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梅雨季来得比往年早,宋若宪站在广州节度使府的露台上,望着珠江上穿梭的商船,指甲深深掐进紫檀木栏杆。案上的密信已被雨水洇透,"长安查抄盐库青龙寺僧众入狱 李承宏圈禁" 的字样重叠在一起,像一张越收越紧的网。她身后的五千精兵正在装卸粮草,甲胄上的水珠顺着鳞片纹滚落,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
"母亲,真要带这么多人去长安?" 宋明轩的声音带着犹豫,他手腕上的伤口还缠着绷带 —— 那是刺杀御史中丞失败后,被火枪流弹擦伤的痕迹。"朝廷刚颁布《宗室法》,正是敏感时候,带甲士入朝,怕是会..."
"怕什么?" 宋若宪转身,凤钗上的明珠在阴雨天里泛着冷光。这位岭南节度使素以铁腕闻名,当年仅用三个月就肃清了海盗,手段之狠让大食商人都忌惮三分。"盐铁司被夺,青龙寺被抄,咱们在长安的眼线折了大半,再不出手,等易林腾出手来,岭南就是下一个江南!" 她抓起案上的虎符,"五千人不够,再调三千藩兵,就说是护送贡品,谁敢拦?"
宋明轩望着母亲眼中的狠厉,忽然想起幼时见过的鳄鱼 —— 在水里不动声色,一旦发动便是致命一击。他低头应是,转身去传令时,袖中的密信悄然滑落,被风吹进珠江。那是安庆绪的回信,上面写着 "若能牵制长安兵力,洛阳必出兵响应"。
消息传到长安时,易林正在度支司核对青苗贷的账目。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棂,在算盘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每一粒算珠都代表着一户农民的春耕希望。夜影卫的飞鸽落在窗台上,脚上的信管里裹着一张字条:"宋若宪率五千兵离广州,号称朝觐,辎重中有弓弩甲胄。"
"终于来了。" 易林将字条凑近烛火点燃,灰烬飘落在 "岭南盐利" 的账册上。他走到舆图前,指尖划过衡阳的位置 —— 那里是岭南进入湖广的咽喉,也是神策军与太行军的布防之地。"传我命令,神策军左厢进驻衡阳城,太行军埋伏在城郊密林,听候调遣。"
"要不要通知陛下?" 琉璃走进来,绿裙上沾着户部的桑皮纸纤维。她刚从库房回来,抱着一摞宋家盐商的走私记录,最上面那本记着 "大食胡椒换官盐" 的交易,日期就在上个月。
"陛下已知晓。" 易林在沙盘上摆出兵力分布,"昨夜飞鸽传书,陛下让咱们便宜行事。" 他捏起代表宋家军队的陶俑,"宋若宪想玩武力逼宫,咱们就陪她玩玩。"
三日后的早朝,宋若宪出兵的消息在紫宸殿炸开了锅。张皇后的兄长张镒第一个跳出来:"岭南节度使想必是误会了,或许只是派兵护送贡品,何必大惊小怪?" 他话音刚落,就被御史台的官员反驳:"五千甲兵护送贡品?贞观以来从未有过此例!分明是图谋不轨!"
朝堂上顿时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安抚,认为应先答应恢复盐铁权,避免兵戎相见;另一派则力主镇压,指责宋家目无王法。李玙坐在龙椅上沉默不语,手指在御座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却时不时瞟向站在朝班末尾的易林。
就在此时,琉璃捧着卷宗走出班列,绿裙在肃杀的朝堂上像一抹生机。"陛下,臣有证据表明,宋家不仅拥兵自重,更与叛贼私通。" 她将走私账册呈上,"这是宋记盐行与安庆绪的交易记录,用岭南的官盐换取洛阳的军械,去年冬天就已开始。"
张镒立刻反驳:"一派胡言!不过是些生意往来,怎能扣上通敌的帽子?"
"是吗?" 琉璃翻开另一卷,"那这份呢?宋家与大食使者约定,若能控制岭南,便允许大食在广州驻军,共享港口之利。" 她提高声音,让殿内所有人都听得清楚,"大食铁骑已越过葱岭,宋家这是要引狼入室!"
满朝哗然。李玙抓起账册,手指在 "大食驻军" 四个字上青筋暴起。他猛地将账册摔在地上:"查!给朕彻查!"
此时的衡阳城外,宋若宪的军队正被神策军挡在城门下。神策军指挥使骆奉先立在吊桥上,甲胄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宋节度使,朝廷有旨,只许您带百名随从入朝,其余兵马就地驻扎。"
"放肆!" 宋若宪的马鞭直指骆奉先,"本节度奉太后密令入朝,你敢拦我?" 她身后的士兵突然举起弓弩,箭尖直指城上的守军。
骆奉先冷笑一声,挥手示意。城楼上突然竖起数十面盾牌,盾牌后露出黑洞洞的枪口 —— 那是太行军的火枪队,连夜从长安赶来支援。"宋节度使,何必动刀动枪?" 骆奉先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出,"陛下说了,只要您卸甲入朝,过往之事可以既往不咎。"
宋若宪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她没想到朝廷竟有防备,更没想到神策军会配备如此犀利的火器。就在她犹豫之际,身后的密林里突然响起炮声,浓烟中传来士兵的惨叫 —— 太行军的佛郎机炮开始轰击后卫营地。
"中计了!" 宋若宪猛地勒转马头,却见衡阳城的吊桥缓缓升起,而前方的官道上,神策军的骑兵正列阵冲锋。她的五千兵马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长安的紫宸殿里,飞鸽不断传来战报。当易林念出 "宋若宪中军被火炮击溃,本人被擒" 时,李玙长舒一口气,瘫坐在龙椅上。张镒面如死灰,瘫倒在地,嘴里喃喃着 "完了,全完了"。
三日后,宋若宪被押解至长安,关在刑部大牢。易林亲自去提审,隔着铁栏望着这位曾经叱咤岭南的女节度使。她的凤钗已被取下,头发散乱地贴在脸上,却依旧挺着脊背:"易林,你赢了,但你别得意。岭南的根基,不是你能撼动的。"
"是吗?" 易林将一份卷宗从铁栏递进去,上面是宋若宪与安庆绪、大食使者的三方密约,用三种文字书写,末尾盖着各自的印玺。"这份密约,足以让宋家满门抄斩。"
宋若宪的瞳孔骤然收缩,抓起卷宗撕得粉碎。纸屑从铁栏的缝隙飘落,像她破碎的野心:"你早就布好了局,是不是?从查盐铁司开始,就是为了引我出来。"
"是,也不是。" 易林转身离开,"我本想给岭南留条活路,是你自己选了绝路。"
次日的朝会上,易林呈上三方密约的副本。李玙当庭下令:"抄没宋家所有财产,岭南各州改由朝廷直辖,委派流官治理!" 他看向瑟瑟发抖的张镒,"至于勾结宋家的官员,交由御史台一一查办!"
这场清洗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从户部尚书到岭南小吏,涉案者多达三百余人,抄没的金银珠宝堆满了太府寺的库房。当最后一名宋家党羽被押出长安城时,连空气都仿佛变得清新起来。
均田令终于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户部统计的数据显示,仅半年时间,全国新开垦的荒地就达百万亩,农民向官府借贷的青苗种子超过五十万石。度支司的官员算了笔账,秋收后连本带利收回的粮食,足够供应前线大军一年的军饷。
夜深人静时,易林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上,望着满天星斗。夏夜的风带着渭水的潮气,吹动他的官袍,像一只即将展翅的鹰。远处的坊市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清晰得如同史书上的墨迹。
"在想什么?" 琉璃走到他身边,递过一件披风。她的绿裙在星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腰间的墨玉玉佩与星光交相辉映。
易林指着天边最亮的那颗星:"长孙将军当年最喜欢那颗星,说它像战场上的帅旗。"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盐铁司、青龙寺、宗室、宋家... 朝堂上的障碍总算扫清了。"
琉璃的指尖轻轻划过他的袖口:"那长孙霖的案子,该翻了。"
易林抬头望向星空,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方。他知道,平定安史之乱的大战即将来临,而战后,为长孙霖平反昭雪,将是他在朝堂上要做的最后一件大事。
"快了。" 他轻声说,仿佛在对星空许愿,也仿佛在对那位含冤而死的将军承诺。"等收复洛阳,等天下太平,我一定会还她一个清白。"
夜风穿过空旷的广场,带着远处军营的号角声。太极殿的铜鹤香炉里,最后一缕檀香缓缓升起,融入漫天星斗。党争的终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为了那些在战乱中逝去的灵魂,也为了一个更清明的大唐。
"母亲,真要带这么多人去长安?" 宋明轩的声音带着犹豫,他手腕上的伤口还缠着绷带 —— 那是刺杀御史中丞失败后,被火枪流弹擦伤的痕迹。"朝廷刚颁布《宗室法》,正是敏感时候,带甲士入朝,怕是会..."
"怕什么?" 宋若宪转身,凤钗上的明珠在阴雨天里泛着冷光。这位岭南节度使素以铁腕闻名,当年仅用三个月就肃清了海盗,手段之狠让大食商人都忌惮三分。"盐铁司被夺,青龙寺被抄,咱们在长安的眼线折了大半,再不出手,等易林腾出手来,岭南就是下一个江南!" 她抓起案上的虎符,"五千人不够,再调三千藩兵,就说是护送贡品,谁敢拦?"
宋明轩望着母亲眼中的狠厉,忽然想起幼时见过的鳄鱼 —— 在水里不动声色,一旦发动便是致命一击。他低头应是,转身去传令时,袖中的密信悄然滑落,被风吹进珠江。那是安庆绪的回信,上面写着 "若能牵制长安兵力,洛阳必出兵响应"。
消息传到长安时,易林正在度支司核对青苗贷的账目。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棂,在算盘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每一粒算珠都代表着一户农民的春耕希望。夜影卫的飞鸽落在窗台上,脚上的信管里裹着一张字条:"宋若宪率五千兵离广州,号称朝觐,辎重中有弓弩甲胄。"
"终于来了。" 易林将字条凑近烛火点燃,灰烬飘落在 "岭南盐利" 的账册上。他走到舆图前,指尖划过衡阳的位置 —— 那里是岭南进入湖广的咽喉,也是神策军与太行军的布防之地。"传我命令,神策军左厢进驻衡阳城,太行军埋伏在城郊密林,听候调遣。"
"要不要通知陛下?" 琉璃走进来,绿裙上沾着户部的桑皮纸纤维。她刚从库房回来,抱着一摞宋家盐商的走私记录,最上面那本记着 "大食胡椒换官盐" 的交易,日期就在上个月。
"陛下已知晓。" 易林在沙盘上摆出兵力分布,"昨夜飞鸽传书,陛下让咱们便宜行事。" 他捏起代表宋家军队的陶俑,"宋若宪想玩武力逼宫,咱们就陪她玩玩。"
三日后的早朝,宋若宪出兵的消息在紫宸殿炸开了锅。张皇后的兄长张镒第一个跳出来:"岭南节度使想必是误会了,或许只是派兵护送贡品,何必大惊小怪?" 他话音刚落,就被御史台的官员反驳:"五千甲兵护送贡品?贞观以来从未有过此例!分明是图谋不轨!"
朝堂上顿时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安抚,认为应先答应恢复盐铁权,避免兵戎相见;另一派则力主镇压,指责宋家目无王法。李玙坐在龙椅上沉默不语,手指在御座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却时不时瞟向站在朝班末尾的易林。
就在此时,琉璃捧着卷宗走出班列,绿裙在肃杀的朝堂上像一抹生机。"陛下,臣有证据表明,宋家不仅拥兵自重,更与叛贼私通。" 她将走私账册呈上,"这是宋记盐行与安庆绪的交易记录,用岭南的官盐换取洛阳的军械,去年冬天就已开始。"
张镒立刻反驳:"一派胡言!不过是些生意往来,怎能扣上通敌的帽子?"
"是吗?" 琉璃翻开另一卷,"那这份呢?宋家与大食使者约定,若能控制岭南,便允许大食在广州驻军,共享港口之利。" 她提高声音,让殿内所有人都听得清楚,"大食铁骑已越过葱岭,宋家这是要引狼入室!"
满朝哗然。李玙抓起账册,手指在 "大食驻军" 四个字上青筋暴起。他猛地将账册摔在地上:"查!给朕彻查!"
此时的衡阳城外,宋若宪的军队正被神策军挡在城门下。神策军指挥使骆奉先立在吊桥上,甲胄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宋节度使,朝廷有旨,只许您带百名随从入朝,其余兵马就地驻扎。"
"放肆!" 宋若宪的马鞭直指骆奉先,"本节度奉太后密令入朝,你敢拦我?" 她身后的士兵突然举起弓弩,箭尖直指城上的守军。
骆奉先冷笑一声,挥手示意。城楼上突然竖起数十面盾牌,盾牌后露出黑洞洞的枪口 —— 那是太行军的火枪队,连夜从长安赶来支援。"宋节度使,何必动刀动枪?" 骆奉先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出,"陛下说了,只要您卸甲入朝,过往之事可以既往不咎。"
宋若宪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她没想到朝廷竟有防备,更没想到神策军会配备如此犀利的火器。就在她犹豫之际,身后的密林里突然响起炮声,浓烟中传来士兵的惨叫 —— 太行军的佛郎机炮开始轰击后卫营地。
"中计了!" 宋若宪猛地勒转马头,却见衡阳城的吊桥缓缓升起,而前方的官道上,神策军的骑兵正列阵冲锋。她的五千兵马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长安的紫宸殿里,飞鸽不断传来战报。当易林念出 "宋若宪中军被火炮击溃,本人被擒" 时,李玙长舒一口气,瘫坐在龙椅上。张镒面如死灰,瘫倒在地,嘴里喃喃着 "完了,全完了"。
三日后,宋若宪被押解至长安,关在刑部大牢。易林亲自去提审,隔着铁栏望着这位曾经叱咤岭南的女节度使。她的凤钗已被取下,头发散乱地贴在脸上,却依旧挺着脊背:"易林,你赢了,但你别得意。岭南的根基,不是你能撼动的。"
"是吗?" 易林将一份卷宗从铁栏递进去,上面是宋若宪与安庆绪、大食使者的三方密约,用三种文字书写,末尾盖着各自的印玺。"这份密约,足以让宋家满门抄斩。"
宋若宪的瞳孔骤然收缩,抓起卷宗撕得粉碎。纸屑从铁栏的缝隙飘落,像她破碎的野心:"你早就布好了局,是不是?从查盐铁司开始,就是为了引我出来。"
"是,也不是。" 易林转身离开,"我本想给岭南留条活路,是你自己选了绝路。"
次日的朝会上,易林呈上三方密约的副本。李玙当庭下令:"抄没宋家所有财产,岭南各州改由朝廷直辖,委派流官治理!" 他看向瑟瑟发抖的张镒,"至于勾结宋家的官员,交由御史台一一查办!"
这场清洗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从户部尚书到岭南小吏,涉案者多达三百余人,抄没的金银珠宝堆满了太府寺的库房。当最后一名宋家党羽被押出长安城时,连空气都仿佛变得清新起来。
均田令终于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户部统计的数据显示,仅半年时间,全国新开垦的荒地就达百万亩,农民向官府借贷的青苗种子超过五十万石。度支司的官员算了笔账,秋收后连本带利收回的粮食,足够供应前线大军一年的军饷。
夜深人静时,易林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上,望着满天星斗。夏夜的风带着渭水的潮气,吹动他的官袍,像一只即将展翅的鹰。远处的坊市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清晰得如同史书上的墨迹。
"在想什么?" 琉璃走到他身边,递过一件披风。她的绿裙在星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腰间的墨玉玉佩与星光交相辉映。
易林指着天边最亮的那颗星:"长孙将军当年最喜欢那颗星,说它像战场上的帅旗。"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盐铁司、青龙寺、宗室、宋家... 朝堂上的障碍总算扫清了。"
琉璃的指尖轻轻划过他的袖口:"那长孙霖的案子,该翻了。"
易林抬头望向星空,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方。他知道,平定安史之乱的大战即将来临,而战后,为长孙霖平反昭雪,将是他在朝堂上要做的最后一件大事。
"快了。" 他轻声说,仿佛在对星空许愿,也仿佛在对那位含冤而死的将军承诺。"等收复洛阳,等天下太平,我一定会还她一个清白。"
夜风穿过空旷的广场,带着远处军营的号角声。太极殿的铜鹤香炉里,最后一缕檀香缓缓升起,融入漫天星斗。党争的终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为了那些在战乱中逝去的灵魂,也为了一个更清明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