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为国为家者,莫不以谷货为本,古先哲王莫不敬授民时,务农重谷,躬亲千亩,贡赋九州。且一夫不耕,一女不织,饥寒迫身,不能保其赤子,攘窃而犯法,以至于杀身。迹其所由,王政所陷也。夫百亩之内,勿夺其时,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既饱且富,而仁义礼节生焉,亦所谓衣食足,识荣辱也。”
魏收略有些得意,这是他在《魏书·食货志》所写的序言,如今新君款款念出,便是对他修史的肯定。
高殷顿了一顿,继续说:“唯有百姓步入小康,方能兴王道教化,故魏太和中实行均田,劝课农桑,使耕者有其田,国家增赋税,实在是良政。魏末动乱,使得民不聊生,如何恢复生产、使民不艰难,自高祖迁都、太祖立鼎,就无时不在忧愁这个问题,如今朕续绍天位,虽然才智愚浅,也不得不分担先人的责任。”
群臣应是,等待高殷接下来的话。
政治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经济的获取以及分配问题,如何在稳定人心与压榨钱粮间保持平衡,找到一个最佳比例,是对历代皇帝的终极考验。
在高洋称帝之时,以司定冀并为主的河北二十一州,合计一百二十二万户,人口五百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六成,而到四十年后的开皇年间,隋军灭陈,所得的陈朝户口仅五十万户,口两百万,足可见北齐的丰饶与南朝的贫瘠,光是一个河北二十一州,就已经是南陈的二点五倍人口。
但在天保八年,高洋迁徙冀瀛定三州无地平民去幽州耕种,未能取得良好的功效,这让高洋高殷父子耿耿于怀。
这本质上是关东豪强触动了皇帝的利益,可这是如何触动的呢?
此时的赋税大多是以户口来收,现在是乱世,无主的田地极多,土地又需要人来耕种,因此关东的豪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来充实自身,藏的人越多逃的税就越多,分割了国家的财政。
刚开国那会儿依赖他们的支持,高欢还能容许,等政权稳固,就开始对他们下手,这也是河北豪强被打击的一个原因。
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根据李安世的建议,发布了“均田令”,均田制度正式诞生,可以说均田这个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制度,就出自李安世。
有趣的是,李安世不仅出自赵郡李氏,而且还曾打击冒充赵郡李氏的广平李氏,也就是李波李秀等人的祖先,正版打击盗版了属于是。
其次,他的儿子李玚则参与了河阴潜泳大赛,很不幸只获得了参与奖。
均田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掌握大量的可以支配并耕种的土地,朝廷将土地分给农民,而农民则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交税和服役,它比曹魏的屯田制与西晋的占田制更加优越,因此不止持续到北魏到灭亡,经历周齐隋都一直在实行。
此时齐国和周国实行的都是均田制,北周的府兵制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升级的制度,给农民更高的上升空间,即成为府兵,被后来的隋唐所承袭。
之后是府兵制度之所以在唐朝中叶崩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导致府兵的压力骤增,因为府兵既然受了田,就要自备武器装备与粮食,若土地不足,农民就根本承担不了这些开支,因此日后唐朝才以募兵代替府兵。
说得更简单些,正是有着大量土地,才得以实行均田制,而能空出大量土地的时期,就是经历大乱世的战乱后急需恢复元气的新朝初期,人死的够多了,腾出的位置也多了。等人口恢复,社会阶层基本稳固,上层开始压榨底层,那均田制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接下来是新一轮的剥削大赛。
齐承魏制,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为了能够轮种,露田加倍受给,也就是男子受露田八十亩,女子四十亩,这些田地不能买卖,年轻受田,年老或死了就把田地还给国家,此外男子还额外给二十亩桑田,这是永业田,不需要还,也可以买卖,但买卖不能超过应得的份额,总数一共是一百四十亩。
此外若良人有奴婢与耕牛,则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不限奴婢数目,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头耕牛。
相应的,一夫一妻、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四人、从事耕种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需要缴纳的租调都是帛一匹、粟二石。
如此一来,豪强大户每隐匿八个奴婢,就让国家少了一匹布帛、两石米粟,此前高欢时期派遣孙腾高隆之括户,清查出六十万户的隐匿人口,这一下就让国家每年多了七万匹布,十五万石米粟。
若按一匹布等于三石粟来算,那么这一下就给东魏朝廷收到了六十万石赋税,是现在齐国所剩国库的五分之一、整个齐国勋贵封爵所消耗的食邑年禄,等于说可以再养一批新的勋贵。
而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这样的清查肯定未尽全功,至少有两三倍的人口仍旧被豪强大户所把持着,即上百万的钱粮被吞没了。
这都是朝廷的钱呐呐呐呐呐!
因此无怪各地豪强要反抗了,里面的利润实在巨大,一个大家族几乎等于小暗国,关东地区的豪族像瀛冀诸刘、清河张宋、泰山羊、东平毕、并州王以及濮阳侯,每一个都是从魏晋乃至两汉时期就存在的绵延数百年之大族,一郡近万室都是同宗,烟火连接似疆场,比屋而居若长城。
当初宋世良给高洋上策进言,希望他如汉武帝迁众豪强去茂陵,让这些大家族去没有士族的空虚郡国,一是让这些小宗在当地做官,有机会做大、自立门户,二是分开他们的地缘纽带,稀释情感和势力,使无异图。
但高洋没有采纳,考虑到如今河北士族对高殷的无限支持,那很有讲究了。
所以摆在高殷目前的问题,一是需要继续改造均田制,使得它成长为府兵制那样能够摒弃旧陋、焕发新活力的制度,二是能够查出更多的隐匿人口,让国家掌握的大量土地恢复生产、获得赋税,从而提高国家的实力,也就提高了他这个皇帝所拥有的资源。
而无论是晋阳,还是河北、关东诸地的豪强勋贵,虽然互相的官爵、思想不同,但利益立场都是一样的,尽可能在国家权力的掩护下多吃多占,多薅国家羊毛。换谁取代他们的位置都是如此。
对此,就必须要与这些豪族斗智斗勇,让他们吐出相应的人口土地,使高殷这个新君获得名与实的双重效忠。
幽州如今人口稀缺,此前在战争中俘获的周军俘虏,除却充作敢死营的食干与士兵外,其余都迁徙到了幽州这地广人稀之所,一来将幽州作为高殷想要发展得和淮南一样的新基本盘,二来也是削弱河东地区的人口,让未来齐国攻略得以更加容易。
如今高殷上位不久、恩威未伸,但毕竟已经登基称帝,是正式的皇帝,名分是他最有力量的武器。
即便他自己不够,但再搭上一个孝文帝的正统传承,总是够了吧?这就涉及到了齐国的立国法统。
北魏孝文帝是魏帝中最有作为者,迁都洛阳,禁胡服,断北语、易胡姓、定律令,全面推行汉化改革,以中原正统自居,因此被汉族士人尊为“四三皇而六五帝”的圣主,也使得北朝汉人找到了精神家园,视北魏为正统。
孝文帝的后代也成为元魏宗室里最华贵者,因此高欢才以“高祖不得无后”的理由立元修为帝。
“自从金德衰微,晋朝对天下失去控制,群伪竞相僭越,致使人伦幽败,礼崩乐坏。魏孝文帝以睿圣统天,克复旧典,将均周、汉旧章,然尚未云就,朕思续其宏业,以光太和之德,得全魏之墟。”
在齐国讲复兴大魏梦是政治正确,尤其是孝文时期的制度,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否则就是否认大齐立国之基。
孝文帝曾有意模仿周汉的旧制,重新改易度量衡的标准,但终究因为当时迁都洛阳,事务繁多,所以最后没能实行。
所以推行均田令、改易度量衡,就是承续孝文帝之遗业,就成为构建东魏乃至北齐正统性的有力手段,把他未竟的事业做好了,就是对先人最好的回应,也就完善了自己继承北魏的正统法理。
魏收略有些得意,这是他在《魏书·食货志》所写的序言,如今新君款款念出,便是对他修史的肯定。
高殷顿了一顿,继续说:“唯有百姓步入小康,方能兴王道教化,故魏太和中实行均田,劝课农桑,使耕者有其田,国家增赋税,实在是良政。魏末动乱,使得民不聊生,如何恢复生产、使民不艰难,自高祖迁都、太祖立鼎,就无时不在忧愁这个问题,如今朕续绍天位,虽然才智愚浅,也不得不分担先人的责任。”
群臣应是,等待高殷接下来的话。
政治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经济的获取以及分配问题,如何在稳定人心与压榨钱粮间保持平衡,找到一个最佳比例,是对历代皇帝的终极考验。
在高洋称帝之时,以司定冀并为主的河北二十一州,合计一百二十二万户,人口五百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六成,而到四十年后的开皇年间,隋军灭陈,所得的陈朝户口仅五十万户,口两百万,足可见北齐的丰饶与南朝的贫瘠,光是一个河北二十一州,就已经是南陈的二点五倍人口。
但在天保八年,高洋迁徙冀瀛定三州无地平民去幽州耕种,未能取得良好的功效,这让高洋高殷父子耿耿于怀。
这本质上是关东豪强触动了皇帝的利益,可这是如何触动的呢?
此时的赋税大多是以户口来收,现在是乱世,无主的田地极多,土地又需要人来耕种,因此关东的豪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来充实自身,藏的人越多逃的税就越多,分割了国家的财政。
刚开国那会儿依赖他们的支持,高欢还能容许,等政权稳固,就开始对他们下手,这也是河北豪强被打击的一个原因。
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根据李安世的建议,发布了“均田令”,均田制度正式诞生,可以说均田这个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制度,就出自李安世。
有趣的是,李安世不仅出自赵郡李氏,而且还曾打击冒充赵郡李氏的广平李氏,也就是李波李秀等人的祖先,正版打击盗版了属于是。
其次,他的儿子李玚则参与了河阴潜泳大赛,很不幸只获得了参与奖。
均田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掌握大量的可以支配并耕种的土地,朝廷将土地分给农民,而农民则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交税和服役,它比曹魏的屯田制与西晋的占田制更加优越,因此不止持续到北魏到灭亡,经历周齐隋都一直在实行。
此时齐国和周国实行的都是均田制,北周的府兵制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升级的制度,给农民更高的上升空间,即成为府兵,被后来的隋唐所承袭。
之后是府兵制度之所以在唐朝中叶崩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导致府兵的压力骤增,因为府兵既然受了田,就要自备武器装备与粮食,若土地不足,农民就根本承担不了这些开支,因此日后唐朝才以募兵代替府兵。
说得更简单些,正是有着大量土地,才得以实行均田制,而能空出大量土地的时期,就是经历大乱世的战乱后急需恢复元气的新朝初期,人死的够多了,腾出的位置也多了。等人口恢复,社会阶层基本稳固,上层开始压榨底层,那均田制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接下来是新一轮的剥削大赛。
齐承魏制,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为了能够轮种,露田加倍受给,也就是男子受露田八十亩,女子四十亩,这些田地不能买卖,年轻受田,年老或死了就把田地还给国家,此外男子还额外给二十亩桑田,这是永业田,不需要还,也可以买卖,但买卖不能超过应得的份额,总数一共是一百四十亩。
此外若良人有奴婢与耕牛,则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不限奴婢数目,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头耕牛。
相应的,一夫一妻、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四人、从事耕种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需要缴纳的租调都是帛一匹、粟二石。
如此一来,豪强大户每隐匿八个奴婢,就让国家少了一匹布帛、两石米粟,此前高欢时期派遣孙腾高隆之括户,清查出六十万户的隐匿人口,这一下就让国家每年多了七万匹布,十五万石米粟。
若按一匹布等于三石粟来算,那么这一下就给东魏朝廷收到了六十万石赋税,是现在齐国所剩国库的五分之一、整个齐国勋贵封爵所消耗的食邑年禄,等于说可以再养一批新的勋贵。
而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这样的清查肯定未尽全功,至少有两三倍的人口仍旧被豪强大户所把持着,即上百万的钱粮被吞没了。
这都是朝廷的钱呐呐呐呐呐!
因此无怪各地豪强要反抗了,里面的利润实在巨大,一个大家族几乎等于小暗国,关东地区的豪族像瀛冀诸刘、清河张宋、泰山羊、东平毕、并州王以及濮阳侯,每一个都是从魏晋乃至两汉时期就存在的绵延数百年之大族,一郡近万室都是同宗,烟火连接似疆场,比屋而居若长城。
当初宋世良给高洋上策进言,希望他如汉武帝迁众豪强去茂陵,让这些大家族去没有士族的空虚郡国,一是让这些小宗在当地做官,有机会做大、自立门户,二是分开他们的地缘纽带,稀释情感和势力,使无异图。
但高洋没有采纳,考虑到如今河北士族对高殷的无限支持,那很有讲究了。
所以摆在高殷目前的问题,一是需要继续改造均田制,使得它成长为府兵制那样能够摒弃旧陋、焕发新活力的制度,二是能够查出更多的隐匿人口,让国家掌握的大量土地恢复生产、获得赋税,从而提高国家的实力,也就提高了他这个皇帝所拥有的资源。
而无论是晋阳,还是河北、关东诸地的豪强勋贵,虽然互相的官爵、思想不同,但利益立场都是一样的,尽可能在国家权力的掩护下多吃多占,多薅国家羊毛。换谁取代他们的位置都是如此。
对此,就必须要与这些豪族斗智斗勇,让他们吐出相应的人口土地,使高殷这个新君获得名与实的双重效忠。
幽州如今人口稀缺,此前在战争中俘获的周军俘虏,除却充作敢死营的食干与士兵外,其余都迁徙到了幽州这地广人稀之所,一来将幽州作为高殷想要发展得和淮南一样的新基本盘,二来也是削弱河东地区的人口,让未来齐国攻略得以更加容易。
如今高殷上位不久、恩威未伸,但毕竟已经登基称帝,是正式的皇帝,名分是他最有力量的武器。
即便他自己不够,但再搭上一个孝文帝的正统传承,总是够了吧?这就涉及到了齐国的立国法统。
北魏孝文帝是魏帝中最有作为者,迁都洛阳,禁胡服,断北语、易胡姓、定律令,全面推行汉化改革,以中原正统自居,因此被汉族士人尊为“四三皇而六五帝”的圣主,也使得北朝汉人找到了精神家园,视北魏为正统。
孝文帝的后代也成为元魏宗室里最华贵者,因此高欢才以“高祖不得无后”的理由立元修为帝。
“自从金德衰微,晋朝对天下失去控制,群伪竞相僭越,致使人伦幽败,礼崩乐坏。魏孝文帝以睿圣统天,克复旧典,将均周、汉旧章,然尚未云就,朕思续其宏业,以光太和之德,得全魏之墟。”
在齐国讲复兴大魏梦是政治正确,尤其是孝文时期的制度,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否则就是否认大齐立国之基。
孝文帝曾有意模仿周汉的旧制,重新改易度量衡的标准,但终究因为当时迁都洛阳,事务繁多,所以最后没能实行。
所以推行均田令、改易度量衡,就是承续孝文帝之遗业,就成为构建东魏乃至北齐正统性的有力手段,把他未竟的事业做好了,就是对先人最好的回应,也就完善了自己继承北魏的正统法理。