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青州读了几天书,但静子仍然觉得害怕,一旦周景玉离开她身边,她便立刻不敢再直视任何人的眼睛——尤其在这汉话班里,只有她一个倭人。
不过她偶尔也会觉得骄傲,在这个班里,她无疑是汉话最好的人。
她一直待在汉人堆里,口音和周景玉一样,虽然不怎么识字,可只要静子自己不说,几乎没人能看出她是倭人。
只是班里除了她和老师,没有第二个女人。
全都是各部族送来的本族子弟,他们也并非是来考译语证的,只是来速成汉话,才能代表他们的部族和国家跟官府交际,甚至讨价还价。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即便是吐蕃各部也能看出来,此时的天下又到了合的时候。
而他们只能在这之前,尽可能的为自己的部族争取好处。
于是静子竟然还不是班里最拼命的,她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吃饭的时候手里仍然拿着书,不断念着生疏的汉词,一遍遍的互相纠正,甚至在考试没及格的时候痛哭失声。
他们身上承担着一个部族的希望和责任。
静子便从这些哭声,和废寝忘食的学习中,渐渐不再那么害怕他们。
虽然她还是不愿意和他们说话。
她也不懂他们的恐惧。
她身上并不承担倭国的未来,她仅仅是她,或许一开始她跟着周景玉离开主人的宅邸时是茫然无知,只是跟随“女主人”的惯性,但随着她走了那么多路,学了那么多汉话,听了那么多可怕却有趣的故事,她渐渐开始了自己的选择。
离开倭国前往青州,就是她自己的决定。
离开倭国前,她在周景玉的陪同下去见了自己的父母,虽然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仍然过得很艰难,但这种艰难比以前好了许多,有她留下的那笔钱,父母终于雇得起人了,家里也换了一套更大些的房子,弟弟妹妹们终于可以不用和父母挤在一间屋子里。
阮地运来的染料很便宜——当然了,阮地也运来了更便宜的布料。
不过这不太影响染坊的生意,毕竟倭国商人们也愿意买了阮地便宜的白布,再让本地的染坊染色,就可以再省下一笔钱,毕竟役人收税,白布比彩布便宜。
静子这一次受到了全家的郑重接待,父母甚至穿上了他们最好的衣服。
她也是那时候发现,她已经是个大人了,并且是个有眼界,起码比父母见识多的大人。
“自从你上次回来之后,我们用你留下的钱雇了两个人。”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苍老疲惫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送你哥哥去老爷家做仆役。”
家里人如今已经不用像以前一样,全家都在作坊里干活了。
哥哥年纪大了一些,但只要有钱,舍得下脸,还是能和当年的她一样,去老爷的宅邸里“享福”。
现在想起来,静子也还是觉得在大宅里的日子确实是在享福,虽然规矩很严苛,但在哪里其实都一样,而且她运气很好,没有遇到欺负她的人,女仆们都是难得的好人,就是最刻薄的老女仆,也只会在她们说笑的时候训斥她们。
所以她也觉得哥哥去当男仆是件好事,不仅他自己可以吃饱,还能够拿到工钱,家里也少一个吃饭的人。
弟弟和妹妹们则没有哥哥那么好的运气,家里没有钱再去托人把他们送进大宅子里。
但也确实是以前好,他们可以吃半饱了,在坊里干活也不需要再从早干到晚。
静子很满足,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也很满足,这已经是他们从前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于是静子也骄傲的告诉他们,景玉大人将带着她离开倭国,去到青州。
“这都是大人的恩德!”母亲这样叮嘱她,“你一定要比以前更听话,更顺从,你明白吗?只有这样,主人才不会轻易抛弃你!”
就在这个时候,静子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她有点难过,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
甚至看着父母的脸,她都有些陌生。
回到周景玉身边后,她才在踌躇中,询问了这个在她眼里世上最聪明,最公正的人。
“因为你希望他们能挽留你。”周景玉轻轻抚摸静子的头发,在深夜,周景玉的声音格外温柔,“你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静子,对你来说,倭国再不好也是你的家,你在这里长大,这里的东西都让你熟悉,海对面再好,也是陌生的,不属于你的。”
静子靠在周景玉的膝上,她把头埋进周景玉双膝中,闷声闷气地说:“大人,不是的,我愿意和你一起走。”
“为什么?”周景玉问她,“是因为你知道跟着我能有前途,更好的生活,还是你想去青州,想用自己的手立一番事业,亦或者,只是因为你认为我是主人,而仆人只用听从主人的话?”
静子:“……这不一样吗?”
在静子看来,周景玉所说的都是一样的。
周景玉摇头:“不一样,其实你也可以不用离开,你的汉话现在已经很好了,无论是平安京或者别的大城,你在里面行走都不会迷路,你也知道怎么跟商人打交道,哪怕不离开倭国,你也可以过上好生活。”
“不是!”静子连忙说,“离开您我什么都做不了!”
“离开我,你还会遇到别的汉女。”周景玉,“你在她们那里挣到的会比跟着我更多,你忘记了吗?之前就有个李姑娘来问过你的意思。”
静子茫然了。
周景玉:“你相信我?为什么?我和李姑娘有什么不同?还是因为你信任你原本的主人,在你发现我可能是女主人以后,又把这种信任转到了我身上?否则我有什么值得信任的地方?我甚至是个你刚认识不久的陌生人。”
这下静子说不出话来了,但她挣扎着,强行解释道:“我知道景玉大人是好人!”
周景玉叹了口气:“你只是习惯性的,用让渡自身权力的方式去获得安全感,自己不用思考,不做选择,就可以不承担责任,不面对风险,就算错了,你可能要因此而死,你也不会遗憾后悔,因为这件事是主人让你做的,而主人不会有错,你也就没有错了。”
静子能够明白周景玉的意思,她走过那么多路,听过那么多事,她的脑子是能明白这些的意思,但她还是问:“这样不对吗?”
她是这么过来的,甚至每一个倭国人都是如此。
周景玉拍了拍她的背:“来,坐起来。”
静子乖乖的坐了起来,跪坐在周景玉面前,像之前周景玉叮嘱她的那样挺直了背。
“你知道奴性吗?”周景玉问。
静子点头,随后又摇头,她小心翼翼地问:“这是不好的东西吗?”
平时她做出这样的样子,周景玉都是无奈的笑一笑,每到这个时候,静子都会觉得自己做对了什么,虽然这笑是无奈的,可笑就是笑,她让景玉大人开心了,这就是无上的光荣。
静子很清楚周景玉喜欢什么,周景玉不喜欢罐头,她喜欢鲜菜,尤其是木耳,海鲜里最喜欢蛤蜊,蛤蜊汤周景玉能喝三碗,她也知道周景玉喜欢她什么样,喜欢她提问,喜欢她有什么说什么。
所以静子一直在照顾周景玉的口味,现在周景玉喜欢的,也是静子喜欢的。
周景玉厌恶的,也是静子厌恶的。
“没有人有奴性。”周景玉难得对着静子这么认真,甚至过于严厉,“奴性是上位者,权力者用无数年给底层人构建的惯性,就像你打毛衣,打得久了,你不用思考就知道怎么下针,你甚至可以一边闲聊一边做,而你也知道做完之后你可以得到什么,得到一件完整的毛衣。”
“你做的一切,都是你自幼被构建的惯性。”周景玉,“没有人喜欢未知的东西,喜欢危险,但同时也没有人生来喜欢被操控,被愚弄,但——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呢?只要你不认为那是操控是愚弄,你就会觉得,自己能够凭借聪明人的指引躲避危险。”
周景玉:“所以统治者就要不断把自己神化,所以要告诉百姓,他们生来有多么愚蠢,多么容易被欺骗和伤害,也剥夺百姓们读书认字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文字会变成奢侈品的原因。”
静子看着周景玉的脸,她很想低头,不想去看周景玉的脸,可她又想起周景玉的喜好。
周景玉不喜欢她低头,所以哪怕再难受,她也没有低头。
“静子,我很喜欢你。”周景玉语重心长地说,“但你是不是觉得,我喜欢你,是因为你在不断做讨我喜欢的事?”
静子没说话,她是个聪明的女孩,她知道,哪怕周景玉说的是对的,她也不能承认。
周景玉:“静子,你现在还不能和我走,当年从宅子带走你时,我以为那是为你好,现在想起来,反而是我拖延了你摆脱禁锢的时间。”
“你不要听我的,也不要听你父母的。”
“我会安排你到别的汉女那里干两个月活,两个月,你再来告诉我你的选择。”
不过她偶尔也会觉得骄傲,在这个班里,她无疑是汉话最好的人。
她一直待在汉人堆里,口音和周景玉一样,虽然不怎么识字,可只要静子自己不说,几乎没人能看出她是倭人。
只是班里除了她和老师,没有第二个女人。
全都是各部族送来的本族子弟,他们也并非是来考译语证的,只是来速成汉话,才能代表他们的部族和国家跟官府交际,甚至讨价还价。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即便是吐蕃各部也能看出来,此时的天下又到了合的时候。
而他们只能在这之前,尽可能的为自己的部族争取好处。
于是静子竟然还不是班里最拼命的,她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吃饭的时候手里仍然拿着书,不断念着生疏的汉词,一遍遍的互相纠正,甚至在考试没及格的时候痛哭失声。
他们身上承担着一个部族的希望和责任。
静子便从这些哭声,和废寝忘食的学习中,渐渐不再那么害怕他们。
虽然她还是不愿意和他们说话。
她也不懂他们的恐惧。
她身上并不承担倭国的未来,她仅仅是她,或许一开始她跟着周景玉离开主人的宅邸时是茫然无知,只是跟随“女主人”的惯性,但随着她走了那么多路,学了那么多汉话,听了那么多可怕却有趣的故事,她渐渐开始了自己的选择。
离开倭国前往青州,就是她自己的决定。
离开倭国前,她在周景玉的陪同下去见了自己的父母,虽然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仍然过得很艰难,但这种艰难比以前好了许多,有她留下的那笔钱,父母终于雇得起人了,家里也换了一套更大些的房子,弟弟妹妹们终于可以不用和父母挤在一间屋子里。
阮地运来的染料很便宜——当然了,阮地也运来了更便宜的布料。
不过这不太影响染坊的生意,毕竟倭国商人们也愿意买了阮地便宜的白布,再让本地的染坊染色,就可以再省下一笔钱,毕竟役人收税,白布比彩布便宜。
静子这一次受到了全家的郑重接待,父母甚至穿上了他们最好的衣服。
她也是那时候发现,她已经是个大人了,并且是个有眼界,起码比父母见识多的大人。
“自从你上次回来之后,我们用你留下的钱雇了两个人。”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苍老疲惫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送你哥哥去老爷家做仆役。”
家里人如今已经不用像以前一样,全家都在作坊里干活了。
哥哥年纪大了一些,但只要有钱,舍得下脸,还是能和当年的她一样,去老爷的宅邸里“享福”。
现在想起来,静子也还是觉得在大宅里的日子确实是在享福,虽然规矩很严苛,但在哪里其实都一样,而且她运气很好,没有遇到欺负她的人,女仆们都是难得的好人,就是最刻薄的老女仆,也只会在她们说笑的时候训斥她们。
所以她也觉得哥哥去当男仆是件好事,不仅他自己可以吃饱,还能够拿到工钱,家里也少一个吃饭的人。
弟弟和妹妹们则没有哥哥那么好的运气,家里没有钱再去托人把他们送进大宅子里。
但也确实是以前好,他们可以吃半饱了,在坊里干活也不需要再从早干到晚。
静子很满足,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也很满足,这已经是他们从前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于是静子也骄傲的告诉他们,景玉大人将带着她离开倭国,去到青州。
“这都是大人的恩德!”母亲这样叮嘱她,“你一定要比以前更听话,更顺从,你明白吗?只有这样,主人才不会轻易抛弃你!”
就在这个时候,静子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她有点难过,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
甚至看着父母的脸,她都有些陌生。
回到周景玉身边后,她才在踌躇中,询问了这个在她眼里世上最聪明,最公正的人。
“因为你希望他们能挽留你。”周景玉轻轻抚摸静子的头发,在深夜,周景玉的声音格外温柔,“你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静子,对你来说,倭国再不好也是你的家,你在这里长大,这里的东西都让你熟悉,海对面再好,也是陌生的,不属于你的。”
静子靠在周景玉的膝上,她把头埋进周景玉双膝中,闷声闷气地说:“大人,不是的,我愿意和你一起走。”
“为什么?”周景玉问她,“是因为你知道跟着我能有前途,更好的生活,还是你想去青州,想用自己的手立一番事业,亦或者,只是因为你认为我是主人,而仆人只用听从主人的话?”
静子:“……这不一样吗?”
在静子看来,周景玉所说的都是一样的。
周景玉摇头:“不一样,其实你也可以不用离开,你的汉话现在已经很好了,无论是平安京或者别的大城,你在里面行走都不会迷路,你也知道怎么跟商人打交道,哪怕不离开倭国,你也可以过上好生活。”
“不是!”静子连忙说,“离开您我什么都做不了!”
“离开我,你还会遇到别的汉女。”周景玉,“你在她们那里挣到的会比跟着我更多,你忘记了吗?之前就有个李姑娘来问过你的意思。”
静子茫然了。
周景玉:“你相信我?为什么?我和李姑娘有什么不同?还是因为你信任你原本的主人,在你发现我可能是女主人以后,又把这种信任转到了我身上?否则我有什么值得信任的地方?我甚至是个你刚认识不久的陌生人。”
这下静子说不出话来了,但她挣扎着,强行解释道:“我知道景玉大人是好人!”
周景玉叹了口气:“你只是习惯性的,用让渡自身权力的方式去获得安全感,自己不用思考,不做选择,就可以不承担责任,不面对风险,就算错了,你可能要因此而死,你也不会遗憾后悔,因为这件事是主人让你做的,而主人不会有错,你也就没有错了。”
静子能够明白周景玉的意思,她走过那么多路,听过那么多事,她的脑子是能明白这些的意思,但她还是问:“这样不对吗?”
她是这么过来的,甚至每一个倭国人都是如此。
周景玉拍了拍她的背:“来,坐起来。”
静子乖乖的坐了起来,跪坐在周景玉面前,像之前周景玉叮嘱她的那样挺直了背。
“你知道奴性吗?”周景玉问。
静子点头,随后又摇头,她小心翼翼地问:“这是不好的东西吗?”
平时她做出这样的样子,周景玉都是无奈的笑一笑,每到这个时候,静子都会觉得自己做对了什么,虽然这笑是无奈的,可笑就是笑,她让景玉大人开心了,这就是无上的光荣。
静子很清楚周景玉喜欢什么,周景玉不喜欢罐头,她喜欢鲜菜,尤其是木耳,海鲜里最喜欢蛤蜊,蛤蜊汤周景玉能喝三碗,她也知道周景玉喜欢她什么样,喜欢她提问,喜欢她有什么说什么。
所以静子一直在照顾周景玉的口味,现在周景玉喜欢的,也是静子喜欢的。
周景玉厌恶的,也是静子厌恶的。
“没有人有奴性。”周景玉难得对着静子这么认真,甚至过于严厉,“奴性是上位者,权力者用无数年给底层人构建的惯性,就像你打毛衣,打得久了,你不用思考就知道怎么下针,你甚至可以一边闲聊一边做,而你也知道做完之后你可以得到什么,得到一件完整的毛衣。”
“你做的一切,都是你自幼被构建的惯性。”周景玉,“没有人喜欢未知的东西,喜欢危险,但同时也没有人生来喜欢被操控,被愚弄,但——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呢?只要你不认为那是操控是愚弄,你就会觉得,自己能够凭借聪明人的指引躲避危险。”
周景玉:“所以统治者就要不断把自己神化,所以要告诉百姓,他们生来有多么愚蠢,多么容易被欺骗和伤害,也剥夺百姓们读书认字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文字会变成奢侈品的原因。”
静子看着周景玉的脸,她很想低头,不想去看周景玉的脸,可她又想起周景玉的喜好。
周景玉不喜欢她低头,所以哪怕再难受,她也没有低头。
“静子,我很喜欢你。”周景玉语重心长地说,“但你是不是觉得,我喜欢你,是因为你在不断做讨我喜欢的事?”
静子没说话,她是个聪明的女孩,她知道,哪怕周景玉说的是对的,她也不能承认。
周景玉:“静子,你现在还不能和我走,当年从宅子带走你时,我以为那是为你好,现在想起来,反而是我拖延了你摆脱禁锢的时间。”
“你不要听我的,也不要听你父母的。”
“我会安排你到别的汉女那里干两个月活,两个月,你再来告诉我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