基以来,虽有三公辅政,然权柄分散,掣肘丛生,政令不出咸阳宫者,比比皆是。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加重:

  “相邦虽勤勉,然其经营多年,门下故旧遍布朝野郡县。纵有良策,推行之际,亦多有阻滞,阳奉阴违者众。

  楚系、韩系、宗室、外客,各有盘算。

  长此以往,政令不畅,国策难行,于我大秦锐意东出、鲸吞天下之伟业,实为巨大隐患。”

  他刻意停顿,观察着夏太后的神色。

  见她虽依旧面色平静,但放在膝上的手指却微微蜷缩了一下,眼神深处闪烁着思索的锐光,便继续道:“此番河套大捷,大王运筹帷幄、洞察千里之功,朝野有目共睹。

  然捷报传来之时,朝堂之上亦有杂音喧嚣,质疑耗费国力,担忧影响东进大局。

  若非大王圣心独断,力排众议,焉能有此拓土千里、安定北疆的不世之功?

  此等荒唐局面,根源便在于王权未固,群臣各有其主,眼中只有私利派系,而无君王社稷。”

  “嗯。”

  夏太后轻轻应了一声,放下手中素帕,缓缓道,声音带着一丝认同:“左庶长所言,倒也是实情。

  哀家虽深居简出,耳目未闭。

  政出多门,令出多歧,确非国家之福,更非强秦之道。

  政儿这孩子,自小沉毅果决,少年老成,心志坚毅,哀家是看在眼里的。

  只是...提前整整五年亲政,非同小可。

  宗庙礼法,朝野人心之惯性,各方势力之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

  左庶长,你可有万全之策,能保此举万无一失?

  又当如何让大王在亲政之时,便拥有慑服群臣、掌控全局、令行禁止之威?

  要知道,权力交接,最易生乱。”

  她将问题核心抛了出来,没有绝对的力量支撑,提前亲政就是引火烧身。

  她的眼神紧紧锁住秦臻,等待着他必须给出的、足以说服她的答案。

  秦臻等的就是这一问。

  他脸上非但不见难色,反而眼中精光一闪,身体再次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太后所虑,正是臣日夜思虑之关键。

  若无雷霆手段,岂敢行此非常之事?

  臣为大王亲政,已暗中准备数年,其中关键,便在于一支足以定鼎乾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