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子骞觉得他长这么大,没经历过这么丰富多彩的一天。-《穿越大秦三岁半》

  黄河这会其实还不叫黄河,大家都只叫它河水。

  经过众小弟长年累月的泥沙贡献,最终才得名黄河。

  其中最大的一个小弟,就是渭河。

  渭河的泥沙其实也不是自产的,也是来源于小弟。

  当然,沣河并不是贡献最大的小弟。

  沣河起源于秦岭,相对来说,水土保持算是比较好的。

  渭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泾水。

  所谓泾渭分明,在《诗经》里面都有记载。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泾水是在渭水的对比之下才显得浑浊,本身静止的泾水也是很清澈的。

  《诗经》的成书可是可以追溯到西周的。

  虽然,《诗经》里的诗句,是想借此比喻丈夫喜新厌旧。

  但是,也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泾水的含沙量就已经开始上升了。

  等到大秦修了郑国渠,打通了泾水到洛水的通道。

  虽然浇灌了沿途的农田,同时也把大量泥沙带了过去。

  甚至有了“泾水一斗,得沙数升”的说法。

  等到刘猪猪继位,他一直以来都是自比始皇的,加上郑国渠确实让秦国得到了大量好处。

  想着始皇修得,难道他就修不得?

  就让赵中大夫白公主持,从池阳谷口到栎阳,修建了一条两百多里的白渠,最终汇入渭河。

  合称“郑白渠”。

  如此一来,泾水的河沙就顺着郑白渠,洛水和它自己,分三股注入了渭河。

  渭河:。。。。。。

  子婴想到这里,觉得沣水的拦沙坝建不建没那么紧迫。

  泾水的拦砂坝才是迫在眉睫的工程。

  而且泾水正好流经云阳,让扶苏在云阳段的泾水上建一个拦砂坝再合适不过。

  河沙可是建筑的顶好材料。

  经过水流的冲洗,河沙的结构变得稳定,含泥量很低。

  与水泥的其他材料混合,不会产生化学反应,造成材料腐蚀。

  能有效增强水泥的硬度和抗腐蚀能力。

  到时候,云阳又是产石炭,又是产河沙,还有学宫和五A级景区六国皇宫。

  经济起飞就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想到就去做,子婴决定今天晚上回去就写一份拦砂坝的修建企划书给他大父。

  主要,他也不懂朝中大臣谁最懂水利工程建设,还是交给他大父好了。

  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很多讲究,可不能靠他这模模糊糊的记忆去实现。

  搞不好是会出人命的。

  想完,一行人已经来到了地头。

  这次的红薯苗,算是把嵯峨村这一茬的产出苗全带来的。

  韩信还特意交代了程粟,等移栽完这茬,补上肥,就不许再剪苗了。

  后面得开始让它好好长叶子才行,不然要影响到红薯的产量的。

  如今已经立夏,在夏季的高温来临前,还可以有一段温和的的生长期,开始爬藤和长出大量的叶子。

  等经过夏季充分的光照,大量的叶子经过光合作用,就能生产出大量营养物质,输送到根茎之中存储,把块根养得胖胖的。

  加上秋季昼夜温差大,白天叶子利用阳光,猛猛生产,晚上块茎偷懒睡觉养秋膘。

  等到收获的时候,就能挖出一个个,白胖肥壮的红薯了。

  当然,这些都是子婴给韩信的指导手册上写好的。

  韩信也只是照做。

  不过块茎类作物的生产,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想要根块长得大,必定要有大大的叶子。

  虽然韩信不懂什么叫光合作用,但是,想要根茎长得大,长得多,植株的叶子就必须足够多,足够大,还要足够绿。

  他以前没种过红薯,但他挖过芋头和藕呀。

  芋头做起来虽然容易全身发痒,但是,缺少粮食的时候,煮来充饥还是很不错的。

  想要长出又大又肥的芋头,它的叶子必定又大又多,还特别绿。

  藕也是一样。

  他们泗水郡的藕,可是很有名的,又白胖又清甜。

  每到夏季,池塘里就铺满了田田的荷叶,他就可以划着小竹筏去荷叶间采莲蓬。

  这可是他和妹妹为数不多的零嘴之一。

  等到秋季,进入枯水季,必定是最大的叶子底下的藕才长得最胖。

  都是长根的,想来红薯也是要长大大的叶子才能长得好。

  如果叶子不够大,那就多长一些。

  红薯藤铺得足够密就能长出足够多的叶子啦。

  ------

  十来亩地,指望他们几个人,一天是干不完的。

  只是,苗都运过来了,总不可能还分两天去种。

  他们陛下的宗旨都是,当日事,当日毕。

  司马昌又临时调派了两个小队的人一起来帮忙。

  挑腐殖土的挑腐殖土,挖坑的挖坑。

  千把人,撒在十来亩地上,不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

  如果是普通的种植甚至是花不上半天。

  只是,子婴为了方便红薯爬藤生长,要求刑徒们把苗斜着四十五度角插入。

  深度还要不深不浅,正好八厘米。

  被临时拉来的吴广:。。。。。。

  吴广拿眼睛瞟了瞟司马昌,

  表示:“老大,殿下这是啥种法?”

  司马昌:。。。。。。

  司马昌怎么知道,他以前听都没听过红薯是什么东西。

  瞪了一眼吴广。

  “殿下说什么,就是什么,照做就行了,哪那么多废话。”

  然后,子婴又跟大家伙科普了一下,多大角度是四十五度角。

  “两个手交叉的一半就是四十五度角拉!”

  “就像这样。”

  说着,子婴伸出双手比划了一个动感光波发射的姿势。

  司马昌:。。。。。。

  吴广和刑徒们:。。。。。。

  没想到他们种个地还得懂得量墨家的角度。

  学到了,学到了。

  -----

  一行人今天先是接受了一通入学考试。

  又跑去围观了一圈小猪崽惨痛的成长历程。

  接着还挖了一路蒲公英,

  还又是碾石炭,又是压蜂窝煤。

  最后还跟着刑徒们种了一圈红薯,虽然他们种的面积半亩地不到。

  但是,子骞觉得他长这么大,没经历过这么丰富多彩的一天。

  尤其,中间还和刑徒们一起吃了一趟豆麦馒头配腊肉,豆芽汤。

  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原先觉得豆子都是黔首们才吃的食物,定然是没那么好吃的。

  没想到,今天的豆麦馒头和豆芽菜,主要都是豆子做的。

  吃起来还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