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户部事-《大明:我姐是马秀英》

  傍晚皇城朱标的寝宫。

  用完晚饭,换好了寝衣的朱标,倚靠在软椅上闭目养神。

  贴身太监德子站在他旁边,小声为他读着锦衣卫送来的密报。

  从假装偶遇王敏韩镜,还有他背后究竟是谁。

  到户部中各个官吏,是如何传递消息,又究竟传递给的谁。

  全都没有逃过锦衣卫的眼睛,事无巨细,一条一条都写在这密报上。

  最可怕的是。

  在这密报上,居然还有一份菜单,正是中书右丞相胡惟庸,今天中午独自享用的那一餐。

  “殿下,奴婢念完了……”

  将密报合上放到桌案上,德子躬身行礼,

  朱标闭着眼睛,对着德子摆了摆手,“嗯,好。”

  “你下去歇着吧,顺便给毛骧送句话过去,仔细盯着就是,其他的什么不要动,也不要做。”

  “是,殿下!”

  德子再次躬身行礼,“奴婢告退!”

  小步慢慢后退几步,等到了一定距离才敢转身离开。

  推开门走到门外,看着守在这里的黄免,德子又连忙对其行了个礼,“黄公公……”

  黄免还礼微笑,“德公公,不必如此。"

  ……

  又过了一会,朱标缓缓睁开眼睛,看向桌上的那份密报。

  大人物都是千年狐狸,挺沉的住气。

  现在就出来蹦跶,想要摸清楚情况的,都是些小鱼小虾。

  连个二品的官都没有,没意思……

  还得再给他们上点料才行!

  “殿下……”

  朱标这边心里刚下定主意,太子妃常氏的声音就在他的背后响起。

  循声转身看去。

  只见常氏身着纱制寝衣,一头乌发半湿披散在肩后,肌肤在薄纱下若隐若现,还散发着淡淡香气。

  朱标不禁微微一怔。

  纵然是老夫老妻,但此情此景,朱标的目光还是陷了进去。

  常氏见状轻笑,走到跟前一双玉手攀上朱标肩头,靠近到耳边缓缓开口,“殿下……为何如此看着奴家呢……”

  说话间吐出的气息,吹拂到朱标的耳朵上。

  那一瞬间就像是被电击了一般!

  猛地从软榻上站起身,朱标拦腰横抱起常氏。

  “呀!”

  猝不及防常氏尖叫一声。

  外面守着的宫女太监闻言猛地一惊,下意识的就要冲进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不懂事,可黄免是过来人。

  连忙拦下这些没脑子的,小声的警告他们,一个个都老实待着!

  要是坏了太子爷和太子妃的好事,十个脑袋都不够皇爷砍的!

  外面的声响,传到了里面。

  常氏听见脸袋当即就红了,仰头有些嗔怪的看着朱标,“殿下!你看你……”

  已经被点着火的朱标,见着这个那更是忍不住了,抱着常氏就往床榻那边走。

  边走还边嘀咕,“是该给雄英找个伴了,也省得爹娘成天的催!”

  “殿下,你说什么呢!”

  “那咋了,你是我媳妇,自家田自家种,今天我就让你看看什么叫夫纲!”

  一夜无话,骤雨狂风。

  第二天上朝时,一向勤政的太子朱标缺席了。

  几个负责教导太子的重臣见此,全都站了出来询问朱元璋,为什么太子殿下没有上朝。

  搬出了一大通圣人道理,说为君要勤政,不得懈怠…………

  知道内情的朱元璋听着那叫一个心烦,但又没有理由回绝,毕竟他们是太子的老师,说的话也是为朱标着想。

  最后只能借口,说他吩咐太子有另外的事情要忙,才堵住了他们的嘴。

  不过朱标人是缺席了。

  但这不代表他想做的事就不做了。

  今天的事情不多,所以一个多时辰后就散朝了。

  诸位大臣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去到各自衙门开始处理政务,临近中午的时候手下人传来消息。

  一个令他们感觉到惊异的消息。

  今天没来上朝的太子殿下朱标。

  居然又提拔了四人入户部为官。

  官职都不高,一个正六品主事,三个从九品司务。

  而这四人具体是何身份,又是为什么突然受到太子朱标的青睐,晋升提拔到户部为官的,时间太短暂时还没有被查出来。

  而且手下人还说,查东西的时候,感觉有人在刻意阻挠他们。

  有人刻意阻挠……

  诸位大人稍微想想就知道这人是谁,锦衣卫嘛。

  显然太子殿下是在在告诉他们,王敏还有这新提报的四人,都是他朱标的人!

  可是户部实在太诱人了。

  这一招又太突然!

  况且朱标毕竟没有明说什么,只是在暗示,既然是暗示就有缓和的可能。

  大概又过了几天,四人的身份还是被查了出来。

  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籍贯也是天南海北,有淮西的,有浙江的,有河南的……

  唯一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这四人都出身太学。

  还都是进入官场没有几年,见到过大染缸中混杂,但心中尚保有一番抱负,一分坚持。

  能做到士为知己者死的人!

  就是几乎不可能被人拉拢的那种……

  已经很明显了,朱标这是想要重用太学学子,来充实户部衙门,并将其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

  或许未来,还有可能是其他六部。

  不管其他人怎么想。

  反正胡惟庸,是不想让事情就这么发展下去的。

  不仅仅是因为户部,还有更长远的考虑,太子朱标用太学学子掺沙子。

  那他这个百官之首怎么办?

  当然他也没有傻到直接和朱标对着干,那是主动往朱元璋刀下伸脑袋!

  胡惟庸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

  他的目标是朱标放入户部的那几个人。

  不管这几个人多能干,在户部衙门里也都不过是新人罢了,而新人做事难免的会出现一些纰漏。

  这是怎么都避免不了的事情。

  更何况是现在户部政务积压严重,一人要掰开当好几个人用,更是容易弄出了一些差错。

  可是户部关乎整个大明经济。

  一丁点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于是几天之后。

  户部衙门不出所料的出了事。

  朱标新任命的那四名官员,其中有两位主事因为马虎大意,导致账册出了问题。

  很严重,直接影响了整个户部的账目!

  并且这事情还被捅到金銮殿上。

  御史们一个个的慷慨激昂,要问罪这两名官员。

  一些大臣也是跟风表示赞同。

  胡惟庸身为中书右丞相,见朝堂如此状况,立刻站了出来主持公道。

  义正言辞的说,那两名官员都是新入户部的,经验尚浅出现了状况也在情理之中,不必如此苛责。

  重新整理,重新计算,把账目理清了就是。

  可是他这些话,根本就没有起到一点效果,反而使得群臣更是激愤。

  朱元璋见状很是冷静,转而询问户部左侍郎,暂掌尚书事赵好德,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两名官员,又究竟要如何处置?

  赵好德人如其名,是个刚直的清官,有什么就说什么。

  事情确实是那两名官员弄出来的。

  但是事情并没有诸位大臣说的那么严重,只需要一点时间重新理算一下就好。

  后面还补充说,以前户部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不知道怎么的,以前都没事,怎么今天就弄成了这样?

  赵好德的话说完,整个朝堂先是寂静下来一瞬,而后彻底的炸了。

  这话里话外,是什么意思?

  以前发生过这事,没人声张,现在发生了却一大堆人站出来要问罪。

  什么意思?

  以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区别比就是,这次的人是太子朱标提拔送入户部的……

  赵好德他疯了不成?!

  敢在大殿之上说这样的话?!

  下面吵成一片,朱元璋却完全不慌,一副看戏的模样。

  吵吧,吵吧,越吵就越说明,咱标儿的计划进行的顺利,比咱强!

  直接抽刀子砍了,确实没有看狗咬狗有意思,不过这赵好德确实不错,这样的性情能力也确实该升一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