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夜半行军,无人敢怠慢,一时,只有马蹄踏地和肩肘铁甲摩擦的声音。
胤祚夹紧了马腹,目光落在远处,却没有焦点。
此时此景,他不由得就想起了那首诗,与此时……竟是遥相呼应。
胤祚面色严肃而平静,一身银甲覆身,包裹的很是严实。
眼下有些许青黑,脸上还带着风沙刮出的细小伤口,风吹日晒,皮肤干的疼。
不过,这些小事,胤祚也顾不得了。
如今他们已经出了沙漠,往昭莫多赶去。
于前日再次得到中路军的消息——
准噶尔不战而逃!
见帝王亲统军,军备严明,军容严整,不战而逃,丧胆溃败。
信中不过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了当时的情形。
胤祚望着远方,心神却早飘荡到了克鲁伦河畔,到了父兄身旁,当日得信,他手握信纸,心绪久久不能平,到今日,他尚为此激荡。
他时常想象当时,究竟会是何情形?他未得一见,实为憾事。
不过,胤祚的眸子闪着亮光,心潮澎湃。
克鲁伦河畔,清军和准噶尔隔河对峙,两军互不相让。
大战一触即发之际。
胤祚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就想象到汗阿玛是何等英姿,必定也举着千里镜于河岸远眺,纵览敌情,只是那旌旗高高飞舞,铁甲亮野,火炮齐备,刀剑森然,军营绵延数十里的情形。
他自觉想象力匮乏,竟是不能描绘出十之一二,冥思苦想,也终究不能亲见当时可吞山河之气势。
君王亲临,君臣共守,同生共死,此等决心,是最坚定的信念,士气燎原,可燃遍野。
帝王御驾亲征,他是真的体会到其中奥妙了,对士气的鼓舞,对敌方的打击。
准噶尔也是兵强马壮,却闻风丧胆而逃,那噶尔丹也是个人物,却不敢正面对敌。
到底是何等气势?让人尚且没有一战之心。
布下连天阵,天威赫赫,士敢死战,军威可吞日。
可赞虎狼之师……胤祚吐出一口浊气,喃喃道: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准噶尔何尝不是骄纵狂妄如昔日称霸一方,割据西北的高昌麹氏,麹氏勾结突厥,准噶尔与沙俄也不清白。
准噶尔尚且比麹氏勇武,有称霸蒙古之野心,自比成吉思汗,他的蒙古汗国霸权也成规模,麾下十万兵。
野心勃勃,不安于世。
更胜当年的麹氏。
胤祚神色有些恍惚,他十年来读书,虽不如兄弟们学识渊博,却也是啃下一本本厚重的书籍,诗词歌赋,数以千计,唐诗宋词熟记于心。
但他还在上书房读书时,那些东西也多是咽下吞下,背的熟了,意思理解了,能应付过师傅的考察,汗阿玛的考校便可,也不求拔尖,文课只是中等水平,不像三哥如痴如醉。
他当年只想“尚可”二字,中不溜秋就很好,看的过眼就不错,大部头的多为囫囵吞枣,诗词歌赋还好些,觉得没那些四书五经烦人,但也是多为了当年的功课,今日却……
记在心中的那些东西,本来以为从上书房一走,早不知道被他扫到哪个角落,可今日,他征战在外,不免回忆起那些……
那些他早背过的,此情此景,那时那景,竟是无言,却也共情了。
不知道为什么,自然而然的浮现心头,竟是遥相呼应,不需多言,就让他怅惘不已。
有了这些经历,他才能真的体会。
他不觉得自己有过人的文采,也没法憋出几句精妙的可以流传千古的诗来,不过前人所言,与他难平的心境却不谋而合。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旗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胤祚自言自语,将那首诗完整的念出,依旧昂首望向远方,王者之师,龙虎之将,四方来归,保境安民。
伊昌阿听到胤祚的碎碎念,看他这心情抑郁的样子,很是担忧的询问:
“王爷,你这是……咱们往前看,应该很快就会到了,打仗嘛,什么阴招损招的都正常,唉,这段时间是受苦了。”
他抓耳挠腮,也不大高兴,他们一路上还没打仗呢,没和准噶尔真刀真枪的干呢,就倒下数千的将士,这几个月,只风尘仆仆的赶路,饿死的渴死的,唉,造孽!大丈夫死于沙场,死得其所,死于此等小道,让人惋惜啊!
不知道玛法如何了,玛法年纪也大了,终究不是他们这种年轻人身体倍儿棒,唉,听说玛法一天只睡两个时辰,还精神抖擞,事无巨细的安排军务,唉,伊昌阿连连叹息。
算了,他还是先别担心玛法了,多担心担心自己和王爷吧。
他觉得胤祚又是在为倒下的军民而惋惜悲痛,他一向知道王爷心善,开口劝慰。
胤祚却摇了摇头,只说了一句。
“我是在想,尊称天可汗,大唐当年的盛况,四方来朝,国泰民安,等咱们大清兵戈止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汗阿玛乃是天子,我乃天子之子……”
“我希望,能现大唐当日盛况,咱们大清军民,也能……”
天威国威,沙俄虎视眈眈,准噶尔率先来犯,不安稳的地方尚多,大清以后……
不可内乱。
胤祚皱紧了眉头,他上辈子对清了解很少,也不过是知道一点点九子夺嫡什么名头罢了,现在都这么多年了,更是不记得什么。
他亲身走一遭,这么几个月下来与军民同吃同住,亲历战事,心境大有不同。
他有点庆幸,自己走了这么一遭,若是留在京中,他只知安乐,不知战争啊。
说的再多,听的再多,文字记载的再多,也不如真的去经历过。
九子夺嫡,夺的是国家内乱,夺的是劳民伤财。
若是能少争一点,多取外财,内安而政稳。
只是此事,实在难办,自古至今,此事不绝矣。
非他一人之力可平息,裹挟其中……
不过,又想到此次中路军那边消息,五哥半道被汗阿玛派去了规划城接应西路军,配合安排,也是屯兵归化。
三哥,四哥,七弟,八弟在汗阿玛身边。
西路,大哥在前锋营,他在主力。
兄弟一心,其利断金。
他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兄,皆是他血脉至亲。
今日倒下的军民,是他大清的子民,他是大清亲王,也是他的子民。
等战事平息后,胤祚若有所思。
居中斡旋,必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事无绝对,大梦三千。
夜半行军,无人敢怠慢,一时,只有马蹄踏地和肩肘铁甲摩擦的声音。
胤祚夹紧了马腹,目光落在远处,却没有焦点。
此时此景,他不由得就想起了那首诗,与此时……竟是遥相呼应。
胤祚面色严肃而平静,一身银甲覆身,包裹的很是严实。
眼下有些许青黑,脸上还带着风沙刮出的细小伤口,风吹日晒,皮肤干的疼。
不过,这些小事,胤祚也顾不得了。
如今他们已经出了沙漠,往昭莫多赶去。
于前日再次得到中路军的消息——
准噶尔不战而逃!
见帝王亲统军,军备严明,军容严整,不战而逃,丧胆溃败。
信中不过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了当时的情形。
胤祚望着远方,心神却早飘荡到了克鲁伦河畔,到了父兄身旁,当日得信,他手握信纸,心绪久久不能平,到今日,他尚为此激荡。
他时常想象当时,究竟会是何情形?他未得一见,实为憾事。
不过,胤祚的眸子闪着亮光,心潮澎湃。
克鲁伦河畔,清军和准噶尔隔河对峙,两军互不相让。
大战一触即发之际。
胤祚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就想象到汗阿玛是何等英姿,必定也举着千里镜于河岸远眺,纵览敌情,只是那旌旗高高飞舞,铁甲亮野,火炮齐备,刀剑森然,军营绵延数十里的情形。
他自觉想象力匮乏,竟是不能描绘出十之一二,冥思苦想,也终究不能亲见当时可吞山河之气势。
君王亲临,君臣共守,同生共死,此等决心,是最坚定的信念,士气燎原,可燃遍野。
帝王御驾亲征,他是真的体会到其中奥妙了,对士气的鼓舞,对敌方的打击。
准噶尔也是兵强马壮,却闻风丧胆而逃,那噶尔丹也是个人物,却不敢正面对敌。
到底是何等气势?让人尚且没有一战之心。
布下连天阵,天威赫赫,士敢死战,军威可吞日。
可赞虎狼之师……胤祚吐出一口浊气,喃喃道: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准噶尔何尝不是骄纵狂妄如昔日称霸一方,割据西北的高昌麹氏,麹氏勾结突厥,准噶尔与沙俄也不清白。
准噶尔尚且比麹氏勇武,有称霸蒙古之野心,自比成吉思汗,他的蒙古汗国霸权也成规模,麾下十万兵。
野心勃勃,不安于世。
更胜当年的麹氏。
胤祚神色有些恍惚,他十年来读书,虽不如兄弟们学识渊博,却也是啃下一本本厚重的书籍,诗词歌赋,数以千计,唐诗宋词熟记于心。
但他还在上书房读书时,那些东西也多是咽下吞下,背的熟了,意思理解了,能应付过师傅的考察,汗阿玛的考校便可,也不求拔尖,文课只是中等水平,不像三哥如痴如醉。
他当年只想“尚可”二字,中不溜秋就很好,看的过眼就不错,大部头的多为囫囵吞枣,诗词歌赋还好些,觉得没那些四书五经烦人,但也是多为了当年的功课,今日却……
记在心中的那些东西,本来以为从上书房一走,早不知道被他扫到哪个角落,可今日,他征战在外,不免回忆起那些……
那些他早背过的,此情此景,那时那景,竟是无言,却也共情了。
不知道为什么,自然而然的浮现心头,竟是遥相呼应,不需多言,就让他怅惘不已。
有了这些经历,他才能真的体会。
他不觉得自己有过人的文采,也没法憋出几句精妙的可以流传千古的诗来,不过前人所言,与他难平的心境却不谋而合。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旗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胤祚自言自语,将那首诗完整的念出,依旧昂首望向远方,王者之师,龙虎之将,四方来归,保境安民。
伊昌阿听到胤祚的碎碎念,看他这心情抑郁的样子,很是担忧的询问:
“王爷,你这是……咱们往前看,应该很快就会到了,打仗嘛,什么阴招损招的都正常,唉,这段时间是受苦了。”
他抓耳挠腮,也不大高兴,他们一路上还没打仗呢,没和准噶尔真刀真枪的干呢,就倒下数千的将士,这几个月,只风尘仆仆的赶路,饿死的渴死的,唉,造孽!大丈夫死于沙场,死得其所,死于此等小道,让人惋惜啊!
不知道玛法如何了,玛法年纪也大了,终究不是他们这种年轻人身体倍儿棒,唉,听说玛法一天只睡两个时辰,还精神抖擞,事无巨细的安排军务,唉,伊昌阿连连叹息。
算了,他还是先别担心玛法了,多担心担心自己和王爷吧。
他觉得胤祚又是在为倒下的军民而惋惜悲痛,他一向知道王爷心善,开口劝慰。
胤祚却摇了摇头,只说了一句。
“我是在想,尊称天可汗,大唐当年的盛况,四方来朝,国泰民安,等咱们大清兵戈止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汗阿玛乃是天子,我乃天子之子……”
“我希望,能现大唐当日盛况,咱们大清军民,也能……”
天威国威,沙俄虎视眈眈,准噶尔率先来犯,不安稳的地方尚多,大清以后……
不可内乱。
胤祚皱紧了眉头,他上辈子对清了解很少,也不过是知道一点点九子夺嫡什么名头罢了,现在都这么多年了,更是不记得什么。
他亲身走一遭,这么几个月下来与军民同吃同住,亲历战事,心境大有不同。
他有点庆幸,自己走了这么一遭,若是留在京中,他只知安乐,不知战争啊。
说的再多,听的再多,文字记载的再多,也不如真的去经历过。
九子夺嫡,夺的是国家内乱,夺的是劳民伤财。
若是能少争一点,多取外财,内安而政稳。
只是此事,实在难办,自古至今,此事不绝矣。
非他一人之力可平息,裹挟其中……
不过,又想到此次中路军那边消息,五哥半道被汗阿玛派去了规划城接应西路军,配合安排,也是屯兵归化。
三哥,四哥,七弟,八弟在汗阿玛身边。
西路,大哥在前锋营,他在主力。
兄弟一心,其利断金。
他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兄,皆是他血脉至亲。
今日倒下的军民,是他大清的子民,他是大清亲王,也是他的子民。
等战事平息后,胤祚若有所思。
居中斡旋,必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事无绝对,大梦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