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垣断壁藏风雅,故纸余香透史华。万里寻踪唐韵在,千年学府忆繁华。”当晨曦撕破夜幕,第一缕金光漫过天际,李承乾一行终于站在了那烂陀寺遗址前。眼前的断壁残垣虽覆着岁月的尘埃,却仍以磅礴的气势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仿佛一砖一瓦都在低吟着昔日的学术盛景。
李承乾身着一袭玄色锦袍,袍上暗绣的流云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外罩的墨色披风被晨风吹得轻轻扬起。他头戴一顶素银冠,冠沿下的目光掠过眼前连绵的遗址,从残存的门阙到半塌的佛塔,从磨损的石阶到深埋的柱础,每一处痕迹都让他心头震颤。他缓缓走上前,伸出手轻轻抚过一块斑驳的石墙,指尖触到的是冰凉的砖石,感受到的却是千年前的炽热与厚重。
“陛下您看,”王玄策一身劲装立于旁,指着前方一片开阔的台地,“这里便是当年那烂陀寺的主讲堂所在。据说台基之上曾有三重楼阁,可容千余学者在此辩经论道,声传数里。”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敬畏,仿佛眼前的断壁瞬间变回了当年人声鼎沸的学术殿堂。
郭正一身着藏青朝服,俯身细看一块刻有梵文的残碑,眉头微蹙:“这些文字虽已模糊,却能看出笔力苍劲,想来当年定是饱学之士所书。”他指尖拂过碑上的刻痕,似在与千年前的智者对话。
李敬玄则凝视着一处残存的廊柱,柱上雕刻的莲花纹样虽已风化,却仍能窥见当年的精美。“如此精湛的工艺,难怪能成为天下学者向往之地。”他轻叹一声,眼中满是对往昔盛景的遐想。
王玄策引着众人缓步前行,脚下的碎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寂静的遗址中格外清晰。“当年玄奘大师初到那烂陀寺时,便在此处受戒贤法师亲自接待。”他指着一片稍显完整的院落遗址,“这里曾是戒贤法师的居所,玄奘大师常在此聆听教诲,有时一谈便是整日。”
李承乾驻足院中,想象着当年的场景:青灯古佛旁,白发老者娓娓道来,年轻的玄奘凝神倾听,窗外的菩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偷听这跨越国界的智慧传承。他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当年的辩经声、诵经声、书页翻动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学术乐章。
“听说玄奘大师在此期间,还曾与天竺学者辩论佛法,连胜十七场,一时声名无两?”李承乾睁开眼,目光中带着向往。
“正是。”王玄策眼中闪过钦佩,“当时有学者不服,自各地赶来挑战,玄奘大师引经据典,舌战群儒,不仅扞卫了佛法真谛,更让大唐学子的风采传遍天竺。”他指着一处高坡,“那里曾有一座‘大唐阁’,是专为来访的大唐学者所建,阁中藏有不少大唐的经卷与典籍。”
众人登上高坡,虽只剩几块基石,却能想见当年阁楼的巍峨。李承乾俯身拾起一块嵌在土里的陶片,上面竟隐约有几分唐瓷的釉色。“这是……”他心中一动。
王玄策接过陶片细看,点头道:“陛下好眼力,这确是大唐的青瓷碎片。想来是当年大唐学子带来的器皿,历经千年仍留在此地。”
郭正一闻言,感慨道:“一块瓷片,竟成了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当年大唐与那烂陀寺的往来,早已深入肌理。”
李敬玄接口道:“何止如此。听说那烂陀寺的图书馆中,曾藏有玄奘大师带回的大唐经典,而大唐的《秦王破阵乐》,也曾在此地奏响,引得天竺百姓驻足聆听。”
李承乾望着脚下的土地,仿佛能看到无数大唐学子的身影:他们背着行囊,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带着大唐的文化与智慧,又将天竺的佛法与学识带回故土。他们的脚步踏过这片土地,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是文明互鉴的火种。
“你看那处残碑,”王玄策指向西侧,“上面刻着的不仅有梵文,还有几个模糊的汉字,据考证是当年大唐学子所题,写的是‘求学问道,不分国界’。”
李承乾快步上前,果然在碑上看到几个歪歪扭扭却力透石背的汉字。他伸手抚过那历经风雨的刻痕,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竟让他心头一热。这是千年前的同胞留下的印记,是他们跨越山海追求知识的见证,更是大唐开放包容的生动写照。
“朕忽然明白了。”李承乾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所谓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像这残碑上的文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能共生共荣。”
郭正一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那烂陀寺之所以辉煌,正因它海纳百川;大唐之所以强盛,也因它不拒众流。”
李敬玄亦点头:“此次前来,不仅是追寻历史,更是要承继这份精神。未来,当让更多大唐学子来此寻踪,也让天竺智者去往长安交流,让这份情谊延续千年。”
王玄策望着远处的朝阳,朗声道:“陛下,您看这晨光中的遗址,虽残破却风骨犹存,正如那跨越时空的文明火种,从未熄灭。”
李承乾抬头望向东方,朝阳正挣脱云层,将金光洒满遗址的每一个角落。残垣断壁在晨光中仿佛有了生命,那些砖石瓦砾似在低语,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也见证着今日的重逢。他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不仅是一座学府的遗址,更是一座连接大唐与天竺的精神桥梁。
一行人在遗址中缓步穿行,从残存的佛塔到深埋的经库,从磨损的讲坛到风化的碑林,每一步都似在与历史对话。李承乾不时驻足沉思,指尖抚过古老的砖石,感受着千年前的温度。他仿佛看到了玄奘大师灯下苦读的身影,看到了大唐学子与天竺学者辩论的场景,看到了经卷在两国之间传递的轨迹。
当午间的阳光洒满大地,李承乾站在遗址最高处,回望这片承载着太多记忆的土地。他知道,此行不仅是一次寻踪,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那烂陀寺的遗风与大唐的印记,早已在此交织成歌,而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让文明互鉴的乐章在新时代继续奏响。
“启程吧。”李承乾转身,目光坚定,“我们要将这里的故事带回长安,让更多人知道,在遥远的天竺,曾有一座学府,与大唐有着如此深厚的羁绊。”
队伍缓缓离开遗址,李承乾回头望去,那片残垣在阳光下静静矗立,仿佛在目送,也在期盼。他知道,这段跨越千年的缘分,将在他们的努力下,续写新的篇章。
李承乾身着一袭玄色锦袍,袍上暗绣的流云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外罩的墨色披风被晨风吹得轻轻扬起。他头戴一顶素银冠,冠沿下的目光掠过眼前连绵的遗址,从残存的门阙到半塌的佛塔,从磨损的石阶到深埋的柱础,每一处痕迹都让他心头震颤。他缓缓走上前,伸出手轻轻抚过一块斑驳的石墙,指尖触到的是冰凉的砖石,感受到的却是千年前的炽热与厚重。
“陛下您看,”王玄策一身劲装立于旁,指着前方一片开阔的台地,“这里便是当年那烂陀寺的主讲堂所在。据说台基之上曾有三重楼阁,可容千余学者在此辩经论道,声传数里。”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敬畏,仿佛眼前的断壁瞬间变回了当年人声鼎沸的学术殿堂。
郭正一身着藏青朝服,俯身细看一块刻有梵文的残碑,眉头微蹙:“这些文字虽已模糊,却能看出笔力苍劲,想来当年定是饱学之士所书。”他指尖拂过碑上的刻痕,似在与千年前的智者对话。
李敬玄则凝视着一处残存的廊柱,柱上雕刻的莲花纹样虽已风化,却仍能窥见当年的精美。“如此精湛的工艺,难怪能成为天下学者向往之地。”他轻叹一声,眼中满是对往昔盛景的遐想。
王玄策引着众人缓步前行,脚下的碎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寂静的遗址中格外清晰。“当年玄奘大师初到那烂陀寺时,便在此处受戒贤法师亲自接待。”他指着一片稍显完整的院落遗址,“这里曾是戒贤法师的居所,玄奘大师常在此聆听教诲,有时一谈便是整日。”
李承乾驻足院中,想象着当年的场景:青灯古佛旁,白发老者娓娓道来,年轻的玄奘凝神倾听,窗外的菩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偷听这跨越国界的智慧传承。他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当年的辩经声、诵经声、书页翻动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学术乐章。
“听说玄奘大师在此期间,还曾与天竺学者辩论佛法,连胜十七场,一时声名无两?”李承乾睁开眼,目光中带着向往。
“正是。”王玄策眼中闪过钦佩,“当时有学者不服,自各地赶来挑战,玄奘大师引经据典,舌战群儒,不仅扞卫了佛法真谛,更让大唐学子的风采传遍天竺。”他指着一处高坡,“那里曾有一座‘大唐阁’,是专为来访的大唐学者所建,阁中藏有不少大唐的经卷与典籍。”
众人登上高坡,虽只剩几块基石,却能想见当年阁楼的巍峨。李承乾俯身拾起一块嵌在土里的陶片,上面竟隐约有几分唐瓷的釉色。“这是……”他心中一动。
王玄策接过陶片细看,点头道:“陛下好眼力,这确是大唐的青瓷碎片。想来是当年大唐学子带来的器皿,历经千年仍留在此地。”
郭正一闻言,感慨道:“一块瓷片,竟成了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当年大唐与那烂陀寺的往来,早已深入肌理。”
李敬玄接口道:“何止如此。听说那烂陀寺的图书馆中,曾藏有玄奘大师带回的大唐经典,而大唐的《秦王破阵乐》,也曾在此地奏响,引得天竺百姓驻足聆听。”
李承乾望着脚下的土地,仿佛能看到无数大唐学子的身影:他们背着行囊,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带着大唐的文化与智慧,又将天竺的佛法与学识带回故土。他们的脚步踏过这片土地,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是文明互鉴的火种。
“你看那处残碑,”王玄策指向西侧,“上面刻着的不仅有梵文,还有几个模糊的汉字,据考证是当年大唐学子所题,写的是‘求学问道,不分国界’。”
李承乾快步上前,果然在碑上看到几个歪歪扭扭却力透石背的汉字。他伸手抚过那历经风雨的刻痕,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竟让他心头一热。这是千年前的同胞留下的印记,是他们跨越山海追求知识的见证,更是大唐开放包容的生动写照。
“朕忽然明白了。”李承乾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所谓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像这残碑上的文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能共生共荣。”
郭正一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那烂陀寺之所以辉煌,正因它海纳百川;大唐之所以强盛,也因它不拒众流。”
李敬玄亦点头:“此次前来,不仅是追寻历史,更是要承继这份精神。未来,当让更多大唐学子来此寻踪,也让天竺智者去往长安交流,让这份情谊延续千年。”
王玄策望着远处的朝阳,朗声道:“陛下,您看这晨光中的遗址,虽残破却风骨犹存,正如那跨越时空的文明火种,从未熄灭。”
李承乾抬头望向东方,朝阳正挣脱云层,将金光洒满遗址的每一个角落。残垣断壁在晨光中仿佛有了生命,那些砖石瓦砾似在低语,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也见证着今日的重逢。他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不仅是一座学府的遗址,更是一座连接大唐与天竺的精神桥梁。
一行人在遗址中缓步穿行,从残存的佛塔到深埋的经库,从磨损的讲坛到风化的碑林,每一步都似在与历史对话。李承乾不时驻足沉思,指尖抚过古老的砖石,感受着千年前的温度。他仿佛看到了玄奘大师灯下苦读的身影,看到了大唐学子与天竺学者辩论的场景,看到了经卷在两国之间传递的轨迹。
当午间的阳光洒满大地,李承乾站在遗址最高处,回望这片承载着太多记忆的土地。他知道,此行不仅是一次寻踪,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那烂陀寺的遗风与大唐的印记,早已在此交织成歌,而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让文明互鉴的乐章在新时代继续奏响。
“启程吧。”李承乾转身,目光坚定,“我们要将这里的故事带回长安,让更多人知道,在遥远的天竺,曾有一座学府,与大唐有着如此深厚的羁绊。”
队伍缓缓离开遗址,李承乾回头望去,那片残垣在阳光下静静矗立,仿佛在目送,也在期盼。他知道,这段跨越千年的缘分,将在他们的努力下,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