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自然要有都城的样子,阮姐说,不能像临安。
临安自然是座好城,热闹、繁华,精致的像瓷器,华美非常,就连皇宫都那样美,小而美。
大宋很富,也养得出天下巨富的盐商和权贵,但是大宋的富不在于宽阔的街道,高耸的屋子,大宋的富在于临安的物价,临安的房价,在文人们手中的笔,在工匠们手中的凿子。
临安是一座活着的文物,很美,太美了。
就连地上的一块石砖,仔细看的,似乎都有工匠们细心雕琢的花纹。
这难道还不算皇城气象吗?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外邦人,那些党项人、契丹人、和他们一样的土狗,见到了临安,难道不会目瞪口呆吗?那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美。
美到他们都想得到,当个收藏,当个摆设。
而新都城,它不一样,它不是冲着美去的,也有美,但不多。
它更恢弘,更大,它的道路上可以跑马,不止是一匹马,而它的最中间,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用了钢筋水泥,那是最好的钢筋,最好的水泥,它有瓦,但瓦只是装饰,它不靠瓦片来挡雨,它有窗,那窗户也与别出不同,似乎是用了什么新制法,更坚固,也更平整。
当建造它的工人们站在楼下抬头望去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这竟然是自己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庄重森严,让人不敢逼视。
它不再像个装饰品了,它不再让人觉得美。
而是怕。
倘若有外邦的使臣入城,他们见到这样的建筑,想到的一定不是这里面的人会给他们多少好处,这里面的官员是不是能能和他们媾和,而是拥有这样的都城,拥有这样的官府,那他们能集结出多少军队,拥有多好的装备,他们的士兵是不是也同这都城一样,如钢筋水泥一般?
它太新了,与所有城池都不同。
它的下水道几乎可以容纳两个成人在里面行走,这些水会汇集到城外的净水池,如果下暴雨也没关系,只要关闭几个闸口,这些雨水就会汇入江河,都城不怕被淹。
街道两边也会有路灯,当天暗下来,整座城都会被点亮。
不过才修出了一条主街,不过才修出了一栋三层大楼,工人们已经沉醉在了自己的“作品”里了,他们甚至问吏目们有没有黑匣子,能让他们人手留一张照片。
女吏:“哪儿来的黑匣子,那么贵!”
给工人们发工钱就已经让她们很心疼了好吗!
可知一个工人一月的工钱就不少,这么多人,加起来几乎要让马二把眼睛哭瞎。
好在阮地如今是不缺钱了,换做从前,别说建一座城,就是修一栋楼,阮姐也要长吁短叹,说不定还要说:“算啦,平房不也挺好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几年,官府收税收得手软,商人们挣得盆满钵满。
尤其是海关,自从设了海关,商税就足够填补缺失的农税。
农人们如今种地,也能攒到一些钱了,不多,但足够花用,还能在农闲时进城做活,如此一来,一年也能攒个七八百块,甚至一千多。
毕竟他们吃住几乎是不用花钱的,菜和米面都能自给自足,想吃新鲜菜了,就去和邻居换,一个月吃一回肉,或是做成腊肉腌肉来吃,要花钱的地方,无非是起新屋或是送娃娃进城读书。
于是这些钱看着不多,实则也尽够了。
更别提有些村子,吏目带头建厂,家家户户除了种地还能干活,到了年关还能拿分红。
这样的村子里走出来的人,去哪儿都有人羡慕。
每个月都会来新人,官府招的,民间建筑队应招的,无数工人赶赴这一片热土,将自己的汗水留在这儿。
附近的村民们也终于意识到,在新官府的治理下,日子很过得!
“再攒攒,就能起一间屋子啦!”精明的妇人盘腿坐在床上,一遍又一遍的数着钱,她自从识了数以后,算学一路立刻精通了起来,尤其是在数钱的时候。
别说加减了,只要有关钱,乘数都会。
她眼睛一眯,看向旁边坐着喘气的丈夫,立刻趾高气昂起来:“俺说的吧?那些做工的就是有钱!不过卖些粗布,半月也比以前两年攒得多了,再这样攒下去,明年俺们家就能起一间大屋!”
村子的位子不好,这是没办法的,当年朝廷给划的,不过运气好的事,这里不是边关。
于是虽然苛捐杂税躲不掉,但日子还能艰难地过下去,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税官不来了,吏目也不来了,村子不必再交税,不必再给粮。
这自然很奇怪,第一年的时候,他们惴惴不安,以为是税官忘了他们,明年就要连本带利的把粮食拖走。
第二年的时候,他们想,税官不会真把俺们忘了吧?
第三年,谢天谢地,谢谢祖宗菩萨,希望税官再也想不起俺们!
他们照旧每日耕种,但是能攒下钱来了,有相熟的私盐贩子会卖盐来,赶集的时候能去附近的镇子买布料和针线,他们就安心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直到有生人远道而来,他们才知道,原来朝廷已经没了——
朝廷啥时候没的?他们不知道哇!
怪不得税官不来了呢,原来不是把俺们忘了,是税官没啦!
村人们垂头丧气,哎,好日子才过了几年啊,这么快又要交税了,新朝廷不知道手黑不黑,好在之前攒了些钱和粮,还能支撑几年。
但新朝廷说,没税!
村人们不信,当官的惯会骗泥腿子。
没税,但是得上扫盲课。
村人们这下就信了——多少年的文盲了,上过两堂课以后都认为,上课是比下地更苦的活!种地是种惯了的,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种,但读书认字?祖宗没教过啊!
等他们回过头来的时候,工人们来了,都城开始修了。
聪明人开始频繁去找工人做生意。
在冬天的第一场大雪落下的时候,他们终于意识到。
原来当真改朝换代了。
临安自然是座好城,热闹、繁华,精致的像瓷器,华美非常,就连皇宫都那样美,小而美。
大宋很富,也养得出天下巨富的盐商和权贵,但是大宋的富不在于宽阔的街道,高耸的屋子,大宋的富在于临安的物价,临安的房价,在文人们手中的笔,在工匠们手中的凿子。
临安是一座活着的文物,很美,太美了。
就连地上的一块石砖,仔细看的,似乎都有工匠们细心雕琢的花纹。
这难道还不算皇城气象吗?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外邦人,那些党项人、契丹人、和他们一样的土狗,见到了临安,难道不会目瞪口呆吗?那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美。
美到他们都想得到,当个收藏,当个摆设。
而新都城,它不一样,它不是冲着美去的,也有美,但不多。
它更恢弘,更大,它的道路上可以跑马,不止是一匹马,而它的最中间,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用了钢筋水泥,那是最好的钢筋,最好的水泥,它有瓦,但瓦只是装饰,它不靠瓦片来挡雨,它有窗,那窗户也与别出不同,似乎是用了什么新制法,更坚固,也更平整。
当建造它的工人们站在楼下抬头望去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这竟然是自己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庄重森严,让人不敢逼视。
它不再像个装饰品了,它不再让人觉得美。
而是怕。
倘若有外邦的使臣入城,他们见到这样的建筑,想到的一定不是这里面的人会给他们多少好处,这里面的官员是不是能能和他们媾和,而是拥有这样的都城,拥有这样的官府,那他们能集结出多少军队,拥有多好的装备,他们的士兵是不是也同这都城一样,如钢筋水泥一般?
它太新了,与所有城池都不同。
它的下水道几乎可以容纳两个成人在里面行走,这些水会汇集到城外的净水池,如果下暴雨也没关系,只要关闭几个闸口,这些雨水就会汇入江河,都城不怕被淹。
街道两边也会有路灯,当天暗下来,整座城都会被点亮。
不过才修出了一条主街,不过才修出了一栋三层大楼,工人们已经沉醉在了自己的“作品”里了,他们甚至问吏目们有没有黑匣子,能让他们人手留一张照片。
女吏:“哪儿来的黑匣子,那么贵!”
给工人们发工钱就已经让她们很心疼了好吗!
可知一个工人一月的工钱就不少,这么多人,加起来几乎要让马二把眼睛哭瞎。
好在阮地如今是不缺钱了,换做从前,别说建一座城,就是修一栋楼,阮姐也要长吁短叹,说不定还要说:“算啦,平房不也挺好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几年,官府收税收得手软,商人们挣得盆满钵满。
尤其是海关,自从设了海关,商税就足够填补缺失的农税。
农人们如今种地,也能攒到一些钱了,不多,但足够花用,还能在农闲时进城做活,如此一来,一年也能攒个七八百块,甚至一千多。
毕竟他们吃住几乎是不用花钱的,菜和米面都能自给自足,想吃新鲜菜了,就去和邻居换,一个月吃一回肉,或是做成腊肉腌肉来吃,要花钱的地方,无非是起新屋或是送娃娃进城读书。
于是这些钱看着不多,实则也尽够了。
更别提有些村子,吏目带头建厂,家家户户除了种地还能干活,到了年关还能拿分红。
这样的村子里走出来的人,去哪儿都有人羡慕。
每个月都会来新人,官府招的,民间建筑队应招的,无数工人赶赴这一片热土,将自己的汗水留在这儿。
附近的村民们也终于意识到,在新官府的治理下,日子很过得!
“再攒攒,就能起一间屋子啦!”精明的妇人盘腿坐在床上,一遍又一遍的数着钱,她自从识了数以后,算学一路立刻精通了起来,尤其是在数钱的时候。
别说加减了,只要有关钱,乘数都会。
她眼睛一眯,看向旁边坐着喘气的丈夫,立刻趾高气昂起来:“俺说的吧?那些做工的就是有钱!不过卖些粗布,半月也比以前两年攒得多了,再这样攒下去,明年俺们家就能起一间大屋!”
村子的位子不好,这是没办法的,当年朝廷给划的,不过运气好的事,这里不是边关。
于是虽然苛捐杂税躲不掉,但日子还能艰难地过下去,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税官不来了,吏目也不来了,村子不必再交税,不必再给粮。
这自然很奇怪,第一年的时候,他们惴惴不安,以为是税官忘了他们,明年就要连本带利的把粮食拖走。
第二年的时候,他们想,税官不会真把俺们忘了吧?
第三年,谢天谢地,谢谢祖宗菩萨,希望税官再也想不起俺们!
他们照旧每日耕种,但是能攒下钱来了,有相熟的私盐贩子会卖盐来,赶集的时候能去附近的镇子买布料和针线,他们就安心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直到有生人远道而来,他们才知道,原来朝廷已经没了——
朝廷啥时候没的?他们不知道哇!
怪不得税官不来了呢,原来不是把俺们忘了,是税官没啦!
村人们垂头丧气,哎,好日子才过了几年啊,这么快又要交税了,新朝廷不知道手黑不黑,好在之前攒了些钱和粮,还能支撑几年。
但新朝廷说,没税!
村人们不信,当官的惯会骗泥腿子。
没税,但是得上扫盲课。
村人们这下就信了——多少年的文盲了,上过两堂课以后都认为,上课是比下地更苦的活!种地是种惯了的,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种,但读书认字?祖宗没教过啊!
等他们回过头来的时候,工人们来了,都城开始修了。
聪明人开始频繁去找工人做生意。
在冬天的第一场大雪落下的时候,他们终于意识到。
原来当真改朝换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