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葡萄牙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以及英国向葡萄牙增派更多的军队,这场关于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围绕着葡萄牙内战所展开的陆上战争。
英国政府一开始仅宣布增兵1.5万人,最后又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决定再次增派3.5万人前往葡萄牙作战。
这一来二去之下,英国计划派往葡萄牙的军队人数就已经超过5.5万人。
虽然这些军队人数看起来不多,但这些士兵可都是从英国本土调动的,是真正精锐的英国陆军,不是那些来自殖民地凑数的炮灰。
西班牙这边,为了帮助新生的葡萄牙民主共和国对抗来自英国的压力,卡洛也决定派出三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和一个炮兵师前往葡萄牙作战。
这些部队加起来的总人数刚好超过5万人,正好和英国派出去的军队人数对等。
英国向葡萄牙增兵的行为,反而方便了卡洛原本想要轮替军队前往葡萄牙作战的计划。在西班牙也向葡萄牙增兵之后,西班牙可以前往葡萄牙作战的军队人数更多了,也代表着同时会有更多的士兵接受战场的磨练。
正当英国和西班牙大肆调动国内军队,打算在葡萄牙的国土上来一场正面较量的时候,欧洲各国国内对于这场战争也有着自己的讨论。
最关注这场战争局势的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国家,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列强们了。
法国绝对是最关注这场战争的,因为这场战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法国的处境。
这并不夸张,毕竟战争中的两个国家,一个和法国有着世仇,另一个就在法国的南边。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英国和西班牙争夺直布罗陀海峡的掌控权,而法国又是一个地中海沿岸国家,英国和西班牙掌控的直布罗陀海峡正好也是法国想要的。
当西班牙的海军接连两次打败英国舰队的时候,法国政府内部立刻召开了长时间的会议。这场会议不仅讨论了西班牙为什么能够在海战中获得胜利,也讨论了海战胜利的西班牙会对欧洲局势造成什么影响。
法国政府对此的结论是,他们希望这场战争打得越久越好。英国是法国的世仇,西班牙虽然和法国有着合作关系,但却并不是法国的盟友。
考虑到西班牙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法国希望西班牙和英国打的两败俱伤才好。这样就没有人能够影响到战争中的法国,法国可以和自己的盟友俄国专心的对付强大的德国。
当然,除了希望英国和西班牙打的越来越激烈之外,法国海军部门也在尝试着研发一种全新的军舰,希望借此能让法国海军拥有更强大的战斗力。
要知道,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西班牙只是公认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
欧洲各列强都没想到西班牙的海军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并且接连打败了英国的两支舰队。
这两支舰队的战败也让英国海军遭受了重创,英国第一次在海战方面选择了退缩,转而在葡萄牙方面和西班牙打起了陆上战争。
这是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都没有想到的。他们本来以为这场战争的结果会是英国海军封锁西班牙,西班牙只能被困在本土,被迫的打一场防御战争,然后看着英国人入侵自己的殖民地,最后无奈的向英国投降。
可西班牙是怎么做的呢?通过两场海战让英国不敢发动最终决战,英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优势,转而在自己更弱的陆军上和西班牙较量。
只要英国无法封锁西班牙,这场战争西班牙失败的概率就会大幅度降低。除非英国后续能够研发出足以媲美西班牙那种强大军舰的新式军舰,否则这场战争西班牙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英国政府是迟早要选择退让的。
对于英国和西班牙战争的局势,欧洲各国看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英国和西班牙各有优势,英国的强大体现在海军和殖民地的回血能力,西班牙的强大体现在陆军战斗力和国家凝聚力上。
一旦英国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海军优势,这场战争就会陷入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当中。西班牙确实无法远程登陆英国取胜,但英国同样也无法占领西班牙的本土,或者对西班牙的殖民地造成巨大的破坏。
这样打下去,迟早有一方要选择退让。考虑到西班牙国内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最终退让的大概率会是英国。
一旦这场战争英国战败,虽然不会对英国的国际地位造成太大的冲击,但也代表着一件事,那就是英国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并非无懈可击。
这也会促使欧洲各大列强疯狂的发展海军,对英国的海军地位进行追赶和超越。到时候英国想稳住自己的地位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毕竟大英帝国之所以称霸世界,靠的就是自己强大的海军。
一旦在海军方面无法维持对各国的优势,英国实际上也就只是个略微强大的欧洲国家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因为英国本土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而且英国本土又是几个岛屿组成的。这也导致英国本土的发展上限相较于法德俄几个国家来说,终究还是要差一些的。
哪怕是原本本土环境较差的西班牙,在将摩洛哥进行本土化之后,本土的发展上限也是要超过英国本土的。
如果能够合并葡萄牙的话,那不用多说,西班牙本土的发展上限将远超英国本土,这也是英国自身的缺陷。
法国的盟友态度和法国差不多,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希望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
当俄国方面得知英国舰队两次被西班牙海军打败的消息,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私下庆祝了一番。
目前俄国的处境可不怎么好。在日俄战争失败之后,俄国国内已经爆发了多次革命和起义,不少的民众都对政府和沙皇感到失望。
作为俄国的最高统治者,沙皇尼古拉二世当然明白目前俄国的现状,也对导致俄国战败的罪魁祸首,岛国幕后的支援者英国感到非常的不满和愤怒。
说白了,这场战争完全是在英国人的挑动下才发动的。岛国如果没有英国的支持,他们是不可能发展的如此顺利,更不可能只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拥有一支还算强大的海军的。
德国的工业和经济已经如此强大了,他们用了漫长的时间发展海军,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世界第四海军强国而已。
一个小小的岛国凭什么成为列强之下的最强海军强国呢?靠的不就是作为其盟友的英国大肆为其建造海军吗?
虽然岛国才是打败俄国的真凶,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愤怒基本都被转嫁到了英国人的身上。
本来俄国和英国就有着巨大的矛盾和仇恨,现在尼古拉二世对于英国人的仇恨只增不减。
他巴不得希望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最好海军和陆军都被西班牙人打败,英国人一下子跌落深渊那才是最好的消息。
如果不是俄国自身的财政和工业并不强大的话,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都想联系西班牙政府,为其提供一批无息或者低息贷款,帮助其更好的对抗英国人了。
对于英国和西班牙战争的态度,两大军事集团比较罕见的保持了一致。
并不只是法国和俄国希望英国和西班牙打得越来越激烈,就连另一边的德国,也希望这场战争双方的损失越大越好。
此时的德国国内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德国通过1900年颁布的舰队法加快了海军的扩张速度,在日俄战争结束后顺利地成为世界第四海军强国,距离原本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西班牙也并不遥远。
当时的西班牙海军总吨位只比德国多10万吨,战列舰总数只比德国多6艘,巡洋舰的数量则差不多一致。
再给德国几年的时间,德国是有希望对西班牙进行赶超,从而跻身世界第三海军强国的。
德国的目标也并不是西班牙,他们大肆发展海军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海军方面赶超法国,甚至是赶超英国。
德国想要在海军方面赶超英国的想法,实际上也代表着德国国内对于英国态度的混乱。
一方面,德国希望与英国结盟,英德同盟的强大将远超法俄同盟,这也极有可能促成欧洲局势的大结局。
但另一方面,德国大肆发展海军的行为也破坏了德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虽然德国和英国的关系比较靠近,但两国之中都有同意结盟的,也有反对结盟的派系。
正因为双方派系的不断拉扯,让英国和德国关系变得比较复杂。两国很有可能因为一次意外而结盟,同样有可能因为一次意外而变成敌对。
正因为这样并不明确的关系,德国国内也希望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损失越大越好。如此一来,不管英国是朋友还是敌人,他们对德国的威胁就没有那么大,德国自然也就能专心的对付法俄同盟这个实力更加强大的敌人。
相较于军事集团的领头羊德国,同在军事集团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就有所不同了。
一方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室都和西班牙王室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这场战争的结果无论如何也不会影响到这两个国家。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两个国家关于这场战争的态度与德国并不相同。
德国希望这场战争中的两个国家各自的损失越大越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则希望西班牙赢得这场战争。
毕竟西班牙与他们的关系还算良好,西班牙如果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话,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助力。
只要西班牙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并且收复直布罗陀,卡洛在西班牙的地位将变得十分稳固,他们与西班牙王室的亲戚关系也将成为自己的助力。
到时候如果奥匈帝国皇室和意大利王室有任何危机,西班牙王室也能鼎力相助。
这也是他们希望西班牙打赢这场战争的原因之一,毕竟英国打赢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消息。
一旦英国赢得这场战争,英国将彻底控制地中海。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又是纯粹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也代表着他们通往大洋的道路将会被英国彻底堵死。
不管是为了国家未来的发展还是为了王室的利益,奥匈帝国和意大利都希望看到西班牙获得胜利,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向西班牙提供了自己的支持。
德国作为军事集团的带头大哥和西班牙并没有太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同为军事集团成员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与西班牙却有着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情况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还是比较常见的,毕竟对于各国来说,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同盟这种东西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打破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可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而已。
就像目前看起来密切的德奥同盟,在数十年前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的。甚至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条件之一,就是普鲁士王国将奥地利帝国彻底排除在外,并且统一了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德意志地区。
奥地利不仅属于德意志,奥地利皇帝曾经还是德意志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可惜帝国的北部崛起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德意志,由哈布斯堡掌控数百年的德意志皇权,最终被霍亨索伦家族强行夺走。
哈布斯堡家族的皇位也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变成奥地利皇帝,最终又和匈牙利建立二元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皇帝。
欧洲大部分列强只想看热闹的想法,让卡洛原本的计划扑了个空。卡洛原本想靠欧洲列强的外交支持在特定的时刻逼迫英国政府退让,从而结束这场战争。
但就目前欧洲各列强的想法来看,想要让他们支持西班牙,并且逼迫英国选择退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过卡洛也并不着急,毕竟目前的战火还波及不到西班牙的本土和殖民地,西班牙还有足够的资格和英国继续消耗下去。
相较于本土和殖民地还算稳定的西班牙来说,英国目前各殖民地的局势可算不上稳定。
南非地区的布尔人不用多说,英国人到目前为止还必须得保留至少20万的军队去镇压。
亚洲的印度人对英国的殖民反抗也很激烈,印度对英国的重要性远高于直布罗陀,毕竟这可是英国最富庶,面积最庞大的殖民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拖下去的话,英国人肯定比西班牙还要着急。毕竟西班牙的大部分殖民地都没有那么值钱,就算殖民地起火了,大不了舍弃就是。
英国可不愿舍弃这些殖民地,不管是南非还是印度,对于英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确定欧洲各国不会在外交层面支持自己之后,卡洛看着世界地图思考了片刻,最终有了新的计划。
虽然欧洲列强基本都不会支持西班牙,但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在美洲地区还有着另一个实力强大的列强,那就是自英国殖民地独立出来的美国。
虽然美国远在大西洋彼岸,但这并不代表美国就无法对英国造成威胁了。
虽然美国在数十年来一直奉行着孤立政策,但这不代表美国政府对于世界霸权就没有野心了。
历史上的美西战争之所以爆发,实际上就是美国对于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野心和试探。
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美西战后的美国也正式跻身为强大的超级列强,拥有了参与世界局势,在全世界下棋的资格,而不是一枚没有什么权力的棋子。
目前的这个世界,因为西班牙过早的将殖民地置换给了英国的原因,美国并没有如愿发动美西战争来宣告自己的强大。
古巴目前仍然属于英国,美国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也没有任何胆量敢对英国宣战来夺取古巴殖民地。
可现在不同。英国作为强大的海军已经被西班牙击垮,他们在海洋上的威胁已经大幅度降低。
再加上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还在继续,英国的大部分精力注定要被西班牙牵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是有机会发动一场战争来夺取古巴殖民地的。卡洛也决定对美国政府进行试探,如果美国政府愿意发动战争来夺取古巴殖民地,卡洛不介意支持美国,给英国人找点麻烦。
至于用什么来吸引美国对英国发动战争,卡洛也早已经想好。美国人心心念念的巴拿马运河的掌控权,目前掌握在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手中。
如果美国愿意对英国发动战争的话,他们自然也能获得英国的巴拿马运河的股份。
虽然并不足以让美国完全掌控巴拿马运河,但掌控一部分股份对于美国来说,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至少让他们看到了掌控巴拿马运河的希望。
英国政府一开始仅宣布增兵1.5万人,最后又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决定再次增派3.5万人前往葡萄牙作战。
这一来二去之下,英国计划派往葡萄牙的军队人数就已经超过5.5万人。
虽然这些军队人数看起来不多,但这些士兵可都是从英国本土调动的,是真正精锐的英国陆军,不是那些来自殖民地凑数的炮灰。
西班牙这边,为了帮助新生的葡萄牙民主共和国对抗来自英国的压力,卡洛也决定派出三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和一个炮兵师前往葡萄牙作战。
这些部队加起来的总人数刚好超过5万人,正好和英国派出去的军队人数对等。
英国向葡萄牙增兵的行为,反而方便了卡洛原本想要轮替军队前往葡萄牙作战的计划。在西班牙也向葡萄牙增兵之后,西班牙可以前往葡萄牙作战的军队人数更多了,也代表着同时会有更多的士兵接受战场的磨练。
正当英国和西班牙大肆调动国内军队,打算在葡萄牙的国土上来一场正面较量的时候,欧洲各国国内对于这场战争也有着自己的讨论。
最关注这场战争局势的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国家,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列强们了。
法国绝对是最关注这场战争的,因为这场战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法国的处境。
这并不夸张,毕竟战争中的两个国家,一个和法国有着世仇,另一个就在法国的南边。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英国和西班牙争夺直布罗陀海峡的掌控权,而法国又是一个地中海沿岸国家,英国和西班牙掌控的直布罗陀海峡正好也是法国想要的。
当西班牙的海军接连两次打败英国舰队的时候,法国政府内部立刻召开了长时间的会议。这场会议不仅讨论了西班牙为什么能够在海战中获得胜利,也讨论了海战胜利的西班牙会对欧洲局势造成什么影响。
法国政府对此的结论是,他们希望这场战争打得越久越好。英国是法国的世仇,西班牙虽然和法国有着合作关系,但却并不是法国的盟友。
考虑到西班牙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法国希望西班牙和英国打的两败俱伤才好。这样就没有人能够影响到战争中的法国,法国可以和自己的盟友俄国专心的对付强大的德国。
当然,除了希望英国和西班牙打的越来越激烈之外,法国海军部门也在尝试着研发一种全新的军舰,希望借此能让法国海军拥有更强大的战斗力。
要知道,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西班牙只是公认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
欧洲各列强都没想到西班牙的海军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并且接连打败了英国的两支舰队。
这两支舰队的战败也让英国海军遭受了重创,英国第一次在海战方面选择了退缩,转而在葡萄牙方面和西班牙打起了陆上战争。
这是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都没有想到的。他们本来以为这场战争的结果会是英国海军封锁西班牙,西班牙只能被困在本土,被迫的打一场防御战争,然后看着英国人入侵自己的殖民地,最后无奈的向英国投降。
可西班牙是怎么做的呢?通过两场海战让英国不敢发动最终决战,英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优势,转而在自己更弱的陆军上和西班牙较量。
只要英国无法封锁西班牙,这场战争西班牙失败的概率就会大幅度降低。除非英国后续能够研发出足以媲美西班牙那种强大军舰的新式军舰,否则这场战争西班牙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英国政府是迟早要选择退让的。
对于英国和西班牙战争的局势,欧洲各国看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英国和西班牙各有优势,英国的强大体现在海军和殖民地的回血能力,西班牙的强大体现在陆军战斗力和国家凝聚力上。
一旦英国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海军优势,这场战争就会陷入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当中。西班牙确实无法远程登陆英国取胜,但英国同样也无法占领西班牙的本土,或者对西班牙的殖民地造成巨大的破坏。
这样打下去,迟早有一方要选择退让。考虑到西班牙国内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最终退让的大概率会是英国。
一旦这场战争英国战败,虽然不会对英国的国际地位造成太大的冲击,但也代表着一件事,那就是英国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并非无懈可击。
这也会促使欧洲各大列强疯狂的发展海军,对英国的海军地位进行追赶和超越。到时候英国想稳住自己的地位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毕竟大英帝国之所以称霸世界,靠的就是自己强大的海军。
一旦在海军方面无法维持对各国的优势,英国实际上也就只是个略微强大的欧洲国家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因为英国本土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而且英国本土又是几个岛屿组成的。这也导致英国本土的发展上限相较于法德俄几个国家来说,终究还是要差一些的。
哪怕是原本本土环境较差的西班牙,在将摩洛哥进行本土化之后,本土的发展上限也是要超过英国本土的。
如果能够合并葡萄牙的话,那不用多说,西班牙本土的发展上限将远超英国本土,这也是英国自身的缺陷。
法国的盟友态度和法国差不多,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希望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
当俄国方面得知英国舰队两次被西班牙海军打败的消息,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私下庆祝了一番。
目前俄国的处境可不怎么好。在日俄战争失败之后,俄国国内已经爆发了多次革命和起义,不少的民众都对政府和沙皇感到失望。
作为俄国的最高统治者,沙皇尼古拉二世当然明白目前俄国的现状,也对导致俄国战败的罪魁祸首,岛国幕后的支援者英国感到非常的不满和愤怒。
说白了,这场战争完全是在英国人的挑动下才发动的。岛国如果没有英国的支持,他们是不可能发展的如此顺利,更不可能只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拥有一支还算强大的海军的。
德国的工业和经济已经如此强大了,他们用了漫长的时间发展海军,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世界第四海军强国而已。
一个小小的岛国凭什么成为列强之下的最强海军强国呢?靠的不就是作为其盟友的英国大肆为其建造海军吗?
虽然岛国才是打败俄国的真凶,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愤怒基本都被转嫁到了英国人的身上。
本来俄国和英国就有着巨大的矛盾和仇恨,现在尼古拉二世对于英国人的仇恨只增不减。
他巴不得希望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最好海军和陆军都被西班牙人打败,英国人一下子跌落深渊那才是最好的消息。
如果不是俄国自身的财政和工业并不强大的话,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都想联系西班牙政府,为其提供一批无息或者低息贷款,帮助其更好的对抗英国人了。
对于英国和西班牙战争的态度,两大军事集团比较罕见的保持了一致。
并不只是法国和俄国希望英国和西班牙打得越来越激烈,就连另一边的德国,也希望这场战争双方的损失越大越好。
此时的德国国内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德国通过1900年颁布的舰队法加快了海军的扩张速度,在日俄战争结束后顺利地成为世界第四海军强国,距离原本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西班牙也并不遥远。
当时的西班牙海军总吨位只比德国多10万吨,战列舰总数只比德国多6艘,巡洋舰的数量则差不多一致。
再给德国几年的时间,德国是有希望对西班牙进行赶超,从而跻身世界第三海军强国的。
德国的目标也并不是西班牙,他们大肆发展海军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海军方面赶超法国,甚至是赶超英国。
德国想要在海军方面赶超英国的想法,实际上也代表着德国国内对于英国态度的混乱。
一方面,德国希望与英国结盟,英德同盟的强大将远超法俄同盟,这也极有可能促成欧洲局势的大结局。
但另一方面,德国大肆发展海军的行为也破坏了德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虽然德国和英国的关系比较靠近,但两国之中都有同意结盟的,也有反对结盟的派系。
正因为双方派系的不断拉扯,让英国和德国关系变得比较复杂。两国很有可能因为一次意外而结盟,同样有可能因为一次意外而变成敌对。
正因为这样并不明确的关系,德国国内也希望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损失越大越好。如此一来,不管英国是朋友还是敌人,他们对德国的威胁就没有那么大,德国自然也就能专心的对付法俄同盟这个实力更加强大的敌人。
相较于军事集团的领头羊德国,同在军事集团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就有所不同了。
一方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室都和西班牙王室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这场战争的结果无论如何也不会影响到这两个国家。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两个国家关于这场战争的态度与德国并不相同。
德国希望这场战争中的两个国家各自的损失越大越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则希望西班牙赢得这场战争。
毕竟西班牙与他们的关系还算良好,西班牙如果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话,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助力。
只要西班牙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并且收复直布罗陀,卡洛在西班牙的地位将变得十分稳固,他们与西班牙王室的亲戚关系也将成为自己的助力。
到时候如果奥匈帝国皇室和意大利王室有任何危机,西班牙王室也能鼎力相助。
这也是他们希望西班牙打赢这场战争的原因之一,毕竟英国打赢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消息。
一旦英国赢得这场战争,英国将彻底控制地中海。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又是纯粹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也代表着他们通往大洋的道路将会被英国彻底堵死。
不管是为了国家未来的发展还是为了王室的利益,奥匈帝国和意大利都希望看到西班牙获得胜利,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向西班牙提供了自己的支持。
德国作为军事集团的带头大哥和西班牙并没有太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同为军事集团成员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与西班牙却有着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情况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还是比较常见的,毕竟对于各国来说,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同盟这种东西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打破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可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而已。
就像目前看起来密切的德奥同盟,在数十年前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的。甚至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条件之一,就是普鲁士王国将奥地利帝国彻底排除在外,并且统一了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德意志地区。
奥地利不仅属于德意志,奥地利皇帝曾经还是德意志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可惜帝国的北部崛起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德意志,由哈布斯堡掌控数百年的德意志皇权,最终被霍亨索伦家族强行夺走。
哈布斯堡家族的皇位也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变成奥地利皇帝,最终又和匈牙利建立二元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皇帝。
欧洲大部分列强只想看热闹的想法,让卡洛原本的计划扑了个空。卡洛原本想靠欧洲列强的外交支持在特定的时刻逼迫英国政府退让,从而结束这场战争。
但就目前欧洲各列强的想法来看,想要让他们支持西班牙,并且逼迫英国选择退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过卡洛也并不着急,毕竟目前的战火还波及不到西班牙的本土和殖民地,西班牙还有足够的资格和英国继续消耗下去。
相较于本土和殖民地还算稳定的西班牙来说,英国目前各殖民地的局势可算不上稳定。
南非地区的布尔人不用多说,英国人到目前为止还必须得保留至少20万的军队去镇压。
亚洲的印度人对英国的殖民反抗也很激烈,印度对英国的重要性远高于直布罗陀,毕竟这可是英国最富庶,面积最庞大的殖民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拖下去的话,英国人肯定比西班牙还要着急。毕竟西班牙的大部分殖民地都没有那么值钱,就算殖民地起火了,大不了舍弃就是。
英国可不愿舍弃这些殖民地,不管是南非还是印度,对于英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确定欧洲各国不会在外交层面支持自己之后,卡洛看着世界地图思考了片刻,最终有了新的计划。
虽然欧洲列强基本都不会支持西班牙,但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在美洲地区还有着另一个实力强大的列强,那就是自英国殖民地独立出来的美国。
虽然美国远在大西洋彼岸,但这并不代表美国就无法对英国造成威胁了。
虽然美国在数十年来一直奉行着孤立政策,但这不代表美国政府对于世界霸权就没有野心了。
历史上的美西战争之所以爆发,实际上就是美国对于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野心和试探。
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美西战后的美国也正式跻身为强大的超级列强,拥有了参与世界局势,在全世界下棋的资格,而不是一枚没有什么权力的棋子。
目前的这个世界,因为西班牙过早的将殖民地置换给了英国的原因,美国并没有如愿发动美西战争来宣告自己的强大。
古巴目前仍然属于英国,美国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也没有任何胆量敢对英国宣战来夺取古巴殖民地。
可现在不同。英国作为强大的海军已经被西班牙击垮,他们在海洋上的威胁已经大幅度降低。
再加上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还在继续,英国的大部分精力注定要被西班牙牵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是有机会发动一场战争来夺取古巴殖民地的。卡洛也决定对美国政府进行试探,如果美国政府愿意发动战争来夺取古巴殖民地,卡洛不介意支持美国,给英国人找点麻烦。
至于用什么来吸引美国对英国发动战争,卡洛也早已经想好。美国人心心念念的巴拿马运河的掌控权,目前掌握在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手中。
如果美国愿意对英国发动战争的话,他们自然也能获得英国的巴拿马运河的股份。
虽然并不足以让美国完全掌控巴拿马运河,但掌控一部分股份对于美国来说,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至少让他们看到了掌控巴拿马运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